登陆注册
623500000001

第1章

阴阳五行与历法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都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尽管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我们从彝族的原始宇宙观中发现,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很发达的“阴阳”“五行”思想。十月太阳历的发现为我们寻找“阴阳”“五行”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古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自然朴素的性质,各种理论的产生大都与各种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并不神秘,神秘的倒是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具体事物。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划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变到最热,第二季又从最热变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5个季节;每个季节包括同一元素中的雌雄两个月,其单月为雄,双月为雌。用“五行”划分的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西、南、北、中的5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认识事物的水平。

史书中的太岁纪年

中国古代史书,通常使用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也有少数史书如《资治通鉴》,除了使用这两种纪年外,还使用了太岁纪年。如公元714年至717年,皇帝年号为玄宗开元二年至五年,干支纪年是甲寅至丁巳,太岁纪年则是阏逢摄提格至强圉大荒落。

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岁星相应。岁星即木星,古代认为12年行一周天(实际为11.86年),因此将黄道12等分,以岁星所在部分作为岁名。岁星运行方向为自西向东,与黄道划分的12支方向相反。为避免这种不便,遂假设太岁与岁星实际运行方向相反,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按十二地支次序,太岁纪年名称分别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后来更配以十天干,按次序其名称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二者相配,成为六十干支。例如1988年,按干支纪年为戊辰,太岁纪年则为著雍执徐。

古代物候纪年法

据古书记载,自魏晋到宋代,许多少数民族就曾使用过以观察物候来记载岁时的物候历。《魏书》卷100记载宕昌羌族历法“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枯以记岁时”;《隋书·流求传》记载当时台湾习俗“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药枯以为年岁”;《新唐书·党项传》说西藏在文成公主入藏前仍实行“候草木记岁”法:宋赵珙《蒙鞑备录》说鞑靼和女真人“其俗每以草一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宋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也说蒙古在成吉思汗以前仍以“草青则为一年”的历法。

同样,我们的祖先也曾以草木初生作为一年之始——孟春正月,这就是我国的夏历,亦即农历。夏历正月是以草木初生的孟春为起始的。从“春”字的本义可见夏正月与孟春相配,正反映了正月与草木初生是同步的。

甲骨文中“屯”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初生的形状,这刚好与《说文解字》“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的说解相合。甲骨文除以屯为春外,还有以“屯”为声符,或加一“木”,或加二“木”,或加三“木”,或加四“木”,或用二“中”,或用四“中”为意符,正表示了草木萌发、初生的含义;有时加“日”为意符,表示了草木萌发与日照的关系,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写的“春”字所说的“得时草生也”之义。“春”字本义既然是草木萌发初生,而把初春——孟春与正月相配,正是夏历的特点。春夏秋冬相互交替,与大自然万物生长规律相合。“夫物以春生夏长,秋而熟老,适自枯死”(《论衡·偶会篇》)。所以,古人高兴地说:“夏数得天”(《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之正月得四时之正”(《周礼·小宰》郑司农注)。更重要的是,以草木萌发初生为正月,便于人们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来安排岁首。《逸周书·周祝解》说:“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圣人”以大地的草木初生作为一个时间标志:一年之始;人们以鸡鸣作为一个时间标志:一日之始。

古人认为草木初生可标志岁首这一发现十分伟大,而尊始倡者为“圣人”。其实,这正如我国中古羌人、蒙古人、女真人、台湾岛人的纪年法一样,是“候草木荣枯以记岁时”,“以草一青为一岁”的物候历。而上古我们的祖先以假借为“才”的“载”来纪年,称几年为几载,意即几个草木初生期,相当于古代女真人与鞑靼人所说的“草青几度矣”,“几草矣”,是以“草一青为一岁”的纪年法。

到春秋战国之时,夏历中确定岁首的标准已增加了许多内容(特别是天象),但草木初生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条件,因此《月令》等篇说在“草木萌动”的孟春,太史谒见天子说“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干支的传统含义

干支次序

“十干”“十二支”二者都可以说明季节的变动。

“甲”就是“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

“丙”为“炳”字,指万物茂盛的意思。

“丁”为“壮”,指到达“壮丁”的时候。

“戊”为“茂”字,也是万物繁茂的意思。

“己”为“起”字,指万物奋然而起。

“庚”为“更”字,万物更新的意思。

“辛”为“新”字,为万物一新的意思。

“壬”为“任”或“妊”字,为万物被养育的意思。

“癸”为“揆”字,万物萌芽的意思。

“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

“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或“螾”,指万物开始伸长的意思。

“卯”就是“茂”,为万物茂盛的意思。

“辰”就是“伸”或“震”或“蜄”,也就是万物震动伸长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万物已成的意思。

“午”就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

“未”就是“味”,是万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是万物粗具形体的意思。

“酉”就是“老”或“鲍”字,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的意思。

“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

何时始用干支纪年、月、日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日较早,用干支纪年、月则是稍后的事。夏朝诸王中已有用天干作为名字的,如孔甲、履癸(夏桀),夏朝应该有用干支纪日的可能,但目前尚无明证。商代诸王都以十干为名,如大乙(商汤)、盘庚、祖甲、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商纣王)。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较为完整的卜辞,多数都有干支纪日,可见商代已普遍通行干支纪日的方法。

干支纪月也是用六十甲子来记录月序。由于农历通常一年为十二个月,而地支恰好是十二个,所以各月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即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各月固定的纪月地支,再配上天干,就构成了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是以五年为一周,周而复始。对于闰月的月份,没有独立的纪月干支。相传古代早已用十二地支纪月,只是不同朝代年的开始月份所对应的地支不同。据说夏朝以寅的月份为正月,商朝以丑的月份为正月,周朝以子的月份为正月,秦、西汉以亥的月份为新年的开始。西汉中期改用《太初历》,又开始用夏朝规定的寅月作为正月。干支纪月正式运用见于《史记·历书》中,但此法未被普遍推广,通常仍是沿用一至十二的数字纪月。

干支纪年的使用则广泛而持久。黄巾起义前,张角传播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那个甲子年经推算是指汉灵帝中平元年,相当公元184年。还有近代的辛酉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都是以干支纪年来命名的。那么用干支纪年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弄清楚。我国古代纪年方法一般是以君主在位的年次累计纪年。汉武帝首先正式创立年号,此后凡是新君即位,都以更换的新年号重新以年次纪年。如一帝多次更改年号,则又重以新年号开始纪年。至于干支纪年,有人认为黄巾起义提出的“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见于史书以干支纪年的最早记载,于是提出了干支纪年首创于东汉末年的说法。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干支纪年始自王莽。因为《隋书·律历志》记载“王莽铜权铭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又曰:龙在己巳,岁在实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用干支纪年的端倪。比较通常的看法是:以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开始应用于王莽时候,通行于东汉后期,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与此有关,据安徽省颍上县农民李式先计算,公元前2517年是我国干支纪历的第一个甲子年。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年代的坐标。经我国天文学史有关专家、教授鉴定,这一计算是正确的。

黄帝纪年

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用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最古的日历

安阳殷墟小屯发现的“甲子年表”,大约是中国最古最早的日历。“甲子年表”是天津甲骨文专家王襄发现的(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著录在《簠室殷墟徵文》第六编,考释云:“此殷契记六十干支为表,无他文字。其旁或背间刻卜文,疑备卜时检校日辰之用。”即日历之用明矣。《簠室题跋·题甲子表》记:“此兽骨拓本三,由甲子至癸亥,合为全文。甲子表与占卜文同出。此表可以书契视之,较占卜文为可贵。早即古‘巳’字。有宋以来,金文中遇早字均释‘子’,纷纷聚讼,迄无定论。得此表,足解纠纷矣。”1983年《天津社会科学》上刊有陈邦怀《记商玉版甲子表》也是殷墟出土(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这块古玉版,上刻双勾“庚寅辛”——“庚”上半缺,字体较甲体所刻的字大些。据陈邦怀考据,或系“六十甲子,当分别列于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属第三版之第二行”。这样,传世的商殷日历——甲子表有二:一为甲骨,一为玉版,都是十分珍贵的。

年号之最

第一个年号,公元前841年,西周镐京“共和行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政),改年号为“共和”,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之后,秦惠文王于十四年(公元前324年)改元为“更元”元年,开创了在位之君改元的先例。可惜更元十四年秦惠文王薨,又恢复了按帝号或庙号纪年的旧规。再过了184年,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定年号为“建元”元年,这才为后世仿而行之,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最后一个年号“康德”,是1934—1945年伪满洲帝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康德”。

改换年号最多的帝王是唐代武则天。她在位21年,改年号多达18次。

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为1662—1722年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使用时间达61年。

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为1234年金末帝完颜承麟的年号“盛昌”,完颜承麟在位不到一天。

使用年号最多的朝代为唐代,共用70多个年号。

使用次数最多的年号为“建兴”,有11位帝王使用。

明朝开始,除个别皇帝外,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农历不能称阴历

所谓“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月相)的周期来制定的,也就是以月亮的朔(新月)、望(满月)的周期性交替作为历月的长度。这种历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基本上反映月相变化的周期,如人们整夜看不到月亮(朔),就会知道当天在这月的初一、初二;见到夜空形似白玉盘的满月(望),也会知道当天在这月的十五、十六日;傍晚月牙儿(上弦月凸面向西方)出现在南方天空,表明到了这月的初七、初八;下半夜月牙儿(下弦月凸面朝东)升上东方地平线,也就到这月的二十二、二十三日。尽管这种历法有其特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在遥远的古代曾一度使用过,但是由于它不能反映一年的寒暑变化,不适应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早就将它废弃不用了。如今,只有少数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出于宗教的原因仍使用这种“阴历”。

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兼顾到太阳和月亮运动规律的历法,也就是把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朔望月)作为一个历月,将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回归年)作为一个年度。这种历法,既体现出“阴历”月相规律变化的优点,又克服了“阴历”一年难分寒暑的弊端。不仅如此,“农历”还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黄道)所在的位置,确定了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和小满等等。这些节气表示出寒来暑往的更替,季节中的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变化以及农事活动。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根据这“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农业生产。

正因为“农历”有以上所说的特点,所以至今我国不同形式的日历上,大多印着公历(阳历)的年、月、日,还印上农历的年、月、日。这种历法,据说我国先民们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代就开始使用它,所以又称它为“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报刊不再称它“夏历”,基于它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于是改称“农历”,使之成为规范性的名称。总之,“农历”是阴阳合历,有些人把它叫“阴历”,是对这种古老而至今具有生命力的历法的误解。

农历“正月”的来历

农历年的第一个月,传统的叫法是“正月”,为什么得这么叫呢?这要从古人给月份命名的方式习惯说起。我们的祖先除了用序数词标明月次之外,还为各个月份取了别名。月的别称往往显示其季节时令的自然特征。如:一月份时,太阳和月亮的视位置同在陬訾这组星宿的空城内,因此有别名为陬月。三月份是开始采桑养蚕的时节,便又称蚕月。九月份秋霜肃杀,万物渐渐凋敝,阴气侵寒,大地呈现一片灰蒙蒙的昏暗景象,故称玄月。十一月份是冬至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故名冬月。

古人也有注重强调某一月份中特定的社会活动内容而为月份取名的。比如,十二月是一年最后一个月,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上自王室,下至民间,在这个月里都要除旧布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故此月又称涂月,涂即除,以新易旧的意思。再则,每年都在十二月份腊祭百神,这个月就又叫腊月。

在我国古代,一月份是天子召集文武朝臣商定一年政治事务的日子,因此,这个月也称“政月”,即“议政之月”。物换星移,春秋迭代,七雄纷争的战国之后,“六王毕,四海一”,出了一个叱咤风云威震宇内的秦始皇。他姓嬴,单名一个“政”字,因此,政月这个称法就犯了忌讳。于是,朝廷敕令改字为“正月”。但是,“政”、“正”二字读音仍然相同,便又强行变更了字音,读作征(zhēng)月。不过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清代黄生在《字诂》一书中说:“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盖正月之正本平声,后人不解其意,故驾言于祖龙(指秦始皇)耳!”黄生说的“正”字本有“征”音,倒是确有根据,据有些文字学家考证,在钟鼎文中,就有把“正月”写成“征月”的例子,只是较为少见罢了。

另有一种说法,春秋时期,《春王正月》载:“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再者,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每个朝代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将改后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一直沿用至今。

农历月份别称的含义

农历月份别称很多,就常见者简释如下:

一月

正月:一年之始,新春为正。

陬月:陬即陬訾,是天上的两颗星星,正月里日月相会于陬訾,因而取名陬。

端月:取一年端始之意。

二月

如月:如即随从之义,二月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所以称如。

杏月:二月杏花开,故称杏月。

三月

炳月:光明、显著之意。

桃月:三月桃花盛开,故称桃月。

四月

余月:余即舒展之意。四月万物舒展,皆生枝叶。

清和月:风和日丽,天地清和。

槐月:四月槐花满枝,故称槐月。

五月

皋月:皋即高,向上之意。五月阴气生,自下而上,使作物结实,垂于苗顶,故称皋月。

榴月:五月榴花红似火,故称榴月。

蒲月:五月蒲草萋萋,故称蒲月。

六月

且月:且即次且,犹豫不进之意。六月阴气渐起,阴气畏阳,尚犹豫次且,不敢前行,所以称且月。

荷月:六月荷花满池,故称荷月。

伏月:一年最热的日子。

七月

相月:相,引导之意。此时三阴之气形势渐盛,遂导引而上。

巧月: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织女是智巧的象征,所以每当七七之夜,人间的妇女们就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七月由此称巧月。

霜月:自此以后,天气渐寒,露将成霜。

八月

壮月:壮者大也。八月阴气大盛,因此得名。

桂月:八月桂花飘香,故称桂月。

九月

玄月:玄即黑色。九月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故称玄月。

菊月:九月菊花傲霜,故称菊月。

十月

阳月:此月全是阴气用事,于是嫌其无阳,故以“阳”名之,加以匡正,又叫“小阳春”。

十一月

辜月:辜与故旧之“故”同义,十一月阳气复生,正欲革除故旧以更新。

葭月:十一月葭草开始萌生,故称葭月。

十二月

涂月,涂同除,即去也,意思是一年将要终结,离尘世而去了。

嘉平月: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月。据说,有个叫茅蒙的,在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并传出一支歌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歌谣传进秦始皇耳朵里,秦始皇便有寻仙之志,并下令将腊月改为嘉平月。

彝族十月太阳历

古往今来,中外历史上所用的历法主要有三类: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

几千年来,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历法主要是阴阳历,俗称农历。至于太阳历,除了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出而没有用过的十二月天历,以及太平天国时期在江南行用了一个短时期的天历外,是否还有其他太阳历,均不见史载。本世纪3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发现了一种太阳历的线索。通过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艰苦探索,惊人地发现了我国上古时期使用的、世界上罕见而独特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所蕴藏的哲学、科学与文学的丰富内涵,令人为之惊叹,借它可解开不少历史之谜。

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特征是:1年10个月,各月均为36天,每月时间计量不按1、2、3、4等序数纪日,而是用虎、兔、龙……鼠、牛等12属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为一个“时段”(月),30个属相周为1年,即一个月360天。10个月终了,另加5至6日为“过年日”。新旧两年的“过年日”,通常是5日,每间隔3年即到第4年,增1闰日,这样平均1年为365.25日,近于回归年。十月太阳历1年分为5季,分别以土、铜、水、木、火(五行)代表;一季两月,分为雌雄(阴阳)。十月太阳历的显著特点是每年每月的日数整齐,便于记忆,优于现行公历。此外它是根据天文点来确定季节。这部历法残存于滇、川、黔3省偏僻的彝族地区,故又可称彝族十月历。

有关学者认为:传统认定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历法产生的时期顺序应该改写,彝族十月太阳历肇始于公元前万年以上,比埃及太阳历(约起于前4000多年)、巴比伦太阴历(约起于前4000年中期)、墨西哥玛雅太阳历(据其编年史的起点在前3100多年,民间约有6000多年的历法史——18月历)、印度太阴历(约起于前2500多年)、中国阴阳历(约起于前2100年)都早。

彝族十八月太阳历

继发现彝族十月太阳历之后,又一种鲜为人知的太阳历——古老的十八月太阳历,1989年5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被发现。

以前,世界上只知道印第安部落的玛雅人唯一保存了行用6000多年的十八月太阳历。1989年5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朱琚元、实习研究员杨凤江等人到武定县万德乡自乌村进行民族调查时,从彝族世传星占师雍子明处调查到,他已故的父亲、老星占师雍光河曾遗传下十八月太阳历,过去这里的历代星占师都使用这种历法进行占星活动。

武定县彝族十八月太阳历,与印第安部落玛雅人所行用的太阳历一样,一年为18个月,一个月为20天,共360天,所不同的仅仅是余下的5天,玛雅人称为“禁忌日”,而武定彝族则称为“过年日”。

众所周知,玛雅文化主要以十八月历法见称于世,墨西哥也因其居民中有印第安玛雅人的十八月历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据考证,素有“星外来客”、“地球上的外来户”的玛雅人,不仅其十八月太阳历与中华彝族的十八月太阳历基本构架一致,而且其图画文字的“金字塔”字是画成一座三台金字塔形,颇与彝族三圆台堆垒金字塔形向天坟和三台金字塔形石冠向天坟(为观测星象以定历法季节的)相似。玛雅文的读写方式,行由上到下直书,读自左至右,此与彝文相同。不仅如此,玛雅人的前身奥尔梅克人崇拜虎神、墨西哥城里有“老虎神庙”,与彝族原始先民以虎为图腾和南涧彝族县虎街乡有虎神庙及彝族尚有近一半人(250多万)自称虎人“罗罗”,亦颇为相似。

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发现,据有关科学部门论证,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它不仅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找到了新论据,而且为研究中华彝族文化与玛雅文化的渊源关系提供了线索。

十二生肖代表的时辰

十二生肖

我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以下次序为: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

兔:清晨5-7(即“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龙:早晨7-9时(即“辰时”)。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羊:下午1-3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猴: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鸡:下午5-7时(即“酉时”)。这时候,日落山冈,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狗:晚上7-9时(即“戌时”)。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开花鲜。

惊蛰闻雷百虫醒,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满天飞,谷雨嫩草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簪开庭前,夏至棉花如白练。

小暑风吹早豆熟,大暑池塘赏红莲。

立秋知了要绝命,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一到三友会,小雪鹅毛飞蹁跹。

大雪路上行人稀,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归乡,大寒岁底庆团圆。

立冬报喜献三瑞三瑞:俗称梅、竹、松为福、禄、寿三瑞。,小雪鹅毛飞蹁跹。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大雪寒梅迎风开,冬至瑞雪兆丰年。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七十二候小话

据传,我国最早“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辨七十二候”。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著名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里,已有了明确记载,并作了比以前较为系统的概括:“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一般变化情况。到了宋元时期,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把“七十二候”的“候应”,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候的“候应”,如鸿雁来宾、寒蝉鸣、蚯蚓出等;一类是植物候的“候应”,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一类是非生物候的“候应”,如水始冰、雷乃发声、虹藏不见等。

四季怎样划分

四季划分

中国在地球的北半球上,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也称“四时”。据学者考证: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上有“蟪蛄不知春秋”的话,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上古史书也称为“春秋”,因为记载史事必先标明年份。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古书上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就是这个缘故。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春秋”二字是“春夏秋冬”的节略,用来代表“四时”的,其实并非如此。

关于一年四季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意见。我国古代是以每三个月为一季,即以阴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至九月为秋季,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季,但也有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的。这和国外的情况有些不同。在北半球的欧美各国,通常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由于阳历一月在一年中最冷,七月在一年中最热,所以将一月作为冬季的中心月份,将七月作为夏季的中心月份,即以阳历三月至五月为春季,六月至八月为夏季,九月至十一月为秋季,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冬季。当然,由于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冷热时节长短不一,上述各种办法有时并不切合实际,因此现今气象学界多主张用“候温”(5天为一候,“候温”就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划来分四季——候温大于22℃的为夏季,小于10℃的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分别为春季和秋季。

我国古代以每三个月为一季,也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都是一样长短,为此给阴历一年十二个月排定了一个次序,即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古书上常见“三春”字样,其含义有三,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是指春季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的合称;二是单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三是指三个春天,即三年。“三夏”、“三秋”、“三冬”同此。另外还有把春季称为“九春”的,因为春季三个月共有90天;“九夏”、“九秋”、“九冬”也是这样。

春天何时开始

从什么时间起算是进入春天呢?古今各说不一。

一说从“立春”开始。其理由是“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一般在阳历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处在春节前后的十天之内。

二是传统说法。我国农历的春天,指正月、二月、三月。把正月叫着“初春”或“元春”;二月称“早春”或“仲春”;三月为“阳春”或“暮春”。这颇近乎实际。因为单以“立春”为春天的开始,并不符合天气的实际情况。“立春”之日不是“五九”尾,便是“六九”头。

三是现代气象学上的规定:春天的标准温度,是平均温度在10℃~20℃。

我国幅员广大,南北由热带到寒带,较为合乎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还是以气温为标准,确定春天到来的迟早较为科学。

立春为何又叫“打春”

立春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我国民间一般称之为“打春”。为什么立春又叫“打春”呢?

据史书记载,“打春”一说源于宋代。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这里说的是,立春那一天,宫廷和府县都举行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耕牛的仪式,以表示大地解冻,春耕即将开始的意思。南宋庄绰在《鸡肋编》中也记叙了立春那天“打春”的活动,但打的不是真牛,而是人们用泥巴雕塑的土牛、土笼头、土缰索和土驾牛的人,州县官吏“执鞭击之,以示劝农之意”。后来虽然“鞭牛”之习渐渐被废除,但“打春”之说却留传至今。

夏至九九歌

用“九九”计算来反映我国夏季气候的变化,知道的人不多。据查,在湖北老河口市(即老化)原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发现了一首用松墨草书的《夏至九九歌》,其内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另外,还有一首《夏日数九歌》,它在我国北方大部分适用。原文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大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同类推荐
  •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从修身之道、用人智慧、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有效激励、创新思维、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经商谋业的经验技巧、策略及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商人的综合能力。相信您读完这本《商人也要学点国学》后,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受益终生。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热门推荐
  • 至尊龙纹

    至尊龙纹

    这里没有强大的斗气,这里没有璀璨的魔法。这里只有至强的魂纹之力!人初始以凡身,在次于灵魂。肉身极限即为力量,魂纹即为精气。人修身,则魂生纹。龙纹为尊,虎纹为帝,朱纹为皇,玄纹为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汇聚一起,这天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兄弟情义,该战则战!该生则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只取一瓢祸水饮

    只取一瓢祸水饮

    某著名两性作家曾说:“如果一个平凡的女人碰到一个美女,她会嫉妒对方,但还不至于引起一场灾难。但是如果一个平凡的女人碰到一个美男,而他们还相爱的话,trustme,这是一场灾难。”王水水一度觉得这话有问题,看见美男出没,扑上去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是灾难?然而当刘小溪出现后,她的这个想法就彻底幻灭了。谁让这天煞的刘小溪,温柔顺手拈来,腹黑深藏不露。遇到这样的终极boss,王水水除了哀叹一声,只能乖乖就范。
  • 捡宝

    捡宝

    一块通灵玉牌,无数奥秘开来。王鼎在获得一块神奇的通灵玉牌后,开始了彪悍的捡宝之路。捡宝,不仅是收藏圈,珠宝界,还囊括矿产、赌石、盗墓、实力雄厚了就去外国“抢”宝。从此,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装点自己这个大收藏家,然后捎带着经经商,顺带培养投资几个女明星。何为捡宝?凡是我王鼎认为是宝贝的统统都是宝,都可以捡。不一样的捡宝,不一样的好看。且看一个古玩店的小伙子如何玩转古玩珠宝界,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收藏家!(建个捡宝群,书友有兴趣可进群91071298)
  • 我家格格不在线

    我家格格不在线

    最新文:《终不负年少》欢迎戳地址:http://m.pgsk.com/a/773770/【花格格遇爱版】她是都市白领女青年,不停的相亲,本是一个聒噪的女人,为了尽早结婚开始装淑女。他是个坏小子,他没钱没地位没追求,却看见了她背后的一面。他讨厌伪淑女。她不过是想安安分分的相亲结婚,或许,还有个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上天偏偏把他赐给了她。他是在她的认知里最鄙视的人,一次偶然,男人搬到了女人的对面。于是,相看两厌。矛盾瞬间激化……他蹭了她家的饭,还嫌恶的甩了张票子,“你的饭,我付钱!”“伪淑女,我姓齐,我和你不熟,请叫我齐先生。”他这样说道。她捏了捏拳,“对,我就是,江湖人称鼎鼎大名的花格格,花姐。”在领教了女人的拳头之后,彻底激发了男人外表温和淡然下的邪恶分子,男人居然当众亲吻甚至动手以达到羞辱她的目的。。。。。。一次一次的争锋相对,腹黑男一步一步带领着花格格走进爱情的天罗地网。花格格恍然惊觉。“看你还怎么逃!”他说,“花格格,你要记得,最初是你来招惹我的。”【花格格回忆版】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爱,一直固执的相信某些童话,当有一天发现,童话不过是镜花水月,我们开始惊恐,开始畏惧,其实,爱,不过是变了副样子,它不是悄然离开,而是,一直都在这里,等着你的回头。多年之后,花格格觉得自己很幸运,尽管她不是在她最美好的时候遇见的他,但是,却是在最合适的时候。或许年少轻狂,或许有过太多的彷徨误会,但是,毕竟还是在一起了,不是么?白头偕老,不过是你用你满是皱纹的双手,牵住他的手,在喧闹的世间,慢慢的踱步。----------------------------------------------晨晨新文《大人在上,求抚摸》多多支持,http://m.pgsk.com/a/537394/
  • 红颜罪:怒倾天下

    红颜罪:怒倾天下

    看着她迷离的目光,他的嘴角残忍的荡起一丝讽刺的笑:“冷若溪,原来你骨子里也是渴望有人亲近的。哼,这一吻,是朕赏你的。”''你以为,朕还会爱你么?““冷若溪,朕不会再爱你。不过,如果你愿意讨好朕的话,也许,朕也不会反对。毕竟,你也稍有姿色!”
  • 仙魔剑神

    仙魔剑神

    从一个小门派一步一步踏上霸虎剑宗。云端跌入深谷,太古时期惊天一战,被宗主扫地出门。看着曾经熟悉的山门,九把神剑碎裂成二十七块碎片散落天下。废物终有逆袭日,原是霸虎剑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剑师,机缘巧合下得到魔剑碎片邪,修为被废,修为暴涨,却不料父亲被杀,声名鹊起。令狐雄,令狐雄嘴唇微启:这里今日注定血流成河······
  • 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学校做强,强在运筹。合格的管理会让学校成为知识、生活的乐园,创造力的沃土,最令人向往的理想空间。要健全制度,还要调动气氛,才能使师生言行规范,具有创新思维。学校做强,强在名师。学校的主体之一是教师,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完善自我;给他们一个竞争的氛围,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新课程主张个性发展。就是强调教务主任本身要张扬个性,如果教务主任没有兴趣爱好,那如何为教师提供一个各显其他的舞台,模型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鲜活灵动,性格各异的学生。学校也要创建一种学校文化,让它成为影响全校师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而更加完善“自我”,从而构成学校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的综合能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 冲喜王妃

    冲喜王妃

    这世上怕是没有比赵玉华更悲催的女人,订婚仪式上,男友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劈腿,说最爱的人是她的姐姐赵玉倩,这让她情何以堪。从订婚仪式上落荒而逃的她遭遇车祸,穿越到禹西国丞相府庶出二小姐柳如烟身上。被迫代嫡姐柳如仙嫁给快要翘辫子的六王爷冲喜。她这两世为人,都和姐姐有着纠葛,既然这嫡姐对她不仁,那么就不要怪她这庶妹不义。冲喜就冲喜吧!让她和一只公鸡拜堂,看来这六王爷病的连床都下不了,马上就要翘辫子了。片段一:“对不起,玉华,我爱的人是你姐玉倩!”男友陆子豪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抱歉地对赵玉华说。赵玉华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整个人都懵了。“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片段二:“你干什么?马上就要翘辫子的人,还不好好躺着!”赵玉华推着突然压在身上的男人。“就算本王要翘辫子,也要先和王妃洞房完了,再翘辫子!”六王爷黄甫云风俯下头,贴着她的脸,嘴角微现坏坏的笑意…
  • 30岁前女人应该悟透的幸福智慧

    30岁前女人应该悟透的幸福智慧

    教会女人幸福秘诀,幸福无法“零存整取”,不要把所有的幸福"储存"起来,尝便了所有的苦再一次性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