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400000002

第2章

锯子的发明及演变

锯子,一种以手工或装在锯床上用来切割材料的刀具;它具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锯”字首见于战国的金文中。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戈上有该字,指的是兵器。可是,先秦诸子中锯是被作为工具记述的。《墨子·备城门》说:“门者皆无得挟斧斤凿锯椎。”《庄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渴矣。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汉朝史籍中更常见锯的记载,考古发现的汉简中也有锯的记录。由此可见,最迟到战国时代,锯便成为工具了。

锯子起源的时间和发明者,民间传说中,认为是春秋末年鲁班发明的;而古籍中观点有两种:一说“轩辕作锯凿”,一说“孟庄子作锯”。诸说中以轩辕发明锯的时间最早,而又以鲁班的传说为广。轩辕即黄帝,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处在远古传说时代,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材料证明,远在轩辕时代之前,锯子就已出现了。迄今中国最早的锯,是以蚌壳为材料制作的锯,这是陕西渭南北刘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一件蚌锯。

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锯,按质料分,蚌锯、石锯和骨锯三种。其中蚌锯出现最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石锯和骨锯出现较晚,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才出现。

从形态上看,这三种非金属的锯具有较大的原始性。锯齿形状无规律可循,而且大小不均匀;锯体形状没有超出手锯(即不带锯架的锯)的范围。

由于新石器时代的锯在质料和形态上的原始性,使锯的使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些锯主要用来加工骨、角、蚌器和小型竹木器;加工工艺主要是截断细径材料,在器物上锯出沟槽,以及制作纹饰,尚不能用来锯割解板。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铜锯应运而生。我国的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铜锯的出现,也当在商代时期。目前所见铜锯中时代最早者,是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遗址的一件刀形锯,属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殷周时代的青铜锯和锯条,已发现了75件以上,它们广泛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陕西、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品种包括刀形锯、削形锯、夹背锯、双刃锯条和单刃锯条等五种形式。

殷周时期的青铜锯的功用,开始由不能解板,只能截断细径材料或在器物上锯出浅槽,朝着专门用于纵割的锯的方向发展。东周是锯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是锯发展变化的重要标志,极大地提高了锯的加工能力。

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铁锯便出现了。铁锯的发明与使用,使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目前已知最早的铁锯,发现于长沙战国末叶楚国墓葬中。秦汉时期铁锯的使用广泛而趋于普及,作锯所用的钢铁材料也在不断更新,铁锯的加工能力也不断发展到新水平;同时,使用范围随之进一步扩大。少数仍用于加工竹、骨、角、蚌器等小器件外,大部分应是用木作的木工工具。

古代照明

在周代以前,人类还没有灯烛。人类燃烧薪柴,作为照明之用,薪柴,古代称“荆燋”,或称“烛”。古人的“烛”,实际上就是照明的火炬。春秋时,晏子在齐景公处饮酒,天色渐渐暗了,景公回头对侍者说:“具火!”这里的“火”,即“烛”。因为燃薪为烛,因此,古代人又称烛为“火”。直到汉魏以后,才有“灯烛”两字作为屋内照明的专名,而屋外仍燃薪为烛。

古人夜间行事,如人多庭广,则在庭院内点燃很多薪烛,名谓“庭燎”。燃于门外,则叫“大烛”;都是“照众四明”。凡是庭燎、大烛,都由人手执。

那古代的烛是如何制作的呢?先说大烛,在周代,庭燎的大烛,以苇为中心,有的大烛,中间用上一百根苇,外面用布缠绕,中间灌蜜。因当时还不知道从蜂蜜中提取蜡。用蜜蜡涂在苇上,故质坚又耐久。另一种为手烛,制作比较简单,是用薪柴扎成柴束,既不缠布,也不涂蜜。因为小烛都燃于室内,如果缠布涂蜜,则有恶臭,使人难受。这种手烛,燃烧甚速,必须随时抱柴以候。

到了战国,才出现油灯。这是我国照明习俗的一次重大改革。在当时的楚国,就有一种燃点动物油脂的灯。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兰膏明烛”。膏,古代主要指兽类脂,即把芯放在油脂中,燃以照明。兰膏,即加香料于其中。这一改革十分重大,自唐虞三代数千年间,都是以燃薪为烛,烟焰熏人,时有火患,又要专人手执,换了用膏油点灯,上述这些弊病都可避免了。由于牛羊等油膏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富家才能使用,因此当时点油灯者为数不多。

直到汉代,仍点油膏灯,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的咸阳宫有青玉玉枝镫(灯),高7尺5寸,作蟠螭形,以口衔灯。灯一燃,鳞甲皆动。其灯柄如列星闪烁,十分奇妙。一次,南越王献给高帝食蜜五斛,蜜烛200枚。蜜烛,即蜡烛。魏晋时,人们才开始专以蜡作烛。不过那时仍称“蜜烛”。从这时起至隋及唐宋,蜡烛不仅成为照明用具,而且成为贵族们以之竞尚豪奢、夸耀富贵的物品,但是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火炬漫话

火炬俗称火把,多以竹篾或麻茎等编成,曾是夜行照明的工具。古代举行夜间大型活动时用以照明,又称为燎炬。

《隋书·柳彧传》描述正月十五不夜天,说:“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火炬又称火燎。元·萨都刺有“满堂火燎动鳞甲,例挟海水空中飞”的诗句。《红楼梦》十八回里这样描写行宫的夜景:“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古人认为火炬队列能振奋人心,将持火炬的队列称为火烈。《诗经·郑风》有“火烈具举”。汉·郑玄注为:“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还称朝会(诸侯或臣朝见君主)时火炬仪仗队为火城。唐·李肇《国史补》说:“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宋·苏轼也有“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的诗句。

古代特别巨大的火炬是烽燧,也称烽火,这是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墨子·号令》说:“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唐《史记索隐》说:“烽见敌则举,燧有难则焚。”白天燃草放烟为烽,夜间燃薪举火为燧或火。

焚香与古文化

古人练气功时往往是要焚香的。苏东坡路过广州,买了好几斤檀香,准备带到澹州去“焚香静坐”。下棋、抚琴、读书、会友吟诗也常常焚香,因为香气馥郁、轻烟缭绕更添情趣,能烘托气氛。贾宝玉题有一副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描绘的是:一缕缕青色的烟雾从宝鼎之中袅袅升起,幽窗之下两人品茶对弈的悠闲情形。

香从形态上可分线香、香末两类,“红袖添香夜读书”。多半添的是香末,香末是放在香盒里焚燃的,香盒里的沟槽压出“福”、“寿”字样,香末压紧之后,便可沿着沟槽依次燃着,可惜现在香盒随着香末的消失,也很难觅见了。

焚香在我国古代,不只是阔人家的闲情逸致,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谿诗。”陆游官职卑微,所得“禄米”还不够他买酒喝的,但他看书时也还是舍得花钱买香烧的。对于一般人家,礼拜菩萨、祭奠祖宗、庆贺节日时,烧香的机缘也比现在的人多。

抹去烧香的宗教色彩,可知焚香对于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家里有人感冒,每天早晚燃二次香,每次一至二小时,就是对空气进行消毒。无论是玫瑰香、茉莉香之类的卫生香,还是念佛人烧的那种普通的线香,都有抑制、杀灭病菌、病毒的作用。梅雨季节室内焚香,还可驱除室内的霉腐气味,香化环境。如果习惯于练气功、读书、下棋、作文时焚香,可以令自己更快地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沉浸在或浓郁或清幽的芳香之中。

故宫的暖具

故宫无烟囱,生活在里面的千百口人供热取暖靠什么?“暖阁”明清皇宫大内所有殿堂寝宫都是金砖墁地,全部是精工磨砖对缝,力求平整光滑。凡是暖阁宫宇的金砖底下,都建有地道和烧炭的大炉子。每年霜降以后立冬前后,炉子里便燃起熊熊炭火,热气均匀而柔和地扩及地面的每个角落,即使在三九严冬,整个屋宇也是暖烘烘的。这种地炉的烧火地道口一般都在房室的北边,地炉的进口处平日都用厚木板盖住的。除了进口处外还设有出气口,但不是烟囱,目的是便于通风供氧,利于木炭的燃烧。这种地炉与东北地区烧炕取暖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采暖技术又更为先进了。地炉所用的木炭,必须事先在别处引燃之后,用铁辘辘车把通红的明炭推进地下炉子,然后日夜不断。其燃烧的火量与热度,当然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寝宫主人的要求而掌握燃烧。根据清宫规定,皇帝、后妃等每人的地位名分(宫内称为“主位”)的不同;每日所供应木炭的数量、质量也有所不同,当然皇帝、皇后、皇太后都是一等的享用,晚清执政达48年之久的西太后慈禧所用木炭是最上等的,她所居住的储秀宫室内温暖如春,而且又异常通风湿润,空气清新。北京的冬令往往风高气燥,室内水分蒸发很快,尘土也大。奴仆们每天都要趴在地上,用潮漉漉的抹布擦拭乾板的金砖和室内的一切陈设物品,保持一尘不染又维持湿润。此外,每天早起之后还必须敞开宫门换空气,以排除一夜以来散发的污浊气息。

炭盆明清皇宫内暖阁之设置极为普遍,然而毕竟暖阁在宫宇的东西梢间,在明间即中间宝座间(故宫建筑一般采用奇数,即五、七、九开间)皇帝接见大臣办事时,后妃等主子接见眷属时,如果室内温度不够,又该怎么办?其实,在冷冬寒天,所有的宫宇殿堂内都备有炭火盆取暖。炭火盆的烧用根据气候而异。例如在生地炉之前,撤地炉之后,当然必须在明间处理政务等特殊需要时,都要生炭火盆,火盆的搁置较早,撤回较晚:现在保存下来的清代宫廷用的炭火盆,以嵌丝铜胎珐琅(即景泰蓝)居多,有直径一尺余、二尺余各种不同的尺寸,根据宫殿大小配备使用。嵌珐琅纹饰花样极多。为确保安全,炭火盆外均加盖一种金属钢罩,挡住炭火星外溅,既实用又美观。

宫内所使用的木炭,都是经过反复精选的统如筷子一般长短的上等木炭,同样的长度,差不多的粗细,坚实耐烧,敲击之则丁当作响。

膳房与茶炉明清宫内御膳房有多处,可在各处做饭烧水,一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传膳。西太后执政时期她的膳房称为“寿膳房”。

晚清西太后的寿膳房在外东路宁寿门东边,据说共设有100多个炉灶,300多个炊事人员。

除规模巨大的膳房外,还有御茶膳房和茶房,专制各式糕点小吃,另外,每个主子的殿宇内都设有小茶炉房,随时烧水热汤,吃用极为方便。

无论是膳房的炉子还是小茶炉房的炉子,都是使用的专烧炭火的不灰木炉子。这种炉子肚大口小,火苗集中,便于快火炒菜,而且伸缩性大,火苗可大可小。这种不灰木炉子在当时可说是先进的炉灶工具了。

还附带说一声,皇宫内没有厕所,上上下下的人都使用便盆,烧尽的炭灰,又成了除污纳便的最佳物品。

古代的原始冰箱:冰鉴

“冰鉴”,作为原始冰箱,在我国史料中早有记载。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市)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冰鉴”。该器具系用青铜铸造,其外形呈方体,长和宽各为76厘米,高61.5厘米,鉴身的底部四角下,有用前肢和胸部承托“方鉴”的四兽作为“四足”,在鉴身上部的四角和四边,各有一条拱曲伏攀的龙作耳。“冰鉴”的构造由内外两层容器组成,其外件为“方鉴”,内件为“方壶”。“方壶”安装在“方鉴”内,“方鉴”与“方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是用来盛冰的。“方壶”则用来盛“膳羞、酒酿”等食品。现代电冰箱是用电能制冷的,而中国古代的原始冰箱(“光鉴”或“冰鉴”)却是用真正的冰来制冷的。据有关史料载:“(‘冰鉴’)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由此可见,古代“冰鉴”的作用与现代电冰箱的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保持食品新鲜可口,以防腐败变质。

藏冰史话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冬季的天然冰块贮藏起来以备夏季之用,史称“藏冰”。藏冰的冰室称为凌阴,隋、唐时期多凿深井藏冰,称之为冰井,明、清时期称为冰窑。一个冰室的贮藏量甚为可观,1976年在秦雍城遗址发现春秋时秦国的凌阴一处,能藏冰达190立方米。

采冰有一定的选择。为了保证冰的质量,古人多于深山溪谷中打出坚硬的冰块,以利长久保藏。对冰块的尺寸,有严格的规定。《唐六典》卷19载:“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清人杨静亭《都门杂咏·冰窑》诗云:“寒夜截来三尺阔,沿河高耸水晶山。”可见必须三尺以上的冰,才能长期存放。

藏冰耗费颇大,要经过开采、运输、挖建冰室以及按期保养等多项程序,非一般人力所能及,所以在古代,藏冰多为皇家经营,规模也最大。地方官府也有奉旨经营藏冰的,仅有少数官吏和富户能够从事个体藏冰。

早在西周时期,藏冰就成为一种制度。《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以预计用冰之三倍,藏入冰室,故称“三其凌”。《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的就是藏冰的过程。二之日,周正二月,即夏正十二月,在最冷季节里开始凿冰,继而贮存在冰室中。

自周朝以后,各代均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藏冰,以保证皇室的夏季用冰。在唐代,是由膳部负责“藏冰食料之事”(《旧唐书·职官志》)。清朝时,皇室及各官府的用冰量猛增,京城里多设冰窑。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云:“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窑,通河运冰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徐珂《清稗类钞·宫苑类》云:“雪池冰窑在北海陟山门内,为诸冰窑之冠,御用取给于此。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窑。”

皇家的藏冰,除自用外,也常分赐诸官府和大臣,史称“赐冰”。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高的待遇。《太平御览》卷21引《邺中记》云,后赵时,“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唐人对皇帝赐冰最感荣耀,因而有许多吟咏赐冰之作。韦应物《夏冰歌》云:“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诗云:“思沾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南宋时,每当暑月朝会,皇帝总要临阶赐冰,以示恩惠。元代亦有赐冰之事,萨都剌《上京杂咏五首》诗云:“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清代,朝廷供给下属各官署用冰,印发了冰票,由工部负责,按数领取。

唐以前,州县官府的藏冰量并不大,私人藏冰的为数极少。《云仙杂记》说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壁”,是奇贵的物品。宋、明之际,个体经商性质的藏冰才开始出现。《梦粱录》卷16记载宋代茶肆于“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西湖老人繁胜录》亦载杭州“富家散暑药冰水”,说明宋代已有私人藏冰并用于经销冷饮。到了清代,私家经营的商业性藏冰大有发展,出现了以藏冰为专业的“冰户”。官府向冰户派购用冰,称为“冰差”。商业性的冰户以京、津一带为盛,负责官署的用冰和贡品的保鲜防腐。天津耿姓的富盛冰窑,始办于乾隆年间,名气最大。县衙发给富盛冰窑一张龙票(带有龙形符号的官方文书),许可在河里取冰,不纳捐税,但务必保障衙署用冰,等于差徭。天津开埠以后,北洋大臣驻节此地,衙署增多,同时外国人也纷至沓来,到了夏季,用冰量增大,于是天津县署又批准新增四家冰窑,划分地段,分担冰差。民国成立后,取消了冰差,冰窑业自由发展,但未经多久,外国的冷冻设备输入中国,天然藏冰业遂逐渐衰退。

肥皂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人们便将1份油和5份碱性植物灰混合制成清洁剂,在欧洲关于肥皂起源的传说很多,一说古罗马的高卢人每遇节日便将羊油和山毛榉树灰溶液搅成稠状,涂在头发上,梳成各种发型。一次,节日突遇大雨,发型淋坏了,人们却意外发现头发变干净了。又传说,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 “油脂球”。妇女们洗衣时发现,沾了 “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净。这都说明了人们用动物脂肪与草木灰(碱)皂已有千年历史。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廉价制取火碱成功,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肥皂之所以能去污,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分子的一端有亲水性,另一端则有亲油脂性。在水与油污的界面上,肥皂使油脂乳化,让油脂溶于肥皂水中;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肥皂围住空气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于水的污垢,因肥皂的作用,无法再依附在衣物表面,而溶于肥皂泡沫中,最后被整个清洗掉。

18世纪法国人利用盐及石炭制作“人工苏打”,取代传统自灰烬中取出的碱汁。到了19世纪,德国人发明以电气分解食盐水来制作氢氧化钠;自此之后,苛性钠的普及得以让肥皂从原本只有王宫贵族买得起的商品,变成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此之前,肥皂的制造靠的是有经验的工匠,利用油脂与碱汁的比例来调制,由于没有资料可参阅,经常因为无法凝固而重新再试。值得一提的是,在拓荒时期的美国,移民会在初春天气暖和的时候,召集全村的人来做肥皂。

肥皂的材料来源,是从橡树、山毛榉等木材中提炼涩汁,做为碱汁的来源,如果不够,就从暖炉的灰烬中添加。有了碱汁,再从动物脂肪或是料理用的植物油取得油脂,但一旦油水分离,就得再重头来过,到了19世纪,才有企业投资肥皂的生产。

肥皂是脂肪酸金属盐的总称,日用肥皂中的脂肪酸碳数一般为10—18,金属主要是钠或钾等碱金属,也有用氨及某些有机碱如乙醇胺、三乙醇胺等制成特殊用途肥皂的。肥皂包括洗衣皂、香皂、金属皂、液体皂,还有相关产品脂肪酸、硬化油、甘油等。

肥皂中除含高级脂肪酸盐外,还含有松香、水玻璃、香料、染料等填充剂。从结构上看,在高级脂肪酸钠的分子中含有非极性的憎水部分(烃基)和极性的亲水部分(羧基)。憎水基具有亲油的性能,在洗涤时污垢中的油脂被搅动从而分散成细小的油滴,与肥皂接触后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憎水基(烃基)就插入油滴内,靠范德华力与油脂分子结合在一起,而易溶于水的亲水基(羧基)部分伸在油滴外面,插入水中。

这样油滴就被肥皂分子包围起来,分散并悬浮于水中形成乳浊液,再经摩擦振动,就随水漂洗而去,这就是肥皂去污原理。但普通肥皂不宜在硬水或酸性水中使用。在硬水中因生成难溶于水的硬脂酸钙盐和镁盐,在酸性水中生成难溶于水的脂肪酸,大大降低其去污能力。

洗衣粉

洗衣粉是人们日用常见的洗衣用品,它的主要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再加一些助剂如磷酸盐、硅酸盐、元明粉、荧光剂、酶等,经混合、喷粉等工艺制成。

洗衣粉的成份共有五大类:活性成分、助洗成分、缓冲成分、增效成分、辅助成分。

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就是洗涤剂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洗涤活性成分是一类被称作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它的作用就是减弱污渍与衣物间的附着力,在洗涤水流以及手搓或洗衣机的搅动下,使污渍脱离衣物,从而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注意:1、要想达到好的去污效果,洗衣粉中应含有足够的活性成分。为了保证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国家主管部门对洗衣粉中活性成分的最低含量作了规定。根据所用活性剂的种类和产品的类别,洗衣粉中活性成分的量一般不得低于13%;

2、因为很多表面活性剂有很强的起泡能力,消费者可依据经验,从洗衣粉溶于水后发泡的情形来判断洗衣粉的优劣;

3、但某些专用于滚筒洗衣机的洗衣粉,其发泡能力比普通洗衣粉要差得很多。这是因为滚筒洗衣机主要依靠衣物在滚筒中的翻滚所产生的机械力,来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而洗涤溶液中过多的泡沫,会大大减弱这种因衣物翻滚而产生的机械力,使得洗净效果大打折扣。

助洗成分

洗衣粉中的助洗剂是用量最大的成分,一般会占到总组成的15%~40%。助洗剂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束缚水中所含的硬度离子,使水得以软化,从而保护表面活性剂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所谓含磷、无磷洗涤剂,实际是指所用的助洗剂是磷系还是非磷系物质。

注意:1、一些省市制定了地方法规,禁止或限制含磷酸盐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

2、在非磷系的助洗剂中,被业界所公认能够较好替代磷酸盐成分的,是一种被称为沸石的物质。

3、除此而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廉价”无磷助洗剂,如碳酸钠(纯碱)、硅酸钠(水玻璃)以及它们的各种比例的复合物。由于这些无磷助剂最终都是形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如果不能有效地将它们悬浮在水中,它们会沉在衣物上。长期使用这种无磷洗涤剂的结果将使衣物变硬、发黄。为了防止这类情况发生,设计良好的无磷洗涤剂都要在配方中使用有效的分散剂,使形成的不溶解颗粒不会沉积在衣物上。

缓冲成分

衣物上常见的污垢,一般为有机污渍,如汗渍、食物、灰尘等。有机污渍一般都是酸性的,使洗涤溶液处于碱性状态有利于这类污渍的去除,所以洗衣粉中都配入了相当数量的碱性物质,一般常用的是纯碱和水玻璃。

注意:1、虽然碱性有利于衣物的洗涤,但是过量的碱性物质会对衣物和皮肤带来伤害,因此国家对洗衣粉的碱性作了相应的规定,合格的洗衣粉应当符合这些要求。

2、此外,如前面所述,这些碱性物质会与硬水形成沉淀,而过多的碱性物质会导致洗涤时形成大量的沉淀,反而使洗涤效果变差。

增效成分

为了使洗涤剂具有更好的和更多的与洗涤相关的功效,越来越多的洗涤剂含有特殊功能的成分,这些成分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洗涤剂的洗涤性能。

根据功能要求,洗涤剂中使用的增效成分有这样几类:提高洗净效果的,如酶制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漂白剂、漂白促进剂等;改善白度保持的,如抗再沉积剂、污垢分散剂、酶制剂(纤维素酶)、荧光增白剂、防染剂;保护织物改善织物手感的,如柔软剂、纤维素酶、抗静电剂、护色剂等。

注意:事实上,许多品牌的洗涤剂在采用的主要成分方面大同小异,而各家产品的奥妙往往是在这些增效成分上。各种酶制剂的采用,可以大大增强洗涤剂对特殊和难洗污渍的洗净能力,如血渍、汗渍、食物油渍、蔬菜水果渍等;漂白剂则能使色素类污渍被分解去除;抗再沉积剂可保证衣物多次洗涤后不会发灰、发黄。

辅助成分

这类成分一般不对洗涤剂的洗涤能力起提高改善作用,但是对产品的加工过程以及产品的感官指标起较大作用,比如使洗衣粉颜色洁白、颗粒均匀、无结块、香气宜人等。

食醋

食醋由于酿制原料和工艺条件不同,风味各异,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若按制醋工艺流程来分,可分为酿造醋和人工合成醋:酿造醋又可分为米醋(用粮食等原料制成)、糖醋(用饴糖、糖渣类原料制成),其中米醋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再分为熏醋、香醋、麸醋等;人工合成醋又可分为色醋和白醋(白醋可再分为普通白醋和醋精)。醋以酿造醋为佳,其中又以米醋为佳。

酿造醋品种虽因选料和制法不同,性质和特点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以酸味纯正、香味浓郁、色泽鲜明者为佳。在使用时应注意清洁,存放在阴凉低温处,防止生醭、汁液混浊、香气散失、醋味淡薄或出现异味。

若按原料处理方法分类,粮食原料不经过蒸煮糊化处理,直接用来制醋,称为生料醋;经过蒸煮糊化处理后酿制的醋,称为熟料醋。若按制醋用糖化曲分类,则有麸曲醋、老法曲醋之分。若按醋酸发酵方式分类,则有固态发酵醋、液态发酵醋和固稀发酵醋之分。若按食醋的颜色分类,则有浓色醋、淡色醋、白醋之分。若按风味分类,陈醋的醋香味较浓;熏醋具有特殊的焦香味;甜醋则添加有中药材、植物性香料等。

人工合成醋也称醋精,用可食用的冰醋酸稀释而成。其醋味很大,但无香味。冰醋酸对人体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使用时应进行稀释,一般规定冰醋酸含量不能超过3%~4%。这种醋不含食醋中的各种营养素,因此不容易发霉变质;但因没有营养作用,只能调味,所以若无特殊需要,还是以吃食醋为好。

选购食醋时,应从以下几方面鉴别其质量:一是看颜色。食醋有红、白两种,优质红醋要求为琥珀色或红棕色,优质白醋应无色透明。二是闻香味。优质醋具有酸味芳香,没有其他气味。三是尝味道。优质醋酸度虽高但无刺激感、酸味柔和、稍有甜味、不涩、无其他异味。此外,优质醋应透明澄清,浓度适当,没有悬浮物、沉淀物、霉花浮膜。食醋从出厂时算起,瓶装醋三个月内不得有霉花浮膜等变质现象。

真醋的颜色为棕红色或无色透明,有光泽,有熏香或酯香或醇香;酸味柔和、稍带甜味、不涩、回味绵长;浓度适当,无沉淀物。假醋多用工业醋酸直接兑水而成,颜色浅淡、发乌;开瓶时酸气刺激眼睛,无香味;口味单薄,除酸味外,有明显苦涩味;有沉淀物和悬浮物。

盛装散装醋的瓶子一定要干净无水。在装食醋的瓶中加入几滴白酒和少量食盐,混匀后放置,可使食醋变香,不容易长白醭,可贮存较长时间。也可在盛醋的瓶中加入少许香油,使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油膜,防止醋发霉变质。

酱油

酱油是一种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

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

麻油

麻油是芝麻油,一般黑芝麻服用,白芝麻榨油,它是从胡科植物脂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亦称“胡麻油”“脂麻油”“汪油”“香油”等。麻油自古以来就被山西省西北地区、上党地区的民间百姓视为美味食品,无论是制点心,还是打饼子,只要是用胡油加工的均被视为上品。麻油在山西大致分为二种:一种是西北地区产的,称为“胡麻油”;另一种是长治一带产的,因长治在古时称为“潞安府”而称为“潞油”。

麻油在长江以南地区非常受欢迎,除糕点外夏天的凉拌菜时麻油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上分机制麻油和手工制作的小磨麻油两种,因芝麻品质和制作工艺上乘,其中皖南重镇大通镇产的“沙艺棠”小磨麻油为上品,醇香无比,回味悠长。

古人认为:常食胡麻可去除一切痼疾,还有返老还童、长生不老之功效。如与米做成饭食,民间则称为“仙家食品”。据科学分析:麻油中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占85%~90%,油酸和亚油酸基本上各占50%,其特点是稳定性强,易保存,这是因为麻油中含有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一芝麻酸的缘故。麻油中还含有蛋白质、芝麻素、维生素E、卵磷脂、蔗糖、钙、磷、铁等矿物质,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食用油。

中医学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别录》说:“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肿,生秃发。”

临床还用麻油来煎熬膏药,有生肌肉、止疼痛、消痈肿、补皮裂的作用。 胡麻里含有芝麻素,在用胡麻油炒制或烤制菜肴或食品时,芝麻素即可分解出芝麻酸和一些芳香的化合物,这些香味物质可在常温下挥发,其香味浓郁、清雅、诱人食欲,是其他同类植物油都难以比拟的。但温度过高的环境会造成香味的挥发,因此,应将胡麻油置于低温保存。

电饭煲

电饭煲又称作电锅,是利用电能转变为热能的炊具,使用方便、清洁卫生,还具有对食品进行蒸、煮、炖、煨等多种操作功能。常见的电饭锅分为保温自动式、定时保温式以及新型的微电脑控制式三类。现在已经成为日常家用电器,电饭煲的发明缩减了很多家庭花费在煮饭上的时间。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是由日本人井深大的东京通讯工程公司发明于20世纪50年代。

电饭煲的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我们懂得一点点物理知识便可以理解。当饭煮好的时候,电饭煲内的水便会蒸发,由液态转为气态。物体由液态转为气态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叫做“潜热”。这时候,温度会一直停留在沸点。水分蒸发后,饭煲里的温度会再次上升,电饭煲里面有温度计和电子零件,当它发现温度再次上升时,便会自动停止煮饭。

鱼网的起源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生存就得依靠渔猎。但是食鱼是从中石器时代开始,因为中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火,于是“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便知道“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令人无腹疾”,不易下咽的“鱼鳖螺蛤”之类可“燔而食之”,扩大食物种类和来源,使那些“缘水而居”者,便捕鱼食之。当然起初,因无鱼网,只得“竭泽而渔”,除此之外,就是浑水摸鱼,于是“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鱼”,由于鱼网使用,渔业生产进入复杂的过程。

到了新石器时代,鱼网已被广泛使用,尽管当时的鱼网制作很粗糙,但渔业捕捞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奴隶社会后期,一些渔业发达的诸侯国,对鱼网的网眼也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管子·入观篇》中,就记载齐国对鱼网的要求:“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眼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裁而成也。非私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由于齐国对网眼进行限制,并根据不同的捕捞对象,使用不同的渔船和网具,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渔业最发达的诸侯国。对于鱼网的网眼,作必要的规定,使“数罟不入洿池”,其目的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生计。

鱼钩话古

人类早期捕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棒打、手捞、箭射、网捕等。在我国的半坡遗址中就发现有不同形制的鱼镖,应当说这是相当进步的叉鱼工具。钓鱼始于何时,目前尚难断言。不过,民族学的资料告诉我们,最初的钓鱼并不用钩,如现今居住在云南境内的苦聪人、芒人在钓鱼时,把一根系着麻绳的竹竿斜插在岸边,绳的下端栓上鱼饵丢在水中,当鱼吞食鱼饵时,岸上的竹竿便急剧地摇动。这时钓鱼者便快速猛拉鱼竿,将鱼甩上岸来。恐怕是最古老的钓鱼方法的遗风。随着原始狩猎经济的发展,人们又发现用树的棘刺、鸟类的爪子也可用来钓鱼,进而加以仿照制作钓具。据研究,贝、石、木等都曾是制作钓鱼具的材料。我们现在所见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钓具主要是骨质的。就其形制来说,可分为钓针、钓钩二大类。

钓针,现在许多人都不清楚了。但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种钩是直钩,其形制是否同钓针,或者钓针亦有钩,倒能让我们去想像。大连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无弯钩的钓具—钓针,钓针多为骨质。当初人们是这样使用它的:将线绳系在钓针的中部,饵料穿在针的两边。鱼食饵时,钓针随即顺着鱼的口腔滑下。当钓鱼者拉紧鱼线,钓针便会由于一端受到阻碍,方向发生改变,横别在鱼体中。这时的鱼,真是欲吞不进、欲吐不出,从而被捕获。

钓钩的出现大概不比钓针更晚一些,因为在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它们是同时并存的,或许因为钓针远不如钩适用,所以逐渐被挤出钓鱼的舞台,而弯钩却成为主要的钓具了。我们尚能见到的骨鱼钩大约有两种:一种无倒刺,一种有倒刺。无倒刺的可能略早一些,有倒刺的则较为晚出。鱼钩有了倒刺,使鱼在咬钩后难以逃脱,捕获量因之增大,所以它也就成为以后长期使用的定型钓具。

在人们发明金属以后,骨鱼钩又逐渐地为铜、铁鱼钩所代替。现在看来,古代的鱼钩体都较大,长度一般都在5厘米以上,这说明当时钓捕的对象都是相当大的鱼。千百年来鱼钩的基本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

药枕小话

说到药枕,可谓源远流长。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用蚕屎、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苦荞麦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的说法。晚唐诗僧齐己曾有诗赞美以绿豆壳为芯的枕头:“豆枕敧凉冷,逢峰入梦魂。”此外,菊花枕有“通关窍,利滞气”的作用;磁石枕能镇惊安神,治头目眩晕;荞壳枕、芦花枕可清火去热;竹枕、石膏枕等可解暑热;米枕有利于儿童头部的正常发育。近年来,对药枕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新近问世的“长寿中药枕”,是山东中医学院著名的中医专家周凤梧教授,在药枕古方和民间秘验方的基础上组方研制而成的,具有清心明目、育阴潜阳、升清降浊、调和气血、清热解毒、防治时疫等功效。

警枕短谈

枕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报警,所以古人又有“警枕”。警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力学原理制作的,另一种是从声学原理悟出的。警枕的由来从东汉学者紫邕的《警枕铭》来看,至少在汉代已经普遍流行。宋人《吴越备史》记载:“武肃王钱敧在军中未尝安寝,用圆木作枕,睡熟则镠,由是得寤,名曰‘警枕’,又号浙中不睡枕。”《范太史集》说:“司马温公以圆木为警枕,觉则起读书。”这是根据力学平衡的原理用木料制成的一种圆枕,实际上就是一个球。当人仅是躺下休息还未睡熟的时候,大脑里还保持一个兴奋点,以支配人的头部在木球上保持平衡,一旦睡熟,兴奋点就消失了,头就失去了平衡,从警枕上滑落下来。在军事上还有一种代用枕,即用牛皮制的箭套,古称“矢服”。据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虎枕话源

虎枕

民间不少地方有给小孩睡老虎枕的习俗,考古也屡屡发现呈卧虎状的千年瓷枕,这种枕虎风俗起源于何时呢?

晋人王嘉《拾遗录》曰:三国时,魏宫中有玉虎枕,虎胸上有题记,云为帝辛九年献。

帝辛,即殷纣王。依此说,3000多年前已有虎枕了。但是,此说乃晋人编造,实不足凭信。若说魏晋时已有虎枕,则此说即为确据了。作者若不曾见过虎枕,也难以编出这段神话来。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宋人赵令畤《侯鲭录》的记载:“李广兄弟射于宜人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虎头为枕,示服猛也。”又云:“铸铜像其形,为溲器,谓之虎子,示厌辱之。”

依此说,自李广始,方以虎头为枕,而铸虎形体为溲器,考古已发现汉代的青铜虎子。李广为汉代虎将,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9年。看来,中国有些父母多喜让孩子睡虎枕,希望孩子虎虎有生气的风俗,至少有2000多年了。

其实,虎枕的作用,并不仅为“示猛”,还在于“避邪”。《论衡》中记有一则神话,说神荼、郁垒看守众鬼。若有为恶者,则用苇索捆之,让老虎吃掉。所以,汉代人画门神,神旁并画有猛虎。大概因了这神话的缘故,做父母的才为小儿穿上虎头鞋、戴上虎头帽,令其睡在虎枕上,这样小儿不但形象威猛,且鬼不敢犯,从而得以平安。

古代的帷帐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使用帷帐一类器物至少可追溯到东周时期。它是贵族王公朝觐、征伐、田猎、祭祀以及举办丧事时常用之物,使用有一定的制度规定,有专人管理。其在室外使用者,类似今天的帐篷。

考古材料经常可见古代帷帐的图形和实物标本。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壶,上嵌花纹中有一圆形大帐,帐内正中有一柱支撑帐顶,帐中人物或持弓,或饮酒。1974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也出土有战国帷帐的铜质构件。以后各代的画像石、壁画之中也常见其形象。

古代帷帐有不同的用途。有行军使用的帐,设于殿堂作为屏障的帐,平时家居的坐帐,还有用于飨神和丧葬的帐。依用途不同,形状也有所区别。此外,以帷帐作为墓葬随葬物的习俗,从战国一直延续到南北朝。

“太师椅”的由来

宋代是我国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具有折叠结构的交椅就产生在这个时期,太师椅也就在交椅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

宋代的交椅分4种,最晚出现的一种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并附加荷叶型托首的交椅就是太师椅,故太师椅实为交椅的一种,时人称之为“太师样”,此名与历史罪人秦桧有关。宋人张择义《贵耳集》云:“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在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文中“秦师垣”即是秦桧,吴渊为了奉承拍马而“出意撰制”了这批具圆形椅圈的“栲栳样”交椅。岳飞之孙岳珂在所著《桯史》中提到“太师样”又称“太师交椅”、“荷叶交椅”。宋人王明清《挥尘录》也记载了太师椅的制法,并说是经过了梁仲谟的改进。

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将另一种圈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所称的太师椅则是一种扶手椅。宋代的那种太师椅只盛行一时,并未得到流传。最普遍的说法是它得名自奸臣,自然受人唾弃。

明代家具最为瑰宝

家具发展到明代,名匠辈出,创造了具有高度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其风格又更接近于我们今日生活的家具。

明代家具最显著的特点是继承了宋代家具仿效大木构架的式样和做法,在桌、案、柜、橱等经常使用的家具的脚部使用圆形木材,像房屋的“立柱”。同立柱一样的将上端渐渐地收回,四脚则向外略侧,有如柱的“收分”,柱脚之间用类似“梁枋”的撑子做联络材,并使用“替木”牙子辅助支托的力量,显示出立体器物必须具备的安定感。

明代家具制作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使用我国传统的“攒边”作法。其方法是把穿带的心板四边用45°“格角榫”装入通槽攒起来,这样就便面板木材不会因吸收水分或干燥而张缩开裂,也能把暗滞的截板纹藏在里面,使经常能够看到的几个面都成为平花板或侧花板,这样,美丽的木材纹理就得以充分地显露出来。

明代家具对于卯榫的使用也非常合理和巧妙,使得看起来如此轻巧用材的家具坚固、耐用。常见于明代家具的卯榫有明榫、闷榫、燕尾榫、走马楔等近20种。另外,明式家具的坚牢度和装饰性,是前所未有的。

明代距今已历数百年,由于其家具坚固耐用,所以许多家具能留存至今。现存的主要有凳椅、几案、橱柜、床榻、台架、屏风等数百个品种。

明代用于家具的木材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硬性的,如紫檀、花梨、红木、杞梓木、铁梨等;一种属于中性的,如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杨木等。

明代家具上安装的杂件,都是用白铜制成的。如合页、面页、抱角、钮头、吊牌、环子之类,制成都异常精细规矩,形式灵巧多样,它们与家具的造型非常调和统一。杂件的尺寸、比例、安装的部位,也都经过精心考虑,成为家具整体中具有使用价值的重要装饰部分。

明代家具以线条的明快、朴实、无浮光掠影式的雕刻装饰,有一种简朴的美而著称,而且特别适合人体生理形态,有舒适感。

从整体上看,明代家具的各部分比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具体分析每一件好的实物,其整体的宽、高比例;整体与牙子、券口的比例,大面积纵、横分割的比例,身部与腿部的比例,边框与心板的比例,线角与素板平面的比例,支架粗度配合的比例,腿部倾斜角度与家具整体的比例,花饰与素板面的比例,以及对于长度、曲度的权衡比例,都达到了适用、经济、美观的高度统一,成为我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高峰。

同类推荐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国学与领导智慧

    国学与领导智慧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热门推荐
  • 大漠王妃

    大漠王妃

    失了父皇,她守孝三年;兄弟相残,她被迫和亲。离开家乡远嫁到大漠,离开青梅竹马成西域王妃。一个是倾国倾城的中原娇女,一个是潇洒不羁的边塞王爷,相识于战火纷飞,结合于乱世之初。王宫心计,他左拥右抱负她一片真心。山河破败,他一众铁骑夺取她故国家园。幼子早夭,他悔过不该却再不曾闻她清脆笑声。后来的后来,他的兄长霸了她的江山,毁了她的家乡……这乱世中的真情,是否真的就此结束了?
  • 校草给姐站住

    校草给姐站住

    这场雨邂逅一场浪漫,让一个性格刁蛮、任性的大小姐璃茉对风度翩翩的沐之瑾一见钟情,新生欢迎晚会上,璃茉勇敢的对沐之瑾告白,只是却以拒绝结尾。一时受不了打击的璃茉发烧严重被送到医院,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在那个小男孩的鼓励下,璃茉决定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一次又一次被沐之瑾拒绝下,璃茉是否还能勇敢得追求幸福。
  • 山风不说话

    山风不说话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傅斯年传

    傅斯年传

    傅老虎、傅大炮轰遍高官显要;真学问、真胆识,道尽古今中外。是 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性情铁汉。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对于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 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做出过很大贡献。本书以严谨的态度 客观论述了他的一生功过,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人物传记。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经典管理寓言(全集)

    经典管理寓言(全集)

    本书在寓言故事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现代公司的众多管理理论,并把管理喻意化,有效解决了管理学艰深枯燥、难以为大众接受的问题。西游的故事告诉你目标的重要性、石子变钻石的奇遇讲述了机会的稍纵即逝、福特的经历让你体会细节的重要、独木桥试验说明态度决定一切、大师为你展现领导的艺术……本书包含了管理中的许多重要领域,这些理论相辅相成,诠释了现代公司里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你完全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本讲述管理学原理的通俗化著作。
  • 移爱繁华一梦

    移爱繁华一梦

    他与她的初次相见,一开口便是道歉。她与他的最后道别,一开口只剩道歉。他带她走进一场浮世繁华,她却没有安心,只剩下无尽的猜疑和惊慌。她推他陷入一局阴谋漩涡,他却为了守护挚爱,愿意放弃所有。当最终繁华落幕,只剩下如梦清...
  • 强娶:痞王,我不嫁

    强娶:痞王,我不嫁

    她怀胎三月,死在父亲丈夫的长剑之下母亲弟弟被害生死不知,她身逝,亦心死!魂附她身,她成上官家陋颜三小姐斩情丝,狠心肠,步步为营,辣手摧花,只为救母,报仇!本是人人嘲笑的上官三小姐,何故一夕间突然惊艳天下?书芳宴上,她艳压群芳,技压群雄!上官内宅,她斗嫡母庶姐,争财产权位!江湖之大,她与妖孽夫君唯我独霸!天下权位,她夫妻股掌倾覆!上官三小姐锋芒乍现,引天下才俊尽折腰,便连风流闲王也痴情相付。闲王日复一日往上官家下聘,从珍珠玛瑙到碎银铜板,倾尽其财却还乐在其中,上官三小姐不为所动——不嫁!可,闲王是谁?乾龙国懒散痞王,手无实权,行事乖张她不嫁,他便强娶!【复仇篇】六军扫荡,血溅皇城,国破!她站在敌国风骑将军面前,长剑悠悠平举直指,笑靥如花,“夫君,前世欠我的,该还了。”郝濬面色瞬间惨白,眼中神采从挣扎归为死寂,他早该知道,她就是她。“我……还你一剑,是不是……还能回到以前,我真心爱你,你心中亦还有我,是不是?”“哈哈哈,真是好笑!”还没等上官兮说话,旁边看戏的一风华男子举步上前,“夫人身怀六甲,举剑太过危险,来,先将剑给我。”他接过长剑,微笑着招呼来随身跟从的金丝猿猴,“小金,来,刺他一剑,让堂堂风骑将军爱上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