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是能力的最好证明
当今是市场竞争的时代,一切企业均以业绩为目标。业绩是所有企业的生存法则,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还是顶尖的世界500强企业,没有哪一家是不崇尚业绩的。
西门子评价员工就是看业绩、行为方式,而不是看国籍;在沃尔玛,拥有一张MBA文凭不一定能够赢得主管的赏识,除非用杰出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1994年初进微软的唐骏没去成他想去的市场部门,而成了微软windowsNT开发组的程序员。那时微软拥有像唐骏这样的工程师不下万人。
如何在这些小工程师中脱颖而出呢?
唐骏找准了方向:业绩。
在微软windowsNT开发组,当时开发Windows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做英文版,再由一个300多人的大团队开发成其他语言版本。这样的结果是,其他的版本落后于Windows英文版上市几个月甚至是几年。
唐骏认为这种办法是很局限的。半年后,他经过实验,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的方案十分合理,微软很快任命唐骏为该方案的负责人。该方案使公司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唐骏由此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1998年,微软要在中国展开强势的发展。唐骏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以及身为中国人的优势,获得了到中国上海创办大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的机会。他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亲自面试,首批招收了27名员工,迅速构建了“上海微软”最初的班底;3个月后,管理系统初步建成,技术中心开始运转;6个月后,唐骏领导的技术中心各项运营指标已位居微软全球5大技术支持中心之首,唐骏因为出色的业绩获得了微软公司的最高荣誉——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
凭借突出的业绩,唐骏由一个小小的程序员一步一步走到了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他的路程完美地验证了业绩证明一切。
业绩是能力的最好证明,老板给你薪水最根本的就是要看你所做的事情能产生多大的业绩,能创造多大的价值。一个员工拥有再好的想法、再远大的志向,如果不能落实到业绩上,不能创造出价值,那么这个员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
非凡的业绩只属于那些肯为目标百折不挠的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业绩是平均每天销售6辆轿车,保持了连续12年的全球汽车销售的最高纪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但谁会知道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传记作家汤普生为乔·吉拉德作传时发现了一些秘密。
1928年,乔·吉拉德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东郊的一个贫民窟,他居住的地方离他少年时期的偶像乔·刘易斯家只有一英里。当乔·刘易斯成为世界拳王时,乔·吉拉德只是一名挣扎在贫困沼泽里的穷苦少年。
但自从进入销售行业,乔·吉拉德就把行业里一些销售业绩惊人的同行的照片贴在墙上,发誓要超过他们。初入这个行业,他非常年轻,没有经验,那些员工们的业绩让他望尘莫及。但每天早上面对这些员工的头像,他都要在心里默念自己的誓言:一定要超越他们。
这个习惯支撑着乔·吉拉德度过了最初艰难的几年。
没有经验,频频失败,朋友渐少。乔·吉拉德却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终于在这个行业有了不起的业绩。最终,他成为美国汽车推销的翘楚,被世人封为最伟大的推销员。
业绩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员工的生命。每一个企业都把业绩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能为公司带来业绩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再有耐心的老板,也不能容忍一个长期毫无业绩的员工。所以,员工必须树立起强烈的业绩观念,才能出类拔萃。
完成任务就是创造业绩吗
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落实”等同于“做”,只要去做了就是完成任务了,至于能否取得好的结果,他们毫不关心。并且,他们认为,一项工作只要做了,不管有没有结果,就应该算成绩。其实这样没有业绩的努力不但耗费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企业成本。
正确的“落实”不只是“做”,还要“做对”、“做好”。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好员工应该“得到办事的结果”——这才算得上是“真正完成任务”。
领导让小刘去买书,小刘先到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他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过几天才有。小刘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卖这本书。
快到中午了,小刘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小刘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小刘,欲言又止……
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去执行任务,却没有产生业绩,也就是说,他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不仅如此,他还浪费了半天的时间,而这半天时间老板必须给他支付工资……
其实,只要动一下脑筋,就可以想到许多好主意。如小刘买书,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保证他完成任务,获得业绩。
方法一:打电话给书店,确定哪一家书店有这本书,再去购买。
方法二:上网查找这本书的信息,向网上书店订购或直接联系出版社邮购。
方法三:到图书馆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就问领导愿不愿花钱复印。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保证小刘得到书,但他没有这样做。就因为小刘没有将“任务”和“结果”分清楚,只停留在完成任务(去买书)的阶段,而没有考虑到结果(买到书)。而且他的头脑中也没有“结果思维”,不了解领导布置任务的目的只是要一个结果。
只有那些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业绩的人才能够赢得公司的青睐。而要想创造业绩,必须具有结果思维。
下面一则小故事告诉你,结果思维是如何让人创造业绩的。
有三位建筑工人同时接到了盖一座房子的任务,他们马上开始设计、准备材料、动手盖房。第一位工人干着干着就不耐烦了。他走马观花般草草完工,房子的质量和外观十分粗糙,没有人愿意住他的房子。
第二位工人觉得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又苦又累,不过,既然拿了老板的工资,就有责任把房子盖好。于是,他很认真地把房子盖好了。他盖的房子看起来非常牢固。
第三位工人想:既然我接受了这个工作,那我就要把它盖得漂漂亮亮的!他不仅认真干活,还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房子盖得漂亮。他在房屋前后种了一些花草,弄了一个苗圃。不久以后,一座颇具田园风味的房子盖好了,不仅牢固,而且十分美观!
第三位工人盖的房子成了公司的样板房,此后每逢有人来这家建筑公司参观老板都把他们带到这座房子跟前。客户看到公司能盖成这么漂亮的房子,对公司十分信任,都表示愿意购买公司盖的房子。
三人的房子都盖好以后,公司开除了第一位工人,留下了另外两位,并把第三位工人提升为项目经理。第三位工人之所以在三个人中能走得最远,就在于他出色的业绩。正是他对于结果的孜孜追求帮助他成就了如此出色的业绩。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创造业绩就应该以“追求结果”为导向,而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务”上。完成任务不等于创造了业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业绩。完成任务只是一个落实的假象,因为你根本没有业绩!
与其抱怨,不如作出成绩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年轻时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同时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薪水很低,另两个学徒时常发牢骚和抱怨,对工作日渐马虎起来。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这次到了一家电器商店工作,面对着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在其他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却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电器知识上,因为他决心用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行家。而在这时候,他的两个同事却因为这些而嘲笑他,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松下先生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松下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向顾客清楚明了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并且还能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松下先生的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他由普通学员转为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先生以后的创业打下了极大的基础。与之相反,他的两个同事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只能被商店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