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经常有家长看见别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自己的孩子成天只知道疯跑瞎玩就恨铁不成钢、怒其不争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作用,致使每个孩子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个体差异。作为家长,要接受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确实存在,关注这些差异,并引导他们自主发展,做孩子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才能让他们体验被人尊重的感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年级孩子的个体差异,主要来自智力因素差异和非智力因素差异两方面:
由于遗传因素的不同导致孩子的智力间有所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有的孩子对文艺方面特别拿手,有的则对逻辑方面比较在行。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的大脑皮层的褶皱越多越复杂,人就越聪明。智力无疑与人的先天禀赋有关,所以家长不用刻意地把孩子间作横向对比,药把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他自身的发展上,这样纵向的对比对孩子更有意义。要知道,每个人在有利的环境下都可能使自己的潜能发展到最高度,家长的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对他最为有利的教育环境。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孩子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主要体现在孩子的行为差异上。行为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造成的,因此家长可以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在对孩子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培育上。
要在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家长不妨在家庭教育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亲近、鼓励孩子。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学习的心得、想法等,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孩子出现的良好行为和做出的努力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激发引导。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在此基础上多做正向的激发和引导,让孩子主动朝着适合他的发展方向发展。也可以和老师多多联系,和老师探讨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3.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这样可以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全方面综合能力素质、塑成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4.巧妙地“扶”。对孩子“放”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全放,要在适当的时候“扶”一把,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在他走向误区的时候及时给予指正,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方法和道理上的指导意见。
5.积极地“练”。希望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就要在家里帮助孩子进行反复练习、不断深化,直到孩子对此形成习惯性条件反射,好的习惯就此养成。
总而言之,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发展的长处和短处。孩子有一方面发展的不好并不能完全的否定一个孩子,因为他可能在别的方面有别的孩子无法超越的地方。所以家长应该从多方面去看待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从多方面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尊重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只要家长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以鼓励欣赏的目光去对待,以激发引导的方法去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步。
制定“家庭活动日”
“爸爸,星期六带我去军事博物馆吧?”
“儿子,爸爸星期六还要在家里工作呢。”火火爸翻看着报纸,心不在焉地告诉儿子,小家伙郁闷地低下了头,不说话也不肯离开。
看着沮丧的儿子,火火爸拍了拍他的小脑袋问:“怎么突然想去军事博物馆了呢?”
“今天王雨晨说,那里有一个特好看的展览,他爸爸上礼拜带他去的。我也想去看……”
一旁的火火妈听见了,悄声问火火爸:“什么工作啊?重要吗?”
“倒是无所谓,就是想早点把它做完了。算了,走,儿子,咱这星期六也去,回头你也去跟班里的同学讲一讲。”
“我也要去!”火火妈插嘴道,“干脆以后把每周六定为咱们家的‘家庭活动日’吧,儿子,赶快想想你都想去哪?”
小家伙一听,乐得一蹦三尺高,接连欢呼道:“太好喽,太好喽,去军事博物馆喽!”
夫妻俩被孩子的快乐情绪感染了,也跟着欢腾起来……
【家长备课】忙不是教育失职的理由
“家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火火妈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今天答应了儿子周六带他去军事博物馆,还计划在家里建立一个‘家庭活动日’,小东西简直乐不可支。孩子快乐,做家长的也会禁不住跟着快乐。”
组织了一下语言,火火妈继续写道——
忙不是缺席孩子教育的理由。每位家长都担负着挣钱养家的责任和压力,更有些家长一心想在事业上拼出一番成就,好给孩子留下更多的财富。但是,父母一生最伟大的成就,不是拓展一番事业,而是能够陪伴孩子走过一段成长的路,永远不要以为孩子能健康成长就足够,他还需要爱,需要父母全部的爱。孩子年龄越小,对家人关爱的感受越明显,他会将家人对他的关爱慢慢储存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小时候储存的关爱就可以帮助他们热爱生活、战胜困难,而如果这种储藏不足,在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选择极端行为。
孩子的成长过程,准确来说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多参与到这一过程,多陪伴孩子,必然会令亲子关系更加牢固,也会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而倘若忽视了陪伴孩子的时间,首先会令家长难以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孩子,其次会令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变得淡漠,再次还会对孩子的性格、品行的形成造成很多的隐患。陪伴孩子不是在应付差事,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来投入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所以在陪孩子学习、玩耍的时候,不能心不在焉,更不能满口怨怼,否则会对孩子造成更坏的影响。家长们要记住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势必会令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别替孩子寻借口
“妈,今天李子盛的奶奶找学校去了,我听她和张老师说李子盛不是故意没写作业的,是肚子不舒服。后来他奶奶走了以后,张老师去问李子盛,李子盛说他没不舒服,张老师好像听不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的?”
“我把收的作业送到李老师办公室,刚好李子盛的奶奶正在办公室里和张老师说话呢,我就听见了。然后上课之前,张老师又在班里问的他。”
火火妈听了儿子的一番叙述后,心里琢磨道:“大人想给孩子找借口补漏,结果孩子自己却给说漏了。真不该这么护着孩子蒙老师啊。”
“后来李子盛自己主动去找张老师承认错误了,说就是忘了,还说老师罚抄是为了让他记住教训,他以后一定认真写作业。”
“李子盛知错能改,是个好孩子。你以后也要这样,知错就改,明白了吗?”
“我知道了!做作业去了!”不一会儿,屋子里就传来了儿子大声朗读的声音。
【家长备课】承认并尽心弥补孩子的不足
儿子去写作业了,火火妈还在想着刚才儿子所说的那件事。“有的家长在老师面前真是个诡辩高手啊,”她无奈地想,“可是这么护着孩子,不是在教孩子寻借口逃避责任吗?”
她想起以前自己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同学犯了个错误,老师严肃批评了他,而且还给了一点小惩罚。本来这个同学已经认错悔改了,结果第二天家长带着他找到了老师,也是如此一般地寻找了诸多推卸责任的借口,弄得老师无话可说,最后这个同学再遇事便总是逃避责任,死不悔改。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家长不是帮推脱责任,而是借事说事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地改正它,那么他以后就不会成为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承认更不改正、“食古不化”的人了。
想了一番,火火妈写下了今天的日记——
老师指出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犯下的错误给点小警戒、小惩罚,自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帮孩子摒弃掉错误的行为方法。作为家长,对于老师所指出的孩子的缺陷还是虚心一点好,纵然每个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宝贝,但家长也应理智地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将它指出来的话,家长应当感谢老师才对,并且要想方设法协助老师一起让孩子认识错误、弥补不足而不是为了维护孩子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的“形象”而去给孩子想借口应付老师。
我想老师如果遇到这样爱帮孩子找借口托责的家长,也会很痛苦吧?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但凡出现一次家长为孩子寻找借口的现象,那么孩子就会有一学一,开始懂得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或缺点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这就是一种责任的逃避,无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当老师再给孩子指出错误时,家长要教育孩子感谢老师的指点,如果孩子对此有不良情绪的话家长要及时疏导,让孩子摆正心态,客观地寻找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去责怪老师,更要警惕孩子出现“老师对我不好”之类的错误想法。再说,老师肯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正是老师负责任的表现,所以身为家长应当为此庆幸,庆幸孩子能遇上一个如此负责的好老师。
老师没有那么“缺德”
我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坐在教室第二排。结果一个学期以后他们老师就借着调整座位为由,给我儿子换到了倒数第二排。大伙说说,这么靠后的位置让孩子怎么听清老师讲课啊?我儿子平时上课是有走神、爱说话的毛病,可老师这么做,是不是在故意变相惩罚孩子呢?我有点想不通,大伙帮我参谋参谋,我应不应该去找他们老师啊?
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火火妈看了之后哑然失笑:老师给孩子换了座位,就是老师罚孩子,这是什么道理?
紧接着,火火妈看见有个网友跟帖:
我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也给班里的孩子调整过座位,也遇到过就这个事来学校找我“理论”的家长。但是,我想和诸位家长说的是,换座位也好其他事情也罢,都没有任何偏帮惩戒谁的想法。家长很多时候对于老师的行为都存在这诸多的不理解,这也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去尽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毕竟,家长对老师存在想法、误解,必然会带有不良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家长也很难全心全意地与学校配合搞好教育工作,对孩子的成长也毫无益处。
“的确,绝大部分老师还是好的,没有老师故意那么‘缺德’,故意整孩子。以后还是得好好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啊!”火火妈想。
【家长备课】理解老师的所作所为
按图索骥,火火妈找到了网上那位一年级班主任的另一个帖子,刚好谈到“换座位”的事情——
班里有个孩子个头长得很快,刚开学的时候给他安排在第三排,但是到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他挡着后边的孩子了,于是我就给他调到了最后一排。孩子当时没有任何意见,乖乖地换了座位,一切都很正常。但是,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接着了这个孩子妈妈的电话,她在电话说她的儿子一向很听话,也尊重课堂纪律,凭什么给孩子调到最后一排,语气里全是问责。我挂了电话,感觉有些莫名其妙,调位置这样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什么时候开始在家长眼里变成了一件和孩子守不守课堂纪律密切相连的事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