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刻意地使心灵空白的确能有效地为人们带来完美的心态。当人们将压抑在心头的烦恼清扫一空,或暂抛脑后时,往往能体验到解脱的快感。
在心灵有了一个空间的时候,立即注入积极、健康的想法,这样,那些负面的想法将无法对你造成任何影响。久而久之,那些注入脑中的新想法将在你的思想中生根,而且能击退任何负面的想法,届时你的心灵将波澜不惊,你将会永怀平常心。
在情绪起伏较大时,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保持心情的一份平静。
1.静坐
这是很多大人物采取的方式。静坐可以滤净思绪中的杂质,让心情保持稳定的状态,心无旁骛,不为外界所扰。
2.暗示
每天告诉自己“心静如水”,或是写成字条,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以随时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心情。日子长了,“保持心情平静”就会成为习惯。
3.自觉
每天分析自己的心情变化过程,甚至可以画一张“心情起伏曲线图”,通过此图来强化“保持心情平静”的动力。
4.规律
生理会影响心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例如,睡眠不足便容易暴躁。因此,只有保持规律的生活,才能维持内心的平静。
我是这世上的盐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如何才能再咸呢?”这是耶稣在福音结尾时所说的话,他把门徒比做“世上的盐”,可见此种称赞超出寻常。
盐自古代就很贵重,并被认为是“尊贵”的象征——罗马士兵有专门用来买盐的salary(津贴);伊丽莎白时代,王公贵族们的餐桌上都摆着一个很大的盐罐,贵宾坐在盐罐的上首,因此才有短语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请上座)。
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无神论者,这句话都能够给予其“重视自己、肯定自己”的启发,每个人都应该相信“我是这世上的盐”,毫不动摇。正如奥格·曼狄诺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中描述的:“我是独一无二的造化……是千万年进化的终端产物,头脑和身体都超过以往的帝王和智者……”
奥格·曼狄诺的这篇文章,被众多商业人士,特别是从事推销工作的人们奉为圭臬。下面让我们用心地阅读文中的优美文辞,去体验心灵受到激荡的感觉。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自从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以来,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我的头脑、心灵、眼睛、耳朵、双手、头发、嘴唇都是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和我完全一样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虽然四海之内皆兄弟,然而人人各异。我是独一无二的造化。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容易满足,我心中燃烧着代代相传的火焰,它激励我超越自己,我要使这团火燃得更旺,向世界宣布我的出类拔萃。
没有人能模仿我的笔迹、我的商标、我的成果、我的推销能力。从今往后,我要使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因为这是我得以成功的一大资本。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再徒劳地模仿别人,而要展示自己的个性。我不但要宣扬它,还要推销它。我要学会去同存异,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回避人所共有之处,并且要把这种原则运用到商品上。推销员和货物,两者皆独树一帜,我为此而自豪。
我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物以稀为贵。我特立独行,因而身价百倍。我是千万年进化的终端产物,头脑和身体都超过以往的帝王与智者。
但是,我的技艺、我的头脑、我的心灵、我的身体,若不善加利用,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迟钝、腐朽,甚至死亡。我的潜力无穷无尽,脑力、体能稍加开发,就能超过以往的任何成就。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开发潜力。
我不再因昨日的成绩沾沾自喜,不再为微不足道的成绩自吹自擂。我能做的比已经完成的更好。我的出生并非最后一个奇迹,为什么自己不能再创造奇迹呢?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是随意来到这个世上的。我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从今往后,我要竭尽全力成为群峰之巅,将我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我要专心致志对抗眼前的挑战,我的行动会使我忘却其他一切,不让家事缠身。身在商场,不可恋家,否则那会使我思想混乱;当我与家人同处时,一定得把工作留在门外,否则会使家人感到冷落……
我有双眼,可以观察;我有头脑,可以思考。现在我已洞悉了一个人生中伟大的奥秘。我发现,一切问题、沮丧、悲伤,都是乔装打扮的机遇之神。我不再被它们的外表蒙骗,我已睁开双眼,看破了它们的伪装。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河流湖泊,都没有像我一样的起源,我孕育在爱中,肩负使命而生。
过去我忽略了这个事实,从今往后,它将塑造我的性格,引导我的人生。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自然界不知何谓失败,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我也要如此,因为成功一旦降临,就会再度光顾。
我会成功,我会成为伟大的推销员,因为我举世无双。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是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同时又是多么神奇——这本身是一种胜利!
由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一份伟大的赐予,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并全身心地投入人类发展的潮流中,用自信和坚韧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得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欧洲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具备英雄气质的大人物,他年轻时期的一则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一天晚饭后,拿破仑和热恋中的爱人欧仁妮一起出去散步。他们依偎在一起,一边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一边窃窃私语。当他们谈到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时,欧仁妮突然问拿破仑;“亲爱的,如果你在恋爱中被人欺骗了,你会自杀吗?”
“不,决不会,我相信我爱的女孩是不会嫁给别人的。”拿破仑坚定地说。他神情严肃、目不转睛地看着欧仁妮,问道:“仁妮,你怕命运吗?”
对于拿破仑的突然发问,欧仁妮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命运?我不害怕命运,因为我无法知道自己的将来,那么,为什么要去害怕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呢?”
“奇怪,为什么每个人都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呢?”拿破仑疑惑地说,他脸色苍白,目视远方,“可是我知道,我知道自己的命运!”
“那么你的命运是什么呢?你害怕吗?”欧仁妮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不禁诧异地问道。
“我知道,我将会做一番大事业。上天生下了我,就是为了兴建和统治一个国家,我是属于创造历史的那种人,所以,我不怕。”拿破仑的目光里闪烁着强烈的火焰,看上去是那么的坚定和自信。
正像拿破仑所展现的那样,自信是人生重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自我成功的必然法宝;自信能够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健。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在成功的路上健步如飞,而缺乏自信的人一定是步履蹒跚者。
善待自己,悦纳他人
一般人都会认为善待自己很容易做到,因为爱自己、重视自己、为自己谋福利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殊不知,除了过于严格要求自己之外,还有很多自己折磨自己的人,他们表面上看处处为自己打算,其实却影响了日后的生活和发展。
唐代狄仁杰非常看不起娄师德,但娄师德并不计较这些,反而推荐狄仁杰当宰相。还是武则天捅开了这层窗户纸,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能吗?”狄仁杰回答说:“作为将领,只要能够守住边疆,贤能不贤能我不知道。”武则天又说:“娄师德能够知人善任吗?”狄仁杰回答:“我曾经与他共事,没有听到他能够了解人。”武则天说:“我任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
狄仁杰听后非常惭愧。想到尽管自己经常对他嗤之以鼻,但是娄师德却仍然能以宽厚、公平的心来对待自己,他深深地感叹:“娄公德行高尚,我已经享受他德行的好处很久了。”
狄仁杰不能接受娄师德,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也在上司的眼中也给自己的形象抹了点黑,幸好他能及时醒悟,否则更加恶劣的影响也许会接踵而来。
可见,悦纳他人也是善待自己的一个前提条件,人与人共同生存在世界上,是需要相互依存和依靠的。作为社会的其中一员,如果没有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其他人的存在,不能在与其共同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体会真正的喜悦,那么自身也一定会很苦恼。当一个人看其他人都不顺眼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痛苦日子也来临了。
不能接纳别人,甚至厌恶、嫉妒乃至打击他人,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真正自信的人会始终把生活立足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上,他们有对自己明确的认知,有明确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无暇顾及他人的缺点和错处。
正如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所说:“具有某些伟大品质的人的最可靠标志是生来就没有嫉妒。”
专注于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而凡是好嫉妒的人,常常都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投入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比如这个人的生活作风啦,比如这个人的学识啦,比如这个人的穿衣戴帽啦,甚至这个人脸上的几颗雀斑、头上的一根白发,一旦被这些人发现了,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并且会故作大惊小怪地议论纷纷:哈哈,原来他也不过如此呀!原来他……喜欢嫉妒的人是在不断地对别人的打击中寻找乐趣,以求内心平衡,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因此而搞得一团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与其说别人的成功妨碍了他,倒不如说他自己的关注点发生了偏离,自愿从生活轨道上滑落而自毁前程。
假若深入分析,这种心态正是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达到想要的目标,承认自己不如人的表现。对自己不满就是羡慕或嫉妒他人的开始,你希望像别人一样有知识,或是更漂亮,或是和别人一样有栋大房子、有显赫的权势,比现在更高的地位,你希望比现在更有德行,你希望知道如何才能使禅定功夫进步,你希望更接近上帝。由于你希望成为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人,所以你羡慕别人,嫉妒别人。
只是,这样的人并不明白,一个人不能光渴望被别人容纳,自己也要能容纳别人。
人的心灵是无所不包的,它可以容纳宽广与辽阔,也可以容纳细腻与纤巧;可以容纳真诚与痴迷,也可以容纳美丽与美好;可以容纳梦想、困惑、单纯、不成熟,也可以容纳承认、欣赏和推崇。容纳需要一个豁达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既能收容他人的兴奋,又能欣赏他人的成绩;既能接受优秀的、温馨的、赏心悦目的,又能兼收苦闷的、麻烦的、压抑的和丑陋的。容纳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容纳不是强迫和强加,容纳是相互的,犹如理解是相互的一样。
牛顿166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此时,他还是个年仅18岁的清贫学生,有幸得到导师伊萨克·巴罗博士的悉心教导。巴罗当时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以研究数学、天文学和希腊文闻名于世,还有诗人和旅行家的称誉,英王查理二世更称赞他是“欧洲最优秀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牛顿。牛顿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该校当研究生,不久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又过了一年,牛顿26岁,巴罗以年迈为由,辞去数学教授的职务,积极推荐牛顿接任他的职务。其实巴罗这时还不到花甲之年,谈不上年迈,他辞职,是为了让贤。从此,牛顿就成为剑桥大学公认的大数学家,还被选为三一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在这座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30年之久。他的渊博学识和辉煌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而牛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巴罗博士的教导、让贤密不可分。可以说,牛顿的奖章中,也有巴罗的一半。
被别人容纳是一种幸福,能够容纳别人则是更大的幸福。容纳别人超过自己,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反而会使自己名垂千古。
能够容纳别人,就使自己的性情也有了转折的余地,生活中,无论遭遇什么样的人和事,都不至于怒发冲冠、委屈痛苦。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亦然,要学会宽待自己,在逆境中,要懂得释怀。因此,要想成大事,先学会包容和接纳。
不在比较中摧毁信心,也不在比较中“提升”信心
在朋友聚会中,“在哪里发财”、“一月能赚多少钱”、“房子有多大”成了人们拉家常的主要内容。然而,这些原本很普通的问话,对于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是被点到“痛处”了,甚至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疾病。
这类心理疾病的症结在于缺乏自信,人们拥有的自信常常是伪装的,他们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提升”自信,自己住200平方米的房子,看见住120平方米房子的朋友时,表面上对其安慰鼓励,其实内心膨胀,升腾起一种自得的优越感。这种自信是很不牢靠的,当他看见住别墅的同龄人时,就又会在心里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
这种“自信”的弹性太大,在这样的心态下生活的人忽喜忽忧,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实在感。
王璇就是这样,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竟然被莫名其妙的自卑和自信折磨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