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让效用无限变大呢?那就需要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丰富起来,增加每个日常事件的效用。所谓的“日常事件”,也就是人们说的“一饮一啄,一言一行”。
清晨睡醒可口的早餐,过马路时爱人的主动牵手,口渴时及时端上的一杯水,一起看都喜欢看的频道,一起听都喜欢听的歌曲,以及冬夜掖紧的被角,干净的地板,明亮的窗户……所有的这些,尽管细微,但点点滴滴加起来不就等于幸福吗?
落魄时,抬高自己
一个退休工人退休后闲来无事,便自己摆了一个小摊,当起了老板。临近春节时,他托战友从外地进了500瓶瓷瓶包装的白酒,进价只有5元,退休工人看进价这么便宜,就标价8元。可是卖了十来天,也只卖出3瓶。有的人拿着酒问他:“这酒包装这么好,价钱却这么便宜,是真酒吗?”尽管退休工人一再保证是厂家正品,可人家琢磨半天,最后还是没买。退休工人急了,照这样下去,几百瓶白酒得卖到啥时候?怎么办?这时儿子给老爸出主意,把标价改成28元。退休工人一听乐了:“你脑子咋想的?8块钱都卖不出去,还28块,谁要?”儿子说:“你先试试,反正现在不也卖不出去吗?”退休工人想想也是,便将标价改成了28元,没想到,第二天,一下子就卖出了20多瓶。
同样,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相似的情况。当我们在刚开始求职的时候,往往将姿态放得很低,表现得非常谦虚,然而未必会奏效,用人单位会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当你非常沮丧,决定放手一搏,一改往日的谦虚姿态,以不卑不亢的自信姿态出现时,用人单位往往会刮目相待,给予高薪职位。
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便宜没好货,贵的就是好的。
推销自己其实就和在市场上卖东西一样,适当地抬高自己是完全必要的,过分的谦虚就像把自己低价处理一样,反而让人认为你水平不高假冒伪劣。
这样的情形大家也许都见过,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向人借钱时,一般都很难借到,倒是那些一副理直气壮样子的人,借起钱来反而很容易。他会说我现在一时周转不开,借钱只为救个急,等这个急缓过来了,立马连本带利一块儿还你。如此爽快,别人还能不放心地把钱借给他?或者他说现在手头上的生意很赚钱,故意把生意的收益夸大一些,对方也乐意将钱借给他。一般来说,人们决定是否把钱借给你,并不由你的困难程度决定,而是由你能否按时给他还款的预期决定。如果你一开口就让人感到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那么你借钱十有八九要失败。因为他感到借钱给你,很可能会是把钱扔到水里,打了水漂。
有些热心人给别人尽力帮忙,最终却落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姿态降得太低,别人来求自己办事,自己却像是在求人。
当别人求自己办事时,有经验的人通常会适时地抬高自己,先说明别人求自己办的事比较难办,然后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会尽量把事情帮他办好的。这样一来,别人自然会觉得求对人了,也会打心里感激他。比如一个人创办了一家公司。有朋友来求他,希望帮自己的孩子找个工作。如果这个人一听说是朋友的孩子,就满口答应,并且说:只要不嫌公司待遇低就来吧,公司正愁招不到人呢,如果没啥事,明天就可以来上班。这样一来,就算这个人帮朋友的儿子解决了工作问题,朋友心里会想,原来他们公司这么容易进,早知道就不托他了。如果工资不高,朋友没准还会抱怨,这个人真是太黑了,连朋友的儿子也这么剥削。
相反,当朋友来求他时,他如果这样说:公司现在虽然不缺人,但朋友的面子我哪能不买账?我想想办法,怎么着也得给他弄个职位。朋友自然会对他感激不尽。
中国有句俗语,“落难的凤凰不如鸡”,是说人一落魄了,在别人心目中就没有地位、尊严可言了。其实越是到落魄的时候,越不要贬低自己,而是要抬高自己。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抱希望了,还指望别人给你什么呢?要自己给自己长志气,不要让人轻看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老王和老李是邻居,两人经常一起上山砍柴。一次,砍到一半,老王突然丢下斧头在树下休息,老李走过来对他说:“嗨,为什么不砍柴,而在这里逍遥?”
老王却掏出一支烟,边点边说:“我们砍柴干什么?”
“好卖钱啊。卖到钱就可以买驴,再沿家挨户卖柴。挣了钱还可以买卡车,然后买木厂卖木器,再买更多的卡车,那样就可以发大财了。”老李满怀憧憬地说。
老王又问老李:“那发了财干什么?”
“发了财就可以逍遥自在地享清福嘛。”老李说。
“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老王不屑地说。
老李想想觉得有道理,丢下斧头,也坐下来跟老王一起休息。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在高压力的生活下,我们常常忙忙碌碌地工作而放弃生活的初衷。因此,工作之余,我们要特别懂得利用闲暇。
在传统观念中,闲暇没有什么好名声。“有闲阶层”、“游手好闲”均是好逸恶劳的别名,好容易有个成语“忙中偷闲”,一个“偷”字让人觉得理亏气虚。我们的传统是崇劳抑闲,提倡劳动光荣,从来就没想过闲暇也光荣。长期的传统教育弘扬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英年早逝,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英雄永远是媒体宣传的榜样。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短期内过度地耗费人力资源,是最大的浪费。“小车不倒只管推”是一种愚昧,注意保养和休整能让“小车”走更长的路程。因此,我们说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经济学中的闲暇并不是指无所事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经济学中闲暇的定义。闲暇强调的是个性的释放和选择的自由。在闲暇的时候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心无旁骛地挥洒潜在的能量,活出一个真正的自我。闲暇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在我们追逐能够带来快乐与幸福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时,别忘了闲暇,它也有效用。
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影响之一是工作负担加重、生活节奏变快。在“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下,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繁忙。每天总有干不完的事,一周七日,一日24小时,忙得昏天黑地;即使一周十日,一日36小时仍然会忙得废寝忘食。有的时候十天与七天没什么区别,不如索性假设一周只有五天可用,留下两天给自己和家人。
工作繁忙我们应该反思。一是我从事的工作能否发挥我的优势,以己之短做人所长自然会事倍功半;二是我的工作是否属于我的职责范围,越俎代庖,大权独揽,均为出力不讨好的行为。市场经济不承认苦干只承认巧干。强调闲暇是强调资源配置的高效,分工协作的合理以及时间安排的科学,工作与闲暇既有替代也有互补。当社会到处充斥着“繁忙”的身影时,“闲暇”就变得稀缺,其效用也大大地提升,这“闲暇”与“福利”无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人的一生究竟追求什么?财富、权力、知识、健康,说到底,是追求一种快乐。闲暇是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素说:“人太忙了,和许多美好的事物无缘。”美好的世界等待着能够发现它们的眼睛。人太匆忙,只会走马观花,品味生活的美好,需要闲情逸致。在过分忙碌的现代生活中,给闲暇留点空间,那就留下了一份恬淡,一份从容,毕竟人生不是为了遭遇生活而是为了享受生活。
把握幸福含义,快乐面对生活
有一次,众多兔子聚集在一起,为自己的胆小无能而难过,悲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和恐惧。它们越谈越伤心,怨叹自己天生不幸,既没有力气和翅膀,也没有牙齿,日子只能在东躲西藏中度过,就连想要抛弃一切大睡一觉,也有什么都听得见的长耳朵阻挠。它们觉得这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这又成为它们自我厌恶的根源。它们都觉得,与其一生心惊胆战,还不如一死了之更好。
于是,它们一致决定投水自尽,结束一切烦恼。就这样决定了,于是它们一齐奔向水边。这时,一些青蛙正围在湖边,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如临大敌,立刻跳到湖里逃命去了。
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边都会看到的情景,有一只兔子突然明白了什么,它大声地说:快停下来,我们不必吓得去寻死寻活了,因为还有比我们更胆小的动物呢!这么一说,兔子们的心情奇妙地豁然开朗,欢天喜地地回窝去了。
在经济学家眼里,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强烈需要。比如金钱能够给人带来效用,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强烈欲望,当一个人赚到了钱后,他就有一种幸福感。根据这个公式,如果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万元,那么赚了5万元的人就比赚了2万元的人幸福。但是如果赚5万元的人的欲望是10万,赚2万元的人的欲望是2万,那么赚了2万元的人虽比赚了5万元的人穷,但比5万元的人幸福。如果效用超过了欲望,幸福感就会消失。
现代经济学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许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如感情、健康、精神等。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多,但是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并不比欧洲人高。拿中国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不少人却常常“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显然很多人对当前的生活水平并不满意。
一般来说,人往往越是缺少什么,什么就越能够给他带来幸福。重病中的人恢复健康,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其幸福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比如你原来是租房住的,当你住进自己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你就会非常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产生了,比如买车、住更好的房子等,这时又会感到不幸福了。
幸福感和周围人的比较有关。比如你虽然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租房住相比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你的朋友都在住别墅,所以房子给你带来的效用仍然很小,你的欲望满足的程度很小,所以你幸福的指数也小。但是如果你住的是别墅,而你的同事朋友住的都是楼房,你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所以我们常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知道了幸福的经济学含义,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生活,把握人生。
贝勃定律:意识不到自己的幸福
有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都恩爱非常,爱的水深火热。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而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平时不太送花,一年中只在情人节那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截然不同:
那个在每个周末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住不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