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认为,在人的追求中,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力越大,人只有在“生理需求”占据优势时,即基本动机被满足后,才能够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追求幸福这是利索应当的事情,但是,我们大脑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肚子有料的基础上的。没有面包的玫瑰,纵然再香艳,恐怕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也不会去欣赏和赞美。
肖芳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高考落榜后,就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打工。她是通过老乡介绍来这家饭店打工的。当别人得知她是高中学历时,都认为她可以找好一点儿的工作,但是肖芳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自己不应该挑肥拣瘦。所以她每天干活儿都是最勤快的。
肖芳的话不多,整天总是默默地干活,当别人在说笑时,她也是自己找活儿干。有人说肖芳是“傻子”:“干那么多活儿,老板又看不见!”每当听到别人这么说时,肖芳总是一笑,还是什么也不说。时间一长,其他人总爱把最脏最累的活儿留给肖芳,但是她从来没向老板或是领班告过状。
半年里饭店的服务员换了两批,但是肖芳依然在这里干。一位老板的朋友经常来这家饭店吃饭,一次,他问老板:“肖芳可是你这里‘元老’级的人物了。”老板看看正在干活儿的肖芳,满意地说:“这孩子实在,你别看她平时不说话,心里可有数了。她干活儿,我最放心。”肖芳像没有听到老板的表扬一样,还继续干手中的活儿。
又过了几个月,这位老板的朋友又来光顾这家饭店,没有看见肖芳,以为她也不干了,问了其他服务员才知道,肖芳去另外一家分店做经理了。看得出来,几个服务员都很不服气,认为凭肖芳的实力干不好经理。
这位朋友很好奇肖芳到底干得怎么样,就跟随老板去了那几分店,正好看见肖芳在为客人端菜,仍然像以前一样为客人服务。
后来,老板告诉这位朋友,自己找肖芳谈过话,她觉得找份工作不容易,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能供家里的弟弟妹妹上学,如果自己再不好好干,总三心二意的,连这份工作都会丢掉,挣不到钱,不仅自己的基本生活会有问题,弟弟妹妹的学费也没有了。所以为了自己的生活保障,为了弟弟妹妹的学费,她宁可干比别人多的活儿,也不想失去这份工作。正是这份对家人的责任心,让肖芳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并且把一家分店交给她。
我们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尤其是工作。想要获得幸福的前提,是自己有一份值得信赖的经济来源。就像是飞翔在天空的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再远,它的源头总是脚踏实地地扎根在大地上。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浪漫,我们的幸福,是需要一份坚实的土壤去酝酿和培养的。相信工作不但会给我们带来牛奶和面包,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活乐趣,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当职业成为一种骄傲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第四个层次就是人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需要别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这种尊重的需要在工作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一方面当我们做了一项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给予最高的评价和荣誉的时候,我们的自尊会得到满足,另外一方面就是当我们因为自己能够漂亮地完成一项工作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伟大。
在工作中来自外界的荣誉会驱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工作,当一个人听从心中的召唤并付诸行动时,才会发挥出他最大的潜能,而且也能更迅速、更容易地获得成功。每个人都需要社会认可,所以我们需要在工作——这种社会价值体现形式中——得到一种社会认同和自我肯定。
我们应该把职责视为一种天赋的使命,在工作中尽心尽责,将工作视为一种提升个人价值和意义的方式,从中获得快乐,这才是追求幸福应该走的康庄大道。这样,我们就能在工作中忘记辛劳,得到欢愉,获得事业回报的最高荣誉。这最高的荣誉就是他人对你的尊重,这是工作带给你的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工作中获得自尊的满足。一个只有在事业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才能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得到荣誉和尊严,获得自我尊重。
有一个女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为了生存,她继承了父亲的职业——种花。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花的样子。别人说花是娇美而芬芳的,她有空时就用手指尖触摸花朵、感受花朵,或者用鼻尖去嗅花香。她用心灵去感受花朵,用心灵绘出花的美丽。
她对花的热爱超出所有人,每天都定时给花浇水、拔草、除虫。在下雨的时候,她宁可淋着,也要给花撑把伞;炎热的夏天,她宁愿自己晒着,也要给花遮阳光;刮风时,她顶着狂风,用羸弱的身躯为花遮挡……
不就是花吗,值得这么呵护吗?不就是种花吗,值得那么投入吗?很多人甚至认为她是个疯子。
“我是一个种花的人,我得全身心投入到种花中,这是种花人的荣誉!”她对不解的人说。
正因为她为了荣誉而种花,她的花比其他所有花农的花都开得好,而她本人也更受人尊敬。
其实,荣誉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赢得荣誉而产生自我的尊重,这种力量会产生持久的冲力。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质,争取做到最棒,一点一滴地赢来了辉煌、尊严和崭新的明天。在事业中,无所谓社会所定义的高贵或是低贱,每一份职责都有它的存在的重要性,而我们无论是从事何种行业和职务,只要告诉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像是一张社会通行证,而幸福的天地是靠自己打造的,无论是自轻还是自重,都是自己内心的产物。
不放弃登高望远的权利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他主要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要达到最大的程度,从而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其观点是,人有一种沿着需要层次上升的自我倾向。仅仅温饱或小康是不够的,人类往往都在追求一种能让自身感到充足和满意的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可以驱使人们走向进步。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的最高层次。这大概就是很多有钱人在物质极大富有之后仍然选择工作的原因吧。也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有物质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后,他们仍然希望自己工作,就是为了寻找工作的乐趣,抑或是为了寻求更大挑战,在一步步实现自我的满足。
人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争取做得更好的愿望。在挑战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在英格兰肯特郡的小镇格兰瑟姆,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玛格丽特永远是学校中最勤奋的学生,由于刻苦努力以及天生的聪慧,她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她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顺利地升入当时像她那样出身的学生绝少奢望进入的文法中学。
在玛格丽特满17岁的时候,她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政。然而在那个时候,进入英国政坛要有一定的党派背景。她出生于保守党派氛围的家庭,要想从政,还必须要有正式的保守党关系,而当时的牛津大学就是保守党员最大俱乐部的所在地。因此,她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竞争相对又不太激烈的牛津大学化学专业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于是,有一天,她终于勇敢地走进校长吉利斯小姐的办公室说:“吉利斯小姐,我想现在就去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
女校长感到难以置信,大声说:“什么?你是不是欠缺考虑?你现在连一节课的拉丁语都没学过,怎么去考牛津?”
“拉丁语我可以自己学习!”
“你才17岁,而且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毕业后再考虑这件事。”
“我可以申请跳级!”
“绝对不可能,而且,我也不会同意。”
“你在阻挠我的理想!”玛格丽特头也不回地冲出校长办公室。
后来她获得了父亲的支持,开始了艰苦的复习、学习备考工作。在她提前几个月得到了高年级学校的合格证书后,就参加了大学考试并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1年内全部学完了,而且通过考试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活动方面也颇富才艺。所以,她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这样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40多年以后,这个当年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她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党魁,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铁娘子”,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与坚持的过程。也是一个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从政”是她的理想,也是她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求放在人类需求的最高一级,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就伟大。
但是,人活一世,总要实现自我,不要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大,或者是小,努力地去实现它,这样我们的职业生涯才会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限充实。我们对幸福的追求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更在于一种在漫长过程中的坚持和忘我。释放最大的能量,让自己在工作中认识全新的自己,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断地努力,为职业生涯添上更加亮丽的一笔。
可怕的“上班恐惧症”
网络上一位发帖者说:“上班时就想到什么时候辞职;还没做,就打算做完试用期就辞职;一上班就想还是在家舒服,何必要死要活找工作?”这个帖子有100多条回帖,有的回复:“一上班就神经衰弱,连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每天都如同煎熬一般,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想法不在少数。
而每年5到9月份,几乎每天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害怕工作而遇到心理困惑和问题。
吴洁是一名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前一段时间她按照父母的意愿进了一家银行工作,待遇还不错。由于是新人,她一开始被安排到柜台点钱,“工作日复一日,太枯燥了!”作为一名时髦女孩,吴洁心底更向往光鲜亮丽的职业。于是,在银行工作还不到半个月,吴洁就辞去了这个比较稳定的“金饭碗”,跳槽到一家公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