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患者希望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不会变化的。所以,他们常常害怕新环境,害怕改变自己,任何细微的变动都会让他们不安。对于安全感的强烈需求,是强迫症的根本问题。 有一个这样的强迫症患者,他家里藏书过万册,但他却总是到图书馆去看书,有人问他为何不看自己的藏书。
他回答也许有一天他会到一个没有图书馆的地方工作,如果现在就把自己的藏书看完了,那么他到时候就无事可做了。
这个病患的担心毫无根据。他的谨慎和害怕已经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了,他是很典型的一位强迫症患者。
小倩是一个年轻的女孩,身为外企的主管,是一个高薪女白领,但她并不幸福,原因就是她和婆婆之间的战争。她的丈夫是一个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上大学后,就留在了城市发展。后来小倩嫁给了他,婚后他们很幸福。自从丈夫把婆婆接来后,小倩的生活就改变了,婆婆有着和她完全不一样的习惯,常擅自将小倩的衣物拿去清洗,有时会把小倩昂贵的衣服洗坏。
有时,婆婆又非要小倩喝她熬的中药,说可以生儿子。小倩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每次看到婆婆,她就莫名她紧张。
我注意到她在倾诉的过程中,不时地去水池洗手。“你的手很脏吗?”我问她,她只是摇头,但依然会不时地去洗一下。
“你是不是常常在门锁上之后,折回去查看?”我继续问她。
“是的,我担心我忘记上锁,有时候我会在走出很远后,又打车回去查看。”她的表情很懊恼。
我点点头,小倩的强迫症也很严重。在与婆婆的战争中,小倩不堪重负,她不能直接指责婆婆,只得独自承受压力,这让小倩的心理出现了扭曲。
小倩表现的症状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很常见又很顽固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非要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
例如小倩老觉得手脏,心里很不舒服,就非要洗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如果不这样,就感到特别焦虑,而且害怕自己洗不够,所以,每次都是洗了又洗,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一些,可是过一会儿又重复。
强迫症患者常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所纠缠,产生一些可怕的冲动,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观念、怀疑、回忆、联想和问题,这些内容毫无意义,但又无法摆脱。
对于强迫症患者,治疗上主要有两种方法:系统脱敏法和满灌疗法。
应用系统脱敏法的时候,医生会请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减少清洁的次数和时间。
满灌疗法一般让患者忍耐,克制住自己的洗手冲动,当患者觉得手很脏时,治疗助手一定要禁止他洗手,这是治疗的关键。患者会感到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助手在一旁应积极给予鼓励。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不断洗手的行为也就能慢慢改变。
我们所要走的幸福旅途是十分长久的,而幸福的人生和生活更是需要健康的身心来支持,只好自己的心理病患,回归正常的生活途径。
盲目跳槽,跳不出灰色怪圈
时下,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频繁跳槽,一般来说,跳槽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跳槽者;另一种是非理性跳槽者。前者一般具有明确的个人定位,并且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后者则往往不是因为目前工作不好,而是出于“习惯”——想换个工作环境。
据统计,后一类人的结果往往越跳越郁闷,甚至因此生活在焦虑、抑郁之中,最终患上了“应激反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综合征”是伴随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日益引起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注意。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征”多见于企业管理人员中,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的人更易罹患。
赵龙在进这家公司前曾连续跳了三次槽,最终如愿以偿,进了这家著名的外企。在进公司前,赵龙信誓旦旦一定做满两年,但刚过一星期,他就发现目前的公司也不过如此,他又犯了心神不宁的老毛病,工作敷衍了事,和同事也无法打成一片。
渐渐的,赵龙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先前对自己的那种自信一点一点地被蚕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也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一些属下常犯的小错误,以前他根本不会在意,但现在却变得无法容忍,有一种发泄的冲动。对工作越来越感到厌倦,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一些重要客户的电话,他也懒得去接。
心理学家认为,盲目跳槽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以灰色的眼光看待外界的一切事物,凡事总易从悲观、消极的角度去思考。赵龙的症状是目前正蔓延在白领阶层中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典型表观。一般来说,失眠、极易疲劳、心惊肉跳、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都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先兆。
如果“应激反应综合征”长期得不到治疗,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身心的损害,严重的可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溃疡病、心肌梗死等病症,也可出现悲观、绝望、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该应对“应激反应综合征”呢?就像在地震前必有预兆一样,在染上心理疾患之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先兆症状。由于个人的处境、情况不一样,先兆症状也各不相同。例如,睡眠情况发生改变,不仅是睡眠时间减少了,而且睡眠质量也差了;话题总是围绕着工作情况,言谈中充满着忧虑的语气;对别人的规劝,虽能听从,但不一会儿又故态复萌,整日唠唠叨叨,使听话的人由同情转变为厌烦;自感“恐怕我胜任不了此工作”,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这一切均是焦虑性(或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先兆症状。
对于那些心理障碍刚出现“萌芽”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跳槽”要慎重。想“跳槽”未尝不可,但在“跳槽”前先得对自身情况做认真评估。不仅要从自己的能力上去评估,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光看到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困难。
第二,学会倾诉。内心不悦,郁闷心中,既解决不了问题,更会加重病情。此时,可找些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不悦。有时候,肚中的“苦水”倒出来之后,心情就会感到畅快得多,这就是“一吐为快”,心理治疗中称之为“宣泄法”。
第三,自找乐趣。人烦恼时,不要整日沉湎于其中,要学会自寻乐趣,例如友人聚会、跳舞、逛街、听音乐、看电影……
第四,求助心理咨询。一旦发生心理困惑,而自己又无法走出阴影时,那就得去接受心理咨询,请心理医生借助心理治疗,解开“心结”。
“应激反应综合征”说到底是心理上的问题,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暗示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针对那些由于心理暗示作用而产生的疾病或症状。
心理专家指出,预防“应激反应综合征”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模式应该具有弹性,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个人的心理模式都不一样,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心理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心理素质差的人其心理模式存有盲点。必要时求助心理医师,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为患者找到心理盲点。
为了避免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发生,要在心理上做好自我疏导和调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必然带来高竞争和高挑战性,对于由此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同时,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为逆境心事重重。要善于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内心的安宁。
另外,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期望,生活中也要劳逸结合,要忙里偷闲,暂时丢掉一切工作和困扰,彻底放松身心,使精力和体力得到及时恢复,真正地用心去体会幸福。
心理呕吐法,用嘴倾泻你的烦恼
要幸福,就是要学会忘记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烦闷,就是要让自己以无限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积极的情绪,就是把一腔抑郁发泄出来。
我们当然知道,朋友之间,不只是要分享快乐,更重要的,还要分担烦恼和忧愁,这才是友谊的真诚和珍贵之处,不要把满腔心事都憋在心里,自己一个人默默吞咽,这种感觉很苦很闷。烦恼需要倾诉,有些事情说出来就好了,心情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发泄的出口。
如果你感到自己正承受着莫名的压力,那么就找一个信任的朋友,给他(她)打电话,约他(她)出来,就说想找他(她)聊聊天。诉说烦恼不一定非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好像这样才能营造某种气氛似的。其实不然,放松心态,平静地娓娓道来,烦恼也如涓涓细流,从我们的口中慢慢流出。不然,如山洪暴发一般,会在顷刻之间决堤,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让我们自己无法平静,可能也会吓着身边的朋友。跟朋友诉说的时候,不要顾及太多,如果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那我们的烦恼只会永远在我们内心深处,无法走出。
朋友的安慰和鼓励,我们要用心倾听,并要诚恳地接受,不要顽固偏执地坚守着那份苦恼,否则也就失去了倾诉的价值。倾诉不是为了把烦恼倒给别人,然后两个人一起把烦恼一分为二地分担,而是让烦恼化为云烟,消失在九霄云外,这才是倾诉的目的和初衷。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倾诉是缓解压抑情绪的重要手段。当一个人被心理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如果有人真诚而耐心地来听他的倾诉,他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所谓“一吐为快”正是这个道理。
对此,现代心理学中有“心理呕吐”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倾听不仅能使听者真正理解一个人,对于倾诉者来说,也有奇特的效果,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他会感觉到他终于被人理解了,内心有一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压抑感得到缓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种解脱,还会产生某种感激之情,愿意谈出更多心里话,这便是转变的开始,这便是调动自己快乐情绪的开始。一个人如能从混乱的思绪中走出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原来以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