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待在家里还有钱花,这是最幸福的。然而有些不工作还穿金戴银的人他们只是感到欢娱,并不幸福;有人说,身体健康最幸福,然而许多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却整天愁眉苦脸,并没有感受到健康是一种幸福;还有人说,今生寻觅到一个爱自己的人最幸福,可是许多人得到了却没有好好珍惜……
一位结婚十年的男士到外地出差,零点,刚下飞机在宾馆住下,他收到妻子发来的手机短信:“亲爱的,祝你生日快乐!”他突然感动得流泪了。这一刻他很幸福。
回到单位以后,同事们纷纷上前向他道贺:“你升职了!”晚上,大家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庆祝会,在同事们衷心的祝福中,他说,此刻他也很幸福。
两地之隔,两份幸福,一份来自妻子,一份来自同事,只有时间上的前后,并没有其他的区别。
人在失落时一般会问一些哲学命题,比如“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悲伤时爱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幸福是一个几乎遗忘的朋友在你患难时的一声问候,幸福是久别返乡后又一次听到母亲絮絮的叮嘱,幸福是饥肠辘辘时能够饱餐一顿的痛快淋漓……
我们很难区分这么多幸福中哪一种是最幸福的?幸福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在每一种幸福出现时,在那时那地,都是最幸福的。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种幸福,每一种幸福都化作了一滴感动的泪,都是同样的晶莹剔透,多年以后,在我们的记忆里,它们都变成了珍珠,串连成我们幸福的一生。因为,我们珍惜每一种幸福。
拥有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懂得珍惜幸福却一点儿也不简单。得不到的,不一定最好。对于豁达者而言,第二名、第三名同样幸福。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不一定要分出高下,拼个你死我活。也许战争中需要斗出个输赢,但是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与人争出个高下来。在与人发生争执时,要懂得忍让,其实第二名也一样洒脱。
期待度和幸福成反比
人们一谈论幸福,总是把物质上的富人和穷人放在一起对比,似乎这样才有说服力。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一天,走得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富人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现在口渴时的这碗水。”
富人、乞丐,一个人境况不同,怎么对幸福的看法会有不同呢?也许下面的这个寓言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民间有个传说,有一个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的人,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钱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住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诗人想要更多的幸福。我们想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有车有房,有好的工作。一时无法全部得到,我们就不停地去想我们所没有的,并且有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确实得到想要的,我们又会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创造这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所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
心理学家指出,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
这和我们拥有多少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只需要不断地扩充我们的欲望名单,这就确保了我们的不满足感。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当这项欲望得到满足时,我就会快乐起来。”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后,这种心理作用却不断重复。
幸运的是,有个可以快乐起来的方法,那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重心,从我们所想要的转而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不是期望你的爱人是别人,而是试着去想她美好的品质;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拥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想你自己家附近亦有乐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学会知足,要尽力改变你的思考重心,从“我期望生活有所不同”的陷阱中退出来,学会感谢你所拥有的,你就会感到幸福。
决定要幸福,才能幸福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当研究者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如果一再地让跳蚤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了。
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跳蚤效应”,即一种心理高度的“自我设限”。当一个人在负面环境中生存太久就会让自己失去前进的本能和原有的发展能力。当一个人进行了自我压抑,那么,他的人生目标也就降低了,对于未来也就迷茫和充满了畏惧。
1952年7月4日清晨,浓雾笼罩着加利福尼亚的海岸。一位34岁的叫费罗伦丝·柯德威克的女士,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处涉水进入太平洋,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这次若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加利福尼亚海峡的女性。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再加上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看不清。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前关注着她。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最大的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15个钟头之后,她感觉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这时,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然而,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人们还是把她拉上了船,而那个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当别人告诉她这个事实后,从寒冷中慢慢复苏的她很沮丧。她告诉记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她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她不仅成为第一位游过加利福尼亚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
事实上,对于柯德威克这样的游泳好手来说,游过那个海峡并不是不可实现的,只是因为她看不到前方的目标,便感觉没有了“路”。第二次,明确目标后,她便坚定地沿着自己选择的路游向了成功的彼岸。
这个事例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跳蚤效应,不要对自己设限,而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刻鞭策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人生舞台。
也就是说,当我们有了幸福的目标时,我们就有了追求幸福的动力。我们可以描绘着美好的未来蓝图,同时也可以感受自己一步一步攀登幸福山峰的喜悦过程。只有定下了更高的追求目标,才可以有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让自己有所限制。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首名为《飞得更高》的经典歌曲:“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正所谓“人生如歌”,只有激发了“飞得更高”的强烈欲望与激情,才能走向成功,令人生精彩。
恬淡的心境是走进幸福之城的“门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被誉为“社会比较之父”,他发现人们生活中总是善于比较,而且为了使这种比较更为准确、真实和稳定,人们一般都喜欢同那些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背景相同的人进行比较。人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所以与相同的人进行比较才更有意义。
主流心理学倡导“真实比较”,比较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而现实中的人们比较善于“虚拟比较”,它是指在比较中绕开所进行比较的实质性问题和要素,而转向其他方面的比较。
现实中的人之所以要进行“虚拟比较”,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关。换言之,进行“虚拟比较”的直接心理后果是获得了一种主观上的幸福的感觉。
据一项统计显示,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对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
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幸福会随收入增加而提高;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幸福感未必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从心理的主观方面来解释幸福问题。
简而言之,主观幸福感主要由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这两大部分构成。情感成分,是指当事人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般当一个人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时,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就不幸福。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包括职业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事业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尽管健康、金钱、地位等外在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内在部分。
生活的满足感最主要体现在心理感受上。
1918年8月19日,风流才子李叔同离妻别子,悄然遁入空门,法号“弘一”。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的: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放在嘴里,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像他的好友、现代学者夏丏尊先生所说:“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爱自己。”以惜福的心态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怎能不生知足、安详、欢愉、幸福之感呢?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抓狂。当你在镜子前仔细审视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是自己的最好朋友和最大敌人。特别是你要控制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可能错失幸福。
幸福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它需要一种捕获的心境。幸福的内涵无限丰富,只要你善于捕捉,用心灵去发现,哪怕是一条温暖的短信问候,一句关爱的叮咛,一缕初夏的凉风,一幕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你都能从中感受到幸福,因为你拥有一颗懂得享受幸福的心。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去发觉点滴间存在的小小幸福。幸福就像山坡上静吐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它只需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未被遮住的眼睛做“门票”,就能轻松走进幸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