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源自对工作的信仰
卡耐基说:“热爱人类,拥抱人类是我的信仰。”巴顿说:“我离不开战场,那里有我的信仰。”邓肯说:“我爱舞蹈,它是我的信仰。”而你也应该说:“我爱工作,那是我的信仰!”
一天,有个乞丐遇到了上帝,他请求上帝满足他三个愿望,上帝答应了他。
乞丐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变成一位有钱人,上帝立刻满足了他。成为有钱人后,乞丐又希望自己能年轻40岁,上帝挥挥手,老乞丐就变成了20多岁的小伙子。
乞丐兴奋极了,接着又向上帝提出第三个愿望:一辈子不要工作。上帝又答应了他。但是这次乞丐立刻又变回了原来的他——一个整天在路边街角、又老又脏的乞丐。乞丐很是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我为何又一无所有了?”
上帝说:“工作是我能给你的最大祝福了。想一想,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整天无所事事,那将是多么可怕!只有不断投入工作,才有生命的活力。现在你居然把我给你的最大恩赐都扔掉了,当然就像以前那样一无所有了。”
你可能不会像乞丐那样一贫如洗,那样渴望成为有钱的闲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过上不劳而获的安逸生活的欲望,这种想法的本质就是蔑视劳动,忽视了工作是生命的重要历程。劳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劳动应是值得人们信仰的,也是人生的目的。只有辛勤地工作,才能证明自己人生的价值。
工作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使命,是人类幸福和欢乐的源泉,它和所有有价值的事情一样,值得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人们对工作的信仰是敬业精神的源头。只有敬畏自己的工作,信仰自己的工作,你才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你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以其创立的相对论著称于世,他一生所持守的道德信念也值得每个人铭记在心,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职业素养更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应当学习的。下面这篇短文是爱因斯坦关于“我的信仰”所做的精辟阐述:
“我们这些人终有一死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晓,尽管有的人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些我们所认识的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把我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青年时代起,对我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他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会形成一种特别幽默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一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在“我的信仰”里,爱因斯坦明确阐明了人是为劳动而生的,人只有把自己奉献在工作中才是有意义的。要实现自我价值,要实现人生的理想,我们就应当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信仰。
把工作当做生命的信仰,你才能真正认识到工作是什么,工作为什么,工作干什么;把工作当做生命的信仰,你才会不甘平庸、不甘落后。你才敢在逆境中拼搏,在奋斗中成功;把工作当做生命的信仰,你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充实,你的人格才会变得更完美,你的生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你能够以一颗虔诚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视工作为生命的信仰,你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你也将从工作中受益并获得最大的欢乐。
工作是人的天职所在
每个人都应相信,工作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每个人都应将工作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神圣天职。
阿那哈斯是古希腊最知名的智者之一。有一次,他在街上遇见了一个人,来人问他:“尊敬的阿那哈斯,请问什么样的船最安全?”
阿那哈斯回答:“是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
那人顿悟:“哦,我明白了,离开道路的车辆,离开战场的士兵,同样是最安全的。”
阿那哈斯又回答:“是的。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得到这样的安全呢?丧失工作的权利,没有激情,无所事事也无所用心,这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最悲惨不过的事了。”
造物主是最公平的,它赋予了每个人工作的权利,它在创造人的时候为每个人都留了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存在于工作背后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自从脱离蒙昧以来就一直在追求蕴涵这种精神的力量,并试图以此来推动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断成长。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一步紧接一步的无穷推进过程:工作—追求—成长中的工作—继续追求—在工作中继续成长……
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天生的寻根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人们逐渐发现,其实工作就是人类的第一天职。
对于工作,人们的认识通常有不同的层次,如果一个人只是将工作视为烦琐事件的集合体,他对于上帝和人类都是失职的,而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对待工作,甚至对工作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还没有上升到敬畏这个高度,没有上升到视自己的工作为天职的高度,那么他的敬业精神就不彻底,还没有掌握精髓。唯有天职的观念才使得自己的职业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得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信仰也得到了现实的实施,你也才真正地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这种敬业精神并不是教徒式人物所独有的,你可以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个体,但是你还是应该拥有这样的敬业精神,怀着敬畏的态度对待你所从事的职业。要知道,一旦没有了真正的敬业精神,人就不会将眼前的普通工作与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就不会有对工作的崇敬态度。
工作是人的天职所在,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没有谁会比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更累、更无聊。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最好的写照。
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看见一所豪华的宫殿,宫殿的主人热情地邀请他进去参观并留他在那里居住。
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苦地忙碌了一辈子,再也不想工作了,我现在只想吃和睡。”
宫殿主人答道:“如果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你居住了。我这里应有尽有,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干预你;我这里也有舒适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还可以向你保证不让你做任何事情。”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刚开始的那些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但时间不长,他开始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就径直去见宫殿主人,抱怨道:“这种成天吃了就睡,睡了又吃的日子过久了也挺没意思,我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给我一份工作让我做做?”
宫殿的主人答道:“很抱歉,我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也不用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无可忍了,又去见宫殿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如果你不给我安排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想再在这里居住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难道认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不想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天堂。工作虽然劳累和艰辛,但它能带给人们幸福感,让人富有生机和活力,这也就是所谓的苦中也有乐。
每个人都应思考为什么要工作,尤其是工作的意义。人的天职是工作,正如蜜蜂的天职是采花粉酿蜜一样。人们赞许工作,人们崇尚工作,工作不仅对自身有好处,而且对他人也有好处。
如果你只为薪水工作,那么你不仅会在工作上失去很多,而且也会让你的生命失去很多,因为工作有着远比薪水多得多的内涵。
工作使人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
工作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人的生命价值寓于工作之中,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的幸福、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工作。
敬业才能心安
宗平说:“心安就是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与生活在他内心的世界之间创造一种一致性。”只有敬业的人才能实现这种一致性,才能心安。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唯独人类在工作着。人不能不工作,文化在日益进步,生活也日趋复杂,到处是义务、责任、恐惧和阻碍,这些东西不是由大自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出来的。
社会是人的产物,没有人就不称其为社会;人终究是社会性的人,必须工作。在社会中,人和人的相互作用是以社会为前提发生的。当欧洲处在信仰时代时,一个城市要建筑一个教堂,石匠、瓦匠、木匠、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全都来了,他们拿出最好的技能献给上帝。一个教堂这样,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也是这样,每一个人必须拿出最好的表现奉献给生命。不这样,生命便停止,社会便成了一堆死灰。每一个人都应思考为什么要工作,尤其是工作的社会意义。
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布堪纳特别迷恋美式足球,是一位铁杆球迷,他从不错过每年1月间的季后赛。原本一场60分钟的比赛,少不了犯规、换场、中场休息、伤停补时、教练叫停,等等,这样要耗费很多时间。花这么长的时间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布堪纳感到很浪费时间,甚至产生了罪恶感。然而,球赛又不能不看,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干。他记得曾经从后院捡了两大桶核桃,于是就把这些核桃搬到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敲核桃,这样或许能心安理得一些。
布堪纳边看球边敲核桃,还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自己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会有罪恶感?为什么自己这么一会儿没工作就心里觉得不踏实?布堪纳在不断地敲核桃的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社会赞许工作,工作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其他人也有好处。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除了他自己会感到怅然若失以外,别人也无法享受到他带来的乐趣和感受到他的价值。
敬业才能心安,用最简单、最直接但是最有力的话说,敬业是良知与自觉,换句话说,就是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这是你该做的,不需任何理由与赞美,这样才对得起一切——自己、父母、社会、世界。在工作中安身立命,在完美中心安。这是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
敬业是付出,敬业也是收获。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等,都是敬业的具体表现。
敬业还是施与,施与社会,施与自己。就像克里斯托夫·查普曼在墓碑上刻着的那行字:“我从施与当中获得充实。”你也会因施与而充实,因付出你所应该付出的而心安。
可见,工作除了能使我们得到活下去的物质外,还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让自己充实,让我们总觉得有几分价值,有一种温馨和安宁的感觉。
没有工作的人是空虚的,即使他们有活下去的财富;失业的人必然是不安的,因为他不但面临三餐不继的不安,同时由于脱离社会主流,造成了一种莫名的恐慌。
有工作而不肯敬业的人,也会觉得生活失去意义,打不起精神,最后会破坏精神生活,导致生活难以适应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