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故事后,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态度和行为十分可笑并迅速采取行动,进行调整。从此,他的工作和行为大大地改善了。因为他已经明白,老板只是拿走了他的奶酪而已,而他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适应变化。于是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便适应新的工作,并开始下工夫熟悉、了解游泳和跳水项目。在开展新工作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做新的事情竟然使他感觉又焕发了青春。
不久,老板发现查理改变了工作态度,并且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于是,给他分派了更多的新的有挑战的工作。从此查理走上了不断成功的道路,并从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后来,他被推选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
优秀与平庸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越是适应能力强的人,越容易抓住这宝贵的成长契机,从而在变化中适应,在适应中为自己建造成功的云梯。
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注意环境细微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隐含的趋势。如果不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用过去的心态面对已经变化的现实,其结局只能如“哼哼”一样在抱怨中一败涂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注意环境的变化,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战术,那么,我们必然会像“唧唧”一样寻找到更多更大的“奶酪”。
成功的问题“猎手”VS问题掌中的“猎物”
工作中,你对待问题的态度往往决定了问题能否被你解决以及解决的顺利程度。如果对问题心存畏惧,那么,只能成为问题猎物;只有直面问题,追查出问题根源,彻底解决问题,才能成为问题猎手。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然存在。因此,若要高效地实现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有人视问题为“庞然大物”,心怀疑惧,只能做问题掌中的“猎物”;有人却视之为“纸老虎”、“黔之驴”,积极发现其致命区,一箭中的,注定是一名成功的问题“猎手”。
发明“丰田生产方式”的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大野一是个善于从不满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的人。大野曾总结他发现问题的秘诀在于“凡事要问5次为什么”。
有一次,生产线上有台机器老是停转,修了多次都无效。大野就问:“为什么机器停了?”
工人答:“因为超负荷,保险丝烧断了。”
大野又问:“为什么超负荷呢?”
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大野再问:“为什么润滑不够?”
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大野再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
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这样,大野还不放过,又问:“为什么磨损了?”
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于是,大野下令给油泵安上过滤器,终于使生产线恢复了正常。
大野的这种方式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源,可以有效地“捕获”问题。多问一些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更少的力气、时间来解决更多的难题,取得更多的成就。
爱迪生一生发明的东西有1600多种,那么,爱迪生的发明天赋从何而来呢?对他一生进行长期研究的专家指出,爱迪生的发明很多来自提问。平时爱迪生会对常人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出无数个“为什么”。虽然他并没有获得自己所问问题的全部答案,然而他已得出来的答案也多得惊人。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一个朋友,看见朋友手指关节肿了。便问:
“为什么会肿呢?”
“我不知道确切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你不知道呢?医生知道吗?”
“唉!去了很多家医院,每个医生说的都不同,不过多半的医生认为是痛风症。”
“什么是痛风症呢?”
“他们告诉我说是尿酸淤积在骨节里。”
“既然如此,医生为什么不从你的骨节中取出尿酸来呢?”
“医生不知道如何取法。”病者回答。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如何取法呢?”爱迪生生气地问道。
“医生说,因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爱迪生说。
爱迪生回到实验室里,立刻开始关于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的试验。他排好一列试管,每只管内都灌入四分之一不同的化学溶液,每种溶液中都放入数颗尿酸结晶。两天之后,他看见有两种液体中的尿酸结晶已经溶化了。于是,这位发明家有了新的发现,一种医治痛风症的新方法问世了。
爱迪生这种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为他以后的各种发明创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名优秀员工在应对问题时,经常会运用到5W2H法。
5W2H法是由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应用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曾被广泛用于各项工作中,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它包括: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HOW——怎样做?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HOW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这七问概括得比较全面,把要做的事情、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包括进去了。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对5W2H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好老师”。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有几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其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记住,要成为拥有个人品牌的人,就必须要成为消灭问题的“猎手”,而这时,你必须认准目标,寻其要害,做到箭无虚发,一矢破的。
凡事做到最好的罗丹VS永远差一点的“差不多先生”
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施展才华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关键要看你是不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是否做到了最好。
有一天,一位罗丹的崇拜者去拜访罗丹,罗丹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带他参观绘画工作室。
工作室很简朴,里面是大大小小的雕像。罗丹走到了一座女神像前,对崇拜者说:“这是我近期的作品。”
“非常完美!”崇拜者赞叹道。罗丹却毫无反应,只见他正皱着眉头,根本没有听到的样子。“肩部的线条粗了一些。”罗丹自言自语地说,一边说一边拿起刮刀和木刀片轻轻地修改起来,动作非常谨慎,好像他手下是一个有生命的神女,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她受伤似的。好一阵后,罗丹又歪着头审视,“还有这儿……这儿……”一面自言自语,一面不停地修改,表情像个孩子,一会儿舒心地笑,一会儿又眉头紧锁。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崇拜者已经站得腰酸背痛了,可他没地方可坐,也不好意思坐下来。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罗丹终于舒了一口气,满意地把杰作欣赏一番,然后盖上湿布,愉快地向门口走去。这时,他发现了他的崇拜者,先是一愣,然后猛地想起是自己带他进来的,他脸上立即显出抱歉的神情,并一个劲地说“对不起”。
这件事对那位崇拜者触动很大,他只是站着,什么也没有做,尚且感到累得受不了,而罗丹站着工作了两个多小时,却丝毫没有疲态。
罗丹的精神正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成功,要作出骄人的成绩,要成就事业、创造财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出全副力量,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本质,应该是“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这个“人”就是那些拥有卓越个人品牌的人。
无论在哪里工作,你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做到位。但是在现代职场中,有很多企业的员工就像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那样,做事不到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于是,“差不多”所反映出来的没有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更高目标的风气弥漫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企业又怎么能够持续发展壮大呢?作为企业员工的你,结局也必然如“差不多先生”一样悲惨。
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则就不做。这是每一位想要拥有个人品牌的优秀员工都应秉持的工作信念。其实,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施展才华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关键要看你是不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是否做到了最好。
在工作中,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差不多,以为那样就足够了,但你的上司、你的老板心中有数,你的客户心中也有数,你一定会因为你的勤奋或懒惰而赢得或失去晋升的机会。同样,你也会因为你态度的好坏而赢得或失去客户。
“差不多”心理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问自己:“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
消灭“差不多”心理,完善自己的责任意识系统,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有时,我们所缺少的不是技术、设备、流程和理念,而是决心,消灭这种“差不多就可以”的心理的决心。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坚决摒弃“差不多”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才会使自己越来越能干,才可能追寻到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