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收入,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新闻炒作,也取得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第四步,出售以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山姆鹰为主的标志及相关纪念品。
结果,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第23届奥运会总支出511亿美元,盈利25亿美元,是原计划的10倍。尤伯罗斯本人也得到475万美元的红利。在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尤伯罗斯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报界称此为“本届奥运会最大的一枚金牌”。
尤伯罗斯的举措体现了几方面的突破:一是改变了奥运会由举办国政府买单的惯例,将奥运会转为商业化运作;二是与商业界、广播电台等打造了双赢的局面;三是开发了奥运会附属商品,如纪念品等。而这些,在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历史上都是不曾有的。
尤伯罗斯以变通的思维实现了对旧模式的突破。而变通又无一例外地是建立在打破旧观念、旧传统、旧思维、旧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跳出传统的思维束缚圈,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变通自己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尤伯罗斯做到了这一点,他无疑是一个成功者。
阅读思考题:
1你在最近一次工作中的困境是怎样度过的?谈谈你的体会。
2你在生活与工作中有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对这方面的经历作一个总结。
“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变通是一种策略
做市场就要讲求手段与策略。如果一味追随别人的步伐,而没有丝毫的创新,市场只能越做越小,越做越死。有时,一点小小的创意,一个小小的变通,便可以改变产品的市场格局。
1983年,牛根生成为伊利集团的副总裁。再后来,他创办了连续3年增长速度排列中国第一的蒙牛集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利推出了冰淇淋新品“苦咖啡”。有位身份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有糖尿病,按理说不能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连声说好,又要了第二根。
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都是些爱吃雪糕的女孩,但问起“苦咖啡”,谁都不知道。
在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牛根生坐不住了。他说:“连糖尿病人都抑制不住连吃两根的‘苦咖啡’,我们却把它‘藏在深闺人不知’,这怎么行呢?”
按惯例,冬季是冰淇淋业的淡季,工人们得放假回家。但牛根生却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作一次营销——这就是企业要勇于创新,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让人们在大冬天里吃雪糕!
经商定,伊利首先在呼和浩特与包头两个市作试点。
当时的广告创意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手持“苦咖啡”,初咬一口,眉关紧锁——苦!越吃越香,露出灿烂的笑容——甜!话外音:“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一句广告语,赋予了“苦咖啡”无限的联想,后来还成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
在当时,牛根生采取了国内从未有过的传播策略:只要有广告时段,就加入“苦咖啡”广告,以达到“无孔不入,无人不知”的目的。这种“高密度、全覆盖广告法”赢得了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
1996年12月,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
事实证明,牛根生是对的。“高密度、全覆盖”的传播策略,让“苦咖啡风暴”跳出了区域市场,“刮”向了全国。
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事件让伊利的形象广告首次走入了中央电视台。1997年,“苦咖啡风暴”又让伊利的产品广告首次登陆中央电视台。
1997年一年,全国市场到处是翘首企盼、“苦苦追求”的经销商,“苦咖啡”一到,便开始了他们的“甜甜享受”。
这一年,“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
“苦咖啡”是伊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伊利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全国知名度。
伊利广告片的制作费仅仅为5000元,播出费也只花了200万元,最终却赢得了3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巨大的品牌资产。
牛根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牛根生做了一次突破性的举动,让人们在冬天里吃雪糕。伊利推出的轮番的广告攻势,使呼和浩特和包头的冬天充满了“苦咖啡”的味道。在冰淇淋业的淡季推出新的产品,在对手放假休息时率先抢占市场。当夏季到来,冰淇淋业的旺季再一次来临时,“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已深入人心。牛根生的这种变通手法不可不称为一种成功的市场策略。
做市场,是要讲求手段与策略的。如果一味追随别人的步伐,而没有丝毫的创新,市场只能越做越小,越做越死。有时,一点小小的创意,一个小小的变化,便可以改变产品的市场格局。
有一年,在法国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让步,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的画的价格都在100~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变通的市场策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画,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烧掉一幅名画,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一种变通的大智慧与胆魄,但这一割爱的举动却可以改变商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定位,确是一个聪明的策略,与上文冬天里的“苦咖啡风暴”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思考题:
1在你的企业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有没有体现变通的思维或理念?
2在你负责的项目中,有没有用突破常规的方法进行操作的案例?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组合式文具”的诞生——变通是一种习惯
将变通化为职业习惯,能够使自己擢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普拉斯公司,是一家专营文教用品的小企业,一直生意清淡。
1984年,公司里一位叫玉村浩美的新职员发现,顾客来店里购买文具,总是一次要买三四种。而在中小学生的书包内,也总是散乱地放着钢笔、铅笔、小刀、橡皮等学习用品。
玉村浩美于是想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各种文具组合起来一起出售呢?她把这项创意告诉了公司老板。
于是,普拉斯公司精心设计了一只盒子,把五六种常用的文具摆进去。
结果这种“组合式文具”大受欢迎,不但中小学生喜欢,连机关和企业的办公室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也纷纷前来购买。
尽管这套组合文具的价格比原先单件文具的价格总和要高出一倍以上,但依然十分畅销,一年就卖出了300多万盒,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盈利。
玉村浩美已经养成了在生活中发现机会,在工作中运用机会的职业习惯。这种习惯无疑为她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玉村浩美已经成为深受公司喜爱的员工。
当你总按一种模式行动,并将这种模式内化后,便形成了习惯,这种行为也就具有惯性力量。如果将变通化为惯性力量,那么它所带来的效益将是巨大的。
变通的习惯有助于一个人发展并保持对别人的正确“心态”,从而构成了获取友善合作的一种有效工具。
这个习惯还能保证一个人有选择最好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的余地,开创一个不断成长的市场取得更高工资或者其他形式的报偿。
变通的习惯还能够吸引各种机会。而那些只求尽可能规避服务的人,是不会有这些好机会的。就是这些机会构成了自我擢升的有效媒介,从赚取工资提升到拥有自己的事业。
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习惯能使一个人成为工作岗位上不可或缺的人,从而为他铺好了一条平坦大道,使他能得到自己所要的报偿,同时它也有助于个人的自立。
变通的习惯,是一条健全的成功原则。即使你把它仅当作权宜之策,它也能促进一个人利益的增加。
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不必等待别人同意的,任何有心人都能做到,因此,它在一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而变通是员工的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内在素质,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将变通化为职业习惯,能够使自己擢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思考题: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按照一种模式行动的习惯?比如是否总去同一家超市买东西?是否总从同一个入口停放车辆?是否总走同一条路线回家?体会一下习惯对你生活的影响。
2你有没有什么职业习惯?它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