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那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直生活在抱怨的世界中,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声不绝于耳:抱怨发展机会太少,抱怨薪水太低,抱怨工作压力太大,抱怨命运不公……抱怨似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仔细想想,我们真有那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吗?
事实上,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没有人永远事事顺利,总会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发生。快乐与忧伤如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积极一些,换个角度看待生活,也许很多事情并不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抱怨。
实际上,抱怨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处境,那么,不妨以一颗平常心来直面生活的不如意。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工作和生活,将心灵腾空是获得平息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腾空自己的心灵,就会缓和你的痛苦和负担。
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那在床上抱怨不止的丈夫:“睡吧,别再说了。”
“嗨,老婆子啊,”丈夫说,“你是没遇上我现在遭的罪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床上继续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不行了,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啦!”丈夫喊叫着。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商人的妻子用这种方式来为丈夫腾空心灵的方式,虽然不可取,但如果你不这样做,一味的忧虑下去,那么商人不仅是在折磨自己和家人,而且事情也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凌晨一、两点了,仍然无法入睡。脑子在回想白天发生的一幕,追悔莫及,似乎所有的不如意都发生在你身上:如何才能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怎样可以使那个啰唆的主管对你有好印象……此时,你的脑子里有许多烦恼、问题和亟待要做的事在那里滚转翻腾!思绪东飘西荡,你仿佛永远无法再入睡了!
这时,你可以采取一个简单的步骤,对自己说一句简短的话,说上几遍,每一次要深呼吸,放松!你要对自己说,同时心里也要真的这样想:“不要怕。”把自己的心灵腾空,扫除这些忧虑,你会睡着的。
深呼吸,一切由他去!睁开眼睛,再轻松地闭起来,告诉自己:“不要怕。”要仔细想想这些有魔力的字句,而且要真正相信,不要让你的心仍彷徨在恐惧和烦恼之中。
请记住一点,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抱怨的。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过去的错误抱怨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委屈,抱怨也无法改变现实。让我们停止抱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迎难而上吧!
不要抱怨工作,工作如同带刺的玫瑰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工作也一样,它如同一朵带刺的玫瑰,工作中会有我们喜欢的部分,比如工资与成长,也会有我们不是很喜欢的部分,比如困难与挫折。在实际工作中,伴随我们的不可能都是回报和欣喜,我们应该理性地接受工作中的不完美。
对于职场人来说,既然已从事了一种职业,选择了一个岗位,不管需要付出多少的艰辛,不管是否能够得到预期的收获,我们都应该去接受它的全部。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内容,是一个整体,任何人都不能把它分开。如果你想享受工作带给你完整的快乐,就一定要接受工作这个整体,只有体会了完整的过程,才会让快乐的笑容更美。
工作是否会有成果,往往取决于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从事相同的工作,有的人做出了成绩,有的人仍在原地踏步。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会激发我们在工作中的热忱;以抱怨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会消磨我们在工作中的激情。
孟鹤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发牢骚,“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得”,“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每天,孟鹤都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孟鹤每时每刻都窥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一有机遇,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孟鹤一同进厂的三名员工,各自凭着自己精湛的技术,有的另谋高就,有的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只有孟鹤,仍旧在抱怨声中做他的修理工作。
由此看来,那些在求职时念念不忘高位、高薪,工作时却不能接受工作所带来的辛劳、枯燥的人;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那些失去激情,任务完成得十分糟糕,总有一堆理由抛给上司的人;那些总是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这不满意那不满意的人,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态度是不是出了问题。
工作就是工作,它永远不可能充满了新奇和喜悦。我们一旦从事一项工作,就应当接受它的全部,并使自己在工作中寻找并创造乐趣。
如果我们不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把它当成一种乐趣,这样你就能为工作投入,甚至会为它痴迷,这时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轻松起来,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快乐和享受。
作为中国保健按摩的创始人,于志远在任何场合都不避讳自己的“出身”—— “30年前,我是北京崇文区鲜鱼口浴池的搓澡工人”,作为一名搓澡工,他饱尝了受人看不起的滋味。当他刚入这个行当的时候,自己也看不起这样的职业,工作一度懈怠。有位平时很看重他的领导看到后说:“你这是不安心服务工作。”领导的话激励了于志远,他决定从一名搓澡工做起,在这个别人看不起的搓澡工的岗位上干出个样儿出来,给领导一个交代。
从此,于志远成了浴池最勤快和最用心的人。整整数十年,每一个凌晨,于志远都是在台灯底下度过的;第二天天没亮,他又跑到天坛练功——10个手指抓在灰墙上,身体悬空40分钟,等待着朝阳一寸一寸地暖热了他。只要花心思,行行都能出状元。经过自己的用心练习,于志远成了浴池里技艺最精湛的师傅。
在当时,“保健按摩”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普及。于志远自发地钻研和学习,不仅成为保健按摩的领头人,还编写了保健按摩的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任何工作其实都是大事业的开始,既然接受了这个职业,接受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而不仅仅为了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好处和快乐,同时要正视工作的负面部分,因为这才是完整的工作。
工作赋予你的不仅有荣誉和欢乐,还有艰辛和忍耐。只想享受工作的荣誉和快乐的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在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在不情愿的应付中完成工作,必然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更无法得到升职加薪的快乐。
因此,我们不要一味地抱怨玫瑰有刺,要为荆棘中有玫瑰感恩。没有一项工作是完美的,也没有一项工作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但是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努力进取,这才是我们正确的态度。
抱怨源自不知足,标准过高只会迷失自己
一些身在职场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压力大,工作待遇不够好,甚至抱怨自己的房子太小、抱怨自己的车子还不够好。哪怕满足了这些物质条件,他仍然抱怨,抱怨生活的面目可憎,抱怨没有生活的希望和目标等等。
其实,抱怨的根源在于我们对生活不满足的心理及欲望的不断膨胀,而那些所谓的压力也是我们自己施加的,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才会感到生活的不美好,让烦恼困扰我们。
如果你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就不会向生活要求太多。大哲人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原由,“祸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
由古至今,人类始终难以摆脱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们会做出许多不可理解的事情。当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的时候,就万事顺心了。可是,当欲望没有达成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所以,抱怨源自不知足,只有知足的人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富足。
希腊哲学家克里安德,当年虽已八十高龄,但依然仙风鹤骨,非常健壮,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克里安德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
曾有人问当代美国最富有的石油大王史泰莱:“怎样才能致富?”这位石油大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节约。”
“谁比你更富有?”
“知足的人。”
“知足就是最大的财富吗?”
史泰莱引用了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一句名言来回答说:“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
塞涅卡还有一句智慧的话:“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你也不会幸福。”
最妙的是,罗马大政治家兼哲学家西塞罗也曾有类似的说法:“对于我们现在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就是财富上的最大保证。”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过分地贪取、无理地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当然,知足不是自满和自负,不是装饰,不是自谦,而是知荣辱、乐自然。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拼命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每上进一个台阶,快乐的程度也会上进一个台阶。
只有经常知足,在自我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勉强自己,去强迫自己,而是自觉地知足,才能心平气和去享受独得之乐。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设定的目标不现实,又要坚持执著追求下去,日夜为欲望奔走,不仅会损耗健康,还会在欲望的追逐中迷失自己。
也许,我们曾经专注地设计美妙的未来,细致地描绘多彩的前途,然而,尽管我们是那样固执、那样虔诚、那样坚韧地等待,可生活却以我们全然没有料到的另一种面目呈现于面前。我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没有必要的,看淡生活中的得与失,我们眼前会是另一番景象,充满快乐,充满自信,充满阳光。
失去可能是另一种获得,坦然面对工作得失
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收获与失去。面对得失时,我们要做到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有些职场人,通常不能正确看待工作中遭遇的挫折。也许你所在的公司突然宣布要裁员,而你可能就在那名单中;每日辛苦的工作,而公司却认为你的付出一钱不值,做出的业绩也被一下子否定掉。
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怨恨、自卑,失去希望和信心,心中充满挫败感。职场中遇到挫折失败也在所难免。但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很快就能从挫折中站起来,积极投身工作;有的人会自怨自艾,怨自己怎么老是这么倒霉,为已经泼翻的牛奶哭泣却没不曾想到要尽快做出调整才对;而有些人挫折之后则会一蹶不振,一下子就把自己定义在失败之列,缺乏进取心。
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一扇门如果关上了,必定有另一扇门打开。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种东西。关键是,你要有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有时就是另一种获得。
有一位住在深山里的农民,为了改变贫困的处境,四处寻找致富的好方法。一天,一位从外地来的商贩给他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但据商贩讲,这一种叫做“苹果”的水果的种子,只要将其种在土壤里,两年以后,就能长成一棵棵苹果树,结出数不清的果实,拿到集市上,可以卖好多钱呢!
农民急忙将种子小心收好,但脑海里随即涌现出一个问题:既然苹果这么值钱、这么好,会不会被别人偷走呢?于是,他特意选择了一块荒僻的山野来种植这种颇为珍贵的果树。
经过近两年的辛苦耕作,浇水施肥,小小的种子终于长成了一棵棵茁壮的果树,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位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特意选了一个吉祥的日子,准备在这一天摘下成熟的苹果,挑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气喘吁吁爬上山顶,却发现所有的苹果被外来的飞鸟和野兽们吃了个精光,只剩下满地的果核。想到自己的财富梦就这样破灭了,农民不禁伤心欲绝,大哭起来。在随后的日子里,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苦苦支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