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冬的一天,徐辉16岁的儿子眼巴巴地等着爸爸回家吃饭,而徐辉却在省测绘局大院一栋楼的黑暗而寒冷的楼道里苦苦等待着。原来下午住这大院的刘先生打电话报修。但徐辉到的时候,刘先生还没下班。
一直等到18时,刘先生的孩子放学回家。徐辉怕孩子不放心,向孩子说明了身份,让孩子先进屋,打电话告诉父母。一小时后,刘先生匆匆赶回家让徐辉进屋,故障排除后已是晚上8点多了。
2006年夏的一天,徐辉在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里正常检修后准备离开,经过一段下水道时,他忽然停下,耸着鼻翼闻了闻后,立即蹲下检查,果然,一段天然气管道经过下水道沟,已经严重腐蚀。徐辉立即蹲在局促的下水道沟里维修,天气太热,修理好后徐辉差点晕倒,还是被同事搀走的。
徐辉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他只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维修事务,但能坚持这么多年,时刻为用户准备着,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人们谈论徐辉的话语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对徐辉的赞扬。
面对每一项任务你首先要问的是,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新知识,积累什么新的经验,自己是不是要积聚起更大的勇气,更加精力充沛地去迎接挑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把每一项任务都当做一次机会——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和得到认可的机会。
很多人羡慕别人的地位,嫉妒别人的高薪,却不问自己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多少,是否认真地对待了人生中的每一个任务。当任务来到他们身旁时,有一些人却不接受它,怕是一块烫手山芋,这些人当然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其实任何一项任务都是一次考验、一次挑战,战胜了它,你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应该要感谢每一次任务给你带来的锻炼,你的能力就是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得到提高的。珍惜每一项任务,因为每一项任务都是一次机遇。
不抱怨当下的工作,不透支生活的烦恼
很多人看待工作,就是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他们将工作看做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交换。所以,他们对手头的工作敷衍了事,随时准备跳槽,追求更高的薪水和更轻松的工作环境。于是,消极的工作态度使得我们根本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每天一提起工作就很痛苦。
早晨的闹铃响了好几遍,小叶才从床上挣扎起来。起来,脑子里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他匆匆忙忙地赶往企业,早餐也顾不上吃。跨入企业大门,还是神情恍惚,坐在会议室睡意蒙眬地听着经理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小叶上午拜访客户,结果遇到拒绝和冷遇,心情简直糟透了,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下午下班前回到企业填工作报表,胡乱写上几笔凑合一下交差……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平时没有花时间学习,懒惰,思想消极,从不好好去研究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从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从不认真去想一想顾客为什么会拒绝,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为顾客带来了什么样的服务和满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这就是小叶真实的工作写照。
到了月底发工资,才这么点,真没意思,看来该换地方了,于是小叶炒了老板的鱿鱼。一年下来,换了五六个企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耗尽了,结果是“三个一工程”:一无所获,一事无成,一穷二白!
像小叶这样的员工可能并不鲜见: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工作便成了一种应付:上班要应付、加班要应付、上司分派的工作要应付,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应付。于是,每天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折磨。
能不能从你的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并非取决于你是否喜欢你的工作,而取决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当一个人能够心怀感恩,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当努力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一定会得到回报:他一定能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此时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职业,它已经成了一种享受。很多大企业选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那些在原工作岗位愉快工作又获得成功的人。因为,只有把工作当成快乐的人才不会对工作产生憎恨,才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忘我的工作之中,才会形成一种快乐的工作氛围。
工作是一种快乐,你要是在工作中找不到快乐,就绝不可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它。如果工作是逃脱不了的责任,那为什么不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呢?如果快乐也要工作,不快乐也要工作,那么为什么不快乐工作呢?
张伟业现在是北京南城一家装饰装潢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而他刚进入公司时只不过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
当有人问张伟业为什么会做得这么优秀,为什么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为什么要为公司付出这么多精力时,张伟业回答道:“干这项工作让我感到快乐,对于我来说工作是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当我接受完成一项工作时,我有强烈成就感,而且这项任务越富有挑战性,我内心的成就感越强。至于我为什么要为公司付出那么多的精力,因为我的事业和公司的事业是绑在一起的,我们必须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如果我努力了、进步了,那么公司的事业就会得到发展;同样,公司的持续发展又为我个人的进步创造了最优越的条件。所以我认为,我为公司付出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也都是应该的。”
工作岗位是人生旅途拼搏进取的支点,是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它是老板和企业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提升与发展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对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每天提醒自己,为自己能有幸得到这份工作而感恩,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的老板、客户和同事而感恩。时常怀有感恩之心,我们就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学会感恩能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也从中得到了工作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体会到了职场中的快乐。
工作本身无所谓有趣与否,视工作为乐趣,人生就是天堂;视工作为痛苦,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变得更加谦卑、知足,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感恩的心可以让我们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对工作的兴趣与激情,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工作也因此变得妙趣横生起来。把过去让你皱眉头的事情,换个角度、用乐观的心态重新审视,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感叹工作的平淡乏味时,我们只要愿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就可以体验到平凡与精彩原来是如此容易转换。态度决定一切,当我们心怀感恩,将工作中的每件事都认认真真地做好,完美的工作场景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我们每天都是在带薪休假。
做好在职的每一分钟
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用心做好在职的每一天,就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
能够用心做好在职每一天的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懂得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这种工作态度常能感化“铁石心肠”的老板。
如果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他必然蹉跎岁月、虚度人生。一些整天想要跳槽的人,工作反而愈换愈差,因为他们根本无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经验,使自己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反倒是那些平常不以跳槽为念、全心全意工作的人,往往能够大展宏图。忠于自己的本职,用心做好在职的每一分钟,平凡之中也孕育着伟大。
邵开成在江苏省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工作,他的工作简单而枯燥:开公交车,每天跑着重复的路,干着重复的事。可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他向人们演示了一个优秀劳动者不平凡的业绩。
显然,看似简单枯燥的公交驾驶工作的背后,藏着很多动人的细节和故事。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和故事,经过十多年的累积,铸就了一个人的“完美”。
一个雨天,一名下车乘客发出的“啊呀”声,引起了邵开成的注意。透过反光镜,邵开成发现,那名乘客的脚踩进积水里了。虽然乘客头也没回就走了,但他的“啊呀”声却像烙印留在了邵开成的心头。从这以后,邵开成每一次停车都尽可能挨着站台,让乘客一步就能踏上车门。
邵开成能抓住细微处为乘客提供服务,当年没有空调的公交车里,因为看到车厢里一位满头大汗、用衣服扇风的乘客,第二天就有了便民扇;刚刚入冬,因为透过后视镜发现,握在车内不锈钢拉杆上的手少了,第二天,一层绒布就包裹到了不锈钢拉杆上。邵开成每次跑夜班车,总会在纺织厂门口等一等,看一看,生怕谁赶不上末班车。
1999年,3路车实行无人售票制。无人售票,如何有效操作?邵开成利用公休日到苏州、南京等地,向同行和劳模学习服务方法;察看沿线街道、工厂、学校、商店、名胜古迹分布情况,为乘客选择合适的下车站点。为了服务更多的乘客,他还学习了服务英语、哑语。
通过认真的实践和总结,一套邵氏服务法逐渐形成。这就是“四多”、“四个一样”、“等、扶、喊”服务法。“四多”,即多说一句、多看几眼、多想一点,多体贴一点;“四个一样”,即不论乘客态度好坏,服务态度一个样;不论车上人多人少,规范操作一个样;不论车辆运行正常与否,服务质量一个样;不论情绪好坏,服务要求一个样;“等、扶、喊”,就是起步前看看有没有赶来的乘客,有就等一等,有腿脚不灵便的乘客坐车,等他们坐稳后再开车;遇到那些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乘客乘车时,走出驾驶室把他们扶上车并帮助落实好座位;再有就是遇到情况,利用送话器喊一声,委托其他乘客帮助照顾一下“老、幼、病、残、孕”。
为了把车厢建成乘客的“温馨家园”,邵开成凭借着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将这份温馨送到每一位乘客的身边。
邵开成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其实主要得益于他对工作的负责态度。毋庸置疑,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用心做好在职的每一分钟,一定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做好本职工作是职场人必备的职业道德。如果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你就如一颗松动的螺丝钉。一颗松动的螺丝钉可能导致车辆刹车失灵,可能导致飞机失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