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于世,不要把事情做绝
人活世间,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我们都知道,由于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是难免的,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是非的争斗。
万事都不可做得太绝,应该给自己留些可以回旋的余地,这样哪怕是造物主也不会嫉妒自己,神鬼也不会伤害自己。如果万事都做得近乎完美,功劳都达到圆满,那么即使不应该发生的内乱,也会招致外来的忌恨。正如《菜根谭》里的“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在我们周围,常常会遭遇这样那样的争斗和竞争,即使你无意“过招”,但在别人的不断逼迫下,你还是容易不由自主地陷入争斗的旋涡,而大部分的人一陷入争斗的旋涡,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会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暂时吹着胜利的号角凯旋,但这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失去的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如此“你来我往”,其结果只能是纠纷不断,两败俱伤。
其实,在面对别人无理的触犯时,你最好以容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对方的反对。虽然“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让对方有个台阶可下,为他(她)留点面子,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一次,胡雪岩到苏州的永兴盛钱庄兑换二十个元宝急用,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凭白诬指阜康银票没有信用,使他受了一点气。
这永兴盛钱庄的经营存在问题,他们贪图重利,只有十万银子的本钱,却放出二十几万的银票,已经岌岌可危了。
胡雪岩无端受气,心中有不满,起先他想借用京中“四大恒”排挤永兴盛钱庄。京中票号,最大的有四家,招牌都有一个“恒”字,称为“四大恒”。行大欺客,也欺同行。胡雪岩要想排挤永兴盛钱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胡雪岩可以凭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等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不倒也得倒了,而且这一招借刀杀人,一点痕迹都不留。
不过,胡雪岩最终还是放了永兴盛一马,没有去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他放弃计划,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是这一手实在太辣太狠,一招既出,永兴盛绝对没有一点生路。另一个考虑则是这样做只是徒然搞垮永兴盛,自己却劳而无功。这样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胡雪岩也不愿意做。
其实,这永兴盛既来路不正又经营不善,实际是一个强撑住门面唬人的烂摊子,即使胡雪岩将它一击倒地,也不会有多少人同情,可能还为钱庄同行清除了一匹害群之马。但胡雪岩还是下不了手,足见他所说的“将来总有见面的日子,要留下余地,为人不可太绝”,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确确实实是这样去做的,这其实可以看做是胡雪岩的一条为人准则。
这其间自然有胡雪岩对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在起作用,所谓将来总有见面的机会,事情做得留有余地,也就为将来见面留有了余地。事实上,对于人生来说,这样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的对手,竞争过后都会有联合的可能,因此,竞争总是存在,而“见面”的机会也总是存在的。生意场上有这么一句话“给人一活路,给己一财路”,做人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人生之路才会越来越宽。
善于把握说话的“吉时”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能否把握说话的时机,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说话效果。所谓时机,就是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菜根谭》告诉我们,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如果你有一句话说错就会遭到别人的责备;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如果有一次计谋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不绝于耳。所以有修养的君子沉默寡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话是不会随便乱说的;做事宁可笨拙一点,绝对不要自作聪明,显示与别人不同。
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1在对方情绪高涨时
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2在对方喜事临门时
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记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完满的答复。
3在为对方帮忙之后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帮了他一个忙后,他就欠了你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进行预先创造的。
4若解决冲突应在对方有和解愿望时
伦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体现在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反省。通过反省察觉到自己的过错之时,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这时只要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友好地找对方谈谈,僵局就会被打破,双方的关系也会重新“热”起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对方发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对方主动和我们接近、打招呼,与我们见面时由过去满脸阴云到“转晴”,或者暗中帮助我们排扰解难,等等。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投桃报李,以更高的姿态、更炽热的感情找其交谈。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说,说而不诚。否则,对方一旦认为求和试探失败,和解的愿望就会顿消,误解将会转化为敌意,将会出现严重对抗的局面。
说话方圆之道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时机对才能好办事,时机不对时不要急于开口,耐心等待机会,但切记好机会不可让它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