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的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这个争议人物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无论是从政还是治军抑或是育人,都能在胸怀远大的同时善于从细微之处着手,这从他已形成系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理论中即可窥见一斑:他将“内圣外王”作为终极目标,并从最基本的修身出发,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进而促进仕功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自己得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也影响了一大批下属,塑造了一支无坚不摧的强势团队。这,不正是我们企业领导者所需要的吗?
“勤教”者的思想教育:把文化灌输进每个成员心里
曾国藩的湘军属于地方团练,所谓的地方团练就是由地方显达人士所筹组的保卫家乡民兵,中央政府并不给予军饷与武器等后勤支持。但就是这样一支“非正规军”,却打败了令朝廷正规军——八旗绿营军吃尽苦头的太平军,并取代正规军成为清朝末年的主力部队。这样强大的战斗力和曾国藩“勤教、转移与严绳”的教育策略是分不开的。
1861年9月5日凌晨,湘军对安庆发起总攻。他们用炸药轰塌北城城墙,纷纷登城,攻入城内,会同长江水师,南北夹击,大破太平军,取得安庆会战的最终胜利。其实,在这场战役前期,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一直处于势单力孤的状态,但最终以弱胜强,成功拿下了这座天京上游的重要门户。此战也彻底扭转了湘军与太平军的胜败局势。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太平军数番数十万人的投入都没能解开湘军对天京的围困。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蜂拥而入,与太平军展开巷战。22日,忠王李秀成被俘,天京守兵死伤殆尽,湘军完全占领了天京。
这两场重要的战役中,太平军在人数上明显占优势,装备也不逊色于湘军,但均被湘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功击破。其实,在这两场战役中,太平军作战不可谓不英勇,战斗力不可谓不强,之所以不能取胜,除去战略指挥上的不足外,湘军更加强大的战斗力也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曾国藩的湘军属于地方团练,所谓的地方团练就是由地方显达人士所筹组的保卫家乡的民兵,中央政府并不给予军饷与武器等后勤支持。但就是这样一支“非正规军”,却打败了令朝廷正规军——八旗绿营军吃尽苦头的太平军,并取代正规军成为清朝末年的主力部队。
湘军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成为主力部队?它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这与湘军的组建者——曾国藩的治理是分不开的。
虽然从未真正带兵打仗,曾国藩对军队培育之道却有独特的理解和施行方案。他深知:湘军的主体是农民,军官与幕僚是书生,要将这两类人有效地组合起来,打败气势如虹的太平天国,必须有严格的思想教育。于是,曾国藩便独创了一套以“勤教、转移与严绳”的教育策略为主导的管理方法。
所谓的“勤教、转移与严绳”,是指密集的精神训话(勤教)、赏罚分明的奖惩升迁制度(转移)及制定严格的部队操练准则(严绳),以此来为军队灌输思想、强化纪律性、增强战斗力。
为了让知识程度很低的湘军能够遵守军纪,曾国藩写了《爱民歌》、《保守平安歌》,通过浅显易懂的军歌,教育湘军要善待各地的民众,不要横行霸道,引起民众的反感。
每个月固定的全军操练日,曾国藩还不厌其烦地亲临训话。训话的内容涵盖了严禁扰民、作战不怕死等军纪。为达成10多万湘军的共识,曾国藩还把《四书》、《孝经》等书籍,下发到每一个士兵手中,把部队变成学习型组织,用思想来统领全军。
曾国藩在治军的方方面面都保持着这种思想意识,比如,在对兵丁的招募上,他主张用乡气取代僚气。在招募兵勇的初期,曾国藩每天亲自坐在招募处,观察前来报名的每一个人的气质。如果是讲话流里流气的人,就请他另谋高就。遇到朴实言拙的农民,立即请他加入湘军的行列。因为,相对于那些精灵油滑的人,朴实的农民更容易灌输思想,也更容易控制,这样军队才能具有纪律性,行动才能达到整齐划一,才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
曾国藩的思想教育犹如企业文化的渗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塑造问题。如果说企业是一座大厦,人员制度犹如大厦里的墙面屋梁,企业文化则犹如那些钢筋、螺钉和焊缝,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它们却渗透在大厦的每一个角落、节点和着力点,承载着大厦最为沉重的负荷,保证大厦屹立不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文化愈深入人心,公司发展才能愈持久。因此,优秀的管理者更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打造和灌输。
台湾著名企业研华科技就是用这种教育方式来实施企业文化渗透的。该公司以爱读书闻名于企业界。在董事长刘克振的大力推动下,研华全球各分公司都成立了读书会。
刘克振经常购买大量的管理书籍,赠送给中高级主管,并且定期举办读书会。“所有的主管,透过一起阅读一本书,可以凝聚经营团队的共识。”刘克振这样强调。
2003年,刘克振准备启动研华转型成为工业计算机平台供应者。上半年他密集往返北京、上海与台北,主持读书会,凝聚研华转型的共识,并且透过读书会,观察哪些主管或是合作伙伴的理念与自己最一致,然后再委以重任。
通过读书的方法进行思想乃至企业文化的普及与渗透,与曾国藩的“勤教”有异曲同工之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同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订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渗透计划,真正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管理王道】
企业优秀团队的构建,首先要保证团队成员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的渗透至关重要,是凝聚和统领团队成员的最佳方法。管理者从企业文化入手,如果能通过教育渗透,将企业文化真正灌输到员工的心中,沉淀到他们的意识里,那么,员工才会变得更易于控制、更积极主动,团队就能更富纪律意识,行动整齐划一,众志成城,从而极大地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腰刀胜过万金封侯:上等人攻心不用钱
员工作出了成绩,怎样对他们进行激励?这是令许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用钱财等物质激励吧,怕掌握不好尺度,导致激励不足,或产生不良的影响;提拔他吧,要么是他还没成长到一定高度,要么是他不适合做管理工作,而且公司哪有那么多岗位虚席以待呢?这时候,就要用到精神激励。曾国藩对此颇有心得:三等人用钱攻心,二等人用权攻心,一等人攻心不用钱和权。
一个秋日的下午,曾国藩站在湖北巡抚衙门屋檐的台阶上,看着阶下宽阔土坪上400余名哨长以上的湘军将官,这些人都满腹狐疑,不知道大帅召集他们来所为何事。
曾国藩用犀利的目光扫视着手下这帮骁勇战将,轻轻地咳了一下,然后提高嗓门,用洪亮的湘话说道:
“诸位,本部堂奉皇上之命,受父老之托,训练湘勇,讨伐叛逆,已近两载。上赖皇上齐天洪福,下凭将士忠愤之心,虽经百般挫折,又遭岳州、靖港之败,然我湘勇非但没有被压垮,反而愈战愈强。湘潭和岳州两场胜仗,使我们在家乡赢得英名,现在我们又攻克武昌、汉阳,更是威镇寰宇。这是我们全体湘勇将士的光荣!”
说到这里,曾国藩灼灼逼人的目光扫过所有将官,见他们个个情绪激昂,又兴奋地说下去:“今天,各位都已荷蒙酬庸,升官晋级,有的已经成为朝廷命官,有的正候补待缺,不久即可授予实职。总之,都已解褐释布。不仅为自己,也为列祖列宗,为妻子儿女争得了风光荣耀。这些靠何而来?除了赖皇上的格外施恩外,靠的是全体将士服从命令、精诚团结、勇猛刚强、百折不屈的精神。本部堂以为,这十六个字,便是我们湘勇的精神。本部堂最看重的就是这种精神,战果尚在其次。要彻底剪灭长毛,光复江宁(南京),就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为此,本部堂特举办今天的授奖大会。”
原来,1854年10月,当清朝八旗绿营军在势如破竹的太平天国军队面前节节败退时,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异军突起,一枝独秀,以极小的代价顺利攻占了武昌。获胜后,在曾国藩的保举下,湘军的大小头目都升了官:胡林翼升为湖北按察使,罗泽南升为浙江宁绍道台,彭玉麟升为广东惠潮嘉道,杨载福擢常德协副将,鲍超擢参将,李元度、李续宾、王鑫等营官及幕僚都有升迁。
湘勇官兵的升官晋级,虽有赖曾国藩保举之力,但毕竟嘉奖出自咸丰帝天恩,是朝廷给的。精通驭人之术的曾国藩觉得还必须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个人对部署的奖励和赏识。用什么方式呢?大肆拨发赏银,有违于自己“不怕死,不要钱”的治军宣言;而拜把结义兄弟这种行为,他又鄙夷不屑为之。
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便有了开头召集众将官隆重举行授奖大会这一幕。
大帅要授什么奖呢?授给哪些人呢?全体将官都怀着好奇心注视着曾国藩,等着他揭晓谜底。这时,只见彭毓橘指挥两个兵丁抬着一个扎有大红花的木箱出来。兵丁们解开绳索,揭开盖子,顿时,台阶上一片光亮,寒气逼人。站在前面的将官们欲求先睹为快,纷纷伸头探脑,有的似乎看到了什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彭毓橘从木箱中拿出一把腰刀来,递给曾国藩。曾国藩手握腰刀,神情凝重地说:“本部堂新近在武昌命名匠打造了五十把腰刀。每把腰刀上都刻有‘殄灭丑类,尽忠王事’八个字,这是本部堂对各位的期望,也是三湘父老对各位的期望,愿它成为我全体湘勇的志向。”
接着,按照功劳大小,曾国藩亲手将腰刀赠与塔奇布、罗泽南、彭玉麟等五十位将官。有的将官情不自禁地抽出腰刀,立刻就有一股强烈的光束,刺得人睁不开眼。定睛细看,才发现刀身上“殄灭丑类,尽忠王事”八个大篆旁边,还有一行小楷“涤生曾国藩赠”,边上还有数字编号。这是多么无上的光荣啊。霎时间,欣喜、赞叹、艳羡、嫉妒……各种复杂的心情,在受刀者和旁观者心中翻腾不已。
50把腰刀发下来,犹如火上浇油,顷刻噼噼啪啪,烧出腾空烈焰,又如涌浪袭岸,顿时澎澎湃湃,卷起千堆白雪。在这50把腰刀面前,仿佛皇上所赐的翎顶蟒袍都黯然失色。就这样,曾国藩仅仅用了50把腰刀即牢牢地抓住了众将士的心。 送下属腰刀,虽然礼物很小,但却实用,武职自然不用说了,即使是文职,既然在军营效力,就有尚武精神。更为关键的是,以个人名义赠送一把腰刀,既表达了自己与下属的特殊情谊,又能宣扬湘勇的尚武精神。况且第一批受刀者,人数少——其实曾国藩一共打造了100把腰刀,本来打算全部发放,临时又改变主意,改发50把,以此来提高获奖者的荣誉与身价——授刀仪式又异常隆重,使得大小将官感到无上光荣,因此一把小小的腰刀却成为湘勇官兵人人企望的最高奖赏。从这个角度讲,“腰刀虽小,却胜过万金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