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后,刘邦对儒生依然十分排斥,一谈到诗、书、礼、乐便心生厌恶。大臣陆贾深通世变,偏偏时常在刘邦面前提起《诗经》和《尚书》,弄得刘邦很不耐烦,大骂道:“老子我提三尺剑,于马背上得天下,要《诗》《书》有何用!”对此,陆贾则反驳说:“您于马背上得天下,难道就说明您也要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在古代,商汤王和周武王反对暴虐待人,顺应了天下民心,依靠文人武将共同治理国家。而吴王夫差和中山国的智伯凭借着武力称霸天下,但却不懂得权变,最终因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而败亡。秦国只依靠刑法治理国家,不懂得随着时势的变化而作出改变,最终灭亡。如果当初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遵循先圣的教诲,实行仁义的政策,您又怎么能够将秦国收归己有呢!如果您还于马背上治理天下,则恐怕也不会长久啊!”
听了陆贾的话后,刚刚获得天下不久的刘邦又是惊讶,又是后怕,自己不懂得审视权变,意识不到用人、用术要随时势而变,差点酿成大错。此后,刘邦开始大量起用儒生,帮助自己治理天下。
“马背上得天下,不能马背上治之”,争天下与安天下有别,在用人时,自然要遵循不同的方法。刘邦之所以很快地转变自己的用人策略,正在于他明白打天下和治理天下需要不同的人才。
刘邦在历史上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不像曹操、李世民那样文韬武略兼而有之,身先士卒,垂范天下;也不像康熙、朱棣那样借助龙脉相承,挟先人之余威而君临天下——他所凭借的是因势用人的用人之术。
管理者在用人时也可以参考刘邦的因势用人之道,做到随时而变,顺势而发,因势用人,即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人才的个性特点,择其应变自如、能临机解决问题者任之,这样才利于目标的顺利达成。
中国入世谈判时,当时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部长龙永图身边曾有一位非常特别的秘书。按照通常标准来看,秘书应该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讲话很少,做事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的人。但龙永图的这位秘书则截然相反。他为人处事总是大大咧咧的,对于出国谈判的日程安排都也不操心,更不会照顾龙永图的日常起居,每次都是龙永图到他房间里叫他起床。
这样一个根本就不适合做秘书的人,龙永图为什么要选他当秘书呢?原来,龙永图在谈判最困难的时候,由于当时谈判的压力大,龙永图的脾气也很大,难免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铁青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一到这个时候,其他人都不愿自讨没趣到他房间里来。惟有那位秘书例外,他从不管龙永图此刻情绪怎么样,每次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下来翘起腿,毫无顾忌地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龙永图某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龙永图为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甚至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龙永图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禁骂。虽然他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但他对除了专业以外的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无论怎么骂,他5分钟以后又回来了,若无其事地说:“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是世贸专家,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在龙永图脾气非常暴躁、难以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这位禁骂的秘书对龙永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世贸谈判成功以后,龙永图的脾气好多了,这个秘书显然已不适合接下来地工作需要,于是龙永图便把他调离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龙永图是个过河拆桥之人。因为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做某件事情适合,但是换一个时间,他可能就不适合了。
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龙永图这样的用人思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人最适合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什么时候不该用什么人,这就是“因势用人”。
【管理王道】
《吴子·治兵》说:“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吴起这里讲的短者怎样,长者怎样等是从教练作战之法令角度来讲的,其实这里内含着一些用人之道,就是因势用人的问题,即根据人才个人特点用之,或让持矛戟,或让持弓弩等。这与刘邦的因势用人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现代企业用人也是如此,一定要灵活机动,把握好“势”,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分配任务,使员工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把工作做到最好。
巧惩萧何:恩威并施慑能臣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让下属对自己有所畏惧,因为这样能够使他们服从管理。有些自恃有一定专长,或自恃短期内无人可替代的员工,往往难以管束,视企业规章如无物。对于这种员工,管理者一定要实施严格管理,让其知过而改。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在楚汉争霸中胜出,就在于他善于管人,在信任手下的同时,还时不时地找出适当的借口对大臣施威,使下属有所畏惧。
一次,萧何向刘邦上奏,说由于长安都城人口增多,田地不够耕种,请求把上林苑的荒废空地拨给百姓开垦。哪知刘邦看了奏章以后,却怀疑他是有意讨好百姓,收买人心,便怒气冲冲地传令把萧何抓起来,关进大牢内。
几天以后,一名卫尉见刘邦心情比往日好些,便上前跪问:“陛下,相国犯了什么大罪,被关进监狱?”刘邦说:“朕听说李斯做秦始皇的丞相,凡有善行就归功皇上,有恶行就自己承担。可是萧何竟然私受商人的钱,为他们请我的上林苑去讨好百姓,收买人心。所以应该治他的罪。”卫尉说:“陛下,臣以为萧相国无罪。宰相的职责是为民兴利,萧相国请开垦上林苑荒地正是他应尽之责。陛下怎么怀疑他是收受贿赂讨好百姓呢?”其实刘邦当然知道萧何素来谦恭,只不过想找个借口打击他一下,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力,并未真想治萧何的罪。但此心思怎好让人知道呢?刘邦听完卫尉的一席话,假装沉默了一会,便命派使者持节将萧何赦免出狱。
经过这一次牢狱之灾,萧何意识到了刘邦的无情,以后行事更加恭谨了。
从管理的角度讲,我们不能说刘邦做错了什么,因为等到手下掌起大权耍起“大牌”的时候,再去管恐怕也很难管得住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许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孙悟空那样的员工,因为他能为你披荆斩棘,让你的事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技胜一筹。然而,如果孙悟空真的在你身边,你又不得不忧虑,因为他桀骜不驯,很难与其他员工和谐相处,又过于情绪化,偶尔再踢翻个炼丹炉,弄出一座火焰山,倒成了你前进的阻碍。像孙悟空这样同时具有惊人创造力与惊人破坏力的员工,既然舍不得他,那么该如何降伏他,让他乖乖听话呢?这个时候,对他进行适时的威慑,让他产生一些畏惧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北京某名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林申苏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当初某知名IT公司也是看中了他的专业和才华而把他强力争取过来的。但是林申苏为人一向清高桀骜,自恃有着高于常人的才华,来到公司不久,就处处与自己的部门经理对着干。公司发现这种情况后,决定采取措施。恰好这时接到一个单子,要为某公司开发一套系统集成软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业务上的一个难题。当时公司就决定让林申苏作为核心成员来负责这个项目,部门经理帮他做一些相关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工作开始进行时,林申苏处处不把部门经理放在眼里,不仅不与他好好配合,还处处刁难。公司鉴于这种情况,决定给予林申苏一次严厉的警告,并把他从核心成员的位置上撤了下来,让该项目组的另一位成员来负责。至于林申苏呢,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且必须严格服从项目负责人和部门经理的工作要求。 对此,林申苏非常不服,但又不想离开工作条件如此完善的公司,只能默默地听从公司的安排,气焰也随之消减了许多。部门经理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主动约林申苏进行沟通。经过与部门经理的一番沟通,林申苏才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公司人才济济,绝对不缺少自己一个人才,之所以不把自己辞掉,是念及自己的才华。想到这里,林申苏有些后怕,幸亏公司只是给自己一个处罚而没有将自己辞掉,否则,就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平台。
经过这次事件,林申苏的工作态度开始谨慎、谦和起来,工作业绩也得到了很快的提升,不久后就开始独立负责公司的重要项目,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管理者太柔,则员工易骄,难以控制;管理者太强硬,则员工易怨,凝聚力不足。只有恩威并施,方能御人于股掌之中。
【管理王道】
每个管理者都希望手下有几个能干的下属,可以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他们。但是总有一些有业绩、有能力的干将,自恃学历高、工作能力强,在管理者面前狂傲不羁,不遵守企业制度和纪律,甚至在公开场合顶撞管理者,戏谑其他同事。这些员工给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才能管理好桀骜不驯的能人,是令每位管理者都大伤脑筋的问题。这个时候管理者可以借鉴刘邦治萧何的方法,不时地给他们一些下马威,让他们从心里对你产生一丝畏惧感,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收敛一下。
弱者守柔:扮猪吃老虎的胜利法
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示弱守柔也是一种策略。所谓大巧若拙,只为迷惑对手,使他麻痹,然后选择时机,出奇制胜。
弱者守柔,是一种手段,更是面对强者的一种生存之道。所谓弱者,是处在成长期,势力暂时不如强者的弱者。在与强者的互动和周旋中,必须示弱求存,守柔求存,忍让求存。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话对“弱者守柔”做了这样的解释:“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虚,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排患擀难;力无不胜,敌对不凌;应化揆时,莫能害之。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
这段话讲到了三层意思:一是要“志弱”,“藏于不敢”,“行于不能”,“不为先唱”,低调行事,不显露,不张扬;二是要“事强”,“遭变应卒”,“力无不胜”,要能够控制强者,要最终成为强者,“志弱”只是手段,而“事强”才是目的;三是要明白“积于弱则强”的道理,高者必以下为基,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真正的强大者,要先从弱小者做起,要十分明白“弱者守柔”的道理。
由此可以得知,弱者守柔强调的是以柔弱的姿态、忍让的品质,低调处世,谦和为人,避其锋芒,蓄势而发而成大业。
刘邦就是凭借 “弱者守柔”这一策略成就大业的典范。
从实力上来看,刘邦开始根本无法对抗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项羽,甚至被迫投归项羽的门下,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上更是低三下四,示以柔弱,才避免了被项羽杀死的灾难,得以被封为汉王而占据蜀地,由此获得发展的根据地。当他积聚力量,有了足够与项羽相抗衡的实力之后,这才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开始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之争,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室江山。由此可见,弱者守柔是刘邦在这次交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
其实,刘邦“弱者守柔”的手段不仅在对抗项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也有着巨大的可用之处。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韩信,自认为功劳无人可及,趁楚汉之争最激烈时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聪明的刘邦迫于当时的天下还没有稳定,马上慨然应允,对韩信示弱示宠,以此稳定了内部政权,顺利地建立起了汉家王朝。待天下稳定之后,才借吕后之手杀了韩信。
尽管项羽可以力拔山河气盖世,尽管韩信领兵多多益善,但是刘邦心思缜密,懂得示弱守柔,所以这两个人都不是刘邦的对手,而刘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治国安邦平天下是这样,修身、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