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将语调“活化”
语调是语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以及语势间歇等诸多因素配置与组合形成的,它寄身于语句,控制着语气及语义的走势,并随语境变化而调节。语调是种复杂的修辞现象,尤其在汉语中,语调更对语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由于它是微观的、不容易觉察的,这就给感知语调、把握语调和描写语调带来了困难。
语调的组合与配置因素几乎如音乐中各种音符构成的旋律那么玄妙复杂。绝不是“平直调”、“降抑调”、“高升调”、“曲折调”四个“调式”可以说清楚的。
人们在回答问题时,为了表述准确而富于某种特殊感情,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语调,或间歇,或曲折。作为节目主持人,如果比较自负,其语调调整自然会出现某种傲然的情绪,仿佛他站在一个高高的位置上一样。所以,“活化”的语调是在不同的情意表达意识的驱动下流露出来的,是以表达者的主观意向为枢轴的情感与认识的交错,是“情控”与“意控”互为表里、互相制约、互补互动的动态统一体,但是,其核心仍主要是一个“情”字,换句话说,情感活动在语音形态中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情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整合着表达者多方面的精神因素,也体现着人的文化积淀、性格气质、情趣爱好及先天禀赋。所以,语调是一种带有“生命气息”的语音,不是做作的,做作的语调打动不了人。所以,正确的表达心理和对表达内容的深刻理解,是语调修辞的前提。有些主持人惰于开拓,惯于保持原有的主持语调,这样的主持态度是不可取的。他们普遍地有一种“高调意识”,只要处于话筒前,马上就会打着“高腔”、拿腔使调地一味“挤”情、“造”情、“煽”情。这样的表达既缺乏内涵,又显出矫揉造作的态势,实不可取。俗话说:“情真才能换真情”节目主持人因情随语动,语动而情出,这样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世纪,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竞争需要人才,人才竞争则急需口才。未来属于开拓型人才,开拓型人才也须有杰出的口才。语言是思维的外延,口才则是语言的直接表现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可以促进思维的进步,还有助于语言运用的研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打开任何一本语言的书来看,却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么使用这种工具。”吕先生尖锐地指出了语言学研究忽视语言运用的缺点,而方兴未艾的口才学便是研究口语表达如何运用语言取得最佳效果的学科。因此,它将使古老、枯燥的语言学焕发出迷人的青春。掌握了这门学科,也将使你的人生发生转折。
网络的发展并不能削弱语言交际的功能。正如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交际已经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小集体与小集体之间的交际,而是指全国范围以至世界范围的交际。在国际事务中,我们的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运用口头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头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远远不是为了个人之间交往的便利,而是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口语表达的力量大到解决国际纠纷,如联合国秘书长通过外交对话缓解巴以冲突,小到运用广播表达艺术打开听众的心扉,拨动听众的心弦,改善彼此的关系。
现代的交流需要“高层次”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用语规范,准确贴切。
适切语境,得体适度。
主题明确,内容集中。
思路清晰,连贯流畅。
生动形象,蕴藉深邃。
反应机敏,灵活应变。
世上没有天生的演说家。口才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经过有效的方法培养训练,才能取得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对自身修养进行综合训练。
一、博闻强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中的“米”,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培根在他的《论学问》中说:“学问变化气质。”除了必要的自然科学、政治思想理论、经济、法律、历史等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逻辑学、文学、语言学,特别是语法修辞知识。正如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二、修身养性
“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它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我国古人云:“有德不敌。”无德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情操与气节的修养,为了真理和正义而斗争;要光明磊落、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周恩来总理的口才是中外闻名的,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有人评价周总理时这样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所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文明的结晶。他待人谦虚,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
三、宠辱不惊
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是进行口才实践时必备的条件。它不仅是顺利进行口语表达的前提,也是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证。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素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1思维清楚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要想说得有条有理、清晰得体、逻辑严密,必须具备很强的认识、判断事物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路清晰,才能表达清楚;思想深刻,才能晓人以理;思维敏捷,才能应变自如。我们只是博闻强识是不够的,还应多思多想,思考使人联想,能相对地提高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人的感知过程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的自然功能来进行的,属无声语言,而人的感觉转化成思维,其外发的形式则要靠有声语言来传递。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2观察敏锐入微
要善于从平时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获取典型材料,并从中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口语表达现场要善于捕捉交际对象的表情、态势,从中观察其情绪反应、文化素养、情感趋向、心理变化、合作态度,等等,并迅速做出判断,审时度势,采取相应措施,努力调整,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时刻有饱满的自信力
自信可以使人充满必胜的意志和为之而努力的无穷力量。卡耐基说:“你害怕当众说话并不是特例。”这是普遍现象,“大学里的调查指出,演说课中80%~90%的学生都会感受到上台的恐惧。”他说,这主要是因为你不习惯当众说话。通过充分的准备和练习,“只要有成功的演说经验做后盾,当众说话就可以不再是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语言学家、《演讲与口才》杂志的顾问张志公先生常常讲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说话的故事。他是独生子,胆小怕羞,不会说话。幸而上小学时,老师有意锻炼他的说话能力,选他当班长,让他参加演讲比赛,取得名次后又鼓励他演话剧。慢慢地志公先生胆子大了,建立了自信心,成了口语表达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4良好的记忆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对大脑的利用还不到两成,还有很大的开发余地,口语表达丰富的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的积累。苦练记忆功,掌握更充分的材料,运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被人誉为“天才演说家”。他的口才并非先天赋予的,而是苦练而成。每次演讲前,他总是精心写好演讲稿,然后背熟,并对着镜子练手势动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书中写道:“1952年在共和党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我对他说:‘你父亲的精彩即席演讲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伦道夫笑笑说:‘这些讲话也应该是好的,他花费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来写作并且背熟它们。’”只有勤学苦练,大量背诵,积累名篇佳作,不断丰富、充实你的“词库”,才能在现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使表达大放异彩。这种“死记硬背”的笨方法使很多人成功,不妨试一试。
5大胆神奇的想像力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只有调动了奇思妙想,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后,才可能做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法国评论家让·保罗说:“想像力使一切片段的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想像力好像“点金术”,可以使你的演讲如虎添翼,腾飞起来,将你的演讲水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四、化险为夷
口语表达过程中经常有人因为某些因素影响思路和表达效果,破坏事件的整体性。要使表达整体充满魅力、和谐统一,表达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机敏灵活的反应能力,有恰当地处置意外变化的良好心理承受能力。这就是在具体交流情境中,当出现突发的不利因素时,能临场不乱,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技能,成功地应变,免于尴尬,“化险为夷”。我们可以从戏曲艺术家的圆场艺术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据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临场不乱的应变能力很强。一次,他饰《黄金台》中的田单,忙中出错,出场后才发现忘了戴乌纱帽。台下观众正在诧异,他早已灵机一动,想出对策,不慌不忙地念了一句:“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这句引子不但摆脱了窘境,而且还针砭了时弊,取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
又如弹唱名家马如飞一次在弹唱《珍珠塔》时,不慎把“丫环移步出了房”唱成“丫环移步出了窗”,引来听众哄堂大笑。马如飞知道出错,但毫不慌张,镇静自如地补唱一句:“到阳台去晒衣裳。”补唱得天衣无缝,为自己赢得了赞誉。
五、坚持不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古今中外那些能言善辩的人都是通过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一朝的成功。真正的口才艺术,需要磨炼,需要积累。我国现代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也是有名的演讲家。他1919年在清华学校学习时,就从不间断演讲练习,他在日记中常警告自己:“近来演讲课练习又渐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后。”又写道:“演说果有进步,当盖求精致。”在北京天寒地冻的一个月里,他“夜至凉亭练演说三遍”,回宿舍又“温演说五遍”。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发音不清,说话气短,还有爱耸肩的毛病。可是,当时在雅典要想当一名演说家必须声音洪亮、发音清晰、姿势优美、富有辩才,尤其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开始他演说极不成功,甚至被观众哄下了台。他并没被失败嘲笑打倒。他刻苦读书,虚心向著名演员请教朗诵方法。为了克服口吃,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呼啸的大风讲话;为了克服气短的毛病,他故意一边攀登陡峭的山坡,一边不停地吟诗;为了改掉耸肩的毛病,他每次练习演讲时在上方挂两柄剑,剑尖正对自己的双肩,迫使自己改掉不必要的动作。
他还剃了阴阳头,以便不外出游走,安心在家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他这样苦练后,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大演讲家。我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体育节目现场直播员宋世雄,他的口才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他小时候曾经被父母怀疑是哑巴。5岁之前,一直不会开口说话。后来,他为苦练口才付出了世人所不知晓的辛苦。中学时,他就经常练“绕口令”,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一练就是上百遍。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时,他说:“基础表达能力应该随时注意锻炼。比如,我们走进某个会场,就可以练习描述这个会场的场面,房间是什么样的,桌椅是怎样安放的,与会的人员的表情各是什么样的,等等。我那时没事,常常跑到街头巷尾,望着过往的车辆、行人、街边的建筑,嘴里念念有词,练习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有时很枯燥,但没有这个枯燥的过程是很难提高的。”他就是付出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劳动,才从美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总董事长朱拉斯西欧手中接过了“1995年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主持人奖”的奖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个奖杯那切实而沉重的分量,当时的他必定深刻地体会到了磨难之后的幸福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