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拟定重点
(1)切入准确
切入点是谈话的关键。找准切入点,对于增强信息的密集度,稳定谈话双方的情绪,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都十分关键。
1996年3月25日,《焦点访谈》节目组在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之前,走向街头,征集普通百姓对这位秘书长的提问。两天后,水均益就是以一个小学生的提问为切入点,使采访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的。
“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个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们的观众的问题。现在我想先从一位北京的小学生给您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这个小女孩请我问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
全场哗然,加利大笑,他首先表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向这个小姑娘说一句话。这时,他突然用中文说:“我们都是老朋友。”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全笑了。笑声过后,加利就像讲童话一样继续道:
“联合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就像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样,联合国这个大家庭一共有一百八十五个成员。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他不过是这个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个大管家,负责保护这个家,每天早晨开门、打扫卫生……而且他要努力让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论,秘书长的作用就好像是个调解人,他的角色是解决争论,平息争吵……”
全场寂静,加利继续缓慢而稳重地叙说着。他那样耐心,那样循循善诱,那样投入。于是采访就迅速进入语境,进入话题了。
可以说这次采访选择到一个非常精彩的切入点,其一在于它别具匠心、新颖独特,不一般化;其二在于它充满人情味、充满感情色彩,一下子拉近了与被访者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其三在于它具体、贴切、集中,为采访对象展开话题提供了一个恰当、生动而又自然的角度。可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是为谈话的成功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采访者,还可以帮助被访者。用水均益的话说,“加利真正进入了一个我们为他设定的角色”。
(2)立场正确
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不同。所以,精选角度的过程,说到底还是对客观事实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①要有深度。个人相对于社会毕竟是渺小的。主持人所谈论的话题,如果仅仅着眼于对个人命运及情感的描述,仅仅着眼于对某一新闻事件来龙去脉过程的说明,就很难深入到谈话对象的内心世界,也很难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寻其规律和本质。这样的话题,既不可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共鸣,也不可能引发人们深刻的理性思考,当然也就不会有很高的收视率。
1995年7月,运城地委和行署共同提出,在1995年年内,也就是在只有半年的时间里,投资2.8个亿,完成100万亩的渗灌面积,并迅速采取了行动。显而易见,记者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其重点不仅仅在于“揭露”现象,而在于“透视”本质,即通过揭露劳民伤财、玩弄形式主义“花架子”的现象,透视出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最终一步步“追问”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一症结的关键。
1998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从发现一组“让人疑惑的数字”开始,通过艰难的实地考察,深入基层多方面的调查采访,终于揭露出运城渗灌工程弄虚作假的大量事实。观众普遍反应,这个节目扣人心弦,非常吸引人,原因不仅在于一波三折的调查过程,还在于它给人留下了深层次的思考空间。这才是节目广泛地引起反响的重要原因。
因此,隔靴搔痒并不能使话题具有社会含量和理性思考的价值。要有深度,就必须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事入理的认识和“追问”过程。
②要有广度。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一直是该台的“重头戏”,重要原因在于其话题选择的独特视角。“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是《焦点访谈》编播人员的工作守则。有人说:“正是这个鲜明和准确的定位,使得他们的节目如重磅炸弹,连连击中社会时弊。”也正是这个鲜明和准确的定位,使得他们的节目正在努力发挥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准确及时地传达政府的声音,勇敢无畏地为群众代言,使《焦点访谈》节目既受到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与支持,也在群众的心中扎下了根。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保障。”因此,“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焦点访谈》人决定每个选题‘做’与‘不做’的最终标准。”总结他们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只有选择那些真正同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才会具有广泛的关切度;具有广泛的关切度,群众才会爱看。
③要有高度。鼠目寸光是形容目光短浅。“欲穷千里目”,就得“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说,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才能“一览众山小”。
1998年4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大官村里选村官》,真实地记录了大官村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民主选举村长的过程。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该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立意高,角度新。它从一个边远小山村的变化,透视出了中国民主改革的可喜进程,使人以小见大;又从高处着眼,反观一个小山村“正在发生的历史”,使人认识到其中的重大政治意义,充分地显示出民主改革的效果。
统揽全局,视野开阔,才能敏感地捕捉到那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并能从看似普通的事实中,提炼出话题的深意。
(3)起伏得当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可以吸引人,也就是人们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视对话性即兴表达既然是一门艺术,也要有起伏变化,条理分明,具体集中,风趣生动,有悬念,有冲击力,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①具体集中。言之有物是对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对话也是如此,让人听得不着边际,无从答起。切忌“空泛”,什么都想谈,什么又都谈不深入,蜻蜓点水。话题的拟定要具体集中,使对话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进入中心议题,重点突出,增加话语的含金量。
②条理分明。没有条理的对话很难让人听懂,切忌“跟着感觉走”,山南海北扯闲篇。拟定话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话的组织者——主持人进行条理化的准备过程。要通过提问,使谈话形成段落感和层次感,不平铺直叙、含糊不清。
③不落俗套。“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落俗套,出人意料的话题,会使对话充满机趣,活泼生动,流畅自然,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