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应该忘记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对我们的企业感恩,就是要在工作中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去回报企业,如此,我们才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
职场上有很多人仅仅把企业当成一个完成工作的地方,工作也只是为了那份薪水,他们总会盘算:我为老板做的工作应该和他支付给我的工资一样多,只有这样才公平。这种短浅的目光不但使他们的工作充满了痛苦,也会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动力。而优秀员工则不同,他们把工作看成一个自身生存和个人发展的平台,这样,原本单调的工作就成了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企业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真正优秀的员工应当把企业看成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始终与领导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自觉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建设和发展企业这个平台。这样,企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就能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是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站立的支撑点。如果现在的你正受雇于某个企业,那么请珍惜眼前的大好机会吧!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尽心尽力地工作,因为你的辛勤付出会给你带来不可限量的收获和回报。
李灵:最美乡村女校长感动中国
暴雨中,浑身湿透的李灵奋力蹬着三轮车,车把上挂着“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杂志、教辅”的牌子,身后是一捆捆塑料膜包裹的旧书……这张照片定格了2009年夏天郑州街头的一幕场景,也记录了一个故事:乡村女校长李灵为了给学校建阅览室,甘做“破烂王”,走街串巷,用一杆生锈的秤为孩子们收购“精神食粮”。
在真情稀缺的年代,李灵的故事以网络速度感动了无数人。一夜间,这个27岁的乡村女子在网上成名,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女校长”。
2002年,李灵与堂弟李中云从周口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师范生“包分配”已成为历史,他们不得不接受“生不逢时”的现实。为了能把所学用上,姐弟俩决定试着自己办学。
李灵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郑州街头收书的时候,许多送书给她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这让她一直觉得很遗憾。后来,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要有人给学校捐款捐物,不管捐多少,她一律记在本子上。她说,要把本子保管好,要给每一批学生都讲讲爱心的故事,让他们都记住,并且变成学习的动力。李灵经常翻看这个小本子,有空的时候,她会一一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向每一个帮助她的人说声“谢谢”。对那些捐助力度大的人,她甚至登门拜访。
一个叫陈万春的老人一次捐赠2万元。老人家在河南新密,离淮阳有半天的车程。李灵选了一个周末,带上两个学生和一些土特产,坐车跑到新密看望陈万春。让李灵感动的是,老人的住房条件一般,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但他对自己的情况避而不谈,而是详细询问学校的情况,给李灵出谋划策,最后还对她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步步提高,将来回报社会。”
每收到一笔捐款,李灵都会主动询问捐赠人想怎么用。有一个在外地打工的人每个月给学校捐200元钱,李灵在电话里和他商议好,用这笔钱批发桶装水,解决孩子们喝水的问题。后来捐款人给李灵发来一条短信:“你念念不忘别人的恩惠,心中常怀感激之情,足以为人师表、学生楷模。”
对于社会所给的帮助,李灵心存感激,她将这种感激更多地体现在她的办学上。只有对学生更好,这样才能对得住那么多热心帮她的人。
淮阳人多地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由老两口带孙子孙女的家庭很多。留守的劳力少,一到割麦和收玉米等农忙季节,有的人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只能把孩子“全托”给学校。在李灵的希望小学,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设了食堂,学生能在那里吃午饭。所谓的“食堂”,就是在学校的一角支起一口做菜的大锅,边上砌一个蒸馒头用的灶台。
课间,李灵到食堂查看饭菜,大锅里正炖着土豆鸡块。她拿起长柄勺子,轻轻一抄,舀起满满一勺土豆,里面夹杂着几块鸡肉。“天天要有荤菜”,这是李灵给食堂下的“硬指标”。
按规定,在学校吃饭的学生一顿要交一块钱。“四五年级的孩子,一顿能吃三四个馒头,一块钱根本不够。”尽管如此,李灵还是让食堂尽量把伙食办得好一点,除了馒头,还有包子、蒸红薯和土豆炖鸡块。每周,孩子们还能吃上一次煮鸡蛋和油炸丸子。“要是有小孩说没吃饱,一定要再做一份。”李灵对食堂师傅说。
每天放学,他们都会把学生挨个送回家。有一天下大雪,路上积雪没膝,等他们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到家,天已经黑透了。“回家脱下鞋,里面都是水。”这一切,家长们看在眼里。有些家长把3岁大的孩子都送来了,学校成了他们眼里的托儿所。学前班上还备了不少换洗衣服,其中有捐来的,也有李灵买来的。孩子衣服脏了,李灵随时都给换上干净的。
每次去20里外的县城,李灵有空总要到城里的一些学校看看。有的学校不让进,她就站在门口看,“要缩小差距,提高水平,就要学习人家的优点来补充自己”。许湾乡30多所学校,李灵的小学每年在统考中都是前五名。
李灵用一颗爱心,在偏僻乡村营造留守儿童的天堂;执著办学,用一杆旧秤收购“精神食粮”;用柔韧的肩膀,扛起爱心凝成的责任,筑起乡村民办教育的新希望。她的精神,在中原大地流淌,在神州上空回荡。“最美乡村女校长”,她当之无愧。
李灵把社会对她的厚爱和帮助牢记心头,用更扎实的态度来办好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她的感恩和负责态度,让我们更加佩服这位乡村女校长。
外界纷至沓来的捐助与乡亲们质朴的称赞,让李灵略显忐忑,于是便有了记录每一位资助者联系方式的小本子。每逢节日,李灵用心给每一位资助者发出的问候信息,传递着她的“感恩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誉,李灵没有在摄像机和镁光灯前迷失自我,因为她知道:“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只是一阵风,当别人淡忘你的时候,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于是,她更加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她“要对得住那么多热心帮助自己的人”。而李灵所经营的这所乡村小学,因为她的负责,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学习李灵,学习她的感恩情怀,以及对待事业的负责态度,如此,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就自己的人生。
丁晓兵:独臂照样撑起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第一捕俘手”,丁晓兵先后出色地完成了20多次侦察和作战任务。一次他在敌人阵地上生擒了一名俘虏,撤退时,为掩护战友和俘虏,他一把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去,手雷在出手的瞬间爆炸,他的一条右臂被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血流如注。但为了完成任务,他拔出匕首,割下断臂,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友们扛着俘虏,冒着敌人的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撤了回来。
战后,丁晓兵荣立了一等功,全国“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为他专设了第101枚金质奖章。后来,他被调至某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从没有搞过新闻报道的他苦练写作本领,扎实深入采访,一年时间内就在中央和军区级报刊发表报导100多篇,成为军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
凡是和丁晓兵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从他身上感受到不甘平庸、永不服输的锐气和力量。丁晓兵一直珍藏着一条沾着血迹的背包带,这条背包带是他一次“耻辱”的记录,留着它,是为了时时鞭策和激励自己。丁晓兵刚到连队担任指导员的第二天,连队组织紧急集合训练,全连都集合齐了,他的背包还没打好。当他最后一个出来,站在全连官兵面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片怜惜和怀疑的目光。一向好强的丁晓兵面如火烧。他暗下决心:我要用一只手创造一流的业绩!为了练好打背包,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脚、嘴和左手并用,练得手指磨破了皮,嘴角流出了血,直到打背包的速度全连没人赶得上他。他当指导员4年,连队荣记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被集团军树为“基层建设样板连”、“基层建设标兵连”。
1993年12月,丁晓兵任某营教导员时,这个营已多年与先进无缘。他从培养部队战斗精神入手,下决心改变落后面貌。部队到安徽丹阳湖农场水利施工,他把全营的党员集中起来组成党员突击队,自己任突击队长,专拣硬骨头啃。这一年,他带的营被评为“施工先进营”,此后,又连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营”,受到师集体嘉奖。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丁晓兵所在团奉命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丁晓兵时任团政委,洪峰在哪里,他就冲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就战斗在哪里。7月17日,安徽寿县瓦埠湖堤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丁晓兵第一个跳进风高浪急的激流中,与党员突击队一起打桩,和大家一同运土扛包,经过连续19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堵住了管涌,保住了县城。激战之后,丁晓兵的断臂疼痛难忍,原来是污水浸泡时间长了,伤口缝合处严重溃烂,一小块乌黑的弹片露了出来。在丁晓兵精神的激励下,全团官兵经过18天的战斗,圆满地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他带领的部队被武警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获集体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