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不为镀金,只为实干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能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一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村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待不了两个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但沈浩用行动向村里人证明了他不是来“镀金”的。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村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
沈浩干起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修路的日子里,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情,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邱世兰老人,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然而,沈浩却离小岗村而去了。
因父亲过早离世,中学时代的沈浩曾一度辍学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沈浩才可以继续读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经历过艰辛,沈浩对自己的工作和所有提供过帮助的人一直心怀感恩,他努力想把身边的每一件事都做好。因此,沈浩并不是到小岗村来“镀金”的,他为自己树立了标准——为小岗村办实事,并将朝着这个标准而努力。
我们从沈浩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感恩做人、负责做事的人生哲学。学习沈浩精神,就是学习他以感恩的心态扎根农村,服务群众,不计得失,为建设新农村尽职尽责的精神。沈浩曾经说过:“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浩作为一名选派干部,没有做“镀金干部”,而是满怀着对基层人民的热爱和感恩,用全部的身心去回馈、去奉献。沈浩是优秀的基层干部, “沈浩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学习沈浩的感恩和负责精神,做好手头的每一份工作。
窦铁成:怀有感恩之心,做好本职工作
紧张的施工现场中,一个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黑瘦身影分外忙碌。他一会儿拿着图纸,用手提电脑测量参数,一会儿给年轻的工人们讲解技术操作的关键点,一会儿又提着工具箱手脚麻利地爬上轨道车……
他就是在铁路一线奋斗了近30年的中国中铁一局的铁路工人——窦铁成。从自学成才到技术创新,从技术超群到无私奉献,窦铁成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企业认真负责,成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金牌工人”。
1979年12月,窦铁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背着行囊从蒲城老家乘上中铁一局的解放卡车转渭南到华县做了一名普通电力工人。因为比同去的人年龄大、底子差,窦铁成自然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他放弃了周末回家、农忙回家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在全力以赴地学习。
在30多年的自学历程中,具有年代特色的60多本日记、100余万字,记下了窦铁成点点滴滴的奋斗历程。后来他根据这些工作笔记和经验积累,自编的《变电所施工工艺》、《牵引变电试验规程》两本书,因其具备先进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而被广泛推广、使用。
回想起近30年的奋斗历程,窦铁成掩饰不住自己对企业的感激之情:“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企业给我的平台与机会,就没有我的今天。人生很短,如果不在社会上留点什么,就会愧于人生。随着科技发展,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自1997年以来,窦铁成担任电务公司供电分公司供电部部长,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主动把所学知识和技能无私传授给公司的新工和大中专学生,注重培养年轻人。1990年以后,窦铁成举办电力、变配电技能知识讲座260余课时,培训300多人次。
有外国公司以更好的待遇试图“挖走”窦铁成,一开始窦铁成也有过动摇,但看到企业如此重视、培养自己,他婉言谢绝了。他常说:“在国人面前,我们代表中铁一局工人;在国外人面前,我们代表中国工人。”
窦铁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京秦铁路坨子头变电所是窦铁成接触变配电施工的第一个大型变电所。第一次负责技术工作的窦铁成深深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于是在白天收工后,他将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房里,对一本本书、一张张图、一条条线、一个个节点细细分析、研究。后来,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从电磁管保护到晶体管保护,从微机连锁保护再到四电集成保护,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国电力变配电所经历了几次换代升级,窦铁成始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追赶时代,不断更新知识,永立潮头,保持着企业新技术引领者的地位。
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是第六次铁路大提速的标志性工程,而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是浙赣线上规模最大、技术最新的牵引变电所。施工过程中,变电所需要的变压器引入线设计要求为铜板双导线,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产品。眼看着工期一天天逼近,窦铁成大胆提出了“简化结构,保障功能”,自行加工产品的创新方案。经过严格试验和业主同意,窦铁成组织工友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了符合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这一产品完全达到技术指标,这一技术在900多公里的浙赣线上迅速推广,既保证了工期,又节约了大量成本。设计院一位电气化专业的权威人士评价说:“中铁一局的牵引变电所施工水平已达到行业一流。”
2001年穿越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大桥变电所施工时,所用设备是法国的产品。当时窦铁成带着一班人接受这个工程时,还未曾接触过外国设备。在交工前进行送点实验时,其中一个变压器开关总是跳闸。窦铁成通过反复检查,测试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开关有问题。而对于窦铁成的怀疑,随后赶来的法国专家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产品非常精密,不可能出现问题。然而,当法国专家亲自检查测试后,最终被折服了。他们佩服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中国工人了不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时代呼唤更多的“窦铁成”,只有每个人都懂得感恩和负责,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才能为社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企业是员工发展的载体,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企业的存在让我们有了工作的机会,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工作的位置,让我们得到培训,从而掌握新知识,学到新本领;企业为我们解决了衣食住行和职位升迁,有这样的机会和舞台,我们应该对所在的企业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