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负责的员工绝不会是将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他们的工作效率总是令人赞叹不已。责任驱动高效,一个勇于负责的员工必定是一个高效能员工。但是,很多人在低效工作。
向琨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一天,老板让向琨准备好第二天与某公司董事长会谈的资料,并拟写一份会谈提纲。接下来的时间里,向琨却忙于完成另外的几件事:寄出几封信,发出几份传真,接待一个没有预约的会谈,打几个无关紧要的电话,给老板的一位朋友买了束鲜花,为他贺喜。终于把一切安排妥当,此时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晚点走吧,又三番两次被一个个无关紧要的电话打扰,于是他决定回家加班。吃过饭,他又忍不住要看一场球赛,看完后已是晚上11点,于是提笔拟写提纲。结果,因为准备仓促,向琨写的报告出了不少错。幸好老板经验丰富,会谈进行得还算顺利。事后,向琨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这样的人,走进办公室就开始忙碌,从早忙到晚,也不分工作的轻重缓急,一天下来总是觉得身心疲惫不堪,却又不知道自己这一天干了几件要事。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大原因就是,员工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不重视,导致员工个人工作效率低下。
A、B、C三人被公司选定实施一个项目,公司指定A为工作协调人,主要负责安排任务,每周将具体工作进度和相关情况向公司领导汇报,但没有权力监督执行的结果。由于B、C两人对现场环境缺乏认识,而且又是第一次进入现场项目组,以前在工作中养成的散漫习惯逐渐暴露出来,使项目仅进行了两周就出现了严重的延迟现象。A出于工作需要向B、C两人提意见,但B、C以A无权干涉为由不予理睬。最终A因无法忍受客户的投诉,向公司提出建议,进一步明确项目成员的责任,尤其是增加自己协调人的管理职能。公司针对现场情况,授权A管理和协调现场的人员。于是A用了一周时间将现场工作的注意事项灌输给B和C两人,发生疑问必须立即在团队内部交流。又过了一周,项目的进展情况终于得以扭转。
责任驱动高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才会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工作上。一名员工,只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灌注激情,专心致志地工作,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尽职尽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追求,就必然能够提升自己的效率。
20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孔祥瑞到天津港当码头工人。“没有学历行,没有知识不行”,看到师傅因为技术好特别受同事的敬佩,孔祥瑞决定“干就干出个样来”!他开始主动研究技术,平时一有空闲,就把一些坏了的机械部件拆开,弄懂里面的结构。慢慢的,他成了队里的“能人”。
2001年天津港制定了冲击亿吨大港的奋斗目标,当时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承担了2500万吨的任务指标,是全港总任务的1/4。这意味着,六公司的18台门机一下子要比上年增加近30%的工作量。那些天,孔祥瑞天天站在门机下面琢磨,希望这些他闭着眼睛都摸不错的“老伙伴”还存在他不知道的潜力。有一天,孔祥瑞干脆爬上船,近距离观察门机抓斗的动作,他突然发现门机抓斗放料时,起升动作有16秒左右的停滞。能不能把这个作业空当利用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呢?他和队里的技术骨干对指挥门机抓斗的“大脑”——主令控制器进行革新改造,将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形变成“五角星”形,可节省时间15.8秒。改造后,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干480吨,大大超过了预定指标。2002年,以孔祥瑞的名字命名的“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被评为天津市职工十大优秀操作法之一。
2003年,孔祥瑞被调到天津港煤码头公司,任操作一队队长,负责进口的价值8亿元的自动化联动传输设备。接手这套设备两年多来,孔祥瑞带领职工们不仅熟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的操作,不断完善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用养修”制度,还针对这套设备的缺陷,进行了50多处大大小小的改进。
在天津港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初中毕业的孔祥瑞创造科研成果150余项,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有些人之所以工作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责任造成的,他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看成与自己无关,所以没有尽心尽力地做。只有当他们认清自己的责任,知道哪些是自己分内必须做好的,哪些是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基础上才可以做的,他们才不会顾此失彼,才会主次兼顾,才会把决定要做的事情做好。
做好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崇高的责任,也是优秀员工必须具备的品质。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后,你才会统筹安排,拿出最佳的方案,真正把劲儿使在刀刃上,效率与质量并重,对工作精益求精。
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最好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就是“差不多”。因为“差不多”,我们往往要多走弯路,“差不多”是造成我们的工作业绩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差不多”其实就是责任心不强的最突出表现,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都应为自己定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差不多”,而是“完美”。
几十年前,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深刻地描绘了国人的“差不多”心理。我们可以回味一番,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生气了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干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企业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大。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现实中,诸多的“差不多”所造成的结果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建设用料“差不多”,导致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留下了一片片残破的瓦砾与噩梦一般的回忆;医生用药“差不多”,导致病人留下了难以抹平的痛苦,同时也抹杀了医生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企业也是一样,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企业是经不起连续“差不多”的,哪怕只有1%的偏差。由上到下布置一项任务,如果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如此下去,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仅仅因为差那么一点,就使我们工作中的很多努力化为乌有,很多工作就是因为“差不多”而前功尽弃,这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因此,在职场中这样“差不多”的心理是坚决要不得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避免陷入这个误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企业、给客户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当然,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别,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都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摈弃“凡事差不多”的工作态度,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
“制造世界上最好的汽车”是劳斯莱斯的座右铭。每辆劳斯莱斯车都是最棒的,完美成为劳斯莱斯的唯一标准,这种完美为它赢得了永恒的声誉。同样,做到完美是任何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标准。
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悲剧《查伊尔》公演后,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许多行家也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
但当时伏尔泰本人对这一剧作并不十分满意,认为剧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他拿起笔来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肯罢休。
经伏尔泰这样精心修改后,剧本确实一次比一次好,但是,演员们却非常厌烦,因为他每修改一次,演员们都要按修改本重新排练一次,这让他们花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
为此,出演该剧的主要演员杜孚林气得拒绝和伏尔泰见面,不愿意接受伏尔泰重新修改后的剧本。这可把伏尔泰难住了,他不得不亲自上门把稿子塞进杜孚林住所的信箱里。然而,杜孚林还是不愿看他的修改稿。
有一天,伏尔泰得到一个消息,杜孚林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友人,于是,他买了一个大馅饼和十二只山鹑,请人送到杜孚林的宴席上。
杜孚林高兴地收下了。在朋友们的热烈掌声中,他叫人把礼物端到餐桌上用刀切开,当在场的人把礼物切开时,所有的客人都大吃一惊,原来每一只山鹑的肚里都塞满了纸。他们将纸展开一看,原来是伏尔泰修改的稿子。
杜孚林哭笑不得,后来,他怒气冲冲地找到伏尔泰,对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伏尔泰说:“我希望以完美的剧作向观众展示。”
可以试想,伏尔泰如果处处以“差不多”来要求自己,他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不可能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是内心的责任感使伏尔泰以完美作为自己的标准,以期给观众带来完美的剧本。其实,每个员工都不应该以“差不多”作为标准,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样只会在工作中留有遗憾。
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你应该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必须设法先使每个成员具有凡事“做到最好”的思想,没有这一思想的员工就无法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当我们不再以“差不多”作为自己的准则,而是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最好时,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和负责的员工,以此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