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沟通。工作时,我们与同事沟通、与客户沟通;在家时,我们与父母沟通、与配偶沟通、与子女沟通;一般时候,我们会与朋友沟通、也可能与陌生人沟通。沟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而沟通在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睦、做人是否成功的等方面,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他对外沟通的能力。
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心体味每一次与人的沟通,就会发现,完满的沟通是有难度的。我们常常会懊悔“当时为什么讲了那句话”、“当时怎么没想起该这么说”、“人家怎么讲得那么巧妙”,等等。这些懊恼、自责、羡慕是令人痛苦的,它让我们听到了一种声音:“你在交际上似乎有些无能!”
再看看那些让我们羡慕的家伙,他们有着同一种利器——逗人开心,让人轻松、释怀的幽默感!你需要它吗?他们多么光彩照人地活在众人的欢笑中。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所在;你如果够聪明,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它,并且娴熟地运用它。
一、你会遇到的沟通绝境
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的人,虽然沐浴着同样的文化熏陶,然而人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却大不相同,有人热情、诚恳,有人冷漠、戒备;有人主动沟通,有人抗拒沟通;有人老实巴交,有人八面玲珑;有人顺从,有人叛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不同心态的人,即使不当交际家,也常常因为与人打交道而产生各种麻烦。怎么办呢?有人声称,应组建协调人际关系的第四产业,现在的欧美国家里,很多公关公司已经开拓了这种业务,他们可以为当事人排除各种各样的人际障碍,大到政府间的纠纷,小到家庭矛盾。在我国,除了催巨额欠款之外,恐怕尚无人花钱去解决各种纠纷,因为我们的交往意识和经济基础尚不够。但是,他们曾遇到的种种沟通绝境,我们一样也躲不开:
1人际疏离,缺乏沟通
人际疏离与关爱日薄是一个时代症。社会发展会导致人际关系淡化,它主要表现在:
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
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现代化通讯设施越来越多,从电话、电报到传真和E-mail,从报纸、电台、杂志到互联网和“聊天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越来越快捷、方便了。
但是,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也渐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从而越来越疏离了人们之间的亲密感情。许多人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世界、影视的世界、现代神话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乃至于不愿面对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
交往频率下降
现代人太忙碌,现代人事情太多,因此,很多邻里、同事,过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见面亦不相识。确如美国1950年的畅销书《孤寂人群》中预言的:大众媒体的兴起,将引发社会疏离现象,未来社会将成为一个缺乏人际互动与人情的世界。上网成痴早已是一般美国民众的现状,因此和他们的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也相对减少,网络族的社会互动能力有逐渐退化的趋势,同样,在我们国家,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个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现代人各顾各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人际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和脆弱,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十分突出的特征。
传统上那种田园诗般的生活变成了充满激烈竞争的紧张生活,我们在物质盛极却人际疏离的时代再也体验不到往日富于诗情与人情的交际生活。疏离的人际关系使我们的孤独感越来越强。
2自视高贵的现代人,轻视沟通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就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与他人产生了屏障,结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致使别人或者出于厌恶而不愿接受你,或者处于心理防范而疏远你。
3自卑之时,怯于沟通
患有交往恐惧症、多疑症和交往自大症的人习惯于自己已有的交往圈子,经常会拒绝圈子外的人向自己伸出的“橄榄枝”。
他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不足: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做得更好,因此就放弃了努力,并常常指责自己。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总感到自己矮人一头,于是只有关闭交往的大门,成为孤家寡人。
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就总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说自己如何如何不如别人,比如:我个矮、我长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条、我嘴大、我有口音、我汗毛太多、我父母没地位、我学历太低、我职务不高、我受过处分、我有病、乃至我不会吃西餐,等等,由于自卑而焦虑,于是怯于沟通,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功,导致失败。即失败—自卑—焦虑—怯于沟通—失败,这就是自卑者的恶性循环。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封闭自己以外,就有可能会奴颜卑膝,低三下四。
自卑是如何形成的呢?
主要是在个人成长中,受到的负面暗示太多,也可以说是受的批评太多了;失败和挫折太多了,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总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最糟糕的是自己关起门来,想像自己如何不如别人,如何失败等等。
自卑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呢?
自卑使我们固步自封,不敢同别人沟通;自卑使我们失去自信,不敢参与激烈的竞争;自卑使我们不敢冒险,不敢创新。
4戒备之心,难以沟通
想想看,人际之间常有的争执、吵闹、误会乃至过去很多的冤假错案,哪件事情不与猜疑有关呢?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就有很多关于猜疑的教诲,如:“疑人偷斧”、“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
要摒弃猜疑,建立理想的沟通情境,就必须对猜疑有清楚的认识。
什么是猜疑呢?
猜疑是基于一种对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像,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拦路虎。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质的现象,发挥自己的主观想像进行猜疑而产生对别人的误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对某人有某种印象,在交往之中就处处用这种成见效应与对方接触,对方一有举动,就对原有成见加以印证。
虽然猜疑心理有种种表现,但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没有事实根据,单凭自己主观的想像;抓住“毛皮”,忽略本质,片面推测;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只相信自己,怀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把自己置于一种苦恼的心态中,对别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严重的甚至对自己的感觉也产生怀疑。
猜疑心理往往导致心理偏执。这种人常常敏感固执、谨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这样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猜疑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真诚善良的心。
因此,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理想的沟通
1平等的沟通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但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例如,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背景、长相、健康、财富等永远不可能是平等的,而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时代,对平等还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平等的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平等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人权的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在此所说的是交往的平等,主要指情感的对等,“野地烤火一边热”是不会获得真正友情的。一个趾高气扬的人,也是不能心悦诚服地说服别人的。
平等也意味着尊重,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也需要某种平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言行是不会成功的,也许还会得到回击,“代沟”就是表现之一。
对等吸引实际上是人际关系中相当复杂的交换关系,它表现在个体行为体验中。如“人际互惠感”、“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心理体验恐怕是任何人都在所难免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这种互酬心理来平衡彼此间的情感,调节人际关系。
在人际吸引过程中,你欲求人家喜欢你,加大被你吸引的力度,就要努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总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训别人,与人相处,那就互动不起来了,也叫人难以喜欢你。此外,平等待人必须真诚,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虚情假意,人家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2良性沟通
良性沟通也是一种理想的沟通,良性沟通情境的创造,一般包括以下11点:
a四分钟哲学——开始的前四分钟,在任何情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给人良好的感觉与印象,无论是电话中,或与人面对面直接接触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最初的四分钟。
“四分钟哲学”的掌握,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四分钟,传递愉快,传递温情,如:“早安!您好!您好棒!好荣幸见到您!”都是好词句;若有不满、怒气,且稍慢!你不妨先说好话,四分钟以后再慢慢陈述,这样可将冲突的产生降到最低。
b微笑——保持微笑,不仅激发温馨,还可以化解暴戾,是建立良性沟通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c眼神接触——眼睛直视对方,表现为真诚、关注,可让对方心神平静,有安全感。
d倾听——先做良好的听众,聆听对方发言,有助于化解分歧,还可掌握部分讯息,有助于沟通。
e触动力——适度的身体接触,例如握手、轻拍手背、拍肩等,有助于拉近相互距离。
f精神力——保持高度精神力,将这种旺盛精神感染沟通对象。
g自信——充满自信,由眼、声、气、肢体充分表现,必有慑人之气。
h准备充分——充分准备需要报告或沟通的内容,才会建立完全的自信,也才不会心虚、惧怕;人们往往对不确定、没把握的事,表现摇摆,没信心。若事前充分准备,就有信心进行沟通。
i空间情境——颜色轻柔,冷色调有助于安定情绪;浅淡的米、黄,则有温暖感觉,冬夏亦可选择不同色调。而在沟通的小环境中,如在宾客进场时播放轻音乐,则会使人精神放松,有助之后的沟通。
j衣着——以简单保守为宜,以免注意力分散,颜色方面,除男性西装为深色外,女性可穿浅色套装,而洋装的色彩也不可过于强烈缤纷,佩件也以简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