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关于老板的话题中,主要有两类现象:一是抱怨多,二是想当老板的人多。这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中国那么多人想当老板,很大一部分是在被不健康情绪推动着:老板坏,不能受老板欺负,我得自己当老板。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的老板和员工都不够成熟,不成熟的老板遇到不成熟的员工,矛盾冲突自然难免。
在和老板的矛盾中,许多人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决心做老板。老板既然是靠不住的,那么,如果不被老板领导,是否做老板就是一项好选择呢?何去何从,这是打工一族心中的困惑。
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了解自己,认清目标。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再作取舍。根据专家的建议,如果符合以下指标,可以选择做老板。a强烈成就动机:这类人追求卓越和成就感的愿望很强烈。b良好整合能力:这类人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把各种纷繁的信息整合起来,做出准确的判断。c良好承受力:这类人承受压力能力强,勇于面临各种打击,不轻言放弃。d良好团队组织能力:这类人有天生的领导力,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如果以上四项指标离你太远,建议近期内不要做自己创业的打算。
明白自己的需求很重要。许多打工族身处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最大障碍其实是不明白自己的需求,或定位不够准确。这种情况主要年龄分布段为18~38岁。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小余毕业已有四年。他做过财经记者、公司营销策划、二级市场书商。每样工作都做得不长。“每换一样工作,我都告诉自己不能委屈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适合的工作都不必强求,更不用忍受那些烦人的上司和老板。我一直在寻找,寻找那个自己也看不清楚的归宿。”现在,小余在北京一家民营电视片制作公司工作,主要参与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我现在干得挺高兴的,虽然现在的薪水没有以前的高,但感觉找着了,我知道我的工作是有意义有前途的,工作态度和脾气都前所未有地好,和同事与老板的关系也明显比从前好得多了。虽然现在的老板也不是说就尽善尽美,但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小余微笑着说道。
像你的老板一样思考的益处
优秀员工应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专家研究指出,优秀员工应该关注于可能性而不是局限性。即在工作中把目光盯住可能发生的机会,做好准备,努力让自己抓住机会。
专家还提到另一个提升能力的重要因素就是“像你的老板一样思考”。你的老板能当老板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而你想做到更高的位置就应虚心向你的老板学习,学习他处理问题的得当之处,学习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自然离你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另外,要想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还应该做好细节工作。因为你要达到你老板的高度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你必须建设自己的业务水平基础。
专家还特别强调要不断吸取知识使自己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既有专长又有综合的素质,因为处在管理层的员工在管理时必须对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实践表明,放手让自己的下属去干,把自己解放出来的过程中,下属能力得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发挥。
选对老板很重要
有人应邀到一所大学,对该校应届毕业生演讲时,一位同学问他:选择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当时他反问道:你认为你最重视的是什么?想不到学生的回答不是薪资、福利等一般人较现实的考量因素,而是值得追随的企业领导人。
这个答案引起他高度的好奇心,忍不住追问:为什么你要把企业领导人列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位聪明的年轻人带着自信的口吻回答:只要跟对老板,学得真本事,一辈子都受用,还怕没有出头之日吗?
谁是好老板
这位年轻人的理念,算得上是有远见的了。
问题是,好老板在哪里?又该如何来定义?
有人说,好老板应该了解自己有何缺点,员工有何优点,然后尽量避免让自己的缺点影响员工,还要能激发员工的优点;也有人说好老板不但要知道何谓专业,还得懂得尊重专业,而不是一天到晚要求员工专业,却压根儿不相信员工的专业……不同的诉求,就会有不同的答案,事实上,要说得完整,并不容易。
老破车对e世代快速车
最近在媒体上有纽约国际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陈文敏的一篇文章,她以“老破车”以及“e世代快速车”作对比,来形容两种领导风格截然不同的老板,倒是很值得思考。
在陈文敏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两种老板,前者自认聪明绝顶,总是忽视员工的创意,员工只好唯唯诺诺,越来越呆;也因为自以为很厉害,所以形成一言独大、说了就算的局面,员工只好静悄悄以求明哲保身;再加上喜欢事必躬亲,以至于自己每天忙得团团转,员工也跟着无所适从,最后公司就成了所谓的“老破车”。
至于后者,会将自己多年的经验,转换成一套可供传承且明了易懂的知识传统,而且允许每个员工加上自己的创意,将它发扬光大。借着鼓励员工大鸣大放,而激发员工创造力。他让每位员工都觉得自己比老板强,加上又肯给空间让员工犯错,不致动辄得咎,所以个个都肯为公司打拼。
其实好老板颇难为
其实,“谁是好老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就言人人殊,不但专家莫衷一是,就是当老板的,自己恐怕也会有很大的盲点。例如,有的人喜欢以好老板自居,逢人就说自己是如何善待员工,但身边倚重的手下,甚至基层的员工,却是三天两头闪人,除了硬拗,说这些人的八字跟他不合外,真正的答案,恐怕不是他自己装傻,就是真的完全“没感觉”了。
俗话说得好:“铁打招牌流水兵,只因是非分不清。”碰上这样的老板,别说招牌是铁打的,就算是黄金打的,员工如流水般来来去去,其实也一点不足为奇!
事实上,处在这个谁也不服谁的时代里,就算真心想当个好老板,也未必就能如愿。这当中,必须当事人真有心,而且懂方法,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如人格特质、工作习性、周遭环境等的配合,才能造就。格局不够大的人,想符合上述条件,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懂得做好老板的道理,且愿意朝此方向努力,其实就已具备好老板的基础,应该值得新人跟随、学习了。
纵使“好老板”难定义,但对一个社会新人来说,进入职场的抉择却很重要。
老板就是老板
现在,随着合资、外资、私企等各类公司的日益增多,“老板”这个词语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老板与公务员和国企领导不同,老板不必讲什么大道理,不必唱什么无私奉献的高调。老板不靠这些思想约束员工工作,他们只注重公司的利益。
“你不卖力工作,我就炒了你!”
“谁敢砸了公司的牌子,我就让他走人!”
这些赤裸裸的话早就是老生常谈了,员工都知道把大家连在一起的是经济利益。不需要任何冠冕堂皇的大话,老板也没有在人前的神圣和人后的庸俗之间转换的尴尬。老板并不忌讳人们知道自己的庸俗甚至卑鄙。
了解了这么多,能与老板交朋友吗?不,那是不可能的。
老板不忌讳员工像朋友一样帮他,忌讳员工用朋友的标准去要求他。在友情与公司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老板很难按照朋友的标准行事。
有个人在某机关就职,先后帮人办过好多张批文,吃了很多回扣。后来,他认为一张批文别人能挣几百万几千万,自己却只拿辛苦费。他想多拿,但害怕出事。深思熟虑以后,他来到海南岛,自己办起了公司。
他利用关系搞进出口批文,用小钱拉拢以前的同事。他雇了一个翻译,是他的朋友,工作很卖力。他经常担心朋友做出什么错事,因为朋友太重感情了。
在他与德国人谈一笔压缩机生意的时候,朋友晚到了30分钟。德方怀疑他的信誉,生意没有做成。
他气得大喊:“你知不知道这是一桩大买卖!”
“我女朋友突然病倒,我送她去医院!”
“你应该请别人送她去!”
“她可是我的女朋友呀!”
“那你怎么不赶快来公司呢!”
“她需要我在身边守候!”
“唉,你让我耽误了一桩大买卖!”
“你太不重感情了!”
“什么,我不重感情?女人一抓一大把,大买卖不会再来!”
“钱是王八蛋,没了再赚。伤了感情却无法弥补!”
这种争吵的结果是公式化的,老板处罚了朋友。
老板说,他不忍心处罚朋友,但他逼着自己残忍。他知道钱还可以再赚,朋友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他害怕自己狠不下心,日后在残酷的竞争中失败。他只好把处罚朋友作为战胜心软的方式。
朋友本以为老板能原谅他,为朋友能够两肋插刀,还不能亏一次钱?结果,他在老板的处罚面前感到震惊。但朋友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他了解经商的艰难,最终原谅了老板。
朋友主动辞职,因为他再遇到相同的事,还会不顾公司的利益。他们发现要想继续做朋友,必须保持距离。
朋友想创办一个公司,以后如果再感情用事,亏的就是自己,而不会连累别人。老板知道后,借给他一笔钱,帮他创业。
这个老板并不是绝情的人,但他只能在公司要减薪时,才用“朋友”这个词说服员工共患难。他从来不用“朋友”这个词原谅员工的失职。
他无奈地说:“老板就是老板,不能做员工的朋友。”
觉得老板无能,那你也就玩完了
有这样一句话,真是再精彩不过了:如果你觉得老板无能,那你也就玩完了。这话不仅精彩,而且深刻,职场朋友应谨记在心。
其实,觉得老板无能,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恃过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IQ博士,人家统统都是阿斗,刚出校门和刚涉足社会的青皮小子中不乏这类人。其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客观一点说,你IQ再高,也是打工仔一名;老板再低能,也要给你派发薪水,掌握着你的生杀大权。有些人工作伊始,还没干出什么成绩就口出狂言,甚至对老板也出言不逊。如果传到了老板耳朵里,炒你鱿鱼还不是小菜一碟?有些工于心计的老板,他也不炒你,却把你打入冷宫,被冷落的滋味会逼得血气方刚的打工仔干脆申请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