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许多工作是重复性的,因而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单调、乏味。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快乐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工作,就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引擎产生无穷的能量,继而推动自己不断进取。这样,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着,也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计较手中的工作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对它倾注你全部的快乐和激情吧!
自我检查,警惕抱怨“病毒”——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委屈
我们在每天的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工作上的委屈。当这些委屈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泄呢?抱怨绝不是正确对待委屈的有效应对之道,抱怨只会让自己的工作状态持续恶化。当我们遭遇工作中的委屈时,我们更应该自我检查,警惕抱怨“病毒”。
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企业好像是一棵大树,树上攀满了猴子。站在树上,左右看都是耳目,往下看都是猴子的笑脸,往上看都是猴子的屁股。要想少看见屁股、多看见笑脸,唯有多往高处攀升。
但是,正如树杈的分布一样,在企业内,越到高处可供盘踞的位置就越少。因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恐怕一辈子只能是仰起笑脸看上头的屁股;碰到待人苛刻或脾气暴戾的老板,更不免要经常挨训受气。有一句话不无道理:“人在职场,你不可以不做受气包!”
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年轻气盛的朋友,在工作单位受了一点委屈,就想不开、闹情绪,最终发展到辞职不干。他们的傲气确实值得佩服,但做法却不可取。
不少中年人都说过这样的话:“出门在外,哪有不受气的?许多当时以为是过不了的关、咽不了的气,事后想想,其实并不是那么糟。挺一下,不都过去啦?在外面工作,要有好心态、大气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失败感。
如果因为工作失当或绩效不彰,成为上司发泄愤怒的“受气包”,对谁而言都是痛苦和可怕的体验。纵然如此,我们也不可以将不满的情绪写在脸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经不起挫折的人。
对于一个聪明的员工而言,应该学会做“听诊器”和“变压器”。
“听诊器”的特点是能探测并判断别人的内部健康信息;对待态度不那么友好的上司或同事,我们要学会做“听诊器”——设法了解其内心活动和真实意图,进行“换位思考”。
有句英国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工作中因为某件事发生了冲突,有人会说“你坐那个位置看看,也要这样做”,说的也是换位思考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用“换位思考”指导人的交往,就是让我们能易地而处,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
例如,受到上司的批评时,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从自我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就会认为是上司故意找自己的碴儿、跟自己过不去。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但不利于改正错误,还会形成抵触情绪,影响与上级的正常工作关系。所以不妨换个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上司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我是领导,会怎样对待犯了这种错误的下属呢?能够丧失原则、放任自流、姑息迁就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这样一想,往往就会心平气和了。
“变压器”的特点是能够对强大的电压进行缓舒、调节和分流。心理健康的人,面对不快能像“变压器”那样善于自动调整自己的情绪,很快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振作精神。但是一些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敏感多疑、对挫折耐受力低的人,则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担心上司对自己心存成见,意志趋于消极。“气球”型员工则是其中的极端,一受气脸上就绷不住,马上爆发,与上司针锋相对,遂留下无穷后患;或是长期积聚郁闷情绪而无法排遣,状若“怨妇”,对身心造成莫大的伤害。
要知道,由于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批评方式就会表现出明显差异。然而,作为下属,不可能去左右上司的态度和做法。所以应认识到,只要上司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工作、为了大局、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或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哪怕是态度生硬一些、言辞过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作为下属也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反之,如果不去冷静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纠缠于上司的批评方式是否对头,甚至出言当面顶撞,只会激化矛盾,更加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在公司,有时候,我们是可怜的“受气包”和无奈的“变形金刚”,忍无可忍也须容忍、改变自身以求容身。当我们不再抱怨工作中的这些委屈时,我们得到的其实更多——豁达的心境、融洽的人际、腾达的事业……
魏来经常抱怨自己的主管,不管他怎样努力,都不能使主管感到满意。为此,他一度感到灰心丧气,甚至想到辞职。当他的主管调去其他部门以后,他的看法却有了转变。魏来承认,正是由于该主管对他近乎苛刻的高标准要求,才使他在其他人的赞美声中不致停步不前,而是负气式地拼命学习、“充电”、工作以提高绩效,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技能和成绩。
事情或许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当我们在工作中受到一些委屈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无谓的抱怨,因为抱怨是一种负面能量,你越是找人抱怨、吐苦水,它并不会因为你的抒发而减弱它的负面能量。抱怨使我们麻木,使我们无法听到圣灵的声音,因而就不能进入感恩、喜乐、平安、反省的状态。
警惕抱怨“病毒”,忍住一时的委屈,我们将会收获长远的发展。
得到的要感恩,失去的不抱怨——坦然面对得失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不定,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恋爱的”……那么,我们会因此拥有好心情。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悦。
我们常常因为失去而郁郁寡欢,又常常因为得到而欣喜不已,这两种心态都直接导致浮躁,其实,我们都应该给予摒弃。不论是失去什么,还是得到什么,有失有得是一种规律,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得与失。
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得与失,正如俗语所说:“醒着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人生的得失。当我们得到的时候要感恩,要懂得珍惜;当我们失去的时候不要抱怨,也不用无所适从。月有阴晴圆缺,懂得生活的人能坦然面对得失。
在一辆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而笑:“这双鞋虽然昂贵,但剩下的这一只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可让捡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这双鞋呢。”
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这种坦然面对得失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令人深思。
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患得患失,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却又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为得到这些东西而终日烦恼,长此下去必定有损身心健康。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习惯于得到而害怕失去。尽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们依旧认为得到了可喜可贺,而失去了可叹可惜。
很多人因为生活中的得失而备受折磨,其实有得必有失,一时的得失不会影响人生的进程,如果你总是把一时的得失挂在心头,不能自释,生命的水流可能就会在那一刻徘徊不前。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或大或小的成功与失败。人生需要放眼长远,超越成败得失,塑造平常心态。
世界总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众的生活。超然的心态来源于对人、对事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这样的心态,是一种修养和一种境界。我们在平和的心态中寻找一份希望,驱散心中的阴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我们的心情就会越过眼前的不快而重新变得轻松。
在某禅院里,刚过三伏天,院里的草地已经枯黄了一大片,徒弟于是就对师父说:“快撒些草子吧,别等天凉了。”而师父却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说:“随时。”看看转眼就到了中秋,师父才买了一大包草子,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疾起,草子飘舞。“草子被吹散了。”小和尚喊道。“没关系,”师父说道,“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随性。”徒弟撒完草子,见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嚷道:“草子被小鸟都吃掉了,明年长不出小草了。”师父翻着经书说:“没关系,随遇。”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子被冲走了。”师父正在打坐,说:“随缘。”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站在禅房前,点了点头道:“随喜。”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和尚和师父对外界变化有着不同的反应,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而师父是成熟而理性的。“师父”的理性与平常心,尤其值得患得患失的职场人士深深思量。
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是喜不自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而那些懂得生活的人,他们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把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失记挂心上,他们面对得失心平气和、冷静以对。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同,但都会遇到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不分昼夜地加班、工作碰到困难、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连连,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双重压力下,职场人士往往会出现焦虑、急躁、慌乱、失落、颓废、茫然等消极情绪。如果被这些情绪所缠绕,就会让人丧失对自身的定位,变得无所适从,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使自己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保持一种“随时”、“随性”、“随遇”、“随喜”的心境,以一种从容淡定、感恩生活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工作,成功也许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