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美好反而成为负担
如果我们边吃午饭,边打电话发邮件,这不是在休息,而是继续与压力相伴;如果我们吃午饭的时候什么都不做,而是单纯欣赏食物的美味,这就是很好的休息。
上一节课的最后内容就是要我们学习享受压力,学会从压力中恢复。
很多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匆忙赶路,会错过很多内在或者外在的风景,失去潜在的快乐与欣赏事物的眼光。我们把一切都理所当然,不再像孩子那样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因为我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花时间去欣赏、发现、品味。给我们的生活引入自然的休息阶段,才是让生活长久发展的明智之举。
专心的工作会带给我们快乐,会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我们在关注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休息。
“为什么现代社会有些人在压力下依然能够成功、快乐?”这是上节课沙哈尔老师留给我们的问题,因为,他们就是该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他们知道数量影响质量。就像中国的一些禅师总结的那样: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做过一项女性一天的情绪变化的研究。他让很多女性在每一个事件后记录自己的情绪,如工作后、与朋友吃饭后、与伴侣相处后、照顾孩子们后,等等。结果有一点令人吃惊,那就是:很多女性和孩子们相处之后的情绪并不像我们想到的那样幸福和满足,相反,她们会觉得很焦虑。
这并不是说她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她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与孩子们相处的感觉并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们并没有真正和孩子们相处。例如照顾孩子的同时,她们在打电话、发邮件、写总结、安排以后的生活等等。她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没有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们相处。
其实单独做打电话、发邮件这些事情是令人开心的,但是堆在一起后就不好了,这也就是数量影响质量。好比你很喜欢的詹姆斯·勃朗特的歌,你会被他的声音和旋律深深感动;你也喜欢凯伦·安的歌,同样很陶醉很感动,但是当你把两首歌叠在一起放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它们不再是音乐,而是一种噪音。
“你不能同时负担太多美好的东西。”老师的这句总结颇有一些禅意。的确,现代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很美妙,但美妙的事情过多了,便会带来内疚和郁闷,就像你不能同时欣赏两首歌一样,虽然它们都是你最喜欢的歌曲。
沙哈尔老师说自己两年前教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特别不开心。虽然课上得很顺利,他也在全国巡讲,写书,工作很有成效。他一直在做自己追求的、在乎的事情,但这么多的事情却让他很累。“美好的事情不能太多,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立即减少了很多活动,幸福感立马回升到原来的状态。”
在研究伴侣和人际关系后发现,爱情和性爱都会受生活中的压力所影响。如果能简化我们的生活,就能降低我们的压力值,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大大提升。不论在恋爱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工作、阅读写作,抑或与朋友相处中,美好的事情不能一次太多。
如果我们边吃午饭,边打电话发邮件,这不是在休息,而是继续与压力相伴;如果我们吃午饭的时候什么都不做,而是单纯欣赏食物的美味,这就是很好的休息。
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胜过同时进行好几样你认为重要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阅读与写作的时候还会发邮件的人请举手。”台下很多人举起了手,这在西方很常见,我们都是讲求效率的人,沙哈尔老师说他过去也是这样的。但是,他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个秘密:当你聚精会神的干某事时,发邮件会消耗掉你10个IQ点,效果相当于你失眠一个晚上!
其实,即使我们关掉邮箱两个小时,也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我们不用手机、电话,世界还是会照样运行,而我们也会想到其他的办法来达成我们原先要依靠这些现代工具达成的目标。
现在有人有“手机依赖症”,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表现的那样,如果五分钟不看手机就会不自在,总是觉得自己的手机在响,一个人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的时候如果不玩手机就会无所适从……关掉手机,少做一些事情,我们的效率会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也会上升,创造力和生产力也增强。
写感恩信,锻炼身体,表达善意,同样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但真正重要的是尽量简化自己的生活。也许生命太短不够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但生命刚够完成我想做的事情。一旦我们开始做想做的事情,生活会更美好。比如说如果我真正的兴趣开公司,但为了打好基础我会先花两年时间去做会计或者投行的实习生,虽然这些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这样做绝对没错。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延后享乐”,做我们现在不愿意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但有一个危险是,如果我们一直做不愿意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为了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必须简化自己的生活,为有限的时间腾出空间去做一两件自己想作的事情。
至简生活的行动方案
不管你是对某个人说“不”,还是对某个机会说“不”,其实都是在对自己说“行”。对某一种生活方式的否定,也就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肯定。你拒绝去参加无聊的聚会,也就是在选择要自己把握聚会的那段时间。
很多人都知道中大奖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很多人在中完奖一阵狂喜之后,没两天就回到自己最初的幸福水平,甚至多了很多的烦恼。也许还有人认为,如果自己比现在更富有一些的话,生活会更幸福。但事实上,除开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物质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大。真正有影响的就是“时间财富”。
时间富有的人,有充足的时间去体味他正在经历的事,而不是一直追赶自己的影子,一直匆忙前进,承受压力。
就像前面老师讲到的那样,很多时候,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堆在一起后,就变成了幸福的杀手。
“慢下来,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这句话正反映的是我们对生活匆忙的警惕。但我们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慢下来,都去尼泊尔享受阳光、发呆,所以,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既开心又具有效率,如果在保证当下快乐的同时又能保证未来的幸福,这是一个人人都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
英语中有一个很简单的词语:NO(不),不管你是对某个人说“不”,还是对某个机会说“不”,其实都是在对自己说“行”。对某一种生活方式的否定,也就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肯定。你拒绝去参加无聊的聚会,也就是在选择要自己把握聚会的那段时间。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说“不”,什么时候该说“行”呢?标准在于你的内心是否真正想做那件事。如果不是情愿的,就尽量少做。
沙哈尔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图。横轴代表工作量,纵轴代表幸福感、创造力和生产力;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来表示。过少或者过多的工作量都只会带来最低的幸福指数,我们要做的是找出每个人的最佳工作量和最高的幸福指数。当然,这个最佳区域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人人都有。一个极端下,工作量最少,幸福指数最低;另一个状态,就是我经常引用的J.P 摩根说的话,“我可以在9个月内完成一年的工作,而不12个月都工作”,适当的工作加上适当的休息会带来最高的幸福指数。
要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不会一帆风顺,不过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简单是智慧之源。”尽量让我们的生活中只做一两件事情,而且控制好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压力,确保我们可以从这些压力中找到动力和补偿。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好,效率接近一个停滞的状态。这里沙哈尔老师讲了一个“5分钟起飞”的办法,来帮助我们进入到工作的状态。
沙哈尔老师说:“很多状态不佳的人会觉得,必须受到鼓舞、激发,才能采取行动。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要先有行为上的改变,它才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思想控制着行为,但同时行为也会反作用到思想上。如果我们总是等待自己情绪上准备好了再开始工作,可能总是处于一个懒懒散散的状态中。但如果你已经开始行动了哪怕是强迫自己行动的,也可以通过工作来改变你的情绪状态。
例如我们已经工作了90分钟并休息15分钟之后,要开始下一个90分钟的工作,就需要经历一个“5分钟起飞”的阶段——一个我们并不情愿工作的阶段。沙哈尔老师以自己为例子,他对积极心理学充满热情,很喜欢这门学科,并且习惯于早上起床以后,备课写作,读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但很多时候他也会发现自己不太想开始工作。于是就在开始的5分钟内,强迫自己工作,几分钟过后,就走入正轨了。
战胜停滞不前的最佳法宝就是“5分钟起飞”,不需通过精神力量,只需行动即可。
行动有时候会让我们处于一种不得不做的境地。例如1995年的时候,沙哈尔老师第一次给讲习班教授心理学的做法。他直接给老板打电话,告诉对方自己要从6月1号开始给讲习班教心理学,老板同意了。放下电话后,沙哈尔老师意识到自己必须开始准备了,不管自己是否喜欢。虽然当时的讲习班不太成功,但对他而言也算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发展的越来越好。
让心先到达目标
大多数人心中的巨人是酣睡着的。一旦巨人醒来,宝库打开,连你自己都会感到吃惊。
前面我们在目标设定中讲到过“把自己的背包扔过墙”,这样你就不得不去捡,当然你也就翻过那道墙了。其实,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能说明我们提前将自己置于要行动的境地中的好处。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竿跳冠军,享有“撑竿跳沙皇”的美誉。他曾数十次创造撑竿跳世界纪录,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无人打破。
在接受“国家勋章”的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布勃卡微笑着说:“很简单,每次撑竿跳之前,我都会先让自己的心‘跳’过横杆。”
为一名撑竿跳选手,在成名之前,尽管布勃卡不断尝试新的高度,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既沮丧又苦恼,甚至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有一天,他来到训练场,禁不住摇头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 教练平静地问:“你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只要踏上起跳线,一看那根高悬的横杆,心里就害怕。”教练看着他,突然厉声喝道:“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让你的心从横杆上‘跳’过去。”
教练的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遵从教练的吩咐,他重新撑杆,这一次,他顺利地跃身而过。教练欣慰地笑了,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先让你的心从横杆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会跟着过去。”
其实,这个故事以及前面讲到的把背包扔过墙的故事,都是在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能,并且用行动去证明这个潜能不是你的幻想,而是真实存在的。潜能是每个人固有的天然宝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潜能宝库。不过,大多数人心中的巨人是酣睡着的。一旦巨人醒来,宝库打开,连你自己都会感到吃惊。
同样,我们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效率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有控制自我的潜能,只不过还需要补充一些“手段”,例如“5分钟起飞”的手段,来激发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