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干活,效率更高
常言道“没有痛苦没有收获”(no pay no gain),其实成功并不一定要经历了痛苦才能获得,当我们开心干活时,效率更高。
一天,沙哈尔老师在课堂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坐在讲堂中的很多人我们都不认识,不知道他们是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成长之后走到哈佛大学学习的。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决定要上哈佛的人而言,他们可能从来不觉得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只是成绩很好,却不太确定自己今后要走哪条路的人而言,可能他们曾经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挣扎:“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儿?”“哈佛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但正是这些存在性的问题,会让我们觉得不幸福。
相信大家有类似体验,当你经历一个过程,不知道终点在哪时,每一个转折都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这时你就会冒出很多存在性问题,也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很多不开心。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你就会一心一意去朝那个方向走,那么那些不必要的烦恼就会减轻很多了。这种解决自我内心矛盾的办法,也有点儿类似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
当两个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例如公司的主管和后勤人员出现一些间隙之后,最佳的途径其实不是要求其中一方向另一方道歉,而是让双方都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让双方成为一体。例如种族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论证种族的优劣,而是大家携手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更理性更民主的国家,这样不论那个种族的人都可以和谐相处。
同样,要解决内在矛盾,也要设定一个目标,因为它能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矛盾本身转移开来,不再关注那些存在性问题,不再承受压力、焦虑,而去关注我们真正要完成的事情,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设定了目标的个人,往往更有动力,更努力,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更加容易成功。常言道“没有痛苦没有收获”(no pay no gain),其实成功并不一定要经历了痛苦才能获得,当我们开心干活时,效率更高。我们越充满热情,越开心的去追求,越能更好的达成目标。这是人生中的真理。
其实,成功就像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取得成功越多,我们更愿意设定目标,去实现自己的下一个理想。沙哈尔老师说,这一点每一个来哈佛的学习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当你某一个方面得到别的称赞,你也觉得自己做得不错的时候,你会很开心,然后就变得主动,尽管有些课程不喜欢,你也坚持去听。“好比黑暗房间的一根蜡烛,不需要把所有的灯打开,只需一根蜡烛,它的光亮会投射到房间的每个角落。”
有人曾在养老院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老人们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老人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不管是食物还是住宿;第二组老人们必须自己动手,比如浇花,安排自己的生活,服务没有第一组周到。一年半以后,研究者发现,第二组老人变得更积极更快乐、更有活力更自立,他们的身体也更健康。
两组的区别就在于第二组老人能够选择,自己动手,这样可以提高个人的身体健康、幸福感和成功指数。今天很多养老院的理念是“服务周到,满足老人的一切要求”,其实这样并不好,太容易了,比起自主选择,更不容易培养人的适应力和幸福感。
把工作当成使命去完成
把工作当作使命的人,期待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不会很在意升职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用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沙哈尔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讲解“行动价值观”,尽管这是积极心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毕竟有一点点距离。反而是在谈到如何看待工作的时候,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总体来说,人们对于工作的理解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种是把工作当做工作,第二种是把工作当做职业,第三种是把工作当做使命。这三者之间的分类标准是工作的动机、对工作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把工作当作工作的人,工作动机是获得薪水,工作是他必须完成的事情,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人对工作也没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展望仅仅是期待一个假期的到来,或者一个阶段的工作早点结束。
第二种把工作当成职业的人,会把薪水和晋升当成工作的目标,他们认为工作是一场竞赛,必须力争上游。这样的人对工作的期待是得到更多的名望、财富和权力。他们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步步高升,进而实现下一个目标。
而把工作当作使命的人,会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成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这样的人期待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不会很在意升职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用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并非就没有一点点工作上的苦恼。就像不可能一直非常高兴一样,人们不会时时刻刻把工作看成一种使命。沙哈尔老师说,对他来说,教书是使命,但教书有很多部分他不太喜欢,比如每次讲座前预习五遍讲稿,第一遍还有兴趣,第二三遍就开始重复了,但他知道,如果想要讲好每一堂课,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必须多次重复看讲稿。看一两遍和看五遍是有明显差别的。尽管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他不喜欢的东西,但整体来说,教书还是使命。
当然,人们如果在工作中不能收获幸福,往往觉得是工作本身的问题,就如同人们在寻找伴侣时如遭遇挫折,往往认为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关于后一点,在后面的爱的培养中,沙哈尔老师会讲维持感情的重点是培养而不是寻找,其实工作的问题也与此类似:你从事何种工作与你幸福与否的关系是不大的,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理解工作。
沙哈尔老师举了一个医院清洁工的例子,他们能把工作看做使命,是因为他们理解的工作不仅仅是倒垃圾、扫厕所,更多的是照顾病人。他们可能会想:如果没有我的付出,医院会有更多污染,这对病人的恢复是不利的。那些把工作看作使命的保洁人员更愿意和病人交流,更乐于助人。有趣的是,医院的医生反而往往把工作仅仅看做工作。确实,比起普通职工,领导阶层更可能把工作当做一种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职工不能这样做。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理发师,他觉得自己为别人带来了美和享受;工程师,把自己当成一个重大的工程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