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板用传统的思维经营饭馆失败了,马老板用平面思维,打开了另一扇成功之门。思维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说它难是因为人的思维存在着惯性,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受各种因素的约束,只能采用一种答案,不愿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容易走入误区,陷入失败的怪圈。马老板在经营饭店时,他不先考虑“大家都怎么经营”,而先考虑“大家都不做什么”或者“大家还有什么没有做”,然后寻找大家都不做的去做。
迂回思维——以退为进,迂回而行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采取直线方法来解决,因为我们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许多问题的求解靠直线方法是难以如愿的,这时,尝试迂回的思维去观察思考,或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国际体育比赛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保加利亚队和捷克斯洛伐克队的篮球比赛中,离比赛结束还剩下8秒钟的时候,保队仅领先一个球。按照规定,保队在这一场球赛中,必须至少赢3个球才能不被淘汰。这时,保队的一个队员突然向本方的篮内投入一个球。双方的队员和场外的观众一下子都愣了,不知这是怎么回事。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明白过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位保队队员为什么要向本方的球篮投进一个球?他是怎么想的呢?
他的思考过程大致说来是这样:保队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再赢两个球,要有可能再赢两个球,就得延长比赛时间,要延长比赛时间,就要在终场时把比分拉平,要在终场时把比分拉平,那就只有现在向本方篮内投进一个球。
果然,保队这个队员刚一投进这个球,裁判就宣布进行加时比赛。在随后的比赛中,保队士气高涨,轻松拿下三个球,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这位保加利亚队队员运用的思维方式就是迂回思维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迂回策略。
迂回思维法指的是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考活动遇到了难以消除的障碍时,可谋求避开或越过障碍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是创造者常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对于发明创新和解决问题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基本会有两种方法去解决:以直线方法或以迂回的方法。通常,直线方法是我们的首选,因为我们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许多问题的求解靠直线方法是难以如愿的,这时,采用迂回的迂回思维去观察思考,或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迂回思维,常常是创新者用来解决难题的一种思考手段。
全自动洗碗机是一种先进的厨房家用电器,是发明家适应生活现代化的创新杰作。然而,当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率先将全自动洗碗机摆在电器商场的货架上后,却出人意料地遭到冷遇。
无论使用任何手段的广告宣传,人们对洗碗机还是敬而远之。从商业渠道传来的信息也极为不妙,新研发的洗碗机眼看就要夭折在它的投放期内。
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原来是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在起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连十来岁的孩子都能洗碗,自动洗碗机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用,即使用它也不见得比手工洗得好。机器洗碗先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还不如手工洗来得快。而且,自动洗碗机这种华而不实的“玩意儿”将损害“能干的家庭主妇”的形象。一部分人则不相信自动洗碗机真的能把所有的碗洗干净,认为机器太复杂,维护修理肯定困难。还有一些人虽然欣赏洗碗机,但认为它的价格让人不能接受。
顾客是“上帝”,他们不购买你的新产品,你总不能强迫他们购买吧。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公司只好请教市场营销设计专家,看他们有何金点子。智囊们经过一番分析推敲,终于想出一个新办法:建议将销售对象转向住宅建筑商。
起初,人们对该建议普遍持怀疑态度,建筑商并不是洗碗机的最终消费者,他们乐意购买吗?在通用电器公司的公关人员的说服下,建筑商同意做了一次市场实验。他们在同一地区,对居住环境、建造标准相同的一些住宅,一部分安装有自动洗碗机,一部分不装。结果,安装有洗碗机的房子很快卖出或租出去了,其出售速度比不装洗碗机的房子平均要快两个月。这一结果令住宅建筑商感到鼓舞。当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希望安装自动洗碗机时,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的自动洗碗机的销售便十分畅通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条思路:其一,将洗碗机直接向家庭顾客推销,效果不佳;其二,将洗碗机安装在住宅里,借助房产销售卖给了家庭用户,结果如愿以偿。前者是直线思维,后者是迂回思维。 运用迂回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避直就曲,通过拐个弯的方法,规避摆在正前方的障碍,走一条看似复杂的曲线,却可以尽快到达目的地。这是迂回思维的智慧,也是迂回思维的魅力所在。
加减思维——分解组合,变化无穷
当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解决时,不妨将资源重新打乱,重新配置,为现有的资源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分一分,在分解组合中体现无穷的变化,于变化中产生奇妙的创意和方法。
加减思维法,又称“分合思维法”,是一种通过将事物进行减与加、分与合的排列组合,进行创新的思维法。
所谓减,就是将本来相连的事物减掉、分开、分解;所谓加,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由于加减思维法是一种可以将资源重新打乱、重新配置的思维,通过加与减的不断变化和不断配置,可以大大增加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就是加减思维法运用的一个实例。
在中国,最初字是刻在竹简上,称为“简牍”,后来蔡伦造纸是一个大进步。到唐代初年,雕版印刷术又被发明了,但局限性仍然很大。
宋太祖时要印一部《大藏经》,光雕版就花了20多年的时间,雕成的13万多块版子放满了几个大房间。再者,雕版中有了错字很难更改。另外,雕版很费材料,如果印过的书不再复印的话,一大堆雕版就成了废物,而要印新的书,就得重刻雕版。
毕昇起初也在使用传统的整版印刷术,但当他看到一块块精心雕刻的木板印完书后就丢弃了,觉得十分可惜,他想:这些字如果能够拆下来,不就可以重复使用了吗?
经过反复思考后,他选择用便宜的胶泥,将每个字分别刻成印章,然后按照文章的意思排列。
随后他又改进了制版技术。为了提高效率,他采用两块铁板,一块反印刷,另一块排字,交替使用,印得很快。
毕昇的发明主要有两点突破,一是字与字的分离;一是采用两个版,一个版印刷,一个版排字,时间上也就分离了。
这样就具有了原来传统印刷所缺乏的灵活性。由于开始就先强调“分”,到每一次印刷时,又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相应的“分”。这样一来,就彻底改变了原来那种死板的印刷术,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加减思维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分解或组合,以构成无穷的变化状态。在运用中可以先加后减,亦可先减后加,以达到创造性的目的。
美国的《读者文摘》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杂志,它的诞生来自于它的创始人德惠特·华莱士的一个“加减联用”的创意。
28岁的时候,华莱士应征入伍,在一次战役中负伤,进入医院疗养。在养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杂志,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章抄下来。一天,他突然想:这些文章对我有用,对别人也一定有用,为什么不把它编成一册出版呢?
出院后,他把手头的31篇文章编成样本,到处寻找出版商,希望能够出版,但均遭到了拒绝。
华莱士没有灰心,两年后,他自费出版发行了第一期《读者文摘》。事实证明:他把最佳文章组合精编成一册袖珍型的非小说刊物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今天,《读者文摘》发行已达到2000多万册,并翻译成10多种文字发行。这种办刊方法也为他人所效仿,在我国,目前此类报纸杂志已有数十种。
加减思维涉及用人、用财、用物、用时等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篇永远做不完的大文章,需要我们认真去观察、仔细去思考。掌握了加减思维的要义,你会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系统思维——全面把握,各个击破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内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观察事物、解决问题也应培养自己的系统思维,全面把握问题,进而各个击破。
系统思维也叫“整体思维”,是人们用系统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它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的核心就是对前人已有的创造成果进行综合,这种综合,如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效果,当然就成了更新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明创造就是一门综合艺术。
系统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它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有材料组合、方法组合、功能组合、单元组合等多种形式。徐悲鸿大师的名作《奔马》,运笔狂放、栩栩如生,既有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又有西洋油画的透视精髓,它是中国画和油画技法的组合。我们买来的一件件成衣,是衣料、线、扣子等的组合。钢筋混凝土是钢筋和水泥的组合体。集团公司的产生、股份制的形成、连锁店的出现,都是综合的结晶。
系统思维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是一种思维框架,能让我们看到相互关联的非单一的事情,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我们敏锐地预见到事物整体的微妙变化,从而对这种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系统思维法是一种将各要素之间点对点的关系整合成系统关系的方法,在一般人的眼中,也许甲和乙是没有关系的独立个体,但是,以系统思维法去考察,却能够发现,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那么,处理问题时就要将甲和乙全部纳入考虑范畴了,就像下面的这个故事一样:
一次,“酒店大王”希尔顿在盖一座酒店时,突然出现资金困难,工程无法继续下去。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他突然心生一计,找到那位卖地皮给自己的商人,告知自己没钱盖房子了。地产商漫不经心地说:“那就停工吧,等有钱时再盖。”
希尔顿回答:“这我知道。但是,假如一直拖延着不盖,恐怕受损失的不止我一个,说不定你的损失比我的还大。”
地产商十分不解。希尔顿接着说:“你知道,自从我买你的地皮盖房子以来,周围的地价已经涨了不少。如果我的房子停工不建,你的这些地皮的价格就会大受影响。如果有人宣传一下,说我这房子不往下盖,是因为地方不好,准备另迁新址,恐怕你的地皮更是卖不上价了。”
“那你想怎么办?”
“很简单,你将房子盖好再卖给我。我当然要给你钱,但不是现在给你,而是从营业后的利润中,分期返还。”
虽然地产商极不情愿,但仔细考虑,觉得他说得也在理,何况,他对希尔顿的经营才能还是很佩服的,相信他早晚会还这笔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