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科技公司有一位技术过硬的研究人员唐冬,他所研究出来的新产品曾使公司走出濒临倒闭的境地。虽然他缺乏组织才能和管理能力,但在该公司党委书记的推荐下,仍被晋升为该公司的总经理。
开始几年,由于公司那位德高望重的党委书记一直积极支持他的工作,使他能够躲开一些纷乱的行政事务和人际关系,集中精力抓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因而公司的经济效益还能持续攀升。
可是,当老书记退休后,情况急转直下。先是在领导班子内部有一个副经理,他因为自己孩子招工和个人买房的事受到了唐冬的阻拦,没能遂个人心愿,因而对唐冬心存芥蒂。后来,在产品销售问题上,又因为唐冬不同意销售处长的“回扣”方案,招致了销售人员的不满。于是这个副经理与销售处长联合起来与唐冬作对,使公司产品的销售额日渐下降,市场也被别的厂家占领了,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公司渐渐陷入困境。
在这时,如果唐冬急流勇退,辞去官职,继续搞他的科研,仍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他把自己搞科研的“犟劲”却不合时宜地用在官场上了。他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了这个副经理和销售处长,接着又解聘了几个不得力的中层干部,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势力不小的对立面。先是一些人到上级告状,后来便有一些人要求上级撤换他。
在经济效益日渐回落的形势下,上级领导不得不通过招标选聘新经理。招标之后,竟是那位被他批评过的副经理中了标。唐冬本来就是心事重重的人,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不久就因病住进了医院。
参与职位竞争,应该扬长避短。比如,你善于营销,就不要去竞争人事主管的职位;你善于管理生产,就不要去竞争经营管理之类的职位。因为,你即便竞争取胜,也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得不偿失的晋升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相反这种扬短避长的做法,会使你失去今后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逐渐退化。
职场上行事要有原则,有些事明知不可为,做了也是徒劳,那就不妨清醒一些,退出竞争,充分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个方面,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另外,“知己”之后,我们也不可忽视“知彼”这一环节。了解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吴先生是某公司的后勤部主管,为人厚道,人缘极好。
后来吴先生招聘了一个新员工郎先生,吴先生对郎先生很有好感,就好心好意尽力照顾和栽培他。谁知这位郎先生竟因此而嚣张起来,不把其他同事放在眼里。过了一段时间,郎先生竟然煽动两位较不安分的同事,结成一个小“帮派”,并向吴先生要求更多的利益。吴先生因事先未加防范,应变不及,为了维护办公室的安宁,只好向他低头,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吴先生以为他们就会鸣金收兵,谁知过了不久,他们竟纠结其他部门的人向他发难,历数他的种种“罪过”,逼他下台。人无完人,吴先生在工作上曾有过一次不小的失误,加上事起仓促,无从防备,因而“中箭落马”,而接替他职位的,正是那位他多次照顾过的郎先生。事已至此,吴先生后悔莫及!
“知己”和“知彼”是竞争者要补好的两堂课,只有做到像雄鹰一样,正确了解自己和对方,并有效地利用自身和环境的优势,我们才能在竞争中永不沉没!
“现在”是你成为强者的最佳时机
鹰是一种非常有耐心的动物,但是,一旦发现猎物,鹰就会马上采取行动,毫不犹豫地扑上去,绝不拖延。
因为它们知道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夸夸其谈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须落到行动上。
有则寓言故事说:
某段时期,因为下地狱的人锐减了,阎罗王便紧急召集群鬼,商讨如何诱人下地狱。
群鬼各抒己见。
牛头提议说:“我告诉人类,‘丢弃良心吧!根本就没有天堂!’”阎王考虑了一会儿,摇摇头。
马面提议说:“我告诉人类,‘为所欲为吧!根本就没有地狱!’”阎王想了想,还是摇摇头。
过了一会儿,旁边一个小鬼说:“我去对人类说,‘还有明天!’”阎王终于点了头。
因为世上没有天堂,你可以丢弃良心;因为世上没有地狱,你可以为所欲为。但这都不足以把一个人引向死亡。也许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可以把一个人引向死亡的竟然是“还有明天”。
的确,我们在生活中听得最多的话之一,恐怕就是“明天再说吧!”“这些事情明天再做吧!”之类,似乎“明天”无限。其实,上苍在这方面是十分吝啬的,他给我们的“明天”并不多。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的世界上,我们的社会里,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有一点上帝是大概公平的,即他给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的寿命大致相当,而且,每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尽管如此,人世间仍有着许多的不公平。同样是人,同样活了一辈子,同样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成就卓著,富甲天下,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一贫如洗。
一个人能否成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
成功的人,惜时如金,恨不能将一小时当作十个小时使用,而总是失败的人,挥“时”若土,以为时间是上帝白送的礼物,任由时间如流水般从身边匆匆流走。
的确,我们拥有过去,我们也拥有将来,但是我们永远生活在现在。“现在”正是我们成功发展的时候!而无论你“现在”是20岁、50岁,抑或60岁,你都可以成功!
人们都不会忘记奥莉芬奶奶,她已经有84岁的高龄,打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已经环游整个世界,曾经六次到过俄罗斯。她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每年要去一个不同的国家旅行,无论其间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执行自己的计划。在与人交谈之际,有人问她今天开始的旅游计划是否要立即执行?对这不礼貌的话,奥莉芬奶奶更是感到震惊与沮丧,她说:“立马行动,我绝不放弃!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件事情。啊!车子要开了,后会有期啦!”于是,她摆脱了那个愚蠢的人,一路朝着车子跑了过去。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然而明天也无法做好的人,占了大约一半以上。应该今日事今日毕,否则可能无法做大事,也不太可能成功。所以应该经常抱着“必须把握今日去做完它,一点也不可懒惰”的想法去努力才行。
歌德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身上才会赋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重要的是做,而不是拖延,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你的心态才会越来越成熟。”对一个勤奋的艺术家而言,当他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时,如果不想让它借机溜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行动,把它记录下来。将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或者到明天也没有做好,这样的人最容易养成懒惰、拖延的毛病。
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士,就应该摒弃拖延的毛病,在工作的过程中养成立即行动、动手去做的习惯,而不应该为自己制造借口,有意拖延自己的工作。
在美国哈伯德的著名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经理坐在办公室里,有6名职员在等待安排任务,他将其中一位叫过来,吩咐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克里吉奥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
这位职员会静静回答:“好的,先生。”
然后立即去执行吗?我敢肯定这位职员绝对不会去执行,他会用满脸狐疑的神色盯着你,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呀?
他去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乔治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在这位经理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如何去查那些资料,以及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吩咐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回来告诉他,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真的,如果你很聪明,就不应该对你的“助理”解释克里吉奥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面带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
乍看起来,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以分担工作的人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有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认为这些都无所谓。
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你看那个职员。”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哈伯德说。
“看到了,怎么样?”
“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但是,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也许能够完成任务,但也可能中途走进一家酒吧。而到闹市区,他甚至可能完全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做事拖延的员工绝不是称职的员工。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打的借口来辩解为什么事情不可能完成或做不了,而为什么事情该做的理由却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花时间”的种种借口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够努力、够聪明、衷心期盼,就能完成任何事”容易得多。许多人不愿许下承诺,只想找个借口。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为了没做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个理由来为没能如期实现计划而辩解,那么现在正是该面对现实好好检讨的时候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稍有迟疑,就可能使原来非常杰出的构想,在片刻之间变得一文不值。因此,今天想好的好主意今天就得实行。
很多成功者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之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出类拔萃、真正成功的秘诀。什么事一旦决定,马上付诸实施是他们共同的本质,“现在就干,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口头禅。
“过去”是“现在”发展的基础,“现在”又是向“将来”发展的起点,现在把握不住,将来更无从谈起。谁放弃了现在,便为葬送将来开了先例。“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觉得它可贵。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认为,时间中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现实的现在。一个现在过去了,另一个现在立即来到。时间也可以说是许多个现在的整体集合。只有抓住了一个一个的现在,才可以积成一天、一月、一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成就大事的里程碑。人,只有像雄鹰一样立即行动,抓住现在,才能有辉煌的过去和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