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挂在房梁上,以防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读书时每到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就能够自觉地勤奋读书。
读故事,懂道理
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他年幼的时候非常热爱学习,但是家境贫寒,没钱供他读书,只好让他替别人放羊来填饱肚子。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放弃学习,一有时间就借别人的书来读,但是这样很不方便。他常常想:如果我能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里长着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他灵机一动:这里的蒲草这么宽,不正像抄书用的竹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花钱,而且也比竹简做的书轻多了,放羊时可以带着阅读。
于是,他割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把蒲草切得和竹简同样长短,编连起来。然后跟别人借来了书,将书的内容抄写在加工后的蒲草上,做成了一册册的书。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没有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看书。
后来,他用这种办法读了不少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靠着自学,路温舒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并且做了大官。
知识拓展
竹简
在没有发明纸前,古人是用竹简来记录文字的。竹简是指削制成狭长的竹片(也有木片),然后用毛笔在上面写字。一般一片只能写一行字,要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抄写下来,要用很多片竹简。抄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人们把所有的竹片编连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逐渐地被纸抄本所代替。
如囊①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②。
如负③薪④,如挂角⑤。身虽劳,犹⑥苦卓⑦。
注释:
①囊:本意为口袋,这里做动词,意思是用口袋装。②辍(chuò):停止,中断。③负:背负,肩挑。④薪:木柴,柴火。⑤挂角:将书本挂在牛角上。⑥犹:还,仍然。⑦卓:特别,突出。
译文: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寒,却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求学。
西汉的朱买臣边担柴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他们虽然身体劳累,却还是刻苦学习,最终成了杰出的人才。
读故事,懂道理
囊萤映雪
东晋的车胤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非常用功,但因家境贫困,父母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来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和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跟他同朝代的孙康也因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流逝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他突然想: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知识拓展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我们知道,在夜晚,萤火虫会一闪一闪地发光。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原来,萤火虫的腹部有一个特殊的发光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反射层和透明的表皮组成。发光层呈黄白色,是一种叫做荧光素的蛋白质发光物质,当萤火虫呼吸时,这种荧光素便和吸进的氧气合成荧光素酶,于是,萤烛就会一闪一闪地发光了。
苏老泉①,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②小生,宜③早思。
注释:
①苏老泉:北宋文学家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相传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②尔:你们。③宜:应该。
译文: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那年,他才下决心发愤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像苏洵那样年纪大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而你们这些小孩子,更应该早做打算,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
读故事,懂道理
苏洵发奋读书
苏洵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在少年时期苏洵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二十七岁时,他的哥哥中了科举做了官,他才猛然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读书。于是他下定决心,专心一意地钻研六经百家的学说。一年后,苏洵参加考试,但落榜了。回到家后,他叹着气说道:“我一定是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才不能榜上有名。但是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实在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于是,他把一年多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从此闭门用功读书,不再提笔写文章。
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经过五、六年的苦读,苏洵自觉学识大有增长,可以再拿笔写文章了。当他下笔时,由于知识渊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一篇数千字的文章,见解独到,很受当时读书人的推崇。
宋仁宗嘉祐年间,苏洵带着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师汴京。欧阳修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将他推荐给当时的宰相韩琦。韩琦也很赞赏他的文才,对他礼遇有加。从此苏洵名闻天下,人人争相诵读他的文章,并模仿他的写作方法。
知识拓展
唐宋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名人,你知道其他五位是谁吗?他们就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文学家曾巩。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①,习儒业。
彼既成②,众称异③。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
①稷下: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是当时儒学的学术文化中心。②成:成功,成就。③称异:令人惊讶的。
译文:
像荀卿这样的人,到了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地稷下游学,研习儒学,后来成为一位大儒。他取得了很大成就之后,众人都感到很惊讶。你们这些小孩子,更应该趁早立下读书成才的远大志向。
读故事,懂道理
程门立雪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拜洛阳著名学者程颢为师。程颢死后,杨时又拜其弟程颐为师,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知识也相当渊博了,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一天,杨时和一起学习的游酢又来到老师的住处向他请求学问,院里的童子告诉他们程颐正在午睡。童子请他们到书房里去等一等,但他们怕惊醒了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
那时正是隆冬季节,阴沉的天忽然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发现门外的有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且形成独家学派,后人便称他为“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为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知识拓展
我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
一提到大学,很多人都会想到北大、清华、牛津、剑桥等著名的学府,但是,你知道吗,我国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战国时期,名叫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有很多功能,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
莹①八岁,能咏诗②。泌③七岁,能赋棋④。
彼颖悟⑤,人称奇。尔幼学⑥,当效⑦之。
注释:
①莹:指祖莹,北齐人。祖莹年幼就勤奋好学,史书记载他八岁能背诵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人称“圣小儿”。②咏诗:背诵《诗经》。③泌:指李泌,唐朝人,早慧,官至丞相。④赋棋:以下棋为内容做诗。⑤颖悟:特别聪明,悟性高。⑥幼学:年幼的初学者。⑦效:效仿,学习。
译文:
北齐的祖莹八岁就能够背诵儒家经典《诗经》,唐朝的李泌七岁的时候就能以下棋为内容做诗。他们两个聪颖而有悟性,令人称赞和惊奇。你们这些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效仿他们。
读故事,懂道理
李泌赋棋的故事
唐玄宗时期举行全国神童选拔比赛,一位叫做员俶的九岁小孩舌战群童脱颖而出,唐玄宗非常高兴,顺口问他:“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我的表弟李泌只有七岁,但是他比我还聪明。”唐玄宗听了,立即派人去接李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