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职业形态、生活习惯和学习内容等。在未来时代,人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智能、能力和素养是终身学习必须认真面对的客体。
新知识的吸收
人类社会自形成以来,一直受到知识的推动。石器时代掀开了人类文明的扉页,工业革命使人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以高科技所领导的社会新潮流向传统方式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开辟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转变引导着知识时代。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开拓视野,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知识是什么
知识就像文字一样,是语言的通用件,我们需要将传统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现代的知识原型,进行新的知识创造,实现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操作和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原型知识原型在不同的知识层具有不同的作用,数据、信息、知识主要在程序层和功能层发挥作用,含义主要在管理层解决对文化、社会背景、社会现象的理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知识构建的过程
知识构建的过程知识的原型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原型在通过一系列的转换后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
知识构建的方法主要有——
模仿:一个孩子可以通过模仿,从父母那里学习说话、做家务等。我们通过对他人的模仿,能够学会一种操作技能。
书本学习:这是一种最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读书可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意念:我们的想法、感觉、概念、思想和信仰在大脑中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网,我们根据世界如何运转的意念模式来安排和组织自己的知识。
储存: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在大部分情况下,以储存的方式保存起来。在使用时,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加工,并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从而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联合:通过知识之间的联合,也可产生综合意义上的知识扩张。
嵌入:将我们所获得的数据里嵌入价值观念来确定他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决定其取舍。
循环:知识可以通过获取、加工、确定与意念等循环模式而得到构建。
孽化:通过对知识的一般性应用、创造性应用、我们的知识体系便产生出不同层次的知识。
包容:将以上的所有过程包容在一起,从而达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转化:对知识深层次的反思,将引导我们产生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过程。谁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观念、经济、经营模式的自我转换,谁能尽快地掌握处理信息、操作知识的新工具,谁就能尽快地获得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功。
有效的知识
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有效的、有用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每一个人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谁也无法把什么东西都学会。因此我们应学会分辨什么才是有效的知识,做一名策略型的新型学习者。
有效的知识类型
◆有关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有关必须完成的任务的知识
◆有关学习策略和技能的知识
◆有关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有关情境的知识
有关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学习者应知道自己在学术性学习方面的长处与短处;哪些学科学起来比较容易,哪些比较困难;自己的天赋是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等。还应知道自己偏爱什么擅长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喜欢学习;一天中哪一时间最适合工作,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己有哪些学习习惯,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不好,有什么办法改变不良习惯;学习的环境怎样,以及自己参与哪些实践活动,等等。学生对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达到学习目标所必需的内部与外部资源进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范畴的知识中包括了个人资源,如情感、动机以及有关认知技能与认知策略的知识。
有关必须完成的任务的知识:
这些任务的类型有:阅读课文、听讲座、观看演示、写作文、记笔记、准备测验,等等。如果学习者不了解一个既定任务的适宜结果是什么,他就很难为自己设定一个相应的学习或研究的目标。例如,学习者应该了解阅读一篇科普性课文与阅读文学课上的一篇小说有什么不同。他们还必须知道如何针对不同的测验做好准备。总之,如果缺少这一类型的知识,在确立清晰的目标以及优化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时,就会遇到困难。
有关学习策略和技能的知识:
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能促进信息的获取、整合、组织与储存。在这一类型的知识中有各种各样的过程与方法,最普通的策略有时间管理方法、听课的技术、阅读的策略、测验的技能、处理学习焦虑的方法等。认知学习策略包括:产生和维持动机、使焦虑衰减、产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在所学材料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其联系、通过各种方法将新信息与已有信息相关、利用认知监控集中注意力、运用理解监控检查理解、利用执行性控制策略组织和协调学习活动。
有关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在学习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是新学习的起点。学习者应该利用他们获得的源于不同知识领域的原有知识,帮助自己理解他们试图学习的新信息,并将这些新信息与相关的知识储存在一起,以方便将来使用。了解自己原有的知识,激活原有知识结构并将新信息同化于其中,通过这种方法对原有知识进行思考,能增强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新信息获得意义,变得不易遗忘。在学习中我们还常常碰到另一种情况,当新知识无法直接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时,这时学习者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接纳新知识。一般而言,一个人对某一领域中的原有知识越多,他对该领域中的新信息的理解就越容易。这说明,相对宽泛的知识背景对于新信息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有关情境的知识: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韦伯斯特词典》)。情境的这一定义表明,情境就是复杂因素的集合体。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确立目标。为了确立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必须认同该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和独特的价值。有关情境的知识则能帮助学生思考他将在怎样的情境中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确立符合个人的、学术的、社会的或职业的目标。情境是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潜在影响因素。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以促进理解和记忆的保持,有利于知识的强化和迁移。
学习的四个支柱
学习的四个支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21世纪的学习应围绕四个方面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所以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它还包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
学会求知。
这里的“知”是一种广义的“认识”, 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主观世界。“求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求知”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口头传授、文字印刷、广播电视以及现在的网络平台。“求知”的环境可以是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
学会求知就是要学会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学会掌握应用知识方法,同时培养探求未知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因为今天谁也无法预见明天需要什么知识。
学会做事。
与学会求知是紧密相联的,两者的关系简单地概括就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这里的“行”也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多义词。它不仅仅是指通过职业技术训练获得劳动技能,应用学校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更是要求着眼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对于未来社会的每个人来说,“学会做事”具有以下涵义:
“学做”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世界变化的个人素质。
“学做”主要不是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而这些技能主要不是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去学习,更多地要在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培养。
学会做事与其说是掌握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本事”,不如说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的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的应变能力和革新能力,以及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自主创业的能力。从广义上说,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以首创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而生动的发展过程。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资源重新配置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在成百企业萎缩、破产的同时,更有成千企业兴起、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将被淘汰,当然也会有许多越来越新的职业陆续产生。学会共处。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相互依存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共处也不仅仅局限于与人共同生活、工作的意思,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处,就是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人类本身就存在着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交流增进了人们对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以及对各自文化特性和共同价值的认识。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在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人们在这种深入的了解之中,培养了自身的尊严感、责任心和爱心。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和学会合作。
激烈的竞争无疑给传统的集体主义、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倡导用法律规范公平竞争、高度发挥创新精神的同时,更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己、互相合作的精神。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化解矛盾。
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和谐共处的基础。家庭之内,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朋友般的思想交流不但是消除“代沟”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之内,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对话,既是“教学相长”所必需,也是教育成功的体现。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相交流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国家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相交流可以避免战争、克服冲突,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
学会共处也意味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当代世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学会做人。
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根本目标。Learning to be中“to be”不应只是生存,而应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完整的人”。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它还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精神、情感、合作、交际、亲和、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反省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积聚多元的智能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知识转化为一种生产力、一种资源和资本成为必需。知识的拥有方式已经转化为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和产品。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能。”智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创造的源泉,创造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