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浮出水面
彼得博士在观察了人们的不胜任行为多年后,渐渐意识到一种规律的存在——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主管的职位并无关联。其他更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
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
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
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
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书籍。
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
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四百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在文章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
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
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
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准确无误的。
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不胜任”观象无处不在
荒唐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可能见到过这样一副漫画:一位护士对熟睡的病人大声叫喊:“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
你也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医院在救治急诊病人前,会要求患者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量表格上。
或许你还知道爱尔兰人欧布莱思的故事,他在往来于香港与澳门之间的渡轮上呆了11个月,原因是他没有可以在两地下船的证明文件,香港和澳门当局都没有发证明给他。
还有,许多产品在保证期内会发生故障,因此,各种商品的制造商依照惯例,总会在各地设立服务站。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并没有时空的限制。
例如,19世纪英国政论家麦考莱(Maculay)根据当时日记作家皮普斯(Samuei Pepys)的记载,描述了英国海军1684年时的情形:“海军总部实在令人惊奇,浪费、贪污、无知、懒散无所不包……他们的判断不足信赖……他们从不履行合约,也从不执行巡检的任务……有些新兵腐化、无能,如不加紧训练和纠正,甚至可能在船靠岸的时候失足落海……,”此外,水手们情愿将他们的配给券六折贱卖给地下钱庄,因为他们无法按期领到薪水。至于大多数在海上往来的船只,指挥统率者往往没有受过航海训练。
英国名将威灵顿将军(Wellington)在前往葡萄牙参加1810年战役前,曾翻阅了随行的军官名单,然后说道:“我只有盼望敌人看到这份名单时,也能和我一样感到战栗不安。”
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泰勒(Richard Taylor)提到七日战役时评议道:“南军将领对地形根本不熟,在雷契曼城一天的行军情况就好比在美洲丛林中行军一样混乱。”而另一位名将罗伯特·李将军(Robert ELee)也悲痛地抱怨说:“我的命令简直无法实行。”
二战期间,一艘医疗船的澳籍指挥官在检查改装后的水槽时赫然发现,水箱的内部漆居然是足以让船上每个人中毒的红铅。
上述事例不得不让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们汗颜,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胜任”现象无处不在!
辉煌下的无奈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同时,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吃混喝者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懂得越多,前途越不可估量,总有一天你也会获得高位。”
于是,我们用功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行业,我们仍紧紧保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许多人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虚伪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写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对此,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在收集和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彼得博士得出了“彼得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彼得原理是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所有的层级制度之谜,同时,它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
因此,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么不胜任的员工终将占据每个阶层的职位。
升任后的不胜任
既然不胜任普遍存在于政治、法律、教育和企业各界,那么,在这些机构里,员工们是如何在组织阶层中往上爬,他们升迁后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彼得博士收集的研究资料中,以下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市政府档案,第十七号案例”
汤姆斯是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为人亲切和气,深获市政府高级官员的赏识和称赞。
一名工程部的监工说:“我喜欢汤姆斯,因为他有判断力,又总能保持愉悦开朗。”
汤姆斯不必作任何决策,自然也没有和上司意见分歧的时候。他的这种性格恰好适合他的职位。
后来,那名监工退休了,汤姆斯接替了监工的职务。
和以前一样,他依然附和大家的意见,上司给他的每个建议,他也会不加分析地下达给领班,结果就可想而知:政策上的互相矛盾,计划也朝令夕改。不久整个部门的士气便大为低落,接二连三地接到来自市长、其他官员、纳税人、以及工会工人的抱怨。
他所负责的维修部门经常超出预算,而原定的工作计划也无法完成。
汤姆斯以前是一名称职的领班,现在却变成了不能胜任的监工。
◇“服务业档案,第三号案例”
杰克在汽车维修公司是一名学徒,热忱而又聪明,不久他被聘为正式的机械师。
他不但能诊断汽车的疑难毛病,还能不厌其烦地加以修复。正因为他的杰出表现,使得他又被提升为该维修厂的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