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民主生活会:“不要脸”才会有进步
既然要学习,那肯定是自己有所不足。能够意识到自己有所不足,便意味着要放下架子,谦卑地向别人请教。古人说:“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只有敢于直面错误、直面批评的人才能更加诚恳地向自己开炮、向别人学习。在这方面,华为“不要脸”式的民主生活会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曾在华为公司工作了六年零四个月的汤圣平先生在《走出华为》一书中是这么描述华为的一次民主生活会的:
华为的民主生活会还是两个主题: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自我批评的成分又要多一些。因为,华为认为只有具备自我批判精神的人才能成长。华为有“不要脸”的理论。
华为的民主生活会可真开,每季度例会肯定要做一次自我批判,不是只在你的领导面前,而是在众多的同事面前。每个人都得过这道关,“不要脸”才会进步,华为通过民主生活会让你认识自己,让大家把缺点暴露在阳光下。所有人都把缺点暴露出来,你就很坦然了。
华为的民主生活会是要刺刀见红的,挠痒痒根本过不了关。对于中国人来说,批评自己相对还容易,当面批评别人就很难开口了(与背后说人坏话甚至污蔑完全不同)。这样一来,华为就要拿捏其中的分寸了。
华为觉得高层的承受力、理解力、包容力要比基层员工强,因此在高层开展互相批评的活动更不鲜见。高层的批评活动我没有参加过,我曾经担心这样激烈的形式会导致有人放一把火把公司给烧掉。2002年,我在杭州办事处亲自参加过自进华为以来唯一的一次以批评别人、揭露丑恶现象为主的民主生活会后,我就不再担心,甚至我为它的精彩而叫好了。
以下是那次民主生活会的片段。
(背景:办事处代表刘刚从其他部门刚刚调到杭州任代表,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办事处内部存在的一些人事矛盾,于是在一次季度例会的进程中,安排了一整个晚上的民主生活会。那份纪要我没找到,如果把那份纪要公布出来,可以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作品。现在是根据我的回忆把其中的片段摘出来的。)
刘:今天我们大家要好好地谈谈心,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有问题不能藏着,暴露出来,反而容易解决。哪一个先讲?
(王利第一个上去)
王利:我觉得我们客户经理到前线拼命,可我们却得不到行政资源的支持,比如,我跑好几个本地网,却要不到车……
刘:你还没把要害的东西说出来,哪一个再上来?
何龙军:……
刘:还是没讲到点子上,你下去,汤圣平你上来讲讲。你不是前段时间想离开公司吗?有什么想法谈谈!
汤:我有两点要谈。第一点,在分组的讨论会上我也说过,华为公司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公司把老员工的内部股份全部1比1置换成期权,这样新员工无论如何努力也赶不上老员工,股权是华为的命脉,如果新员工不能获得激励,公司的动力也就不存在了。第二点,我觉得现在的考核和淘汰是面对基层员工的,中层干部却能安然无恙,我觉得无论责任在谁,中层干部都要站出来承担责任,你说这飞机掉了和民航局长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导向。我就这么多。
刘:汤圣平,你说的还是官话,还是没有把内心话说出来,我帮你说,你和×××的矛盾我是知道的,我前两天和×××谈话,我说你这个人的缺点就是狭隘,不能包容人。张××辞职时也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是有问题的。
……
卜(产品经理):我觉得现在的客户经理对产品经理一点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一部车,四五个人,客户经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副驾驶上一坐,客气话都没一句,把我们这些老同志全部放在后面。本地网的宿舍也是,客户经理有个单独房间不说,还有一张特别大的床,一个人在上面可以滚过来滚过去,而我们这些产品经理呢,两个人睡一个小房间。
……
这次民主生活会办事处数十人上去发言,全都是谈对别人、对事物的意见和看法。事后,没有人觉得别人批评了自己,感觉很憋气;相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觉特别痛快。此后,办事处的组织气氛得到了明显改善。我因为不久后就辞职了,所以对办事处代表刘刚了解不多,但就凭这次民主生活会的组织和控制来判断,他完全可以做一个优秀的部门主管。
这种“不要脸”、“刺刀见红”的交流方式给华为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每个人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缺点,指出别人的不足,并在别人的批评声中逐渐成长起来。公司里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普遍脸皮薄,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这严重阻碍了知识分子在工作中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华为公司的民主生活会就是要打破这种陋习,让每个人都去掉架子,平等地坐在一起,以军队里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共同学习。
毛泽东经常要求军队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倡向最有实践经验的基层官兵学习。他说道:“我们练兵的口号是:‘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战士们有很多打仗的实际经验。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华为的民主生活会其实也是如此,让领导跟员工坐在一起,领导向员工学习,员工向领导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通过这种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的学习方式,公司能够迅速地发现工作流程的症结所在,员工能够迅速地发现自身的欠缺与不足,从而为寻找对策、自我提升提供了可能。
游击队“十六字诀”:
落实工作要及时总结与查漏补缺
工作中出现差错是难免的,一时的失败更是寻常之事,关键是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列宁说:“不要怕承认失败,要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员工在工作中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心态,善于总结得失,注意查漏补缺。
红军由于文化水平低,斗争经验不足,一开始经常吃败仗,但他们很善于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别具一格的游击战术。红军的游击战术中最有名的便是“十六字诀”了,又称“十六字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正是靠着这一套总结出来的经验,红军才逐渐在根据地站稳脚跟,并且战术也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成熟。后来八路军在抗战期间,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靠的也是这十六字诀!可见,善于总结、查漏补缺也能出战果。
不论员工是否乐意,错误总会不期而至。错误必然会造成损失,挽回损失的最好方法是总结经验,在失误屡出、经营受挫的情势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员工会主动从错误中学习。有些员工很善于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这些善于学习的员工一般又分为两种类型:有学习机制(主动学习)的员工和无学习机制(随机学习)的员工。前者的错误逐渐变成了经验,最后转化成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后者则可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第三次……最后在普通的岗位上混混日子,捞点“小鱼小虾”。
200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林晶,怀着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了青岛国运。由于林晶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国运决定把林晶安排在新生部门——人力资源部。
此时,正是国运集团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专业人员远远超过了往常。林晶是学经济管理的,现在突然要转型干人力资源,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超负荷的用人需求,使初来乍到的林晶陷入了被动。
由于工作的滞后,人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心急火燎的领导对林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面对压力,林晶委屈却不退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工作没做好,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林晶暗暗给自己鼓劲。
从此,每当晨曦刚刚照进办公室的时候,林晶已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忙碌开了;每当傍晚的路灯照亮回家的路人时,林晶依然在堆积如山的文件里进行着她的工作。即使是回到家里,林晶也没有放松,在她的床头,堆满了各种专业管理类书籍,每晚睡前,她至少读一小时专业书籍,然后回顾一天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第二天的工作作出计划。
她给自己定下了“四个不让”: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延误,不让急需办理的工作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自己分内的工作出现一点差错,不让公司的形象因自己的失误而受到影响。林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终于换来了成果,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蒸蒸日上,公司领导对她的工作也给予充分的认可。后来,林晶被任命为人力资源部的部长。
担任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外界看来是件轻松、荣耀的事,但林晶却不这么认为:虽然职位提升了,但肩上的担子比从前重。如果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安于现状,很快就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被继续前进的企业淘汰,最后落得一事无成。
想到这里,林晶浑身上下就充满着力量,准备进行第二次飞跃。2004年,林晶成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使自身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国运集团“尊重人格,重用人才,凝聚人心,激发人气”的人才战略指引下,林晶迅速依据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性质,制定出相应的工作准则,即“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关爱人才”。
她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等载体,通过猎头公司,直接与大专院校联系等渠道,广泛获取各方面人才信息,并通过面试询问内容、公司情况简介、限时回复等方法,使人力资源部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让人才与企业的交流更加畅通,简洁有效地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加入。
同时,由于国运集团的发展,公司内部员工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林晶以身作则,积极争做学习型员工。她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第二学历教育,积极参与主管部门的培训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为正确作出领导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节转自《拉着企业奔跑的人》,作者尹传高)
林晶的成功固然令人羡慕,但她那种善于总结,发现自身不足,并努力迎头赶上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李嘉诚说:“成功没有绝对的方程式,但失败都有定律。减少一切失败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础。”世界没有绝对的失败,但有绝对的失败者,这样的人便是不懂得总结得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杰克·韦尔奇甚至因此鼓励人们去尝试失败,在失败中成长,“因为他们已经承受了震撼,不断地承受震撼……现在……你应该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一切事,你的表现不可能更差了”。
员工是如此,企业本身也不例外。一个企业再大、再成功,也有走错路的时候,但只要它能够及时总结、查漏补缺,那么它只是绕了点弯路,终究还是会回到成功的坦途上来的。
在阿里巴巴上市未获成功时,阿里巴巴的许多员工对未来十分悲观,思想极为混乱,有人甚至怀疑“红旗究竟还能打多久”。
在这种关键时刻,阿里巴巴的CEO马云明确告诉员工,阿里巴巴的目标有三大点:做80年持续发展的企业、成为世界十大网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要想在阿里巴巴做事,每天工作都得围绕这三大目标进行。
“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你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员工的心一下静了下来。
马云进一步确立公司的使命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次开会,有人提出:“各位,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一听双眼放光,对啊!马上就改。只要客户越用越舒服,客户就会越来越多。也是在2001年,马云同克林顿夫妇的一次交谈再次让他豁然开朗。美国和美国总统都是世界一流的,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那么是什么在引导美国的前进方向?克林顿说,是“使命感”,马云顿时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联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模仿雅虎、AOL、亚马逊,阿里巴巴能去模仿谁?“我们只有跟着使命感走!”
从此,不乏激情的阿里巴巴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方向感。
错误和失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不敢面对错误和失败,或刚愎自用,或将错就错。聪明的人走路时也会碰到石头,但他并不恨这块石头,而是把它捡起来,看看能否用来垫脚。最后,让我们来重温松下幸之助的一段经典论述吧:“事实上,即使是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敢说自己不曾失败过。正因为有过多次的失败,才会得到多次的经验;经过几次教训后,才能够成熟起来。如果不肯承认失败,就永远不会进步。在失败面前强调客观原因,抱怨他人,只会使自己一再地处于失败和不幸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