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在刘邦眼里成了十足的威胁。汉朝建立后,韩信就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但是刘邦一来没有把柄,二来自己不愿背上杀戮功臣的恶名,所以还是对韩信很优待的封为楚王。当项羽兵败后,楚国将领钟离昧因与韩信是故交就投奔了韩信,然而刘邦却嫉恨钟离昧,因此也对韩信的收留行为有所猜疑。
恰在此时,有人上告韩信谋反,刘邦想查看韩信的动态,于是就以巡视诸侯的名义召见,而韩信也对此次的召见深感不安,并不想去。然而不去的话就会显得自己心虚。想想自己也并无过错,于是为了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拎着钟离昧的首级晋见了刘邦,不料刘邦仍然以有人告其谋反而逮捕了他,虽然不久后刘邦又对其进行了赦免,但还是贬其为淮阴王。
韩信被贬职后,对刘邦的怨恨由此而生,韩信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便总是称病不朝。后来巨鹿郡守韩信旧部陈豨谋反,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彻底失去了信心,因此韩信就在暗地里策应陈豨,而没有跟随刘邦出征。计划败露后,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韩信被斩杀于长宁宫。
虽然韩信的谋反之心是给刘邦逼出来的,然而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来看,刘邦也不想杀害忠臣,只是为保皇位而不得不杀之。韩信的悲惨结局,完全是由于君臣之间的相互猜疑而造成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局呢?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皇帝和大臣是同盟,生死共存。而建立王朝后,皇帝就成了买方,功臣成了卖方。功臣作为卖方总是想获得更多的权利,抬高自身的价值。而皇帝作为买方,总认为大臣对自己的忠诚有水分。功臣努力做事的本来是想为皇帝效力,然而皇帝却认为功臣是觊觎自己的江山。
不仅皇帝与臣子间如此,其实人类的各类关系中,都充满了微妙的怀疑与不信任。婚姻中的夫妻会相互猜忌对方是否有外遇,对方对自己是否还忠贞不渝一如既往;公司上下级也充满了博弈与猜疑,员工怀疑老板是不是对自己有成见,老板心想这个员工是否真正的忠诚……
现实世界中,信息对称总是相对的,而信息不对称却是绝对的。在交易双方中,总有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
生活中的怀疑是产生误会的根源,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双方,由于没有可靠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任,自然只能以猜疑和试探来防备自我,而稍有处理不当,则很容易产生坏的结果——比如恩爱夫妻因猜忌而一拍两散、员工与老板闹翻不得不离职……
所以,当我们心生猜疑的时候,请不要任由信息不对称不断让你心中的疑团加剧,而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或是采取有效的办法如诚恳的保证、制度的约束等,来消除彼此之间的疑虑,以期化干戈为玉帛。
【陷阱提示】 生活中的怀疑是产生误会的根源,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双方,由于没有可靠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任,自然只能以猜疑和试探来防备自我。
真真假假怎甄别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每天都要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泥沙俱下,真假夹杂。提升自己甄别信息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经济人的基本能力。信息甄别是市场交易中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为了减弱非对称信息对自己的不利影响,能够区别不同类型的交易对象而提出的一种交易方式,方法。所罗门王判案是一次典型的信息甄别案例。
两位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双方都声称自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僵持不下。在那个没有亲子鉴定、DNA检测的时代,不可能用科技手段证明事实的真相。主持调解的所罗门王下令手下拿把刀来,告诉她们,将孩子一斩两半,两人各得一半。这时一位母亲的反应是“我得不到孩子,她也别想得到,斩就斩”,另一位母亲则哀求道“王啊,求你不要斩孩子,我把孩子让给她好了”,所罗门王此时已经知道心疼孩子的是真正的母亲,就把这个孩子判给了她。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纷繁的信息,甄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所罗门判案的例子中,其实所罗门王并没有将孩子劈为两半,而是发出“将孩子劈为两半”的信号来甄别谁才是孩子的母亲。在我们经济生活中,信息发送与信息甄别是比较常见的。
市场中的卖方,如果手中的商品有可能不为顾客所熟悉,但是商品质量确实比较高,他就会主动将商品信息向买方传递,让买方了解商品的信息。我们在市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卖西瓜的小贩,会问你要不要给你挑好的西瓜切个三角形口子,如果不是鲜红的瓜瓤就不要你的钱了,这就是信号发送。
市场中的买方,因为怕自己得不到商品的真实信息而吃亏,面对纷繁的信息来源,买方必须运用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来做决策。比如你要买一件羽绒服,就要想方设法知道里面究竟是鸡毛还是鸭绒。
为了降低信息甄别的成本,买方往往会要求卖方提供有关私人信息的可靠证据。当你买一件较贵重的物品时,对实际价值与价格不能鉴别,正在犹豫要不要买,老板有可能进货的发票在你面前晃一下,以表示这样的价格他只赚点毛利。
虚假信息的普遍存在,在商场上十分明显。所谓“兵不厌诈”,很多商家都对其竞争对手、客户,甚至政府机关输送大量的虚假信息。例如有的商家为能销售低质产品,大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个别商家为能逃税漏税,假造各种单据;还有商家为了挤对对手,大肆向外界做虚假的宣传……
而要获得准确的信息,消费者就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信息甄别能力。相信很多人都会收到类似中奖多少的手机短信,如果不加甄别,往往会吃亏。
福州的陈女士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本行接银联通知:您在南街大洋百货刷卡消费7585元已确认成功。此笔金额将从您的银联卡上扣除,如有疑问请咨询我行城南客户受理中心0591-2271××××。中国建设银行福州银联管理中心。
收到这短信,她的心咯噔了一下,她确实有张建行的信用卡,几天前还借给朋友使用过。陈女士很焦急,她现在联系不到那个朋友。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甄别此条信息呢?既然陈女士联系不上她的朋友,她就应该通过其他途径甄别信息的真伪:可自己去银行实地去查询,或打银行的电话查询(当然不是短信上告知的电话)。
该如何降低信息虚假性带来的损害?这是让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分析,信息的虚假性很难避免,为了提高信息甄别的质量,人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采用各种方式筛选信息。一般来说,甄别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信息来源途径判别。第一手信息资料是相对可靠的,如果是道听途说,可靠程度就会降低。
2.不盲目相信自己已获取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以及原有的经验来判断,不对获取的信息轻易下结论。
3.多渠道获取信息。扩大信息获取的途径,广泛的信息量有助于自己作出理性的决策。
4.向权威机构核实。比如自己不能对市场上的高仿真钞票进行鉴别,应该向银行或其他部门核实。
【陷阱提示】 信息的虚假性很难避免,为了提高信息甄别的质量,人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采用各种方式筛选信息。
不被假选择所迷惑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面临各式各样的选择,但很多不过是假选择,只不过我们经常被众多的选择项弄昏了头。最终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项也许只有一个。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所有人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价格绝对便宜,并且你们可以随便挑选。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
可以看出,这种选择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有限的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与甄别,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匹劣马。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霍布森选择是一个小选择,是一个假选择。
“霍布森选择”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虽然从理论上说你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因某些限制的存在,减少了你选择的范围,事实上只提供了唯一的选择项。《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名叫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时间长了,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狙公必须要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狙公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给你们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