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会员卡在当前的消费行为中十分普遍,推广会员制已经成为一些超市、商场和各类服务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但是,形成这类会员制时,关于商家和消费者的责、权、利等具体内容,商家通常没有提供规范的文本合同,也不签订带有格式条款性质的合同书,而且在会员卡的使用条款上,往往还要加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借以减轻或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刘先生有个10个月大的女儿,他在一家婴幼儿用品连锁店工作人员的游说下办了张会员卡,以享受该店的优惠服务。几天后他收到一条短信,称该店将开展针对会员的优惠让利活动,买300元送50元代金券,代金券3个月有效。刘先生看到短信后,前去购买了300元的商品并获得了50元的代金券。但是,当他再次拿着50元代金券去购物时却被告知,50元代金券要分为5次消费,且每次还要买50元以上的商品才能使用。刘先生对这样的条件很气愤,因为这就意味着今后3个月内必须来5趟,而且50元代金券至少还要花250元才能用掉,再加上最初的300元,等于总共花了550元,还要在3个月内需要往返6次。刘先生与商店争论,却被告知他们“拥有优惠活动的最终解释权”。此时,刘先生才发觉自己掉进了商家设计好的“办卡消费”陷阱。
殊不知,许多商家借口“拥有最终解释权”,为“办卡送优惠”暗设消费陷阱。从表面上看,有些会员卡的功能很多,对会员有非常大的诱惑,但当消费者仔细推敲,解读其内容后,却发现里面给予消费者的优惠简直微不足道。不是积分与赠品不对称,付出与回报的巨大悬殊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就是会员卡的时限性,一旦超过期限,卡上的积分就会从零开始,于是会员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随之被打了折扣。
对于商家的铁杆粉丝来说,办理会员卡无疑是有利的,消费得越多越划算。但是消费者要仔细辨别,理性消费的弦需要时刻绷紧。办理会员卡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信誉良好,而且店面比较稳定的商家,不办理那种今天在这里,明天就不知道搬到哪里的商家的会员卡。
2.办理会员卡时,最好到商家店铺去办理,最好不接受各种推销方式的办理。
3.办理会员卡时,要认真阅读有关规则,详细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避免一次投入过高,承担风险过大。
4.保留章程、协议、发票等相关证据,出现问题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陷阱提示】 消费者在办理会员卡时,一定要仔细询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投入过多,影响日后消费及消费心情。
赠送,其实你已经买了单
赠送是指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即无偿的免费,将原本属于自己东西的所有权转让,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营销方式。或许你正在为能够平白无故地获得一个赠品而高兴吧,殊不知,在这个看似平白无故的赠品中,却隐藏着大陷阱。
当商家举办赠送的促销活动时,“赠品”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有时更是占了主角商品的风头。免费的午餐谁不愿意吃?但是,赠送往往都是美丽的谎言,实际情况则是消费者在“免费”的幌子下用虚高的“注水”价格购买商品。在精明的商家面前,消费者永远是蒙在葫芦里的“幸福宠儿”。
作为消费者,应该有效辨识赠品陷阱的一些招数:
1.免费赠品要花钱
在某商场外,有人搭台销售某品牌健身器,并宣称,他们到是宣传产品的,产品将免费赠送。不少市民在摊位前等待发放健身器,主办方先给每人发了一张优惠券。在夸了一通健身器的功效后,主办方说:“我们的产品是送给大家的,请回去为我们做宣传。但健身器的电机是日本进口的,成本19.8元,我们只收15元。如舍不得15元,觉得不划算的小气鬼就把优惠券还给我。大家记住,再过一个月,我们的产品将在本地的大小商场销售,零售价89元,一分不少……”
几乎所有拿优惠券的人都花15元买了健身器。可一年多过去了,这种产品也未在泰州销售。
2.赠品使用后不退货
市民朱小姐节日期间在某商场花600元买了一台吸油烟机,当时正值该商品搞促销,朱小姐得到一桶色拉油。可吸油烟机仅使用两个多月便出现故障。朱小姐找到商场工作人员要求退货,但商场却要收回赠给朱小姐的色拉油,否则不给退货,朱小姐表示色拉油已被她用了,商场让她拿出50元钱作为赔偿,比实际价格高出许多,朱小姐对此事很生气。
3.赠品当成正常商品卖
国庆节期间,徐先生在某商场买了一块手机电池,当时他没有仔细查看,回家后才发现电池的背面有“本品为赠品”的字样,徐先生赶紧回去找经销人员。经销人员告诉他赠品电池与正常电池性能是一样的,是以前搞活动时赠给消费者的,现在活动结束了,也就按照正常商品销售了。
4.赠品不予更换
李先生在一商场购买了一台冰箱,同时商场还送了一个电热水壶给他。回家后用了不到1个月,电热水壶便坏了。他找到商场要求换一个,可商场的工作人员却以该水壶是赠品为由不予更换。后来李先生又找到该商场的经理,却被告知赠品已送完了,没办法更换。
5.赠品送完为止
郭先生看到某商场打出的广告:周六、周日两天在该商场购电冰箱送数码相机,赠品有限,送完为止。郭先生周日一大早去商场买了冰箱,商场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他数码相机已赠完,郭先生非常生气,后来经调解,郭先生终于得到赠品,但却不是原来宣传的数码相机。
6.赠品背后是骗局
在汽车站附近,一位中年男子告诉一位老汉,厂家搞活动,免费赠送他一件白色汗衫。老汉被领到路边一摊位,拿了一件汗衫。这时,一旁有人惊呼:“我中了一台照相机!”这个人建议老汉看看是否也中了奖,正当老汉发愣时,对方已从他的免费汗衫里抽出一张小卡,顺手打开并“惊喜地”告诉老汉中了大奖:一台数码照相机。送老汉汗衫的男子说:“照相机价值2000元,不过需交198元的手续费。”老汉很爽快地交上200元钱。
老汉拿着相机回家后,打开一看,照相机只不过是一个玩具,根本拍不起来。再去找,那个摊位已经不见了。
7.送赠品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一次性购买本店商品满1000元,可免费减肥10次。”这样的广告虽不常见,但却很诱人。何女士就得到了这样一张商场赠送的免费减肥卡,她把减肥卡送给好友,并陪好友一起去减肥。可美容店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们,用此卡只可做局部减肥,腿部、腹部、颈部和脸部任选其一,如果做其他部位还需另外花钱。但郭女士所得的减肥卡中,并没有明确标注这项内容,只印有“本赠品的最终解释权归商场所有”等字样,当时商场的工作人员也未做任何说明。
8.名为赠品实为搭售
刘女士在一家超市看到某品牌化妆品“买一送三”的广告,买28元一支的新品牌洗面奶可获赠同样的三支。也就是说,每支才7元钱。而且从质量、包装上看都不错。刘女士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一次,刘女士逛商场发现,这种洗面奶一般售价才8元。她连呼上当,后悔不该一下买那么多。
虽然商家销售魔招不断,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温柔的挨宰,但是如果消费者在购物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不断推出的忽悠招数可以轻松拆招的话,仍然是可以避免上当的。譬如:
1.分清“西瓜”和“芝麻”,不可为赠品马虎挑选你需要的商品,搞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2.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平常心看待,关键是考虑商品本身,切不要为了赠品而做无谓的消费。
3.不要盲目轻信,货比三家,看“赠品”是否为真正的赠品。
4.弄清楚赠品的质量是否保障,是否有售后服务。
【陷阱提示】 赠送的陷阱:免费赠品要花钱;赠品使用后不退货;赠品当成正常商品卖;赠品不予更换;赠品送完为止;赠品背后是骗局;送赠品保留最终解释权;名为赠品实为搭售。
套餐,馅饼变陷阱的魔术
套餐,原本是餐饮行业独有的营销方式,如今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司空见惯。放眼望去:无论是洋快餐店,还是通信行业的营业大厅;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美容美发店,还是建材家居装修公司。在我们吃穿住行、休闲娱乐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套餐”的踪影,众多商家纷纷将“套餐”作为主打销售模式。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套餐时代”。
某些时候,套餐真是很好的消费方式,既节省了消费者自己搭配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又节省了金钱,可谓是一举两得的馅饼。但是,这样的馅饼往往是陷阱最好的诱饵。
市场上各种“优惠套餐”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可背后却往往隐藏着不少陷阱。虚假优惠、隐瞒附加条件等,在很多垄断行业非常普遍。
赵先生搬新家后开通了数字电视,选择了新开通的一个套餐,除了机顶盒费用外,说是送半年的互动点播天天影院。结果,半年过后赵先生就把这个影院项目忘记了,但是拿到收费单后吃了一惊,除了28元月租外,居然多出了30多元点播费用。从来没看过什么点播电视的他打电话一问,原来是套餐过期,由于他没有明确取消,影院“自动开通”。赵先生不明白了,套餐从法理上讲是一份双方签订的合约,合约到期了就意味着中止,怎么没有对方的同意,而单方面续约呢?
商家在推销套餐活动时,有的都是请了精算师计算过的,不会做赔本买卖。如果实在没办法,消费者最好选择简单的、能够算得清楚的套餐,不要被其表面蒙蔽。其实,陷阱在电话套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