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1900000009

第9章 隋唐时期的佛寺(1)

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处于政治上的南北分裂格局中,佛教也相应地分割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佛教偏重禅定的修持,南方佛教则偏重义理的辨析。南北学派分歧甚多,但未形成宗派。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为佛教的融合创立了条件。早在隋唐之前,佛教宗派便已出现。各派为了维护自己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规范制度以及独立的寺院经济和势力范围,采用了类似封建宗法制度的传承关系,因而宗派不断增加。到隋唐时期,先后创立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宗(性空宗)、律宗、唯实宗(法相宗、慈恩宗)、密宗(真言宗、开元宗)、净土宗等大乘八宗,其中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不仅影响着中国的佛教,而且影响到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佛教。在这些宗派中,除天台宗和禅宗创立于长安以外,其他六宗均创始于唐代的长安,其祖庭成为各宗派活动的基地,声名远播四方。如华严宗华严寺是其初祖杜顺和尚居住和讲学的寺院;草堂寺是鸠摩罗什大师所开创的三论宗所在地;净业寺和丰德寺,是律宗初祖道宣法师居住和讲学的地方;大慈恩寺、兴教寺是唯实宗所在寺院;大兴善寺是密宗祖庭;善导大师灵骨埋葬地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这些佛寺在当时规模都较大,寺中高僧云集。各派大师之间还有相互的交往与合作。

隋唐时代在陕西境内的佛寺虽然很多,但是地面建筑保留至今的却没有,只有从古籍中才能觅见当时佛寺的建筑样式。另外,在唐代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中,以及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都曾出现了唐代佛寺的影子。借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这个时期的许多寺院是靠人们舍宅而来,所以“寺”同世俗的宅院的区别不在外观上,只是在房屋的用途上。同时,这个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也促使佛寺的建筑完全成为中式的庭院结构了。

从全国范围来说,这个时期所建造的佛寺也相当多,但惟一保留至今的只有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这两处幸存的建筑都是因为地处偏僻的缘故。南禅寺是在1953年被发现的。寺内正殿大佛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殿身面宽与进深均三间,略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着唐代塑像17尊。而佛光寺大殿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会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共4人于1937年6月发现的。该寺大殿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建成。比南禅寺大殿晚了75年。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南、北、东三壁均有唐代所绘制的佛、菩萨壁画,其风格与同时期的敦煌壁画颇为相似。

隋代的佛寺

(1)隋代佛教发展概况

杨坚(581-604年在位)于581年登上帝位,建立隋王朝,改元开皇。接着,于开皇八年(589)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由于他采取均田、薄赋等政策,国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直到仁寿四年(604),其次子杨广乘文帝卧病,以弑父杀兄手段夺得帝位,是为炀帝(605-617年在位)。炀帝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他连续大兴土木,滥用国资,招致各地农民起义,造成地方割据之势,使隋朝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他在位12年后,被叛臣所杀。当时尚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率军攻陷长安。翌年,推翻隋朝,自称皇帝,改号武德,建立唐朝。隋朝的统治虽然仅有37年,但由于隋代皇帝采取复兴和扶植佛教的政策,佛教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坚在登帝位的当年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并令五岳各置佛寺一所,诸州县各置僧尼寺一所。真正是在奉行“有僧行处,皆为立寺”的政策。在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四处设置官寺,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交僧侣,广作佛事。以后又曾下诏在45州同设大兴国寺,并立延兴、光明、净影、胜光、禅定诸寺。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文帝亲受菩萨戒,大行布施,修建佛塔。文帝在位的20余年中,所倡导修建的佛寺竟达3792所,使全国的佛寺数量达到了4000-5000所,建塔113座,所度僧尼在20-30万以上。隋文帝奉佛的独到之处是推行了佛舍利供养行动,三次下诏在全国113州分舍利,并在同日同时起塔供养。位于今陕西扶风县的凤泉寺舍利塔就是按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日的诏令而建置的,并因塔置寺。当时凤泉寺亦是赫赫有名,为文帝所钟爱。现在著名的法门寺北约15公里的地方,我们仍能见到该寺的芳影。

隋炀帝杨广也笃信佛教,自称菩萨戒弟子。他在位的10余年间,所度僧尼达16万多人,铸刻新佛像3850尊,并对10多万尊旧佛像进行了修整,修补旧经和缮写新经620卷。还在洛阳专设译经馆,并常与天台宗智顗(yǐ)、三论宗吉藏等人相交。

在隋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仅隋都大兴城(今西安)的佛寺就达120座,几乎遍布大兴城的各个坊里。《隋书》中著录了8所著名的佛寺,在陕西境内竟占了3所,包括京师长安的禅定寺、净刹寺和冯翊(yì)(今铜川市大荔县)郡的般若寺(其他5寺分别为洛阳白马寺、汲郡寺,建康中兴寺,于阗赞摩寺、比摩寺)。此外,靖善坊的大兴善寺、和平坊和永阳坊间的大总持寺,以及隆圣寺等也都是这时著名的佛寺。

(2)隋都大兴城中的佛寺

据范文澜先生所著《唐代佛教》、宋敏求《长安志》和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西安府志》以及其他散见史料,隋代的主要佛寺有(按建造年代为序):

开皇二年(582)

广济寺:北天竺沙门那连黎耶舍入京后曾作为外国僧主住于此。

妙圣尼寺:位于醴泉坊,平原公主立。

静发寺:位于长安县东南。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进行修缮。

济法寺:沙门法藏建。

灵感寺:由于新都的营建,大兴城中的许多陵墓需要迁往郊野,为了超度这些亡灵,文帝于是在乐游原上营建该寺。到了唐代发展成了闻名遐迩的青龙寺。后文将有详细的叙述。

菩提寺:应陇西公李敬道和僧人惠英的奏请而立。唐大中年间(847-859)改名为保唐寺。

大觉寺:隋文帝为医人周子臻所建。

同年所建佛寺还有灵化寺、证果寺、建法寺等尼寺,用以安置前代宫室嫔妃彩女。

开皇三年(583)

赵景公寺:位于长乐坊,本名宏善寺。独孤皇后为其父赵景武公独孤信所立。皇后所造的小银像、大银像以及身长数尺的金佛像亦供于此。《酉阳杂俎》载,该寺在隋时称弘善寺,至开皇十八年(598)方改为今名。

普耀寺:独孤皇后为其外祖崔彦珍立。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废。

真寂寺:位于义宁坊,隋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熲(jiǒng)舍宅而立。唐武德二年(619)改名为化度寺。见后文唐代佛寺·义宁坊条。

法尼寺:坊人田通舍宅而立。

资敬寺: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为其父立。

修慈寺:鲁郡夫人孙氏立。唐代改名为崇济寺,见唐代佛寺·昭国坊条。

清禅寺:隋文帝为沙门昙崇所立。

法云尼寺:初名**寺。本为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宅,此年被郧(yún)国公韦孝宽立为寺。

建法尼寺:位于颁证坊。据说当时坊内有一人名叫田通,家徒四壁。隋文帝建都长安后,将120枚寺额悬于朝堂下,并下诏说,无论是谁,只要能修造佛寺者便可任意摘取。田通于是发奋请额而归,将自己的柴门小屋施舍出来作了寺院。后来,又得到邻居的房屋资助,这座佛寺才渐渐地兴盛起来。

同年所建尼寺还有:万善寺、化度寺和先天寺。

开皇四年(584)

永泰寺:为沙门昙延建。

光明寺:文帝为沙门法经建。武则天时改名为大云经寺(见下文唐代佛寺·怀远坊)。

海觉寺:位于崇贤坊,淮南公元伟舍宅为沙门法聪立。

延兴寺:又称万寿寺,位于长安古城霸城门外一里左右。本为梁萧芩的宅第,隋文帝立为佛寺。唐中宗李显为永泰公主追福时改寺名为永泰寺。

云经寺:位于长安县东成留里。明成化年间(1465-1488)修复。

庆善寺:位于三原县城内。明永乐十三年(1416)何觉通重修。

大兴国寺:位于冯翊郡。隋文帝命人在原般若寺基础上修葺而成,“七重周亘,百栱相持,龛室高竦,栏宇连袤。金盘捧云表之露,宝铎摇天上之风”,极其富丽堂皇。这座佛寺的设置带有文帝自身的感情因素。文帝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帝出生后,常常生病,他父母便去请教般若寺中的尼姑智仙,智仙告诉他们说,其子来历非凡,与世间之人是不同的,有佛在佑护他,必须在寺院中长大,不能与俗人同处一地。听了这话,杨坚的父母不仅将自己的一所大庄园奉献出来作了佛寺,而且还同意由智仙比丘尼来抚养自己的儿子。这样,杨坚便在般若寺中度过了十三年的童年时光。这段佛门生活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在登基后,还常常向臣下提起,并曾命史官王邵为智仙比丘尼作传。

开皇五年(585)

灵化寺:宋敏求《长安志》卷十普宁坊注:“隋开皇五年沙门善吉所立”。而《续高僧传》卷十五《释三慧传》则载为:“武德九年(626)……工部尚书段纶,宿树善园,造灵化寺”。二者记载不一,很可能是隋代的灵化寺在遭兵燹后,武德九年(626),段纶又在原基址上重建的。

净域寺:隋恭帝禅位后便终于此寺。

同年还建造了甘露尼寺。

开皇六年(586)

慧日寺:位于怀德坊,富商张通舍宅而立。因其妻陶氏常在西市卖饭,物美价廉,人们又将其所立之寺称为陶寺。

纪国寺:位于延福坊。献皇后独孤氏为其母纪国夫人崔氏所立。

元法寺:位于安邑坊,本为礼部尚书张颖的宅第,此时被立为寺。据《寺塔记》载,张颖曾在府内供养一僧人,僧人以念《法华经》为业已有十余年。有一次,门人告诉张颖,说僧人与其婢女私通,张颖很生气,于是便杀了僧人。僧人死后,府中常常还能听见持续不绝的诵经声。张颖知道是冤枉了僧人,后悔不已,于是舍宅立寺。寺中建有观音院、曼殊院、卢舍那堂等建筑。

法寿尼寺:位于开化坊。

灵花寺:本为隋大司马窦毅之宅。《酉阳杂俎》载,该寺原名为太慈寺,大历初年(约767年左右),僧俨在此讲经时,天空散落花雨,至地咫尺便消失了,到了夜晚则有光烛室。于是敕改为灵花寺。

灵觉寺:亲王杨雄所立。

慈门寺:位于延寿坊。隋刑部尚书万安公李圆通所立。唐神龙年间(705-707)为懿德太子李重润追福改名为懿德寺,并进行了修葺。

乐善寺:尉迟迥之孙为其祖所立。

罗汉寺:雍州牧、楚公豆卢所立。

静乐寺亦为此时所建。

开皇七年(587)

龙池寺:文帝命度支侍郎李世师率天竺匠工为沙门道判所建。

普集寺:突厥族人开府仪同三司鲜于遵舍宅而立。

空观寺:位于兴化坊。一说是周时的村佛堂,堂中拥有众多名家之作。又一说是开皇七年驸马都尉元孝矩舍宅而立。

慈尼寺:位于胜业坊。

净住寺:本为吏部尚书裴宏济的宅第。寺内有石塔。

宏济寺:贞观二十年(646)改名为修慈尼寺。

开皇八年(588)

真心尼寺:位于群贤坊,宦官仪同三司宋祥舍宅而立。

法明尼寺:长安富商王道宾舍宅而立。

开皇九年(589)

法海寺:位于布政坊,本为隋江陵总管、清水公贺拔华

的宅第。为沙门法海舍宅而立寺,并因此而命名。

开皇十年(590)

定水寺:位于太平坊西门之北,荆州(今湖北江陵)总管上明公杨纪舍宅为禅师惠能所立。寺内壁画非常有名。寺址在今西北大学校园内。三论宗创始者吉藏曾住于此寺和太平坊内的另一座寺院实际寺。实际寺是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之妻郑氏舍宅而立的。建造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唐玄宗开元十年(722),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两京新记》中载,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其第四子殇帝李重茂为温王时改寺名为温国寺。景龙二年(708),鉴真和尚在该寺受具足戒。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温国寺遭破坏,但不久又恢复,并再改名为崇圣寺。唐时,“寺内的净土院为京城最妙”,是净土宗的一座寺院,院内有尹琳、吴道子的画。

大开业寺:或名胜光寺。隋文帝第三子蜀王秀所立。炀帝大业元年(605)将光德坊迁徙到此,置仙都宫,成为文帝的别庙。

静法寺:为左武侯大将军、陈国公窦抗所立。其弟在寺西院中为其母成安公主建造了木塔一座,高150尺,重叠绮丽。建塔的木材全部是窦抗园子中的梨木。该园原为西魏的大统寺,周武帝废佛时将该寺赐与窦抗为宅。

辩才寺:位于群贤坊。隋郑孝王亮之子司空、淮安王神通为沙门智凝所立。寺名是因智凝具有雄辩之才而命名的。唐武德二年(619)迁移至怀德坊。

经行寺:本为隋长安令屈通盖之宅,邑人张绪将它买下建成了寺院。

同年还立有真化寺。

开皇十二年(592)

醴泉寺:隋文帝在此置醴泉监,取甘泉水以供御厨。开皇十二年废监立寺。

积善尼寺:位于义宁坊。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之妻贺跋氏所立,其地本为贺跋氏的别宅。

开皇十六年(596)

崇敬寺:洪遵曾在此宣讲律宗。

仁寿元年(601)

法界尼寺:为隋文献皇后为尼华晖令容所立。寺中建有双塔,各高130丈。隋文帝曾命人在此寺为抚养他长大的尼姑智仙造莲基浮屠,以报旧愿。

宝庆寺:位于大兴城中的安仁坊。隋文帝以及后来的唐中宗都常常光临此寺。文宗时建立了五色砖塔,因而亦称该寺为华(花)塔寺。明景泰年间(1450-1456)将塔迁往今西安市南门内,高23米,共7层,平面呈六角形。塔刹为宝瓶式。塔身第一层檐下有龙凤等动物雕饰;二、三、六层筑有砖龛,二、三层砖龛内存有北魏、隋、唐时期的石造像。寺院早在五代时便已毁于战火。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该寺,万历年间(1573-1620)冯从吾将军曾于此寺中讲学。清雍正元年(1723),住寺僧文天重修寺阁,后又遭毁而不复存。

日严寺:隋炀帝为晋王时所建,并广招名僧居之。

仁寿二年(602)

禅定寺:位于和平和永阳二坊间,隋初置宇文弼别馆于此。仁寿二年(602)文帝为献后立为禅定寺,并迁法师集海内名德128人住于西安大南门内的宝庆寺塔此。沙门法献还从乌踵国迎奉回来佛牙舍利,高三寸,置于寺中。宇文恺营建都城时,因考虑到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其地势较低,于是奏请在寺中建木塔,该塔在大业七年(612)建成,《长安志·永阳坊》载其木塔“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可见当时寺院之规模。唐武德元年(618)改名为大庄严寺。寺址在今西安市西南郊的木塔寨北。

大业元年(605)

大总持寺:位于和平、永阳坊间。炀帝为文帝追福而立。初名大禅定寺,寺内制度与东部的大庄严寺相同,亦有与之相同高度的木塔。

同年还立有昭成寺。

大业三年(607)

立有崇业寺。

还有许多佛寺,虽其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也很重要,兹列于下:

大崇仁寺:位于西安府城西5里。隋高祖子秦孝王舍宅而立,初名济度寺。

静影寺:位于敦化坊,隋文帝为沙门惠远立。

褒义寺:位于嘉会坊,尉迟刚立。

开善尼寺:位于金城坊。开皇年间(581-600)宫人陈宣华、蔡容华所立。

资善尼寺:位于安业坊。兰陵公主舍宅而立。

宝刹寺:位于崇仁坊。本为邑里佛堂,开皇中立为寺。佛殿为后魏时造,因其殿宇四面立柱,当中的两层楼阁仿佛是凭空虚架起来一样,层阁榱(cuī)栋,屈曲神奇,故名宝刹。

阳化寺:位于平康坊十字街之北(今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省地矿局经营处西侧),为隋内史舍人于宣道为其父建平公义、母独孤夫人所立。

正觉寺:唐初废,高宗复立时更名为招福寺。

圣经寺:炀帝大业七年(611)废。位于唐长安城光福坊。宝胜寺:位于唐长安城永乐坊西南隅。至唐武德初年改为清都观。

弘化寺:位于唐长安城立政坊。炀帝大业七年(611)废。

净影寺:位于唐长安城敦化坊十字街之北。隋文帝为沙门惠远所立,寺额为申州刺史殷仲容所题。

此外还有崇敬寺、仁法寺(来庭坊)、善果寺、阳化寺、明觉寺(永宁坊)、香海寺、总化寺(安兴坊)、通法寺(修行坊)、天宝寺、禅林寺、护持寺、成道寺、宣化寺、惠云寺、澄觉寺、明法寺、道觉寺、惠觉寺、明轮寺、缘觉寺、融觉寺、贤觉寺、神通寺、法觉寺、福林寺、释梵寺、法众寺、开善寺、光宝寺、法宝寺、功德寺、愿力寺、依法寺、宝岸寺、凝观寺、法身寺、宝王寺、应法寺、宝积寺等。

(3)隋都城以外的一些主要佛寺

悟真寺: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东南10公里秦岭北麓。隋文帝时名僧净业、慧超所建。据《蓝田县志》记载,该寺因分上、下两院,故亦称上、下悟真寺。两寺相隔约2公里。上寺在悟真峪内西边山崖上,竹林掩映,俗称“竹林寺”。净土宗创始者善导法师曾在此设坛讲法。宋时改为崇法寺。后因战火而毁圮,现存殿堂为近代所建。下悟真寺在悟真峪口外蓝水南岸,现仅存遗址。

神德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城西北约50公里的照金镇寺坪村东南。为桥山余脉的丛峰环抱。寺已毁,寺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址中出土了石佛像、石莲坐、造像碑等。1969年出土石函1件,盖上刻有“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内装有盛放舍利的铜盒,以及波斯萨珊朝银币、隋五铢钱和金、银、玉、铜、玻璃、玛瑙等饰品共50余件。

圣寿寺:位于今长安县南五台西北半山坡上,又名塔尔寺。隋代所建应身大士舍利塔,为7级正方形楼阁式砖塔,与寺前的两棵唐代古槐有隋塔唐槐之称。现寺中尚存的大雄宝殿、法堂、僧房等建筑,为清代所建。另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刻“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碑,以及陕西近代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堂石塔一座,塔上有于右任、林森等题字碑石。印光法师(1861-1940)是陕西合阳人,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是近代佛学大师。21岁便跟随终南山莲花洞寺道纯出家。第二年受具足戒,专修净土宗。后来又去普陀山法雨寺钻研佛学三十年。1923年在南京与人合作,创办了放生念佛道场,开办佛教慈幼院。1930年2月移住苏州报国寺,完成普陀、清凉、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工作;同年又在苏州灵岩寺建立了专修净土道场。在上海创办弘化社,流通佛教经典。被尊为“莲宗十三祖”。现在,他的家乡合阳蝎子山仍有印光堂,以纪念他。

慧照寺:寺址位于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下吉街。寺始建于隋,明、清时代均有重修。现存有一座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高30多米,又称慧照寺塔。该塔亦建于唐代,北宋时重修,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地震时遭毁,万历九年(1581)又重建。塔前尚存明建清修大殿一座,殿内供奉有明代铜佛像2尊。

(4)《高僧传》及《续高僧传》中所列佛寺

共有67所。京兆郡有64所,其中位于京师长安的有46所,有一部分在上文已经作了详细的叙述,但为了完整地加以说明,在此一并列出。它们分别是:

广济寺、曲池静觉寺、净影寺(通化坊)、延众寺、光明寺、总化寺、辩才寺(群贤坊)、宝刹寺、海觉寺、宫城内子城内城寺、净法寺、通法寺、宝光寺、太白寺、崇敬寺、明觉寺、仁觉寺、真寂寺、慈门寺、慧日寺、清禅寺(兴宁坊)、净住寺、济法寺、太平宫寺、大总持寺、明轮寺、妙象寺、三善寺、普光寺、内苑德业寺、香台寺、大兴东阜马头因圣寺、救度寺(醴泉坊)、玄法寺(安邑坊)、渭阴转轮寺、无漏寺(晋昌坊)、扬化寺(平康坊)、经藏寺、延兴寺、仁法寺、胜光寺(丰乐坊)、随法寺、沙门寺、曲池日严寺(青龙坊)、慧云寺、金卫寺。

其他的18所佛寺分布在京师周围,分别是:

咸阳佛迹寺、新丰福缘寺、蓝田化感寺、蓝谷悟真寺、蓝谷南横岭华严堂、户县南山田谷神田寺、华原石门山神德寺、始平智藏寺、华岳思觉寺、终南山至相寺、龙池寺、仙游寺、丰德寺、太和寺、终南梓谷德行寺、终南仿掌谷白泉寺、崇义精舍、终南清官村净业寺。

冯翊郡有2所佛寺,分别为冯翊大兴国寺和韩城修寂寺。

扶风郡有1所,汧源的药王寺。

日本学者小野胜年《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京都法藏馆,1989年)一书中,据《两京新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等集得长安隋寺114所,其中街东34所,街西78所,坊名未详2所。而见于《高僧传》者有19所,其中街东10所:来庭坊仁法寺、崇仁坊宝刹寺、平康坊扬化寺、永宁坊明觉寺、晋昌坊无漏寺、安兴坊总化寺、安邑坊玄法寺、青龙坊日严寺、修行坊通法寺、兴宁坊清禅寺;街西9所:通化坊净影寺、丰乐坊胜光寺、延寿坊慈门寺、崇贤坊海觉寺、醴泉坊救度寺、义宁坊真寂寺、群贤坊辩才寺、怀德坊慧日寺以及和平坊和永阳坊之间的禅定寺。

隋代的有些佛寺在隋一代时就已废毁,也有许多延至唐代而遭毁坏,还有的是在唐代时与其他的佛寺进行了合并。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了许多佛教文物,其出土地许多正是隋代佛寺的所在地,如20世纪80年代在温国寺遗址发掘出土的贴金菩萨像残石、飞天线刻画残石、石经幢、善业泥造像;1985年9月,在正觉寺(又名招福寺)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佛像、观音菩萨像、佛座等,共计11件。虽然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损,但是仍给人强烈的震撼。消失的佛寺虽然再不能觅见它们的踪影,但是埋藏在地下的这些珍宝,却带给我们扑面的隋代气息。

唐代的佛寺

(1)唐代佛教发展概况

李渊于618年称帝长安,建立了唐王朝。接着,他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用以缓和社会矛盾。到唐太宗(626-649)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减轻徭役,宽减刑律,发展科举制度,使封建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中央集权大为巩固。这就是史称的“贞观之治”。唐玄宗(712-756)继太宗之后,于开元年间(713-741)整顿武周后期的弊端,使国家更趋强盛,被史家誉为“开元之治”。从唐王朝的建立到此时12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社会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经济繁荣,海内富足,长安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开元之后,因政治腐败,统治者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755年起),洛阳和长安先后失陷,统一的唐王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唐代共历时290年,有过20位皇帝,除武宗李炎(841-846年在位)外,大多积极扶持佛教,将佛教与儒学、道教共同用来维护其统治。

唐高祖在称帝的同年,就曾普建道场,并设无遮大会。

唐太宗曾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两次下诏普度僧尼,还专门颁发《佛遗教经》,鼓励大臣们出家为僧。下令建立寺院,为被杀的亡灵超度,并亲身“建斋行道”。西行求法的高僧玄奘回国,太宗立即于洛阳召见,请其住长安从事译经。还为玄奘新译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武则天(684-704年在位)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曾利用佛教的《华严经》,并由法藏大师以牵强附会的手法,预言她是一位应该做皇帝的女菩萨,得到了舆论的支持。在她登基后,于载初元年(690),敕令各州各建一座大云寺,赐藏所谓的《大云经》,并度僧1000人。天授二年(691),诏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以表酬谢。

唐玄宗虽然比较尊重儒、道,但也未放弃佛教。他对开元年间先后来华的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不但给予厚遇,并请不空为自己亲授灌顶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都是在此时而得以译出并传播,奠定了中国密教的地位。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还御注了《金刚经》,颁行天下。

佛教的发展,使寺院经济实力更加雄厚,触犯了世俗地主和贵族的利益,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在道士赵归真、刘玄静等人的煽动下,武宗下令没收寺院的土地和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当时被毁的大、中佛寺有4600所,小庙40000多座,没收的寺院土地数千万顷,还俗僧尼达260500人,解散寺院奴婢150000人。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会昌法难”事件。经过这次事件,佛教几乎覆灭,仅允许各州残存1座佛寺。但此后不久,统治者又极力扶持和利用佛教。唐宣宗(847-859年在位)于大中元年(847)正式下敕恢复佛教,懿宗(860-874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4年在位)等几代皇帝也都极力扶持佛教。但佛教终因元气大伤而难以复原了。

(2)史籍中的唐代佛寺

从总体上来说,佛教在唐代处于一个繁盛的发展阶段,这种繁盛的气势首先是通过建置佛寺表现出来的。国家采取按政区建置佛寺的方式,避免了滥建佛寺之风。各地置寺实行固定数额,并需向国家提出申请,请得敕额的寺院,方可列入官籍,无敕额不在定数内,不被认可。唐初佛寺有3900所,武德、贞观之际,“州别一寺,但三十僧”(《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慧因传》,《大正藏》卷五十,第663页)。贞观二十二年(648),“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卷52),其时全国358州,平均每州约10寺。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封禅泰山,诏“天下各营一寺”,全国佛寺增至4000余所(《法苑珠林》卷一百《兴福部》第五,《大正藏》卷五十三);玄宗时期(713-755),佛寺增至5358所。即使是实行了敕建制度,但佛寺的数量仍较唐初有了大的飞跃。

对于唐代佛寺的记载有许多典籍可供参考。《宋高僧传》及《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唐五代僧行止的佛寺795所,在陕西境内的就有111所,其中104所分布在京兆府长安,其余7所分布在外县。兹录于此,仅作参考:

①京兆府:

长安、万年共97所:

延兴寺(后改名为永泰寺)、纪国寺、西明寺、弘福寺、北阙弘法院、大庄严寺(即禅定寺)、旌善寺、兴善寺(即周南顿寺)、普集寺、定水寺、法聚寺、崇义寺、灵化寺、慈悲寺、慈润寺、律藏寺(后改福林寺)、宝昌寺、义兴寺、弘济寺、集仙寺、太原寺(后改崇福寺)、褒义寺、法海寺、定国寺、千福寺、废凝观寺、南郊义善寺、会昌寺、罗汉寺、兴福寺、菩提院、华严寺、经行寺、广福院、光宅寺(后改七宝台寺、曼殊院)、资圣寺、醴泉寺、奉恩寺、章敬寺、保寿寺、大安国寺、崇业寺、大爱敬寺、大慈恩寺、玉华寺、大云寺、青龙寺、章信寺、招福寺、法乾内寺、福寿寺、宝应寺、崇圣寺、太平寺、报恩寺、卫国寺、天宫寺、圣寿寺、永安禅院、恒济寺(后改兴唐寺)、荐福寺、白马寺、中兴寺(后改龙兴寺)、罔极寺、实际寺(后改温国寺)、开业寺、观音院、内道场灵感寺、菩提寺、遵善寺、净土院、天长寺、永寿寺、圣寿寺、总持寺、草堂寺、追福院、明教寺、海法寺、灵感寺(后改观音寺,再改青龙寺)、翠微寺、龙首原法华兰若、荷恩寺、奉慈寺、镇国寺、云华寺。

终南山:龙田寺、武子云际寺、宝德寺、智炬寺、至相寺、紫阁峰草堂寺、丰德寺、圭峰草堂寺、奉日寺、回向寺、法兴寺。

新丰(临潼)1所:骊山凉泉精舍。

蓝田5所:散谷玉泉寺、津梁寺、蓝谷化感寺、法池寺、悟真寺。

户县1所:实际寺。

②商州(商县)1所:

上洛(商县)开元寺。

③凤翔府4所:

天兴(凤翔)开元寺、岐阳(岐山东北)怀恩寺、扶风(岐山)无忧王寺(即重真寺)、陈仓(宝鸡)龙宫寺。

④豳州1所:

新平(彬县)昭仁寺。

⑤鄜(fū)州1所:

洛交(富县)宝台寺。

两《唐书》中亦著录了许多佛寺。其中,《旧唐书》著录的有额佛寺110所,《新唐书》中则著录了4所,它们是:

京兆府:长安慈恩寺(75,《旧唐书》所录页码,以下同)、德业寺(85)、崇敬寺(85)、感业寺(115)、大云寺(121)、中兴寺(137)、圣善寺(141)、龙兴寺(143)、荐福寺(144)、化度寺(149)、兴圣寺(157)、宝昌寺(166)、开元寺(218)、香积寺(247)、安福寺(277)、兴唐寺(279)、资圣寺(280)、西明寺(280)、净域寺(344)、资敬寺(358)、章敬寺(372)、安国寺(406)、丰泉寺(434)、大明宫昭德寺(530)、庄严寺(539)、昭成寺(557)、唐安寺(565)、西内神龙寺(595)、启夏门外华严寺(754)、经行寺(1362)、开业寺(1367)、胜业寺(2152)、无相寺(2177)、永贵里后秦寺(3027)、宝应寺(3417)、玄法寺(4163)、醴泉寺(4257)、安乐寺(4734)、宝寿寺(4758)、崇福寺(5013)、弘福寺(5108)、光宅寺(5236)、骊山石瓮寺(2197)、终南山寺(4398)、终南山云际寺(5060)、太和谷翠微寺(新962,《新唐书》第962页,以下同)。

咸阳:善因寺(500)、石瓮寺(501)、醴泉昭陵寺(73)、昭陵瑶台寺(3755)。

蓝田:万安山玉泉寺(2898)、感化寺(5111)、辋川寺(新5765)。

周至:仙游寺(3577)、灵感寺(4283)。

京兆府以外的地区则有:

坊州:宜君玉华宫寺(69)。

岐州:无忧王寺(369)、麟游滋善寺(1363)。

华州:陟屺寺(764)。

《陕西通志》卷二十九亦记载了这时期陕西各地所建佛寺的情况,比较以上各书之记载,佛寺建造的范围更广泛了。根据该书所列的行政区划,各地佛寺概况如下:

南郑县:草塘寺;

褒城县:延庆寺(俗称打钟寺)、崇庆寺(俗称牛头寺)、宝积院(俗称石窟寺);

城固县:严因寺、大安寺、蕙香院;

洋县:智果寺、开明寺、醴泉寺、天宁寺、池南寺、高堰寺、浮石寺;

西乡县:开元寺、普贤寺;

凤县:洪利寺、铁佛寺;

略阳县:灵严寺;

兴安州:万春寺;

商州:法性寺、西山寺;

镇安县:云盖寺;

山阳县:圆觉寺;

同州:渭源寺;

朝邑县:饶益寺、金龙寺、寿圣寺;

郃阳县:光国寺、寿圣寺;

澄城县:精进寺;

韩城县:应善寺、开化寺、圆觉寺、龙泉寺、西觉寺、石佛寺;

华州:南塔寺;

华阴县:法兴寺、开花寺、圣容寺、昭贤寺;

蒲城县:慧彻寺、寿峰院、海源寺、大兴寺、**寺、具缘寺、崇寿寺;

白水县:兴教寺。

除了以上文献所列的佛寺外,唐代还有许多的佛寺散见于他书中,亦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现将它们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如下:

柏山寺:位于延安市富县西100多华里的直罗镇柏山上,因该地满山柏树,寺院被包裹其中,故而得名。据清初篡修《鄜州志·建置部·寺观》载,该寺是唐初李世民为秦王时遣使所建。当时寺院的规模很大,东西宽约90米,南北长约500米。大殿前建砖塔一座,寺内绘有唐太宗的像。现寺院的地面建筑已坍塌,仅存一座11层砖塔,高30多米,称柏山寺塔或直罗塔。1980年在该塔的第三层龛洞内发现了7尊圆雕罗汉像(3尊已残),4尊圆雕天王、武士像,造型生动而独特。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的展厅中,我们能够欣赏到其中的4尊罗汉雕像的风姿。

灵岩寺:位于汉中市略阳县城南3公里处嘉陵江畔的天然岩穴上。唐开元年间(713-741)建置。由前后两洞组成。前洞口高25米,宽50米,深60米,建有大雄宝殿,殿前有望江楼、厢房等。后洞佛龛上有泥塑彩色卧佛。前后两洞佛龛上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菩萨造像。寺内的碑石和摩崖石刻有130余方,素有“小碑林”之称。

开明寺:位于汉中市洋县境内,唐开元年间(713-741)建,宋庆元元年(1195)重修。

报本寺:位于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唐太宗为其母太穆皇后所建。寺今已不存,仅存北宋时所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一座,残高38米。

金龙寺:位于铜川市大荔县朝邑镇,贞观元年(627)建。

宝林寺:位于西安市户县南部秦岭紫阁峪中。该寺为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现仅存一塔。

香积寺: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烽火乡簿太后村。现仅存一塔。

云盖寺:位于商洛地区镇安县西北约20公里的云盖岭。僧人妙达于大中年间(847-859)所建。建成后,有九楼十八殿,僧舍千余间。后遭毁坏。明英宗时又重修。左有飞泻而下的瀑布,右有白侍郎洞,传为白居易和贾岛唱和处。

同类推荐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做最出色的经理人

    做最出色的经理人

    初出茅庐和久经沙场的职业经理必不可少的人生和职场指南。心理学、经济学和法律,这是经理人日常工作中时常涉及的三大领域。掌握了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也就等于拥有斩荆披棘的武器。我们只想对你说:请阅读这本书,这样,武器就永远在你手上。
  • 笏山记

    笏山记

    《笏山记》六十九回,是清末长篇小说中的一部奇书。主线是一位叫颜少青的才子如何建立笏山王国,成为笏山王。笏山是小说虚构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域。本书兼有侠义、言情、公案、战争、理想等类小说的成分小说的吸引力在它曲折离奇的战争故事,以及在战争中夹杂着颜少青与十五位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
  • 魔武变

    魔武变

    莫名其妙的穿越,万年单传的职业,刻骨铭心的爱恋,跨越生死的修炼,铭记一生的仇恨,看主角如何以最垃圾的职业走向成神之路!!
  • 废弃狼妃

    废弃狼妃

    (一对一,小喜的第三个文!)她,本是一只雪山上的狼,懦弱的狼。魂断于猎人的枪下,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她是王妃,懦弱的王妃,丫环小妾随便欺负的王妃。王爷丈夫拿她的血去救他心爱的女人。王爷丈夫亲手打掉了她的孩子。面对王爷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她还是走到了最后。多年后她又出现在了王爷面前,可是她已经不是从前的她了。自己的文文【肥婆皇后】连载文小喜的读者QQ群:104841161★☆★☆★☆强力推荐的文文【入戏】强力推荐的文文【黯殇】自己的完结文文【无爱侧福晋】亲亲雪雪的文文【弃妃的怒放】亲亲自恋的文文【王爷奴家有了】亲亲老沙的文文【第二十房男妾】★☆★☆★☆******喜欢的亲请收藏,投票,谢谢~******
  • 冰心锁之复国公主

    冰心锁之复国公主

    当你亲自把我送上迎亲车驾的那一刻,你我的缘分便已尽了,你不再是我的最爱,我也不是你的牵挂,从那以后,你我都只为复仇而活......她是翼国公主,国破之日,却变成了敌国的王后。他是红玉将军,为了复仇,竟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送入敌国。
  • 世界上最富哲理的美文

    世界上最富哲理的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凡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心田,一篇美言也会使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