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1900000002

第2章 佛与佛的故事

公元前6-前5世纪,古代印度有一个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国。国王叫净饭王,夫人叫摩耶夫人。他们结婚许久却一直没有孩子。有一天夜里,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六牙白象驮着一个人从右肋撞入她的腹中。醒来以后,她觉得很奇怪。不久,夫人就怀孕了。国王非常高兴,精心地呵护她。按照当时的习俗,妇女生产时必须回娘家,所以,待到临产的时候,摩耶夫人便起程回自己的父母家去。半路上,突然一阵剧烈的腹痛袭来,她知道孩子要出生了。摩耶夫人走进路旁的无忧树林,双手抓住了树干。这时,奇迹发生了,一个漂亮而健康的男儿从她的右肋下出生了!天空飘飘洒洒降下芬芳的花雨为他沐浴。他在花雨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这样一直走了七步,每走一步,他的脚下便生出一朵洁白的莲花。然后,他站在那里,伸出右手指着天空,左手指着大地,大声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人们都被这情景震撼了。

摩耶夫人带着孩子回到王宫,国王为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会间,有一位老者预言王子将来不会继承王位,而要出家。国王听了大惊。从此,他瞒着王子,将王子与外面的世界隔离起来。他为王子挑选年青俊美的青年男女作为侍从,将王宫变成一个乐园,让娱乐和快乐整日陪伴着王子。就这样,王子渐渐地长大了,国王为他娶了妻子,他们夫妇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王子始终不知道在自己的宫廷外面,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有一天,王子坐着花车游玩,人们都向他欢呼。当走到东城门时,突然,在拥挤的人群中,王子看见了一张从未见过的脸,那是一张老人的脸,布满了皱纹。王子非常吃惊,于是他向南门走去。没想到一个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正在那里呻吟,吓得王子急忙往西门跑。但是,西门正在为一位死者举行葬礼。他继续向北门跑,这时,他看见了一位悠然飘洒、仪表庄重的僧人。这一天,他看见了人们衰老、病痛和死亡的不同的状态,感到震惊,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家门去寻求解脱这些苦恼的办法。国王知道了他的打算,为了防止王子出走,他派士兵将城门把守起来。夜里,王子趁士兵睡觉时,悄悄骑着白马逾城而走。从此离开父母妻儿,开始了他的苦行生活。

王子首先来到苦修林中修炼苦行,整日不吃、不喝、不睡,渐渐变成了皮包骨头的样子,但还是一无所获。于是,他来到尼连河边,洗去了往日的尘垢,昏倒在那里。这时,一位女子为他送来了乳糜,喂他喝了下去。他苏醒过来,谢了女子,重新开始寻找解脱的办法。

王子来到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打坐,沉思冥想了七天七夜,战胜了风雨、魔王、魔女、魔军,终于悟出了“四谛”、“十二因缘”的道理,获得了觉悟,成了佛。当时他仅有35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感悟,王子首先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为跟随他的弟子讲述这些理论。这一活动,佛教史上称为“初***”。此后,跟随他的人渐渐多起来,不仅收下了五百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十大弟子),还组成了佛教的僧团,并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尊者”;或被尊称为“佛”,意思是“觉者”、“获得觉悟的人”。

这些颇具传奇性的记载,常常使佛经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在佛教雕刻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就像一幅幅活动的连环画,更是常常被淋漓尽致地雕刻在石窟中、佛教器物上,或被绘制在寺院的墙壁上。历史也就这样被记录出来。

事实上,佛教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的。公元前6~前5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印度大地上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城邦国家。这些国家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包括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与首陀罗(雇佣劳动者、奴隶、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婆罗门居于当时的统治地位。各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生活方式等都有明文规定,不能随意超越。而且,在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法典《吠陀》中还大肆宣扬这种等级制度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因为造物神“梵天”是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的,用肩和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膝盖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只有前三个种姓可以在死后再次转生为人,他们有权阅读《吠陀》经典;而首陀罗则只有一次生命,无权阅读《吠陀》经典。人们必须严格遵守种姓法规,才能够转世为较高一等种姓,并能最后归于宇宙的最高主宰——梵。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提高,祭司的地位下降,婆罗门的地位也随之动摇;由于各城邦国间连年不断的战争,刹帝利的地位逐渐提高起来;吠舍阶层的一部分人沦为奴隶,另一部分人则成为工商业奴隶主或社会的占有者,随着他们在经济上的富有,进而要求相应的社会地位;首陀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断进行反抗。这样,印度的社会便动荡不安起来。佛教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面对着社会上日益尖锐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思想领域也形成了两种主要思潮:一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及其支脉,一是反婆罗门教的各派别,统称为“沙门”,主要包括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和不可知论。虽然有这么多的沙门派别,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否认《吠陀》经典的权威,反对婆罗门的特权统治。

佛教是沙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它针对婆罗门教主张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提出了自己的纲领:不承认《吠陀》的经典地位,宣传人人都可入教,不主张祭祀,并认为不需要祭司的引导,人人都可靠自己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只要乐善好施,就可获得幸福和升入天堂。它还针对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反对特权统治,因而受到除婆罗门外的其他一切种姓的拥护。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在阐述“苦”、“空”二字,集中体现在“四谛说”、“十二因缘”、“三法印”和因果报应、轮回说的理论中。

所谓“四谛”也叫四圣谛,是指四条真实不虚的真理,包括苦、集、灭和道谛。这就是释迦牟尼得道后,在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人初***时所讲述的道理。

苦谛是讲现实人生中所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最基本的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五盛阴)。前四苦本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寻各种方法以求长生不老,由此而产生种种痛苦。后三种苦是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造成的,仇人总相见,相爱、相好却不能守在一起,需要的东西偏偏得不到,由此造成种种痛苦。但这诸种痛苦的原因却是“五取蕴”,也就是五盛阴苦。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成分:色(物质)、受(感情、感觉)、想(理性活动)、行(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四种成分的意识),他们与“取”即一种固执的力量联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贪欲。因此就产生了苦。

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或根据,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业”与“感”。一切众生贪嗔愚痴的行动,造成了善恶行为的业因,这种业因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

灭谛是指苦的消灭,这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也就是所谓无苦的涅槃境界。

道谛是指出达到涅槃境界的道路,即必须遵循的佛教理论和方法。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都因一定条件而产生变化,但各种条件的形成却是偶然的,一切事物的现象也都是由偶然的条件凑合而产生的,世界上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既然一切都变幻无常,当然也就一切皆空。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说。十二因缘说就是通过这种缘起说来解释社会的人生现象。它把人生划分为十二个环节:无名、行、识、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的相互因果联系是:对佛理的无知(无名),引起人们世俗的意志活动(行),由意志引起精神统一体的“识”。识由名、色两部分组成,名指精神,色指肉体,有了精神和肉体,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六种感觉器官(六处),有了感觉器官就引起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触),由触而生感受(受),由感受引起贪爱(爱),有了贪爱就有了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由取引起了各种思想行为,这些思想行为是能产生未来果的善恶业,故名为“有”。由以上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生)。有了生就必然有老、死。这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为因,同时又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合称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人们若要解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应从去贪爱着手,不要追求变幻无常的东西。

三法印是佛教针对人生的“无常”、“无我”而提出的三个命题。首先是“诸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变化物都是变幻无常的,没有永恒的事物;其次是“诸法无我”,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起主宰作用的实体、我或灵魂;第三是“涅槃寂静”,个人应该远离烦恼、解脱生死,进入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

释迦牟尼在初***之后,传教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在当时印度众多的城邦国家中,他不断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在历时40年的传教生涯中,他走遍了摩揭陀、拘萨罗、拔沙三个王国以及其他更远的地区。佛教初传时,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多及其子阿阇世王的大力支持,后来,又赢得了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势力渐渐扩大起来。尤其到了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约前273-前32年),阿育王用武力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佛教也随着阿育王的胜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阿育王南征羯陵伽国时,杀害了十万人,但他感到仅仅依靠杀伐是不行的,还要依靠佛法来征服人心。因此,他便在帝国境内宣布佛教为国教,开凿岩壁,或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传和推广佛教。他还特地召集佛教高僧在华氏城举行结集,编纂、整理了佛教经典的经藏、律藏和论藏三藏,以期解决佛教各派的争端,更好地推广佛教。与此同时,他不断派人到邻国去宣传佛教,使佛教的传播超出了印度国界,远及今日的斯里兰卡、缅甸、巴基斯坦、马来半岛、叙利亚、埃及等国家。

此后,到贵霜王朝时期,迦腻色迦王在中亚西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效法阿育王,在征服别国时,提出的首要条件是让他们必须信奉佛教。当他在揭陀罗定都后,立即建造了大庙和佛塔,如号称百丈浮屠的“雀离大塔”就是由他建造的。他还开始雕刻佛像、菩萨像,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开创了佛雕艺术的先例,对后世的佛像崇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1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派别。所谓“乘”即是“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是小道。意思是将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到欢乐无忧的彼岸,也就是涅槃境界。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主要在四个方面:首先,小乘把释迦牟尼看成人,小乘之“佛”专指释迦牟尼;而大乘则把他绝对神化,认为佛是全智全能、先知先觉、大慈大悲、法力无边的最高人格神,有许多化身,如二身、三身以至十身。其所言的“佛”泛指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不仅指释迦牟尼,而且还包括了三世十方的无数佛,如过去七佛、燃灯佛、未来的弥勒佛等。

其次,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认实有的我体,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大乘主张“我法两空”。

第三,小乘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主张修戒、定、慧三学(意即通过持守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和八正道,以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生死,成就阿罗汉果位为最高目标;大乘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主张普渡众生。在修行上偏重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摄”(布施、爱语——对众生以慈爱的语言和态度加以劝慰,利行——做利于众生的事,同事——与众生同处,随机教化)的菩萨行。

最后,小乘认为要实现修行的理想就必须出家;大乘则认为出家、居家均可。

佛教发展到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密教,从此佛教便渐渐在印度衰落了。到13世纪,伊斯兰教从中东地区传入印度,大量的佛教僧侣被杀,众多的佛寺及佛教文物遭到毁灭,使本来已经衰落的佛教又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更加一蹶不振。此后,经过漫长的时期,佛教才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重新得到复兴。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豪门少主的禁忌爱人:佳期无约

    豪门少主的禁忌爱人:佳期无约

    米佳从小就备受争议和嘲讽,某天从家里逃跑的米佳误入酒吧不小心喝醉被陌生人带进酒店却不慎走错了房间成了L市最危险的冷情总裁的一夕恋人……可谁知两人竟被爆出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妹,而此时,米佳发现自己怀孕了……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禛情曼舞

    禛情曼舞

    我和胤禛之间,漫长而又迂回的缘分。一生一世,几经轮回。相爱却互相折磨,相逢却又偏偏错过。纠缠的彼此,痴恋的一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情的颜色决定人生的颜色

    心情的颜色决定人生的颜色

    有时,仅仅是心态有所不同,往往演绎成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一个人的心情往往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世界是五颜六色的,拥有什么样的心情,世界就会向你呈现什么样的颜色。一位心理专家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向我们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决定权就在我们手中!
  • 明辨是非(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明辨是非(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本书旨在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青少年同学们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 美人劫:七杀天下

    美人劫:七杀天下

    最终,与她相知相守的,毒杀他。是夺她清白的他,七杀现世,战乱降至。她是星氏一族灵力最强的占星师,却为了摆脱星辰的宿命割腕自杀。墨眸初醒,她摇身一变成为异世新婚的太子正妃,却在大婚之前失去了自己的守宫砂。冥血,家族,权谋,亦或是谋算天下的他。,是腐朽之国最不受宠的皇子,外表淡漠疏离,内在薄情狡诈。一场协议,他救了她,从此与她携手天下,却沉沦在一柄淬了剧毒的双刃剑之下。权倾碧落的太子,薄凉如冰的殿下,阴狠诡秘的血族半妖,正直果毅的妖狼魔君。
  • 有话对情妇们说

    有话对情妇们说

    我从来没有要求他给我一个名分,也没有要求他离婚,因为他的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他,并且帮助他成就了现在的事业,我只是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人。如果有一天蓝海把我甩了,我也不会闹,因为我知道,既然做了情人,就要有点游戏精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什么是不该属于自己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赚钱要学温州人

    赚钱要学温州人

    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
  • 有妖气:魔妃千千岁

    有妖气:魔妃千千岁

    今个儿吹的神马风?莫名的把她吹到古代来发疯!轰个战机能把自己轰穿越了……她果然是个天才!作为胸怀天下的第一废物大小姐,必须怀揣穿越女两大技能——无耻+装X!“世界,全都归我所有,所以我不会对我的东西弃之不顾,因为我的欲望强烈啊!”只是征服世界的方向好像有点不太对。中二皇子,闷骚公子,就连那倾国倾城的病娇“侍女?!”也来参上一脚。面对三人的积极进攻,雷婷厚颜无耻的绯红表示,“其实我只想当个安静的萌妹子。”家有妖气!魔妃千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