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满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今天要受这种称呼呢?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种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欢喜满,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回来后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上前去问道:“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输千金,还能睡觉吗?”
“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踏破或打碎过碗没有?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
“都没有。”婆罗门答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了。”
婆罗门听了欢喜满的话,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千金。
依照上次的方法,婆罗门把百辆货车前后系起来,并将装饰好的欢喜满驾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欢喜满的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啊!往前拉吧!”果然,欢喜满把系着的百辆货车拉着前行,很快到达了目的地。
专门养牛的那位长者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情形也都拿出钱来赏赐欢喜满。婆罗门因为欢喜满的帮助,得到了许多财物。
比丘们啊!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
佛陀开示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戒律,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人的话语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去伤害我们身边的人,但是往往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对人恶语相向,恶语虽只有一句,却十分伤人。
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却可能会在听者心口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所以,只有心地厚道还不够,内心的厚道必须在行为上体现出来。心地再好,若嘴巴不好,也不能算好人。与人交往,嘴上留情,脚下才有路可走,否则,即便两个人都心地宽厚,也会为了口角之过争吵不休。
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我们应当管好自己的嘴,不说恶语,做一个言出友善、话语暖心的人。
一串佛珠不如一句好话
【佛心智语】
好的语言不是虚假绘饰的空话大话,也不是谄媚附和的甜言蜜语,而是发自内心的乐观与温暖。
狮头山法语说:“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一串佛珠不如一句好话。”
“一言足以伤天地之和”,语言是传达感情、交流沟通的工具,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即使是无心之过,也会成为伤人的利器。所以,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说得多了,便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正如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
我们生活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中,时时都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言语的交流。一个人话太多,容易给人留下不稳重的印象,同时也容易生是非。常言道:“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言语,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话多不如话少,倘若一开口便滔滔不绝,套话和废话远远多于有用的话;或者一开口便没有一句好话,那么,不如干脆不说。有时候,一句恶言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一群猕猴在溪边戏水,轻盈地在林间跳跃。一群修水行的婆罗门教徒路过树林时,看见戏水的猕猴们,便暗自想,这些猕猴究竟是造了什么业而生为畜生?
恰巧佛陀从山路上走下来,他们便手指这群猕猴问佛陀:“这些猕猴因造何业而来?”
佛陀回答:“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无漏智慧与神通的修行者,他在深山里一处溪边修行,行动轻盈,而且仪态威仪,身心自在。”
“当时,正好有一群外道者见到这位修行者,可是,他们不仅不赞叹他的智慧与神通,反而任意取笑他,说他轻盈的行动和敏捷的身姿就像猴子爬树一样。最后,那群外道者因为这句话,堕入猕猴身500年。”
猕猴们在树上跳跃时,听到佛陀对婆罗门教徒说的这番话,便纷纷停了下来,在树上边听边流泪。
外道者因一句取笑修行者的戏言而堕入猕猴身,可见言语谨慎的重要。做人不能多言,也不能不言,不仅要说,还要说得好。说话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说好话”,不是曲意奉承,而是诚恳讨论、热心关怀,用最温暖的语汇,表达最真挚的心意,如此而已。
美言入心三冬暖,纵然他人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打击自己,也不要想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用柔和、宽厚的态度回应,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转变因缘,这既保护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这也正可看成是对《法句经》偈语的阐释:“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者。”
恶语与美言犹如人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刚强,从不示弱,无坚不摧,而舌头软弱无力,避实就虚,知难而退,被认定为软弱的代表。然而,当人白发苍苍之时,牙齿早已掉得精光,而舌头却依然还在。这也正说明,坚硬的东西往往容易破碎、断裂,甚至粉身碎骨,给人带来的伤害也更大;柔软的东西绵长,经世耐用,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恶语与美言也是如此,恶语伤人,六月天也有如三九天,而美言耐听,寒冬里也能感受到温暖。
好的语言不是虚假绘饰的空话大话,也不是谄媚附和的甜言蜜语,而是发自内心的乐观与温暖。只有从内心正本清源,从自己的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才能生出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好的语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会令听者感到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还能鼓励失意者,救赎绝望人,为人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拒绝要婉转,要有代替
【佛心智语】
拒绝是一门艺术,不得已拒绝他人时,不但要态度婉转,而且要有代替。
在人世间,每个人都要面对接纳与拒绝,拒绝是道德大厦不可缺少的支柱。从自身而言,要懂得拒绝痛苦,拒绝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从他人而言,要学会拒绝他人的请求,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空间,也避免因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而失信于人。
拒绝是一门艺术。不得已拒绝他人时,不但要态度婉转,而且要有代替。有代替的意思是,当别人要求的事我们做不到时,就用做另一件事代替,这样既缓和了别人遭遇拒绝时的难堪情绪,也可以对别人有所帮助,甚至,别人还可能因为我们做的另一件事而感激我们。
一次,一位禅师应邀做客。席上,主人故意指酒为水,举杯向禅师表示礼敬。禅师见状,并未生气,也并不明言拒绝,而是端起一杯茶,以茶代酒,向席上所有人回敬,并借机宣讲茶与佛教的关系。这种委婉的拒绝方式,既没给主人难堪,也体现了禅师自身的修养,更避免了席间气氛的尴尬,而且人们还能从中得到佛法的受益,真是一举多得。
禅师在拒绝他人的时候并不直接说“不”,而是采用一种代替的方式。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化解了主人的刁难,让对方做到自觉的退让,而且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心地厚道的人会不遗余力、尽心帮助每个人,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识和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这种时候就要学会拒绝。拒绝往往会很难堪,容易破坏人际关系。所以,在不得已拒绝他人时,要讲究方法。
一对夫妻吵架,丈夫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山上的寺庙请求出家。
禅师知道,他只是一时冲动才想要出家的。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拒绝他,不收留他,那么从这里离开后,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来,到那个时候就可能会让一家人都陷入悲伤之中。
于是禅师把他请到寺院内,并没有拒绝他,而是和他说起了家常。谈话间,禅师获悉了他的住址,于是偷偷叫弟子下山去通知他的家人
家人听到他要出家的消息后,赶忙跑上山来。在父母的规劝和妻子的恳谈下,他低下了头,也知道自己放不下身边的这些人,舍不下这些情。于是他走过前去,轻轻地抱着妻子,两人和好如初。最后,他欢欢喜喜地携带家人下山了。
禅师拒绝他人时,并没有用直接的方法,而是注意给人留情面,最终解决了夫妻俩的矛盾,皆大欢喜。
有的人的拒绝很简单,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以,但是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别人,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而不拒绝又会为自己带来麻烦,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委婉地拒绝。
拒绝时,要注意照顾他人情绪,为他人留点空间。不要立刻拒绝他人,立刻拒绝会让人觉得我们很无情;也不要拒绝得太过随便,太随便会让人觉得我们不重视他;不要毫无通融地拒绝,要留余地,否则会令人感到难堪;拒绝的态度不要太傲慢,尽量微笑着拒绝,要让人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礼貌。如果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拒绝的艺术,就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给他人留情面。
【大师点拨人生】
在工作场合中,常会看到有些人说话不够委婉,造成同事间的紧张气氛。会做事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因为“人圆、事圆,理才圆”。若经常要争个“理”字,彼此间的感情就会愈来愈疏离,事情也就难以完成了。个性爽直并非不好,但是声色仍要柔和,这份人格的美化,就是在学做人。
——证严法师
做人要厚道,待人如春风,也要如钱币“外圆内方”。心里要守住原则,外表要圆通柔和。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是一门艺术。如何说话才能受人欢迎?一、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危的话;二、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三、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四、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话不在多,而在贴切与恰当。如果说话浅近,但是用意深远,这就是一句好话。所以,话要谨严慎说,才不会让人觉得轻薄,乃至招怨。
——星云大师
不多说话,说好话。好话也不在多,而在真诚。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体贴他人,自然能满口好话。
有时即使对方错了,也要慰勉一下,对的更应该赞美才是。对方如有两点正确、八点错误,我们应该赞美他对的二点,而慰勉错误的八点,告诉他现在虽错了,但是下次一定要改善。对父母师长等长辈,对诸佛菩萨乃至祖先,也可用身仪、口仪来表示我们的尊敬。对活着的人要赞美、慰勉,对亡者也该赞美他们在世时的美德。
——圣严法师
赞美是一种力量,说的人心里有力量,听的人能得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