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时机和场面,你需要当众讲话,有的时候,出于表达意见或自我表现的需要,你也必须当众讲话,当众讲话,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次考验,讲得好,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沟通、提升个人影响力,讲得不好,就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或者破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并打击自信心。
学会当众讲话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当众讲话的技巧。
克服你的羞怯感
羞怯心理是人们当众讲话的最大障碍,只要你克服了这种心理,勇敢地向众人展示你自己,你就已经开始迈向成功了。
所以,消除心中的羞怯感是训练语言能力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羞怯感呢?
1把精力全部放在事件发生时的情景上,而不是放在你的个性或者所有的行为上
如果你因受到责备而过于害羞,或回忆曾经有过的任何不适当的害羞行为,只能使你变得更加迷惑不解,甚至使你感觉更加无助和绝望。
只有在害羞能和我们的记忆中还十分鲜明的事件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处理害羞这个问题。比如,如果在晚会上,你因害羞无法参与晚会的游戏而感到痛苦,那么就应该首先去了解游戏,去接近正在做游戏的人——虽然表面上显得令人害怕,但却可以让你真正感受到这个游戏实际上没有一点危险,甚至还很有趣。你甚至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玩相同的游戏,这样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2借助周围的人激励自己
来自亲人的夸奖,对于你而言是种激励,但有时候,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所给予的赞美,对你的影响效果更大,往往会成为促使你进步的最好动力。
当听到别人的赞美和鼓励时,你首先要相信是自己的表现打动了他们,因此要相信他们的赞美是真诚的和发自内心的,这样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接受赞美,进而增长自信。
大凡历史上的领袖人物都非常自信,所以在表述时,他们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应对自如、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害羞病患者,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克服方法。为什么会怕人笑呢?一定有人笑过你,因此你才会怕人笑。如果你相信这一点,那么,就好好回忆一下,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人面前,为了什么遭人取笑。
常常是因为某些事情刺激了你的心灵,最初怕某些人或某件事,后来就笼统地全怕起来,即使那个人或那件事早已不存在了,而你的“怕”却从此附在你身上,现在只要把以前笑你的人,或是导致你受人取笑的那句话找出来,仔细分析一下,就可拔除“怕”的“根”。
不就是有某个人笑过你么?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笑你;不就是因为某句话,别人才笑你的么?这就是说,并不是你说的所有的话别人都会笑你。可笑的只是那句话,别人说了那句话,你也会笑的。自然,你必须明白,为什么那句话可笑,如果笑你的人喜欢取笑别人,那么,多半错不在你,只要避免在这种人面前说话就可以了。所以,你要学会丢掉你的羞怯感,勇敢一点。
提升语言的影响力
在当众讲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几乎人人皆知而又常常被忽视的特点,就是口语化。按说,当众讲话主要是口语表达,语言的口语化本该不成问题。但由于当众讲话总要比一般的随意交谈或在非正式场合的说话更规范、文雅和生动,也由于许多人在准备稿子的时候常常要堆砌辞藻、雕章琢句或摘抄报章,还以为是讲求文采,这就容易使演讲的语言“文章化”。
那么,怎样做到演讲的语言口语化而更具影响力呢?
第一,尽量选取双音节词,并注意词语的音节搭配。口语是线性语流结构,以声传意,瞬间即逝,不像读书看报,一遍看过去没弄清,还可以再看两遍,所以同义的词最好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而不要用单音节的。古汉语之所以难懂,多用单音节的词是原因之一。好在现代汉语的词语大多由原先的单音节变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了,这就容易让人听清楚,更适合于“口传”或“耳收”。例如,说“我初次谈恋爱时”就不如说“我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更为顺口入耳;说“因我没经专门的演讲训练”,就不如说“因为我没有经过专门的演讲训练”显得清晰舒畅。当然,单音节的词并不是一概不能用,而是表达同样的意思最好少用单音节的词,多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第二,在用词风格上,多用通俗生动的“现成话”,而不要文白夹杂。口语也要修辞,多用俗谚俚语和选用职业术语、绝妙类比。也就是说,口语要多用浅易通俗、生动活泼的“现成话”。诗人艾青按说是十分精通典雅的语言了,但他在《诗论》中强调说:“最富于自然的语言是口语。”
语言要通俗不单是为了简明易懂,更不是浅薄庸俗、单调乏味,而是为了既通俗易懂,又具体、生动、活泼、形象。老舍在他的作品中之所以尽量多用口头语言,不仅是为了叫人明白易懂,而且是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这正如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的:“历代以来,开一代文风的杰作,起前代之衰的妙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反因循守旧的书面语的习惯,勇于运用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古代的说书人,讲到故事中的人物心头不安时,不说忐忑不安,却说‘心里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讲到羞耻时,不说满面羞赧,却说‘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讲到赶快逃跑时,不说赶快逃跑,而说‘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讲到着急时不说着急,却说‘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所有这些都博得听众的赞赏和喝彩,而且流传至今仍有强烈的形象性、新鲜感。”
人们往往有一种习惯性的看法,认为口语简单粗浅,而书面语应当完善而文雅。实际上,现代实用语言在口头和书面两大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也不该有多大差别。有些人讲话、致辞或答问总要按照稿子念。如果你的口语不生动,不善于脱稿讲话,那么你写出来的稿子也往往是平板冗长、干巴乏味的,当然也就不具备口语的特点。不是口语化的东西却又用嘴说,这就是某些人的口语表达既不通俗又不生动的主要原因。而另一种倾向是只求简单明白,不求细致生动,这就流于粗俗和浅陋。正确的理解和做法是,书面语言要尽量多用通俗而生动的口语;而在口语表达上要尽量吸收书面语中那些精炼而严谨的词语。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会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
第三,句式要简短而灵活。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外国人的一篇汉语作文:
我,叫施吉利,加拿大人,很喜欢汉语。我买了许多书,特别是汉语辞典、北方方言辞典、成语辞典等。我发现成语、谚语、俗语很好,准确、生动、幽默、风趣。
有一天,很热,我到楼下散步,看见卖西瓜的,是个个体户。我说:“你的西瓜好不好?”
他说:“震了!”
我问:“什么叫震了?”
他答:“震了就是没治了!”
“什么叫没治了?”
“没治了就是好极了!您看我的西瓜多好!”
这时,我用了两句俗语,刚学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的瓜皮儿薄、子儿小、瓤儿甜,咬一口,牙掉啦。”“咔嚓”一声,他切开一个。
我一吃,皮儿厚,子儿白,瓤儿是酸的。我又说了两句成语:“你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
他的脸“唰”地红到脖子根儿。我说没有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他一听急眼了:“这个不算。”“嚓”地又切开一个。我一看,皮儿倍儿薄,子儿倍儿黑,瓤儿倍儿甜,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说:“好吃不好吃?”
我一伸大拇指:“盖了帽儿了!”
这位外国人学汉语也真学得“盖了帽儿了”,一是采用了生动的俗语,二是句式简短。这虽然是用笔写的作文,但语句大多是五六个字,最长的才有十来个字,体现了口语的特点。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讲话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定要学会把握语言的风格,注意文采,使讲话通俗易懂。
选好“破题”的方式
当众讲话时,入题并不等于破题,二者的区别在于:入题只是引导进入设定的题目或论点的方式,而破题则是提纲挈领地进入各个论据或阐述的要点之中。可见,破题对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自己的思路走,是关乎演讲成败的又一重要环节。大致说来,我们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来做到破题的明确。
1立一定句并加以强调,以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重视
在《论男子汉》的演说中,作者为了论述“男子汉”最突出的特征——勇气,故意使用了“勇”的对立物,即一个“难”字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当然,这个标志字符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且听他是如何表述的:
“刘晓庆说,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做男人难,做一个男子汉尤其难!但男同胞们是欢迎这个‘难’的,正因为其难,才富于挑战,才能显示勇气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
2制造语义的转折
用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的目的,并给人以警醒,达到新颖的意境和感受。道格拉斯在《谴责奴隶制的演说》中,使用了提问的入题方式:“为什么今天邀我在这儿发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接下去他没直接指出“废奴”这个主旨,而是聪明地选择了“国庆”,以及和这个与全美利坚公民欢乐气氛相反的词——“凄凉”来破题,一开始就引起了听众的同情。他在叙述了国庆意义后这样说道:“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是怀着一种与你们截然不同的凄凉心情来谈及国庆的。我并不置身于欢庆的行列,你们巍然独立只是更显露出我们之间难以度量的差距。”
3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
丘吉尔在担任首相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就用了两处设问来加以论述,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为破题而设立的标志语。他说:“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赢得胜利。”
当然,破题的方式还有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量简约。用明确的言语标志符号去吸引听众,以便朝自己拟定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阐述的内容。
成了文的技巧,就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要想学会当众讲话,你必须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