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当代最大型的发明创造。“阿波罗”计划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阿波罗”宇宙飞船所采用的技术,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它们精确无误地组合好,实行系统管理。
科学界的三次技术革命也无一不与组合有关。
第一次大组合是牛顿组合了开普勒天体运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体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规律,从而创造了经典力学,引起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大组合是麦克斯韦组合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和拉格朗日、哈密尔顿的数学方法,创造了更加完备的电磁理论,因此引发了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
第三次大组合是狄拉克组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鄂方程,创造了相对量子力学,引起了以原子能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思维在不断创新,组合在不断进行。
20世纪以后,许多发明创造活动步入了大联合、大发展的新时期,就是对创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到了一个需要创新的时期。一个人闭关修炼而一鸣惊人的创新时代已经过去。原子弹、航天飞机的实验研制,都是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携手攻关才成功,诺贝尔获奖者中,团队成功的越来越多了,许多重大的攻关研究,都需要团队合作,大兵团作战,多学科交叉融合,甚至需要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介入,需要世界性的大合作,这也许就是组合的魅力。
动态思维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万物皆在变化,这要求我们用动态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甲对乙提议说,“从现在开始的两个月内,我每天给你10万元,你第一天只给甲一分钱,但之后的每天比前一天加一倍。你看如何?”乙窃喜,心想占了大便宜,于是一口答应。第十天时,乙已经得到了100万元,而自己只付出5元钱,乙非常满意。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乙开始后悔了,发现自己付给甲的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就快要入不敷出了。知道第60天时乙应当付给甲多少钱吗?2500亿都不够!
乙之所以吃亏,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发展的事物和停滞的事物在本质上的区别。孕育着变化和发展的时间是多么的神奇,一切登峰造极的演化都和时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动态思维是一种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某地主要出产土豆和豆角。有一年,市场上土豆卖得出其的好,一个农民由于种了许多土豆而大赚了一笔,那些没有种土豆的人抱怨自己失去了一次发财的好机会,第二年都把原来种豆角的地改种了土豆。结果种土豆的人太多,市场上土豆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土豆价格暴跌,大家都损失惨重。
唯独有一个人不但没有亏损,反而大大地发了,就是那位第一年种土豆发财的农民,他见别人都种土豆,转而改种了豆角,结果大赚了一笔。
人和人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此,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有的人走一步看十步,这就是动态思维体现出的前瞻性的积极态度。
1937年美国人卡尔逊发明了静电印刷术,然而当时这项技术并没有收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唯独纽约州施乐公司的领导人独具慧眼,认准了这项发明前途无量。他认为,静电印刷术可以摒弃蜡纸刻写,告别了油墨印刷,能够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因此,施乐公司不惜投资500万美元,组织技术力量研制复印机。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攻关,终于开发出第一台可以使用普通纸的“施乐”复印机,为施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一项好的商业创意往往就源于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正确预计,即对事物动态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平面思维
什么是平面思维呢?著名思维学家德·波诺的解释是:“平面”针对“纵向”而言。“纵向思维”主要依托逻辑,只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面思维”则偏向多思路地进行思考。为此,他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
在一个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来。按纵向思考的人,只会嫌自己打得不够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按平面思维法思考的人,则考虑很可能是选择井的地方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有水,或者要挖很深才可以挖到水,所以与其在这样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纵向”总是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古时候,一个村落的几名勇士结伴前往远方的一座神山,据说在那里可以祈求到神灵最灵验的保佑,到达那里的人能够成为最幸福的人。
就在接近神山的时候,勇士们的面前横着一条大河,河很宽,水很深,徒步难以渡过。
但是最后,勇士们都跨过了这条河,但用的方法都并不相同:有的人是游泳高手,他在自己体力最好的时候游了过去;有的是木匠,他就地取材,制作了一艘小船;有的人沿着河走到了有村落的地方,他相信那里会有桥,果然,被他猜中了;还有的人干脆坐在那里等待,最终等到河水结成了冰,他也成功地到达了彼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有时,当我们在一条路上受阻时,可以尝试运用平面思维法,独辟蹊径,从而达到我们的目标。
当你面对困难,无法运用常规的办法或思路来解决问题时,你是否想过,其实还有另外一条道路也可以通向答案呢?
1956年,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孤制造厂合资,设立了大孤电器精品公司,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幸之助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自己任顾问。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专做电风扇的,后来开发了民用排风扇。但即使如此,产品还是显得很单一。西田千秋准备开发新的产品,试着探询松下的意见。松下对他说:“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当时松下的想法,是想让松下电器的附属公司尽可能专业化,以图有所突破。可是松下电器的电风扇制造已经做得相当卓越,颇有余力开发新的领域。尽管如此,西田得到的仍是松下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并未因松下这样的回答而灰心丧气。他的思维极其灵活与机敏,他紧盯住松下问道:“只要是与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吗?”
松下并未细想此话的真正意思,但西田所问的与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四五年之后,松下又到这家工厂视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西田:“这是电风扇吗?”
西田说:“不是,但它和风有关。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后来,西田千秋一手操办的松下精工的风家族,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电风扇、排风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有为果园和茶圃防霜用的换气扇、培养香菇用的调温换气扇、家禽养殖业的棚舍调温系统……
西田千秋只做风的生意,就为松下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工作中,如果只在一条路上走,很容易会觉得路已经走绝了。但实际上,路的旁边也是路,而且条条都是新的路,只要善于开拓,就能引领你走向成功。
川美子是日本一家内衣公司的职员,她在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顾客在试穿内衣时先要脱外衣,如果试一件不合身接着再试时,是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多少有些尴尬。并且有不少顾客反映试衣室过小、换衣服不方便等问题。
川美子想,如果能在自己家里邀集三五位邻居或女友,一起挑选公司送来的内衣,有中意的式样当场试穿,这种场合气氛亲切,最适宜妇女购买内衣。她把这个建议告诉了经理。经理觉得很好,便决定采取这种方式来销售内衣,并配合这种销售方式作出了一些规定:凡是在家庭联欢会上一次购买1万日元以上的顾客,就能获得该公司“会员”资格,今后购买内衣可享受七五折的优惠;会员如在3个月内发起家庭联欢会20次以上,销售金额超过40万日元,就能成为本公司的特约店,可享受6折优惠。如果在6个月内举办家庭联欢会40次以上,销售金额超过300万日元,就能成为本公司的代理店,享受零售价一半的批发优惠。
采取这种销售方式以后,这家内衣公司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0年以后,该公司年销售额达200亿日元以上,成为日本内衣业的后起之秀,被舆论界称为“席卷内衣业的一股旋风”。
还有哪里比自己家里更自在、舒适?为什么我们不能将销售从店铺向消费者家中转移?这样会让顾客更加满意,比在店铺内改善试衣室更有效果,同样提高了内衣的销售量和销售额。
这个故事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并不止一条道理通向成功,当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时,不妨运用平面思维法,从其他的层面和其他的视角入手,“换个地方打井”,往往能够更顺利地推进项目的进程,取得更大的成功。
收敛思维
收敛于发散相对应,是把已知命题作为出发点,遵循传统的逻辑规则,沿着归一的或单一的方向进行推演,从而找到一种满意的答案。简单地说,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而收敛思维的方向则是由四面八方向中心集中。
相对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有下述三个主要特点。
1.单一性和归一性。收敛思维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于一个问题的诸多答案、办法和方案中,只能有一个最好的。
2.严密性和论证性。收敛思维要求把解决的问题纳入传统的逻辑轨道,然后按照传统逻辑规则进行严谨周密的推理论证,必须是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地展开,特别重视因果链条,不允许用直觉和想象代替推理和论证,更不允许出现思维跳跃。
3.真理性和求实性。收敛思维要求得出最满意的答案,办法、方案必须符合客观真理。它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然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实践检验,一旦发现同检验的事实不符合,即返回到问题的起点重新进行认识。
乍看之下,收敛思维是一种十分保守的思维方式。其实,收敛思维同发散思维一样,也是一种创造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就像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对于创新思维全过程,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发散思维所取得的多种答案,只有经过收敛思维的综合、比较、集中、求同、选择,才能加以确定;如果离开了收敛思维,则发散思维的答案无意义也无价值可言。反之,收敛思维必须以发散思维所取得的成果为前提。只有经过发散思维提出的多种答案、方案、办法、收敛思维才能对其进行综合、集中、求同、选择;发散思维提出的多种答案、方案、办法愈多愈广泛,收敛思维的认识就愈全面、选择的机会就愈多,愈容易得出最为满意的答案,也就愈接近客观真理。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反复交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又称“空间思维”,是一种反映对象整体及其与周围事物构成立体联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考虑问题,让思维在立体空间中邀游。
如,人们现在利用楼顶建立的“空中菜地”,“空中花圃”等,就是立体思维的具体运用。
研制导弹和卫星时,往往需要几十万个甚至几百万个电子元件,科学家通过立体思维设想,研制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一块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可以包含13万个晶体管的电子线路。
都市的平面交通拥挤不堪,用立体思维构思交通,建成地铁、高架道路、立交桥等,有效地解决了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