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环境、发挥才智及选择的自由,都是人性的特点,但“体系萧条”却使人性越来越难以彰显。人类行为深受所属层级体系的限制与操纵。人类不像毛毛虫,却比较像木偶。木偶的外形酷似人类,而其行动则完全受外力控制。
“体系萧条”下可怜的人类,可以用“排队木偶”一词来形容,他们会经过生存、打卡、填表、执行无意义的仪式等阶段。今天,“排队木偶”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社会势力,他们包括普通人、沉默的大众、多数人、一般人或是消费者。
“排队木偶”是功能性的人,他对工作的内涵漠不关心,却对发明更新、更好的官僚程序极度热衷。他致力于研究行使职务的方法,而非发挥职务的实质内涵。
“排队木偶”非常注重个人归属感。从较广的层面来看,他会对自己的国籍、宗教或隶属于大多数人的团体而骄傲不已。从中级管理阶层来看,他可能属于庞大的机构、商业俱乐部和兄弟会社团;从高级管理阶层来看,他特别喜爱加入私人俱乐部或成为高级机构的会员。
如果“排队木偶”的地位获得提升,他就必须被迫面对一个痛苦的抉择——是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木偶还是做一个不胜任的可怜虫?
“排队木偶”当权时,会用本身有限的理解力诠释社会现象。他常说:“我们可以做得到,所以让我们放手去做。”他从事太空探险,因为所有必要的科技一应俱全;他发明了能消灭世界人口几百次的核武器;他制造了上百罐的细菌,每罐都具有消灭10亿人的威力,而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全世界人口也不过60亿而已。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因为他受到精神压抑的煎熬,从而导致感情的匮乏。尽管他深受其害,却不会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任何对策都会牵涉到责任和人道价值。他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在枪或奶油之间做选择,也不是决定是否要修建造福百万市民的快运系统,或者斥资30亿元发展登陆月球的计划,而是他走不出层级组织的困境,他被无意识的人们推动着盲目向前。
庸人们的天堂
许多人变成“排队木偶”后,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他们继续沉溺于排队的行为模式。教育界、法律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等都在崇尚平庸,个人贡献不复存在,平庸成为流行时尚,并进而成为典范作风。由平庸人领导的“平庸社会”都由“排队木偶”全权管理。
可是有些忧心忡忡的人,却因为他们的觉醒而饱受痛苦。这些不适应环境的人大声疾呼,倡导变革,可是沉默的大众都已成为无可救药的“跟从癖”。
“跟从癖”是一个没有个性特征的标准单位,他是大众口味的典型代表,他是大众文化、大众风尚、大众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技术创造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标准社会,免除了“跟从癖”的责任,使他们不再需要做决策,也使他们觉得只要保持他们的跟随行为,就可以安然无事地接受教育、法律、产品和政府的平庸。
“跟从癖”对技术的巨大进步深信不疑。他被汽车、冰箱或其他用品上的电镀装饰迷住了。作为一个消费者,他觉得自己是进步的促成者之一。他参与重大事件,而且以登陆太空计划之类的成功而自豪,虽然他与这些成功没有一点关系,对它们也只是一知半解。
如果不加限制,“跟从癖”的泛滥最终将腐蚀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与“跟从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典型是“人道主义者”,他的特质是培养精神生活、仁爱与自我实现。这种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创意、自信、才干中获得满足。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人道主义者”,我们不但可以把自己从不称职中解救出来,而且还可以扭转正在逐步升级的“体系萧条”现象。
平庸至上的社会
理想的“排队木偶”被有系统地剥夺了想象力、创造力、天赋、梦想和个人特色。自从进入公立学校开始,他就被灌输不同学科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处理生活问题。从这种教育制度出来的人,都将成为“平庸社会”中机械化的角色。当他一旦进入“平庸社会”之后,便被排山倒海般的势力压迫着,内心残存的真实感情无法忠实地表达。剥夺个性的机械化工作方式,会使他进一步丧失自我。最后,他只有公式化地扮演好“排队木偶”的角色,才能得到满足感。
在平庸至上的社会中,一切崇尚大众化、通俗化,这个风气使整个社会口味低落,产品品质也不再精良;在平庸至上的社会中,行政组织内的各个部门都有自我膨胀、敷衍了事的趋势,组织内的法则、规定和条例不但钳制了个人行动,也严重侵犯了个人生活。
于是,员工开始感染一种病态心理,他的安全感越来越依赖法则、规定、惯例和有关他职务的记录。渐渐地,他便显露出无知、刻板甚至恶毒的组织偏执狂。他极度重视组织内部的结构、程序与形式,对工作表现或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反而漠不关心。
“平庸社会”对官员施压,要求他以正确的方法、小心谨慎的态度,维护组织中的各种惯例。于是他一味墨守僵化的官场作风,而且对既定程序不知变通,只是盲目服从。
由于他将全副精力投注于服从规定之上,所以根本无暇顾及工作成绩,更别说为大众提供服务了。
在层级组织中蹿起的官僚,往往得力于他们的负面特质。所谓的“能干”是指不打破常规、不兴风作浪。拖延(Sluggish)、隐秘(Secretive)、多疑(Suspicious)是官僚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3S”诡计。如此,每个“排队木偶”就逐渐养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他会汲汲营营地做好分内工作,却对所属部门、公司、社会、国家的萧条与腐化袖手旁观,不闻不问。
彼得处方
为了避免人们都成为“排队木偶”,扭转“体系萧条”的颓势,彼得博士提出了“彼得处方”,提供了六十五则改善生活品质的秘诀,让读者可以透过自我表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向上攀缘、爬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选择地实施。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净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彼得处方十一:彼得延伸法——了解在你之上职位的压力和报酬。彼得处方十二:彼得释放法——免于不相关势力的影响。彼得处方十三:彼得波尔卡舞曲——跨越障碍是成功第一步。彼得处方十四:彼得人格面貌——描绘一个理想的自己。彼得处方十五:彼得专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熟练的领域。彼得处方十六:彼得优先法——选择持久的乐趣。
彼得处方十七:彼得潜力法——找寻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彼得处方十八:彼得先知法——预知自己的能力范围。彼得处方十九:彼得预测法——做事情前预测后果。彼得处方二十:彼得可能法——可能的话,尝试转业。彼得处方二十一:彼得收容所——拒绝“升迁”。彼得处方二十二:彼得短剧法——如果上司逼你接受一个你缺乏兴趣的职位,你就假装能力不足。彼得处方二十三:彼得回避法——不要对“楼上的人”太认真。彼得处方二十四:彼得巧言法——用言语去澄清而非混淆观念。彼得处方二十五:彼得预想法——认清目标。彼得处方二十六:彼得议案法——建立衡量成就的标准。彼得处方二十七:彼得讨论会——让员工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彼得处方二十八:彼得政策法——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容。彼得处方二十九:彼得定位法——从需求而非形式角度理解目标。彼得处方三十:彼得实用性——订立可行的目标。彼得处方三十一:彼得目标表达法——将目标诉诸言语和行动。彼得处方三十二:彼得参与法——让他人参与建立阶段性目标的过程。彼得处方三十三:彼得精确法——用明确、看得见或测得到的方式表达目标的具体内涵。
彼得处方三十四:彼得和平原则——和善地待人处事。彼得处方三十五:彼得处理法——决策过程中运用理性。彼得处方三十六:彼得时效法——当机立断、及时行动。彼得处方三十七:彼得平衡法——要在恐惧与急躁中取得平衡。彼得处方三十八:彼得精简法——以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彼得处方三十九:彼得分离法——将解决方案和人事问题划分清楚。彼得处方四十:彼得承诺原理——当心作出一个没有人赞同的决定。彼得处方四十一:彼得效力法——勇于行动。
彼得处方四十二:彼得或然率——科学方法与预言的天赋都只能概略描绘出未来事物的轮廓。
彼得处方四十三:彼得明确法——在选择或提升每名人选之前,先认清工作性质。
彼得处方四十四:彼得证明法——购买前先试用。彼得处方四十五:彼得预演法——暗中进行考验。彼得处方四十六:彼得戏剧法——模拟未来状况。彼得处方四十七:彼得请愿法——尝试临时实验性升职。彼得处方四十八:彼得宣导法——培养新的胜任人选。彼得处方四十九:彼得理解法——用第三只耳朵倾听。彼得处方五十:彼得教学法——强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为。彼得处方五十一:彼得配对法——将有效的强化因子和预期产生的强化因子配对出现。
彼得处方五十二:彼得薪资法——只要表现优异就能获得薪资。彼得处方五十三:彼得升迁法——当升迁人选足以胜任新职位时,他才会将升迁视为一种报酬。彼得处方五十四:彼得地位法——有系统地提高优秀员工所在职务的地位,以资鼓励。
彼得处方五十五:彼得效率法——鼓励员工相信效率为报酬之依据。彼得处方五十六:彼得赏罚法——依表现优劣,赏罚分明。彼得处方五十七:彼得利润法——让所有员工共同分享利润,使员工成为和谐一致的团队。
彼得处方五十八:彼得保护法——福利应该能为员工提供实质的安全感及有意义的享受。
彼得处方五十九:彼得美食铺——让每名员工有权选择他或她想得到的报酬。彼得处方六十:彼得目的法——若想鼓励和强化员工的表现,就明确地告诉他们工作目标,并提供足以回报他们贡献的奖励机制。
彼得处方六十一:彼得参与法——奖励团体表现。彼得处方六十二:彼得授权法——为有能力者提供发挥创意的机会。彼得处方六十三:彼得赞美法——传达你对员工杰出表现的赞赏。彼得处方六十四:彼得声望法——和各阶层的优秀员工沟通。彼得处方六十五:彼得趋近法——透过强化的手段,不断使一个人趋近理想的目标,可以改造一个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