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在3年前结识了一位叫华莱士的朋友,他曾花了好几年时间在巴西进行考察,后来又到马来群岛进行考察。华莱士在比较岛上和其他地方的动植物过程中也产生了进化论思想。
华莱士把自己的观点写成论文,寄给了达尔文先生。达尔文收到华莱士的论文后,顿时惊呆了:华莱士的观点与他正在完成的著作竟然"惊人地相似"!
达尔文面临着这样的现实--只要他推荐,华莱士就将抢先得到发明权,而自己从事了20年的工作就将属于华莱士!经过慎重考虑,达尔文决定放弃自己20年来的研究成果,单独发表华莱士的文章。
然而,深知达尔文研究成果的赖尔和植物学家胡克认为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他们早就知道达尔文在着手研究物种起源,也知道达尔文的研究要比华莱士深刻得多。他们既尊重达尔文,也尊重华莱士。
最后,在他们的倡议下,1858年7月1日,在林奈学会上,同时宣读了达尔文论文的初稿和华莱士的论文,由此轰动了科学界。
华莱士也是一个很谦虚的科学家,他在读了《物种起源》后,认为达尔文确实比自己高明得多。他提议,把生物进化论定名为"达尔文主义",而他则以自己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而感到自豪。
谦虚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只有内心谦虚、待人谦和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取得较大的成就。无论你理想多么远大,才华多么出众,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养成谦和的美德。
我们看体育比赛,知道一个运动员要跳高,就必须先蹲下,没有人可以直着双腿而跳得高的。一个运动员在田径比赛时,特别是短距离比赛时,要跑得快,就必须先弯下腰,向前倾斜力度更大,因为这样会跑得更快。
真正有大成就者,成大事业者无不是谦虚好学的人。当他们想要骄傲的时候,立即就会想到谦虚,他们会以谦逊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
认清自己的局限,不盲目自负
人们把自己想得太伟大时,正足以显示本身的渺小。
--王尔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认清自己的局限,做事情量力而行,才能够取得成功。如果过于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那么只能是自欺欺人,落人笑柄。
在一块青石下面,生活着一群蚂蚁。其中有一只蚂蚁,它的力气很大,像这样的蚂蚁大力士以前还不曾有过,它能够毫不费力地背上两颗麦粒。若论勇敢,它的勇气也是空前未有的,它能像老虎钳似的一口咬住蛆虫,而且常常单枪匹马地和一只蜘蛛作战。它不久就在蚁穴之内声名大振,蚂蚁们的话题几乎都离不了这位大力士。
弄到后来,它的头脑里塞满了颂扬的话。它一心想到城市里去一显身手,到城市里去博得大力士的名声。有一天,它爬上最大的干草车,坐在赶车人的身旁,像个皇帝似的进城去了。
然而,满腔热望的蚂蚁大力士碰了一鼻子的灰,它以为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可是不然,它发觉大家根本不理会它,城里人个个忙着自己的事情。蚂蚁大力士找到一片树叶,在地上把树叶拖呀拖的,它机灵地翻筋斗,敏捷地跳跃,可是没有人瞧,也没有人注意。所以,当它尽其所能地耍过了武艺,便怨天尤人地说道:"我觉得城里人都是糊涂和盲目的,难道是我不可理喻吗?我表现了种种武艺,怎么没有人给予应得的重视呢?如果你上我们这儿来,我想你就会知道,我在全蚁穴是赫赫有名的。"
那天回家时,蚂蚁大力士变得聪明些了。聪明的蠢材就是这样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名满天下,恍然大悟时方才知道自己的名声仅仅限于蚁穴的范围而已。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谁都不会是常胜将军。骄傲自负的人就像这只可笑的蚂蚁一样,总是把自己自封为天下第一。自负的人总认为成功永远属于自己,别人永远甘拜下风,一旦别人的成就超越了自己就会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王某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然而他却选择了从14层的办公楼一跃而下,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不禁为之惊呆了,尤其是熟悉他的同学、老师和同乡,更为他的轻率而倍感痛心。谁能想到四年前他的风光呢?
四年前,王某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所虽是重点却鲜有省状元的大学。进校后,学校领导、老师对他倍加重视。仅他个人的宣传就搞了半学期,他成了全校的热点人物,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是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让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此,他变得极其高傲。他经常因为觉得老师讲得不好而不去上课,也从不参加集体活动,而是时常沉浸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里混沌度日。老师为他的滑坡而担忧,经常劝导他要戒骄戒躁。可是他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认为,自己这么聪明,对付那些考试是小菜一碟。就这样,虽然他从未在期末考试中挂"红灯",但成绩平平。
转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单上自然没有他。于是,他终于不甘示弱起来,向全班同学宣称他要考上全国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从此,他开始起早贪黑地学习了。无奈,由于大学期间专业功底太差,他学习起来总是力不从心。三月份公布成绩时他的专业课均没有上线,这对于骄傲惯了的他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拿到成绩单时他呆呆地伫立了良久,整个人如霜打的茄子一般。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14层高的办公楼前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浸透了鲜血的成绩通知单和一封遗书。他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再也骄傲不起来了,所以我选择了死亡。对我而言,没有了骄傲,就如同剥夺了我的生命。"
他就这样走了,而直至死前他也未能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正因为他一贯沉浸于自我陶醉中,一旦所幻之梦变得支离破碎,他那自负的心理便难以负荷,以至于精神崩溃。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青少年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又要明白自己的不足。
有一位教授住在一个离郊区不远的街区,那里有很多卖小吃的商贩。一次,这位教授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
教授和孩子驻足围观,只见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仅在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
接着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佐料、盐、味精等,随后捞面、加汤,做好十几碗面的过程竟用了不到5分钟,而且还边煮边与顾客聊着天。
教授和孩子看呆了。
当他们从面摊离开的时候,孩子突然抬起头来说:"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比赛卖面,你一定输!"
对于孩子突如其来的话,教授莞尔一笑,立即坦然承认,自己一定输给卖面的人。教授说:"不只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我在这世界上是会输给很多人的。"
他们在豆浆店里看伙计揉面粉做油条,看油条在锅中胀大而充满神奇的美感,教授就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炸油条的人。"
他们在饺子饭馆,看见一个伙计包饺子如同变魔术一样,动作轻快,双手一捏,个个饺子大小如一,晶莹剔透,教授又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
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我们在看待周围的事物时,常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并因此而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然而一旦我们将心头的高傲去掉,清楚地将自己与别人作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处处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巴甫洛夫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能够倾听采纳各方面不同的意见,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和他这种善于纳谏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魏征是唐代名臣,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将关中地区16~18岁青年男子中身体棒的点为府兵。魏征极力反对。他对唐太宗说:"如果把河弄干了捉鱼,是能抓到鱼的,但第二年就抓不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也能捉到野兽,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捉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征来当兵,势必造成劳动力减少,导致农田荒芜,那么将来的赋税徭役也就没有来源了!"唐太宗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就收回了这个命令。
还有一次,唐太宗见天下太平,连年丰收,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封禅(祭礼天地),以炫耀自己的德行。但这种举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将给沿途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于是劝说唐太宗:"隋末以来,全国战乱频繁,大片土地荒芜,各地受的破坏很厉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如果皇帝去封禅,必然会带大批官吏和卫队,那么一路上将给老百姓造成多么大的麻烦呀!"唐太宗想到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就取消了封禅的计划。
又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的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征说:"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一面之词就昏庸。"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等贤君和秦二世、隋炀帝等昏君的例子,并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来自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君王就不会受蒙蔽了。"魏征还经常劝谏唐太宗: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时刻想到危险的日子,要自始至终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后来,他觉得唐太宗不像早先那样节俭朴素、体恤百姓、勤于治国了,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觉得他提得很对,就把他的意见书贴在墙上,时时观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松劲。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