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700000002

第2章 取材(2)

反复观察。观察要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就必须长期地反反复复地观察。客观事物由于受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会出现变幻莫测的奇异形态,不作反复观察,把握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就会以偏概全,以假乱真。一个同学曾对雪后的远山作过这样的反复观察。一天中午放学时看远处披着雪的西山,发现西山好象离自己近了一半似的。下午上学时再观察,却又发觉这些山似乎又向远处略略移动了。下午放学再看,山似乎又向远处退过去一些。第二天第三天又照样作了观察。随着山上积雪的颜色一天比一天变暗,山的距离也好似一天比一天远了。几天后,它终于消尽了白色,山也退回到原位上去了。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弄清了山在移动的道理:这里起作用的是积雪的白色,因为白色的东西具有对光的相当强的反射性,当阳光照在白雪上时,反光强,人们就感觉披雪的西山好象变大了,显得近了。当积雪渐渐消溶,白色变暗淡了,反光弱了,人又感觉那山小了,显得远了,“不是山会移动,而是光和色在跟人们变戏法啊!”(《作文入门——从学习观察开始》)

此外,还要考虑观察的方位、角度等。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角度不同,仰视、俯视、正视、斜视、侧视、平视,人们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金字塔从底部仰视,是一座高不可及的山峰,从飞机上俯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石头三角堆。又如看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宋画家郭熙)正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3.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也有的叫“日记”、“札记”、“笔记本”、“记事簿”,有的作家称“文学笔记”、“文学速写”、“作家手记”等。

写观察日记是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茅盾说:“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已经出版的《契诃夫手记》,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手记的内容很广泛:从城市到乡村,从妇女深闺到官场教会,从孩子到老人,从农民、商人、仆从、娼妓到文人学者、官吏、教士等等。所记的形式,有的是一个场面,有的是街谈巷语,有的是一个奇特的手势,有的是一次不寻常的痛苦或狂笑,三言两语,灵活多样。他的一些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就取材于他的“手记”,有的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写进了小说,如“手记”中的这段文字:

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穿着雨鞋,雨伞装在套子里,表装在套子里,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大概躺在棺材里的时候,他也会含笑地说:“这一下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

除了最后一句话,其余的都略加增改,写进了他的小说《套中人》。果戈理有本大型观察日记,上面有他的亲笔题名,“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长达490页,内容极丰富,都是分类记录。如在“狗”一栏里就有如下记录:“浅毛狗——光滑的,尾巴和腿上有很长的毛;长毛狗——整个身上生着很长的毛;克里米亚种——有很长的下垂的耳朵;布鲁达种——耳朵和毛都竖着……”后来他把这些素材写进了他的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在《死魂灵》一书中,又用这些素材写了罗士特莱夫的狗窝。

写观察日记也就是练习写作,孙犁把这称做是“文学的跑马场”。作家们文思敏捷,笔墨酣畅,正是在这样的跑马场上纵横驰骋、勤苦磨练的结果。苏联大作家马卡连柯曾把他的第一篇小说寄给当时的大文豪高尔基,结果,因为“写得不好”被否定了。此后长时间没有再写小说,但他一直在用记事本积累写作素材和练习写作,十三年之后才写出了轰动文坛的《教育诗》。在搁笔的这十三年里,他实际上是在用记事本的形式苦练写作基本功。他说,用记事本写作,“我认为这是写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要极力向每一个作家,特别是向初学写作的人推荐用记事本。”(参考后附作家观察日记选)

生活本身就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有了平时积累,经过加工,就会成为很富有表现力的文章内容,以至构成闪耀着生活奇光异彩的动人篇章。下面是青年作家莫伸的一则观察日记:

售票员工作不负责任,旅客买“湘潭”,她卖成“襄樊”。结果旅客来找,她拍桌瞪眼,一百个不高兴。

旅客气极,说:“我不和你吵。你们领导是谁,我找你们领导!”

她气汹汹地说:“你倒来找我们领导。哼,我还想找你们领导去呢!我去告诉他,怎么教育出这么个胡搅蛮缠的职工,吃饱了饭到这儿来胡捣!”

“我胡捣还是你胡捣?!你把票卖错了,你还有理?!”

“你有理!你有理你把湘潭说成襄樊!”

“我又不是故意的。我说不了普通话。可是你也不问青红皂白,票一扔出来我还没看,就啪地关了窗口。”

“那怪谁!要怪,只怪你自己。谁让你长了这么个大舌头,也不去医院治治!”(《〈窗口〉的写作经过》)

莫伸就是在这样类似的一些观察日记的基础上,创造了小说《窗口》中售票员韩玉楠和旅客吵架的那段文字:

一个中年旅客要买五十四次到华县的车票。我告诉他,五十四次在华县不停。他好象听不清:“嗯?”

我又说一遍。他还是“嗯?”

一连三、四个“嗯?”我火了,“你‘嗯’啥?一边去!”谁知他愣了愣,又把钱重新递进来:“我买到华县去。”

我气得光想发脾气。看看窗口外面那么些旅客,又觉着不好。想了想,我也侧着头,“嗯?”

“我买到华县。”

“嗯?”

周围好些人哄地笑了。这个旅客明白过来,脸胀得通红:“你这是啥态度?!”

“啥态度,”我说,“好态度!算算自己‘嗯’了多少声,我才‘嗯’两声,你就不耐烦!”说着,我“啪”地关上窗口。

如果没有平时的材料积累和文笔锻炼,哪里会创作出这样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好文字。

二、锻炼感受力

感受,就是运用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接受各种外界现象(如声音、颜色、气味、滋味、冷暖等)刺激后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

锻炼感受能力,就是锻炼运用感官摄取生活的能力。写作材料的获取离不开五官,所谓“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观察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而感受不为视力所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阔的领域里广收博取。有人问高尔基:你常常根据什么样的感觉来构成形象?他回答说:“当然是根据一切的感受。”作家肖殷也说,写作的材料,“主要的不是依靠搜集,而应该依靠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文章就是写自己的感受所得,把自己感受过的那种感情用文字表现出来,使别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感情,这就叫艺术劳动。为什么一些极普通的生活景象,有人就能捕捉到其中的诗意美,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的艺术画面,把普通的实际生活写得那么丰富多采,新奇有趣?而在另一些人的笔下,却是干巴巴,空洞洞,单调贫乏,平庸无奇,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感受的有无和深浅。要从生活中获取丰富充实的写作材料,就要磨砺感觉器官,提高感受能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部反映敏锐的感受器。

巴尔扎克说:“虽然所有的作家都有耳朵,可是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运用听觉。”因为写作的取材,并非只是看一看,听一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材料拿到手,要成功地运用感官摄取材料,必须有多方面的条件配合,这主要是:

1.要赋予感受以浓重的感情色彩

观察反映事物一般是客观的,而感受反映事物则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四溟诗话》)。“异于内”即内在情绪不同所致。同是写桃花,白居易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李商隐这样写:“春风为开了,却拟笑东风”——桃花又成了一个“得意负心”的形象,如此可鄙可憎。感受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把主观感情倾注在客观事物身上,寓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激情溢满心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发而为文,才能兴会淋漓,感人肺腑,如清人袁枚所说:“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诗。”我们是为革命而写作,锻炼感受能力,首先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党对人民,对自己的职业和整个革命事业,要有深挚的爱;对一切错误的反动的思想意识,一切腐朽的社会现象,要极尽憎恶。鲁迅先生译的岛崎藤村的一篇文艺杂文里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愿爱憎之念加壮。爱也不足,憎也不足……于事物太淡薄,生活怎么能丰富?

听说航海多日而渴恋陆地者,往往和土接吻。愿有爱憎之念到这样。

2.要到生活中去深切体验

身不历,目不见,自然不会有所感受;身已历,心不入,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既“身入”又“心入”。“心入”就是走到生活的深处,钻进事物的内里,设身处地地去观察、揣摩、体味。作家周立波说:“为什么写不出动人的东西呢?我想,这是因为……没有亲自去参加。他们带了铅笔,带了本子去……忘记把自己的心也带了去……最重要的是带了自己的心去,去参加工作和斗争……把群众当作亲人,和他们一同进退,一同悲喜,一同爱憎,要这样做,将来才能写出好作品。”这种在生活中的深切体验,巴尔扎克叫作是“摄取别人的身体与灵魂”。怎样“摄取”呢?他说:“进入他们的生活,觉得背上披着他们的破烂衣服,穿着他们开了口的鞋走路;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需要,样样进入我的灵魂,不然就是我的灵魂进入他们的灵魂。这跟醒着还在做梦一样。”这就是“同其感情,共其生命。”当然人不能事事都去直接体验,比如写动植物,写凶杀、死亡等,但也要去揣想、玩索,写羊就假定自己是一头羊,写老虎就假定自己是一只真老虎。法国作家约翰尼斯·贝希尔,甚至要求人们去体验猪排在油炸锅里时的感受。为了描写一块猪排,作者也一定要到油锅里去躺过吗?他说:“为了描写一块猪排,的确不一定要在油锅里躺过。如果要描写的只是猪排的滋味如何的话,这时要求的应该是吃过猪排。可是如果要描写的是猪排在油锅里煎炸时的‘感受’的话,那么,你得要求至少诗人的‘灵魂’,曾经跟猪排在油锅里躺过了。”要求自己的灵魂同描写的猪排一块“在油锅里躺过”,这就是到生活中去深切体验的形象说明。

3.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独特感受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能从普通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引发出自我的新鲜感受,不是袭用书本上的陈言和人云亦云的俗套,“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思想”。前人强调为文要“求自得”,“求自得于学问,故为文之根本”(《文史通义》),“求自得”,即独特的发现。所谓锻炼感受力,主要的就是要使自己具有这样获取独特感受的能力。通过独特感受获取的材料,最生动,最宝贵.写进文章中,才会荡人心胸,灼人眼目,优秀之作无一不是抒写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同是描写黄昏的景象——

黄昏是一个迟笨的黑牛,一步一步地走下了西山。(闻一多《黄昏》)

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丰子恺《儿女》)

黄昏展开暗淡的翅膀。(弥尔顿《复乐园》)

幽美的黄昏,软绵绵的天空……象一张强烈的色彩已经黯淡的东方地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家们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非常准确地描绘了黄昏的景色,但由于感受不同,用笔的着眼点不同,笔下的形象也就绰约多姿,异彩纷呈。

4.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积累感受

感受力的锻炼要靠平日用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人一事,一场一景,细心观察,深刻体验,把感受所得随时写进观察日记。要锻炼捕捉瞬间感受的本领。有时,某一声音、动作,某种情态、景物,或者思想火花的一闪,是瞬间发生的,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遇到这种情景,就应当象摄影掌握照相机快门那样,抓住这一瞬间,快速拍摄下来,写成观察日记。这瞬间感受,往往是珍贵的写作素材,由此追思下去,还可能构思成一篇好文章。杜甫的诗句:“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诗人把这“回头”的一瞬间,描摹得何等真切!锻炼感受力,就要“善于摄住其中有什么东西特别打动他的一瞬”(杜波罗留波夫)。

间接取材——读书

一、读书和写作

同类推荐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而且是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描绘声绘色精神文明的一次壮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部报告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件带有开阳意义的工作。可以相信,本书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书,它的面世将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充分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积极的作用
  •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 古文鉴赏辞典

    古文鉴赏辞典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古文,内容力求简明,疏通文义;译文以准确生动的语言翻译古文,用白话文向读者展示古文风貌;鉴赏则包含写作背景、内容、主要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解释文章内容、情蕴等。通过对古文的全方位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
  •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我们也唱着这支歌奔赴了北大荒…… 本书的作者是记者出身的作家,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大概每一个知青战友都会唱这首歌、它是电影纪录片《军垦战歌》的插曲。本书的类型是他最擅长的纪实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哈尔滨、上海、北京的六十多位知青,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产,在“前青知时代”或“ 后知青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又最具个性的故事。一群意气风发背着行李的上海知青坐在大卡车上。这首歌曾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浩荡。,他们高唱着这支歌向塔里木荒原进军
  • 菊花禅

    菊花禅

    ,《菊花禅》(作者许冬林)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它散发着草木香、胭脂香,又氤氲着晚风细雨的清凉。和年少情怀的幽寂惆怅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锦绣庶女

    锦绣庶女

    亲娘惨死,亲爹偏心,嫡母面和心毒……为求生存,苦苦巴结嫡姐为得真心,样样依了公子洞房花烛,公子未到,却被一粗鄙下人进了房。本想呼救,却发现嫡姐整和公子相依成双,看着这出好戏。不甘受辱,砰——与那下人玉石俱焚……重生,魂归十三岁那年嫡母嫡姐狠毒,要毁她这个庶出的名声,栽赃嫁祸,抢夺美玉,步步为营,庶女见招拆招,让其自食恶果父亲偏心,一心只为嫡女好,从不管舒婉这个庶女的死活。那好,她就让他看看,他偏袒的嫡女到底是什么心肠渣男心花,那就为他与美人嫡女牵线搭桥,成就一段姻缘。只是不知,和七皇子抢女人的渣男,下场如何。……冷看尔虞我诈,淡视男色权财复仇是她的目标,狠戾是她的武器欠她的,她一点点要回来!她欠的,她一点点弥补。皇子殷勤,渣男回心,太子苦求,然而浴火重生,岂会耽恋男色?众人口中的低贱庶女,看她如何玩转秀色门庭,朱色宫墙,
  • 青春小礼

    青春小礼

    我叫木小男,土生土长的一个小城市的小女生。我住的小城有个很美的名字,它叫木香,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又小又精致。这里所有的建筑,房屋,树木都仿佛一个个袖珍的小礼物,一个上帝放在人间的小礼物。
  • 旋转门

    旋转门

    伦敦泰晤士河畔,屹立百年的大本钟毫无预兆地停摆了。此时此刻,留学英国的春雨在人群中与恋人高玄擦肩而过,在发现高玄完全丧失记忆后又目睹他遭遇一场车祸;此时此刻,春雨抱紧高玄躲过飞车,自己却卷入劫案,命丧街头;此时此刻,春雨高玄登上同一节地铁车厢,却因来自不同时间,重逢也终将永别……两人三段完全不同的际遇,在同一个时间发生。当春雨最后一次死里逃生,“旋转门”即将开启,人类面临着危机……爱,改变时间,超越生死,解构并重塑每个人的灵魂。
  • 苏轼诗词选

    苏轼诗词选

    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词精品,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现代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擅长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字精练生动,有相当的感染力。他一生热爱奋斗和冒险,创作了50多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故事,其中许多作品堪称短篇小说的经典,为人们了解美国人及其性格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维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