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游手好闲、不肯吃苦耐劳的人总是有各种漂亮的借口,他们不愿意好好地工作,却常常会想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比如,“那山太难爬了”,或者“那没必要试——我已经试过多次了,都没有成功,无须再试了”等。针对这种种诡辩,哈伯德先生曾写信给一位年轻人说:“你这懒惰行为,所谓没有时间等,都只是一种借口,你总是用种种漂亮的借口来为自己辩解。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不肯努力,不肯下工夫,你的理论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把他能干的事情干好的。如果有哪一个人没有干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他不胜任做这件事情。你没有写文章表明你不能够写,而不是你不愿意写。你没有这方面的爱好证明你没有这方面的才干。这就是你的理论体系——一个多么完整的理论体系啊!如果你这个理论体系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话,它将会产生多大的负面作用啊!”
确实,一心想拥有某种东西,却害怕或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劳动,这是懦夫的表现。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来之不易,因而愈加珍惜它,人们才能从这种“拥有”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即使是一份悠闲,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份悠闲也并不甜美。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东西,你没有为它付出代价,你就不配享用它。
哈伯德先生曾说:“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气、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多么响亮,他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
所以,罗文的勤奋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像罗文一样勤奋、奋进的员工才是所有企业推崇、重用、争夺的对象。
“不要去找什么借口”:为自己设立无借口月
情景再现:
当总统先生给罗文发来贺信的时候,他只想说:“我只不过尽了一个军人的职责,完成了一个军人应该完成的任务。我深知,一个军人的天职就是: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去找什么借口,只是服从上级的命令,然后去完成它。”
罗文,已经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在罗文的整个送信的旅途中,我们没有听到一句借口,没有听到一句推托之词,他一直是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一定能改变自己对借口的态度——远离借口的深渊,控制自己,不要求助于借口,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越是环境艰难,越是敢于承担责任,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就一定能消除借口这条“寄生虫”的侵扰。
在工作中,对应该干的工作,就应该想方设法按时保质地完成,而不是对有难度的任务进行推诿:
“我本来可以,但是……”
“我也不想,可是……”
“是我做的,但这不是我的责任。”
“我本来以为……”。
……
优秀的人应该像罗文那样,一声不响地接受任务,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有困难,你要努力去克服,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工作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人把在工作中不找借口的人称为“JUST DO IT”,意思是不找任何借口做事情的人;而爱找借口的人是“JUST SAY IT”,即光说不练,还整天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正是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不找借口的人。
费丁南·华伦是一位商业艺术家,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借口的故事:
有些艺术编辑要求他们所交下来的任务立即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我认识某位艺术组长,总是喜欢从鸡蛋里挑骨头。我每次离开他的办公室时,总觉得倒胃口,不是因为他的批评,而是因为他攻击我的方法。最近,我交了一件匆忙完成的画稿给他,他打电话给我,要我立即到他的办公室去,说是出了问题。当我到了他的办公室后,正如我所料——麻烦来了。他满怀敌意,很高兴有了挑剔我的机会。他恶意地责备了我一大堆。这正好是我运用所学到的自我批评的机会。因此我说:“先生,如果你的话不错,我的失误一定不可原谅。我为你画稿这么多年,该知道怎么画才对。我觉得惭愧。”
他立刻开始为我辩护起来:“是的,你的话没有错,不过这终究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只是……”
我打断了他。我说:“任何错误要付的代价都可能很大,叫人不舒服。”
他开始插嘴,但我不让他插嘴。我很满意,有生之年第一次批评自己——我好高兴这样做。
“我应该更小心一点才好,”我继续说,“你给我的工作很多,照理应该使你满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来。”
“不!不!”他反对起来,“我不想那样麻烦你。”他开始赞扬我的作品,告诉我只要稍微改动一点就行了,又说,一点小错不会多花他公司多少钱。毕竟,这只是小节——不值得担心。
我急切地批评自己,使他怒气全消了。结果,他还邀我同进午餐,分手之前,他开给我一张支票,又交代我另一项工作。
从这个故事中可知,只有缺乏智慧的人才会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强词夺理。他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一个不为自己寻找借口,能坦然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往往就能赢得别人的谅解和敬重。
有人说,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选择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消极的事物总是拖积极事物的后腿。我们把重物举起来,而地球引力却要将它往下拉。
有两个极其爱好文学的青年,其中有一个天赋极高,才思敏锐,另外一个则显得平平淡淡。他们都立志要成为一流的作家。
于是,他们约定10年后看看谁的作品更优秀。
天赋高的那位恃才傲物,有人要求他写几首诗,他总是说:“我最近很忙。”有人提醒他最近某地有文学大赛,你可以一展身手,他推托说:“我正在准备素材。”有人劝慰他说,你应该展示自己的才华了,他无所谓地说:“我正在等候时机。”有人告诉他,你不能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了,他回答说:“再等等,再等等……”
于是,他终日吃喝玩乐,时间久了,笔力自然拙笨,文思也就减退了。最后,竟然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
“我本来应该……”
“我本来可以……咳!”
“如果当初……该多好啊!”
而那个天赋一般的青年没有放任时间的流逝,他不耻下问,四方拜师,苦心钻研一代又一代成功作家的作品和学术论著。他并不断尝试着写作,不怕拙劣,敢于拿自己的作品向别人请教,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10年过去了,他的作品比之当初,简直是判若云泥,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也备受同行的推崇,成为著名的作家。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像上文中那位有天赋的年轻人一样,喜欢用漂亮的借口来掩饰自己惰性。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再去问,他还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到最后计划还是没有付诸行动,空让时间白白浪费,这样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曾有一个被下属的借口搞得不胜其烦的经理在办公室里贴上了这样的标语:“这里是‘无借口区’。”
他宣布,9月是“无借口月”,并告诉所有人:“在本月,我们只解决问题,我们不找借口。”
这时,一个顾客打来电话抱怨该送的货迟到了,经理说:“的确如此,下次再也不会发生了。”
随后他安抚顾客,并承诺补偿。挂断电话后,他说自己本来准备向顾客解释迟到的原因,但想到9月是“无借口月”,也就没有找理由。
后来,这位顾客向公司总裁写了一封信,评价了在解决问题时他得到的出色服务。
他说,没有听到千篇一律的托辞令他感到意外和新鲜,他赞赏公司的“无借口”运动是一个伟大的运动。
设立“无借口月”,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把一年中的某个月设为“无借口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彻底摒弃借口,借口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
拒绝借口的用意就在于:倾注全部的心血于你的事业中,抱定任何阻碍都不能使你向后转的决心,并抱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职场小链接:
测一测你是否在摆脱借口
一、请如实回答下面的问题,在括号里写上“是”或“否”。
1.当你迟到时你是不是总说“堵车了”?( )
2.事实上是将来“不会”发生的事,你是不是常说现在“不能”?( )
3.你是不是经常拖延而不能完成自己需要做的工作,理由是“毕竟我只有一双手”?( )
4.你是否因为“整天待在办公室里”或是“住在小镇里”而避免见生人?( )
5.你接受失败是因为相信“强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
6.做错事时你为自己找借口说“我只是服从上级的命令”吗?( )
7.你不给别人打电话是因为你“把电话号码丢了”吗?( )
8.你抽烟或暴食是由于你“控制不住自己”吗?( )
9.你不给别人看自己的计划是因为你“找不到对此感兴趣的人”吗?( )
10.效益不好时你抱怨决策错误还是整个经济形势?( )
11.你没设定目标是因为你“挤不出时间”吗?( )
12.你是不是找借口说“我没时间”来逃避采取行动?( )
13.当要找借口的时候你是不是说“我本来想做,但是……”?( )
14.你是不是编造借口而不去尽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 )
如果你如实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且对大部分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你就已经开始从生活和工作中摆脱借口了。
想一想:你这个星期、这个月或者今年准备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其中哪一个对你的个人生活和事业有重大的影响?这些决定是个人的、资金的、教育的、家庭的,还是精神方面的?你愿意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实施吗?你愿意为这些决定的后果负责任吗?
勇敢一点,把你要做的那些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重要影响的决定列出来,这样你会更加警觉那些你经常用来逃避决定和责任的借口。
二、成功激励法,从脑海中将借口剔除
一位成功学家说:“你可以立刻去询问你所遇见的任何10个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这10个人当中,至少有9个人将会告诉你,他们并未获得好机会。你可以对他们的行为做一整天的观察,我敢保证,你将会发现,他们在这一天的每个小时当中,正不知不觉地把自动来到他们面前的良好机会推掉。”
结合成功学家的话,认真思考你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并把它们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想想看,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星期中,你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工作让你感到做起来吃力?把它们全部列入下面的表格中,然后一件一件地开始做,记住,要完全地投入进去,绝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时间
工作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一天之内,你要完成的工作
令你感到吃力的工作
你最终是否将它们“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