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朝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这个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去参加乡试。领到试卷之后,一个字也答不出,就在考试时间将要结束的前几分钟,他急中生“智”,匆匆在卷面末尾处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妄想借李鸿章的名字捞到好处。无奈“戚”字不会写,竟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大人阅卷后,提笔在一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这位主考大人刚直不阿,以风趣而辛辣的笔触给李鸿章的亲戚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发现,李鸿章的亲戚将“妻”字误当“戚”字用了,字本身写得并不错,只是张冠李戴了。这种张冠李戴的字,谓之“别字”,亦叫“白字”。作文中,还常常见到“茂盛”变成了“茂盛”;“纸张”变成了“纸张”等等,这是把字形笔画写错了,不成字,谓之“错字”。错字和别字,合称为错别字。它是影响作文文通字顺的大敌之一,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写了错字,别人认识不得;写了白字,别人虽然认识,但是会造成语义的正确表达,甚至造成误会。还是“文革”时期,那时的学生有文凭,无水平;有学历,无资历;有数量,无质量。作文以及书信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据说,上海有个女学生到黑龙江某农村进行锻炼,到达目的地之后,便给远在上海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可父母接到女儿的来信,惊恐万分地哭了。作为父母,为什么要如此惊恐万分地流泪呢?原来女儿的信上有这么一句话:“我和大狼睡在一个坑里……”女儿和“狼”睡在一起,为人父母者,哪有不哭之理?这个女学生的父母在惊恐之中,匆忙乘上北去的列车,抢救与“大狼”同住的女儿。到了女儿的住处一看,方才转忧为喜。原来,女儿压根儿未同“大狼睡在一个坑里”,而是同“大娘睡在一个炕上”。他们的女儿将“娘”写成了“狼”,将“炕”写成了“坑”,让父母提心吊胆,千里迢迢奔赴北国救女儿“脱险”,不但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而且由于虚惊一场,因而也给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创伤。也是那个时期,还有人将工作中的“上调”,写成了“上吊”;将吃了一顿饭”,写成“吃了一吨饭”;将“爸爸是个司机”,写成“爸爸是个死鸡”……岂不让人啼笑皆非?
作为老师,是不希望学生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即使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总是委婉地帮助纠正。有个学生送了几个批把给老师品尝,附送的留言条上把“批把”写成了“琵琶”。老师见了痛心地说:“‘批把’不是此‘琵琶’,只恨平时识字差!”恰巧有个客人坐在旁边,接上来说:“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这里的打油诗,绝无嘲讽挖苦之意,只是表达了老师与客人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作文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一经指出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进行订正。然而也有少数学生从来不把认真订正错别字放在心上。有个学生上了三年初中,共写作文48篇,计用92次“时候”,可92次“时候”的“候”字均写成了“侯”。尽管三年来,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让他订正这个“候”字,可他却认为老师是在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于是一次次均让同位帮助订正。就在初三毕业考试的作文试卷中,这个学生的作文卷面上仍然出现两次“时侯”。后来,该生参加了工作,找了个女朋友,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约女友在公园前见面。且不说这位小伙子在信中仍然把“时候”写成了“时侯”,单单将“在今甲煎见面”写成了“在今示煎见面”,就让女友啼笑皆非了。女友写了一封回信:“我是90年代的青年,岂能在公元前与君见面,只好‘拜拜’了。”小伙子接到了女友的告吹信,悔不该把“公园前”写成“公元前”。直到这时,他才悟出老师要求他认真订正错别字的良苦用心。
纵观历史,横看现实,谁对汉字马虎从事,不负责任,谁将尝到酸涩的苦果,承受无限的悔恨。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两省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一举聚歼驻守河南的蒋军。然而,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正巧河南南部有泌阳一地,与河南西北部的沁阳相隔数百里。结果冯、阎两部贻误了会师歼蒋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陷入被动局面,终于导致联合作战的失败。后人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1980年,乌鲁木齐市粮食局花掉18万元从日本购进1000卷塑料包装袋,设计好图案请日方印刷。结果“乌”字上多了一点,乌鲁木齐变成了“乌鲁木齐”,仅仅一点之差,就使18万元的塑料袋变为一堆废品,直县一点值万金!
有些不规范的简化字,在某一地方行得通,但外地人看不懂,亦会出现问题。某地有关部门在一个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公路边赫然树立着一个交通标志,上面写着一个“万”字,当地驾驶员都知道那标志上的“万”字是“慢”的简化字,所以当地的车辆经过这段公路时,都用慢速行驶。可是外省的一辆“东风”牌汽车驶过,驾驭员见此路标上的“伤”字,不但没有减速,反而加大了油门。这一举动可急坏了交通纠察,赶忙出示小旗将车拦住:“你没看见路边的牌子吗?这段路交通事故多,要慢速行驶老纠察几乎是吼出来这几句话。驾驶员说:“那个字是‘竖心’旁加一个‘万’字,我以为这里是最安全的路段。不然,为啥叫我们‘一万个放心’呢?”驾驶员的一席话,说得老纠察哑口无言,于是建议有关部门改正这不规范的简化字。
对于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仅学生的作文中不允许使用,而且其他各行各业也不能随便使用。一旦发现使用不规范简化字的单位或个人,人人都有义务进行劝阻,并帮助其进行纠正,以维护汉字的纯洁性。电影《蒋筑英》中的蒋筑英,前往菜店买菜,看到菜店的广告牌上写着“九才、大冲”两种菜的标价,立即告诉营业员:“这两种蔬菜的名字均有别字,应该加以纠正。”营业员不大高兴,说什么文化水平低,只能写这种字。蒋筑英态度和蔼地说:“书写规范的简化字,人人有责。”他刚想帮助进行纠正,围观的少先队员立即跑到广告牌前,将那上面的“九才、大冲”改为“韭菜、大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纠正不规范的简化字,本属蒋筑英分外的事,可他当作分内的事认真对待,其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纠正错别字,要以认真的态度记准字形。遇到拿不准的字,要多请教他人,多查字典,不凭想当然书写没有把握的字。有些学生将一个“茂”字写错了好几年,恐怕就是态度不够认真的问题了。至于写白字,主要原因是对那些字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似,却不明白每个字的含义,便去轻易书写造成的。例如“再接再厉”这个成语中的“接”字,是“接战”;“厉”,是“砺”的本字,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战前都要先磨快它的嘴。后比喻继续不断努力,一次比一次勇猛。唐朝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云:“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有些学生不懂得“厉”字的来历,常常误写为“再接再励”。这里的“励”字,毫无磨快的意思,所以是个白字。
纠正作文中白字的方法较多,有一首“加点歌”对一些形似字作了比较,因为歌词编得比较顺口,所以便于学生掌握使用。该歌歌词的内容是:
九字加点丸儿圆,几字加点很平几。
大下加点太阳红,大上加点大黑犬,王字加点玉无瑕,冶字加点搞治安今字加点令人乐,斤字加点斤敌顽,万字加点方法多,木字加点技术全刀穿加点刀刃快,甲字加点有困难。
冷字加点玲风凉,冼字加点洗衣衫狠字加点狼外婆,乌字加点鸟上天。
厂字加点为广场,准字加点成淮南,下字加点卞京城,免字加点兔儿欢。
一些学生由于不会区分肠赢、赢、赢、赢”四个形似、义异、读音不同的字,所以在作文中经常误用。有位教师编成了如下口诀启发学生加以辨别:
四字有其相同点,上“亡”中“口”下“月、凡”,要想分辨音和义,单看谁在“月、凡”间。
有“女”读ying与姓关,秦王赢政大名传;有“贝”读ying手中钱,赌徒为此红眼圈,有“羊”读lei瘦弱义,狼与小羊强弱见;有“虫”读luo寄生蜂,与娱相连意才全。
这个口诀编出后,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由此观之,只要开动脑筋,想些消灭白字的方法,白字就会乖乖地缴械投降。
有些中学生提出:“古人写文章允许别字存在,而且起个‘通假字’的美名,直到今天,这些通假字仍然保留着,未能予以纠正。我们作文中有几个别字,干脆也名之日‘通假字’得了,何必要求订正呢。”关于这个间题,想作如下说明。在文言文中,的确存在着“本无其字”甚至“本有其字”,却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的现象。正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所说:“古人为之,谓之通假;今人为之,谓之别字。”由于汉字毕竟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它们的意义。如果每个中学生在作文中任意通假,弄得别字满篇,也就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了。如果有谁硬要将“大妈是个演员”写成“大马是个眼员”,然后在下文加以说明:“马,通妈;眼,通演。”岂不多此一举?至于古人在文章中用了少量通假字,至今不加纠正,那是为了尊重古人文章的原意。不必对已经身在九泉之下的前人要求太苛刻。不管如何,我们的作文中不能出现白字,亦不能出现错字。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真正做到字通句顺,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