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是雍州万年县人,他的父亲姚察原是陈朝的吏部尚书,陈亡后,入隋为官,历任太子内舍人、秘书丞等职,把家也从江南吴兴搬到西京近郊万年县。
姚察对儒学和史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学问精深,品格正直,在陈、隋两代都很受推重。姚思廉全面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汉史,尽得家传。他清心寡欲,一心向学,从来不提起产业和家室之类的事情,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陈朝时,姚思廉曾任扬州主簿,入隋后为汉王府参军。不久,他的父亲姚察去世,他丁父忧解职。
姚察在陈代曾打算修编梁史和陈史,但由于时局变乱未能完成。他临终时,嘱托姚思廉继续编修,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姚思廉在丁父忧之后又为继母丁忧,之后才补缺出任了一个小官,河间郡司法书佐。姚思廉上表陈述父亲的遗言,皇帝下诏,允许他续写梁史和陈史。后来,隋炀帝还让姚思廉和起居舍人崔祖?一起编写《区宇图志》。
大业末年,姚思廉为代王杨侑侍读。杨侑和越王杨侗、燕王杨絯都是隋炀帝的孙子,他们的父亲是元德太子杨昭。大业元年,隋炀帝就大兴土木,造西苑,营东都,还行幸江都。水殿龙舟,极尽奢华,还有几千只随从的船只,载着宫女、诸王、公主、百官和僧尼道士,拖船的劳工多达8万余人,光是拖漾彩船的就多达9000余人,都穿着彩织锦袍。“船舻相连200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次年又让人制作仪仗等物,遍求奇物异品,向州县课求羽毛,于是全民捕鸟。“乌程有高树,逾百尺,旁无附枝,上有鹤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时人或以为瑞,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
隋炀帝穷奢极欲地在江都享乐,元德太子从长安赶到江都朝见,路上奔波数月,请求在江都多住几日,隋炀帝不许。元德太子向来体肥,加之过劳致疾,于大业二年七月病死。“帝哭之,数声而止,寻奏声伎,无异平日。”
隋炀帝对儿子薄恩寡义,对孙子也好不到那儿去,派代王杨侑镇守长安,越王杨侗镇守洛阳,却不配给得力的文士武将,两都的守卫实在虚弱。姚思廉教杨侑读书绰绰有余,至于守城攻占则非其所长。隋炀帝安排的西京留守卫文升年迈,大业九年杨玄感兵变,围攻洛阳,卫文升驰援洛阳,就损兵折将,力不能支,后来李渊、李世民起兵,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兵进关中,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直逼长安城下。卫文升苦守长安也无用,李渊、李世民、李建成分三路攻打,从十月甲辰起至十一月丙辰,李建成部下军头雷永吉首先登上城墙,长安就落入李渊手中。
李渊攻克长安时,代王杨侑的府僚们奔忙逃命,谁也不管可怜的杨侑,只有姚思廉一个人侍奉代王,不离左右。李渊的士兵将要攻入金殿的时候,姚思廉站出来厉声说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于是姚思廉扶杨侑而去士兵们就乖乖地布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
李渊此时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他乘虚攻占关中,却并没有取得号令天下的优势,隋炀帝尚在江都,河南由李密控制着,河北有窦建德,西边还有劲敌薛举。老谋深算的李渊并没有一步登天充当出头鸟,而是耍了个手腕,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杨侑为帝,自己则把朝政大权一把揽过来。李渊策划的这一出戏是成功的,可惜他的演技不好,刚一出场就露了马脚。“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明明是交割俘虏的态度,哪有一点大臣对“皇帝”的礼节呢?
次年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觉得再不需要杨侑这面招牌了,便从幕后走到前台,自己做了皇帝,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姚思廉在新王朝的官职是秦王文学。
李世民对姚思廉的学问和品格很敬重。李世民讨伐徐圆朗的时候,中原大局已定,征伐徐圆朗又是以多打少,以强凌弱,所以心情很舒畅,和部下闲聊起隋朝灭亡的一些事来。李世民感慨地说:“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当时姚思廉在洛阳,李世民还专门给他寄赠了一份厚礼,还附信道:“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随后请他作了文学馆学士。
李世民为太子的那一小段时间里,姚思廉任太子洗马。李世民即位后,姚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在《十八学士写真图》上,褚亮为姚思廉写的赞语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方略中,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一条重要的思路。他有一句名言,叫做:“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他孜孜不倦地读史、议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他对史书的编修和整理也十分重视,贞观三年,他亲自下诏,让房玄龄、魏徵、姚思廉、令狐德等人整理、编修前代史籍。由于是集体官修,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修史有了充足的保障。姚思廉的父亲曾修梁、陈两代的史书未成,由他续成是理所当然的;修周史的是令狐德和岑文本,修齐史的是李百药,魏徵与许敬宗修隋史。官修正史由宰相房玄龄总监,由魏徵知其总务,书中的赞论之类,多出于魏徵手笔。
姚思廉修梁史,以父亲收集的素材为基础,又采纳了谢炅等史家的资料,修成《梁书》五十卷;他还推究陈代史事,增删傅、顾野王等人所修的旧史,撰成《陈书》三十卷。这两本史书的总论是魏徵写的,其他的工作都由姚思廉来完成。贞观十年,周、齐、梁、陈、隋五代史书修成,由房玄龄、魏徵进呈御前,唐太宗十分高兴,嘉奖了有关人员,魏徵加封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赐物2000段;姚思廉赐采绢500段,加通直散骑常侍;令狐德、李百药等也各有奖励。
姚察、姚思廉父子历经陈、隋、唐三代,志在修史,历尽艰难,终于在贞观治世完成了两部史书的编修工作。这件事情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运兴,万事昌”的道理。
姚思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部下,深受礼遇和信任,政事得失,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姚思廉也直言不讳,知无不言。有一次,唐太宗要巡幸九成宫,姚思廉进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唐太宗很客气也很诚恳地解释道:“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唐太宗还赐帛五十匹以示勉励。
贞观十一年,姚思廉病逝。唐太宗深为悼惜,废朝一日,并赐葬地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