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丽莎
《可怜的丽莎》是俄国作家卡拉姆津(1766~1826)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农家姑娘丽莎与青年贵族埃拉斯特相爱,而埃拉斯特却因要还清赌债而抛弃丽莎,和一个老富孀结了婚的故事。最后,可怜的丽莎悲愤交加,跳水自尽。
小说通过丽莎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时期贵族与农民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美好的品质。主人公丽莎容貌美丽,心地善良,感情纯真。她爱埃拉斯特,将自己全部的纯情都献给了他,而拒绝了邻村一个富农儿子的求爱。她是纯洁和美好的象征。埃拉斯特是一个有着许多美好品质而又十分软弱的贵族青年。他身为贵族,却厌恶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虚伪,他从丽莎身上发现了自己久久渴望和追求的东西而深深地爱上了她。但贵族的偏见以及他自身性格的软弱,使他为了钱财而牺牲爱情,抛弃了丽莎。
这篇小说是卡拉姆津感伤主义作品的代表作,它具有浓郁的感伤抒情色彩。人物缠绵悱恻,语言哀婉凄楚,自然景色也染上了重重的悲凉色彩。同时小说在情感和语言方面明显流露出矫揉造作的毛病。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1833年出版。
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无聊的城市社交生活而回到乡间庄园居住,拒绝了地主女儿达吉雅娜的求爱;在漫游全国之后,又追求已成为贵族妇人的达吉雅娜而遭到拒绝。
作品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的人”奥涅金的典型形象,他在精神上高出一般贵族,但却缺乏为祖国效力的热情;他虽然有叛逆的愿望,但却不能同人民站在一起;他怀疑一切,性情冷漠,结果一事无成。
作品通过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故事,展示了俄国沙皇政府统治下贵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使人们看到这个腐朽堕落的社会是怎样窒息了聪明有为的奥涅金和摧残了纯真善良的达吉雅娜。
作品语言流畅优美,细节描写生动,大段的抒情插叙,和谐亲切,情趣盎然。别林斯基把这部作品誉之为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杜布罗夫斯基
《杜布罗夫斯基》是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中篇小说,写于1833年。
骑兵少尉杜布罗夫斯基收到家书,得悉父亲病危,立即请假回家。他的父亲与邻居——大地主特罗耶库洛夫原是知己,只因一件偶然的小事触怒了他,他就发誓要进行报复。特罗耶库洛夫收买了大小官吏,伪造地契,吞并了杜布罗夫斯基家的全部产业,气死了老杜布罗夫斯基。年轻的杜布罗夫斯基决心为父报仇,他潜入森林,在方圆百里劫富济贫。不久,杜布罗夫斯基就成为遐迩闻名的强盗,官方束手无策。令人惊奇的是,特罗耶库洛夫的庄园却从未受到骚扰。
特罗耶库洛夫从莫斯科聘请了一位名叫笛福查的法国籍家庭教师。这位年轻的法国人以勇敢和高傲的自尊心赢得了特罗耶库洛夫的女儿玛莎的崇敬和倾心。原来,笛福查不是什么法国人,正是杜布罗夫斯基。当他被仇人告发不得不逃离玛莎的家时,他与玛莎在花园里幽会,吐露了自己的身世,叙述了自己如何沦为强盗的不幸遭遇。他对玛莎说,当初为了替父报仇,我来到您家周围侦察,看到天仙似的您,我的心软了,我放弃了复仇。后来,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冒名顶替来到您的家里……
邻庄有个年过半百的公爵,名叫威列斯基。一天,他向玛莎求婚。特罗耶库洛夫不顾女儿的反对,满口答应。当夜,杜布罗夫斯基从玛莎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俩想用泪水和绝望感动特罗耶库洛夫,临别时,杜布罗夫斯基送给玛莎一只戒指,约定为求救的信号。
特罗耶库洛夫一意孤行,把玛莎锁在房里。老公爵终于与玛莎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在回来的路上被杜布罗夫斯基截住,但玛莎表示:已经太迟,既然已经行过婚礼,便是威列斯基之妻。杜布罗夫斯基捂着受伤的右臂痛苦地离去。不久,他就到国外隐居去了。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5年。
波普里希钦是某部的小公务员。每天,他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给大人削鹅毛笔。他虽然是个九等文官,却常常袋无分文,生活清寒,外套破旧。连部长家里的狗都说他“简直象只装在麻袋里的乌龟”,是一个被当成“仆人一样使唤”的人。
一天,波普里希钦遇上了部长的女儿莎菲,他爱上了这位白天鹅一般的小姐。这件事被科长发现,骂他是“身上没有一个钱”的痴心妄想的“窝囊废”。波普里希钦觉得,“狗比人要聪明得多,懂得一切政治关系”,所以他决定从莎菲家的狗的通讯中了解真情。果然,他找到了狗窝,抢来了狗的信。从而得知,部长是个极爱虚荣的人,他要女儿嫁给侍从官或者将军。而莎菲也已经爱上了侍从官。波普里希钦终于明白:
“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让侍从官或者将军霸占了”,他愤怒地提出,“为什么人要分成许多等级?”于是,他也想当将军,倒不是为了便于求婚,而是为了看看这批达官显贵们如何在他面前摇首摆尾,“玩出各种各样的繁文缛礼”!
波普里希钦疯了,他觉得自己当上了西班牙皇帝。他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最后,悲痛欲绝地喊出:“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都在迫害他!”
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5年。
故事发生在彼得堡的涅瓦大街,这条街道热闹非凡,永远被一种游荡的气氛所笼罩。在这儿,你会遇见各色各样的人们,有时候竟使你看得眼花缭乱、神魂颠倒。看,穿着大礼服的、有络腮胡子的绅士们手挽珠光宝气的、花花绿绿的、神经衰弱的淑女在此悠闲地散步游荡;穷官吏们满怀各自的心事和烦恼在此匆匆过往,他们压根儿想不到是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在这儿,你还会遇见花枝招展的卖笑美人儿;而一清早,你能看见穷苦的老太太奔向教堂,乞丐们聚集在点心铺前,等候施舍发硬的面包……
这一天,青年画家庇斯卡辽夫和庇罗果夫中尉也一同游逛在涅瓦大街上。他们遇上了两个女人,在中尉的催促下,画家也怯生生地去尾随一个美丽的黑发女郎。
庇斯卡辽夫善良、诚实,他满以为自己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少女一定是个名门闺秀,纯洁高尚,直至追到了少女的家,他才发现,这个少女已经堕入了火坑,不能自拔。现实生活给画家以沉重的打击,从此,他渐渐精神恍惚,沉溺于梦境。他梦见那少女成了高雅阔绰的贵妇,梦见她已经成了他的温柔的妻子,同他共享着家庭的欢乐。但一觉醒来,面前只是孤灯残烛,一切都成泡影,热情的追求换来的只是痛苦和绝望。最后,画家悲伤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安静的、胆怯的、谦恭的、孩子般天真的”青年就这样毁灭了!
与画家的命运相反,“深信没有一个女人逃得过他的手掌”的庇罗果夫,不久前被提升了官衔。他附庸风雅,玩世不恭,善于逢场作戏。在与画家分手后,他也向一个金发女郎——焊洋铁壶的德国人的老婆追去。凭着他“处处不忘记女人所喜欢的琐碎细节”的本领,果然勾搭上了这个女人,直到这女人的丈夫把他撵出门外,他才愤愤地扬言要报复,但转眼之间,他在点心铺里吃了两个酥脆的肉馅饼后,又恢复了常态。他又轻松愉快地到检察院院长家里去消磨夜晚的时光了。
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著名历史小说,写于1836年。
这部作品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贵族青年军官格利尼约夫到边防炮台就职,途中因遇风雪迷了路,由一位乡下人引路到了小客店,才使格利尼约夫脱离了险境。这个乡下人正是沙皇政府追捕的农民起义首领普加乔夫。格利尼约夫到炮台后,爱上了上尉司令的女儿玛莎。后来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白山要塞。攻破了炮台,杀死了上尉夫妇,但为了感念旧谊,释放了格利尼约夫,并成全了他和玛莎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利尼约夫因此事遭到怀疑,被政府逮捕。玛莎只身前往彼得堡谒见女皇,营救出她的丈夫。最后小说以普加乔夫被送上断头台和格利尼约夫、玛莎二人的幸福结合而告终。
小说以18世纪后半期俄国著名的农民运动为背景,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以“颠覆王位和消灭贵族”为宗旨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农民阶级同沙皇政府之间的尖锐矛盾。
但作品中对农民暴动的个别描写,对俄国女皇的美化和赞扬,表现了普希金贵族阶级的立场和局限性。
驿站长
《驿站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短篇小说。
作家怀着对“小人物”的极大同情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沙俄时代最低一级的14等文官——驿站长塞米翁·威林和女儿都妮亚长期生活在荒凉的驿站里,终年在过往的“大人物”们的呵斥中度日。驿站长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他生活的全部快乐来自于女儿的欢笑。都妮亚以她的美丽、聪明,吸引着过往的显贵,以至“从前不管怎样爱生气的老爷,一看见她就安静了,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起话来”。
一天,一位年轻的骠骑兵经过驿站时,用诡计拐走了都妮亚。驿站长受到沉重打击,病倒了。病刚愈,他便步行去寻找女儿。在彼得堡,骠骑兵塞给他几张揉皱的钞票后便把他赶出了家门。第二次,驿站长找到了女儿住的地方,女儿一见父亲便昏倒在地,骠骑兵又将老人赶走。驿站长又回到自己的驿站,再也没有得到女儿的信息。后来老人酗酒而死。
作家以个人见闻的形式把这个悲剧故事写得很动人。
小说于哀婉中透露出对不平世道的讽刺与批判。
死魂灵
《死魂灵》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作于1835~1842年。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从小遵循父亲的教导,以追逐金钱为奋斗目标。他在学校时就从事各种投机倒把勾当。当上小官吏后,利用职权贪污,梦想成为百万富翁。当他发现贩卖“死魂灵”可以牟取暴利时,就以廉价收买已经死去而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名单,企图拿死人当活人去救济局抵押,以骗取大笔钱财,后被一卖主揭露内幕而狼狈溜走。
作品通过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而遍访各庄园的故事,勾画了一系列地主的形象,如饱食终日、懒惰成性的玛尼洛夫;迟钝、迷信、一心一意积蓄钱财的科罗皤契加;以打架斗殴为能事的罗士特莱夫;贪婪、悭吝、猥琐得不像人样的泼留希金等等。
通过对这群人的描写,深刻表明建立在地主剥削基础上的俄国农奴制已经到了垂死没落的阶段,必将走上灭亡之路。
作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抒情插叙,表达了对俄国伟大未来的向往。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39~1840年。
小说由5个相对独立的中篇构成,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毕巧林。毕巧林是一个贵族青年军官,他对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感到厌倦,却又找不到一个高尚的生活目标,于是远走高加索,以寻求新的刺激。途经塔满,因好奇、探问和恐吓,使私货贩子一家下海逃走。后在伯纪高尔斯克,借公爵夫人住所,和曾被他抛弃的旧情人维拉重新调情;同时,又采取上流社会勾引女人的手腕,玩弄并征服公爵夫人的女儿玛丽公主。还与产生嫉恨的小军官决斗,而将他杀死。毕巧林因此被放逐到偏僻的要塞。其间,又制造事端,强抢该地山民酋长之女贝拉,使酋长父女先后丧命。最后,在枯燥而单调的要塞生活中成了一个笃信命运安排的宿命论者,并于国外旅行回来不久,默默无闻地死去。
作品以独特的心理分析,多方面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深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及社会根源。毕巧林则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代表人物之一。小说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卓越的自然风景描写和对高加索风土人情的诗意描绘著称,结构完美,语言优美,被公认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外套
《外套》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42年。
小说描写一位穷苦的小官吏巴施马奇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生活。他整天伏案抄写公文,抄得背驼眼花。他节衣缩食,想攒些钱做件新外套。新外套终于做成后,他兴高采烈地穿着它去赴宴,不料在回家路上被强盗抢走。他连忙去报告警察,没有结果,只好去找一位声势显赫的“大人物”,却被声色俱厉地呵斥一顿。他当场吓昏了,又气又急回家后不过几天就死去。次日,在巴施马奇金的座位上换了另一个抄写员。这时外套被盗的地方出现了鬼魂,专门抢过往行人的外套,直到那位“大人物”路过此地也被剥去外套,闹鬼才终止。
小说愤怒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统治阶级和专制制度,对穷困无援的下层人物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体现了作者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命运的一篇杰作。
谁之罪
《谁之罪》是俄国作家、政论家赫尔岑的长篇小说,写于1841~1846年。
小说描写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斯基大学毕业后,到退职将军涅格罗夫庄园当家庭教师,与将军的私生女柳芭卡恋爱而结婚,过着独立而平庸的小康生活。这时,贵族青年别里托夫从国外回来,他渴望有所作为,但脱离实际以致一事无成,可却因对社会的不满赢得了柳芭卡的爱情,而他自己也恋上了柳芭卡。克鲁齐费斯基得知后,非常痛苦,整天绝望地向上帝祷告,借酒浇愁;别里托夫则感到破坏了他人家庭幸福,十分懊悔,重又远走国外;柳芭卡亦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作品通过克鲁齐费斯基的家庭悲剧,以及对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停滞、愚昧、专横的俄国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封建农奴制基础。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出色地塑造了又一位“多余的人”别里托夫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故事》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44~1847年。
小说主要描写了22岁的亚历山大·阿杜耶夫是外省的一个贵族青年,长期在母亲身边过着安逸、舒适的庄园生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狭小的家庭生活,而是幻想干一番事业。因此,他辞别了母亲和亲友,来到彼得堡。
但是,彼得堡的现实生活使他悲观失望。离别17年的叔叔彼得·阿杜耶夫同他见面时极为冷淡,不仅拒绝同他热情拥抱,而且仅仅象对待一个房客似的给他安排了住处。而他那狡猾、虚伪的上司初次见面就骗了他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