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贵族阶级开始没落和分化。在这个阶级的青年一代中间,有的成天吃喝玩乐,无所用心,蜕变成无可救药的社会渣滓;有的却不择手段地攫取不义之财,但表面上还装作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成了十足的残忍加虚伪的资产阶级钻营家,别尔库托夫就是这号钻营家的典型。贵族阶级的老一代中,则有人千方百计地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巧取豪夺的手段之残酷,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狼与羊》中的穆尔扎维茨卡雅,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女贵族。《狼与羊》同时抨击了俄国的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揭露了这些剥削阶级的腐朽和贪婪,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中最富于批判精神的剧本之一。
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是涅克拉索夫花了12年时间写成的大型叙事诗。
它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来自7个不同穷村子的7个庄稼人有一次在路上偶然相遇,就为了一个“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说是神父,有的说是地主,有的说是当官的,还有一个说是皇上。他们固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借着一块“神奇的桌布”的帮助去漫游全国,以便亲眼看看那“过好日子”的人究竟是谁。接下去,长诗分4部19章,以这些寻找真理的庄稼人在漫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他们求见的想象中的幸福者的自述,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矛盾,塑造了代表了各阶级各阶层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
长诗所写的是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现实,它令人信服地表明,当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没有幸福者的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有如一根棍子“一头打在地主头上,一头打在农民的身上”,尚没有解除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又被套上了资本主义的“轭具”——这就是作者对改革后俄国现实的精辟剖析。
长诗中写到僧侣、地主、富商、王公大臣以至于沙皇本人,指出他们虽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都是人民大众的剥削者和压迫者,根本谈不上幸福。同这些社会的寄生虫相反,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则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诗人通过克鲁庇亚尼科夫、阿盖甫·彼得罗夫、普鲁克哈洛夫、苏维里的形象,指出农民们只有奋起反抗才有出路。
长诗的最后一部里着力刻画了一个平民出身的革命者格里沙·杜勃罗斯克沙诺夫的形象,使读者得到“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这个主要问题的答案:只有那些为人民的幸福而斗争、而献身的人,那些无私地维护“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长诗以“为胜利而战斗”的欢呼声结束。
这部长诗,在思想内容上,不仅对反动黑暗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而且给下层人民指出了道路和希望。
在艺术上,它的画面广阔,气魄宏伟,结构严密,故事带有民间传奇色彩,语言丰富、生动,诗句朴素、简明,很多部分读起来象民歌民谣。它不仅是诗人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鸿篇巨著之一。
没有陪嫁的女人
《没有陪嫁的女人》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
其内容是少女腊丽萨想找个称心的丈夫,但找不到,于是勉强答应嫁给她并不喜爱的小官员卡朗戴雪夫。这时她旧日的情人巴拉托夫突然从外地回来。纯真的腊丽萨一时看不透巴拉托夫是个忘恩负义的薄情人,表示希望和他恢复旧情。玩世不恭的巴拉托夫也乘机逢场作戏地和腊丽萨周旋。正当巴拉托夫玩弄腊丽萨的时候,克妈洛夫和优实伐托夫这两个企业家也打算占有这个没有陪嫁的姑娘。他们甚至用抓阄的方法确定腊丽萨应该属于谁。在腊丽萨和卡朗戴雪夫订婚的那天,这两个企业家串通巴拉托夫把腊丽萨引诱到伏尔加河上玩了一晚。这时腊丽萨痛苦地感到,这些资本家并没有平等地把她当人看待,她不过是供他们玩弄的对象和做交易的商品,然而她又不愿再回到平庸的卡朗戴雪夫身边去,恼羞成怒的卡朗戴雪夫最后绝望地用手枪结束了腊丽萨的生命。当腊丽萨被子弹击中时,并没有痛苦的表示,她反而温和地对卡朗戴雪夫说:“您为我做了一件好事!”
对于在那个非人的社会中无法找到幸福的腊丽萨来说,死亡就是结束苦痛获得解脱的唯一办法。腊丽萨的遭遇,像《大雷雨》中的卡杰林娜的悲剧一样,是对19世纪俄国“黑暗王国”的强烈控诉。
但是,《没有陪嫁的女人》的问世比《大雷雨》晚了差不多20年。这时在“黑暗王国”里出现了像克奴洛夫和优实伐托夫这样的新型资本家。他们残害腊丽萨的手段之毒辣和灵魂之丑恶,是并不比20年前置卡杰林娜于死地的旧式商人卡巴诺娃逊色的。
三姊妹
《三姊妹》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其内容是在一个外省的小城里,住着姊妹3个:娥尔加、玛霞和伊丽娜。她们都很聪明,懂得好几门外语,而且都有一番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才能无法施展,她们的理想无法实现。长姐娥尔加痛苦地感到自己的青春“每天一滴一滴地消耗着”;三妹伊丽娜翘首渴望找到一个富于诗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玛霞的命运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已经出嫁,而丈夫库雷庚是个十分猥琐的人。
剧本第一幕是从阳光灿烂的五月初开始的,这天是伊丽娜的命名日,城防军的一些军官前来祝贺。娥尔加和伊丽娜想到11年前她们是从莫斯科迁居来的,她们幻想着重新回到莫斯科去,开始新的生活。玛霞则在这天爱上了陆军中校韦尔希宁,这使她对生活又萌发出了新的希望。三姊妹度过了难得的充满希望的一天。但好景不长。三姊妹的哥哥安德烈娶了十分凶悍的妻子娜妲霞。娜妲霞一到三妹妹家就把她们视为异己,并逐步设法把三姊妹从家中排挤出去。而三姊妹的爱情悲剧也接踵而来。玛霞所爱的韦尔希宁不久随部队调防到别处去了,她的唯一可能得到的幸福也就成了画饼。伊丽娜在实在找不到理想对象的情况下,横了心准备嫁给外貌不扬但为人忠厚的屠森霸荷,但不料他又在和苏林内的一场决斗中丧了命。而先前三姊妹一再念叨的“到莫斯科去”的渴望,也等于成了泡影。
剧本以三姊妹送别城防军开拔的场面告终。娥尔加抱着两个妹妹目送着远去的团队说道:
“啊,我亲爱的妹妹们哟,我们的生活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活下去!军乐奏得这么欢乐,这么愉快,仿佛再过不久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这种悲怆但不悲观,寄希望于未来的调子,反映了契诃夫本人的思想立场:俄国的现实生活是黑暗的、苦痛的,但光明就在前头,有为的青年应该坚强地活下去!
樱桃园
《樱桃园》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女地主朗涅夫斯卡亚6年前死了丈夫,一个月后小儿子格里沙又淹死在樱桃园旁的一条小溪中,她不忍再看到这条小溪,便离家到法国去了,跟她一起去的还有一个和她相好的男人。朗涅夫斯卡亚的家道虽然已经败落,但她在法国依然挥霍无度。后来那个男人遗弃了她,这时朗涅夫斯卡亚“才突然想到了俄罗斯,想到了故乡”,于是又举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樱桃园。
但是,这个樱桃园已经朝不保夕了。因为朗涅夫斯卡亚这次法国之行,拖欠了很多债务,债主们准备拍卖这个樱桃园。这时商人陆伯兴向女地主建议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但朗涅夫斯卡亚不答应,因为她舍不得毁坏樱桃园。朗涅夫斯卡亚拿不出钱来还债,最后樱桃园还是被拍卖了,而且买主就是陆伯兴。樱桃园从地主之手落到商人之手,这个事实本身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原来是没有这个樱桃园就无法活下去的朗涅夫斯卡亚,在真正失去了樱桃园后倒也没有十分的痛苦,她决定再到巴黎去追求她的荒唐的“爱情”。契诃夫通过这个女地主的形象,嘲笑了贵族阶级的寄生性和病态的浪漫主义。
剧本是以含义万千的舞台指示“只听见花园里远远传来斧子砍树的声音”告终的。这之前是樱桃园的旧主人和樱桃园告别的场面。朗涅夫斯卡亚兄妹当然是含着眼泪与之告别的。但新的一代——大学生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却在临行前高喊:
“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你好!”
他们含笑离开旧的樱桃园的场面,给此剧注入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调子。
萨瓦
《萨瓦》是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作品,写于1907年。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俄罗斯某地有座宏伟的修道院,里面供奉一尊有灵的圣像,每年夏天宗教节,全国各地的教徒纷纷前来朝圣和瞻仰奇迹。节前2个星期,出门10年之久的萨瓦·叶高洛维奇·特洛皮宁突然回到了家乡。
这是一个古怪的青年人,经常跟不相信上帝、只相信魔鬼的修道院见习修道士康特拉季混在一起,很少在家,晚上也老在外面转悠。他的父亲——小酒馆的老板怀疑他行为不轨,声言要赶走他。哥哥居哈,一个对一切存在,甚至对自己的存在都表示怀疑的醉鬼,只觉得他的脸滑稽可笑。只有姐姐丽芭喜欢他。她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也是极端虔诚的正教徒,她愿意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她觉得寂寞和苦恼,很想从弟弟那里得到某种鼓舞。
萨瓦对姐姐说,虽然他到过俄国许多城市,但还出过国,但见到的人都同家乡的人一样愚昧和贫贱,他们被旧的传统束缚得紧紧的,成了可怜的奴隶。他说,这个世界已不可救药,应该用炸药和大火把现有的城市、建筑和艺术统统消灭,然后让赤条条的人们在光秃秃的土地上重新建设一个自由的世界,即使这样做会牺牲许多生命,乃至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他认为上帝是最凶恶的敌人,必须用炸弹来对付。
萨瓦的话使丽芭非常害怕,开始怀疑和注意他的行动。宗教节前夕,她发现哥哥的一个“机器”不见了,便去找康特拉季。康特拉季告诉她,萨瓦要他在今晚12点钟用“机器”把圣像炸掉。丽芭央求他不要这样做,同时也不要把此事声张出去。她回家告诉萨瓦,他的阴谋失败了。但奇怪的是,到了12点,修道院依然发生了爆炸,许多人被炸死和炸伤。街上乱作一团。
爆炸并没有损毁圣像,有人甚至看到基督在烟雾中显灵了。第2天,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争先恐后去修道院瞻仰奇迹,有3个人被挤倒在地上,连肠子都踩了出来,但谁也不理会,人们高兴得简直发疯了。丽芭也感到非常幸福,现在她更相信上帝的存在了。只有萨瓦十分沮丧,急着在人群中寻找康特拉季,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向懒散的康特拉季此刻竟兴奋异常,他对萨瓦说,他昨天没有听丽芭的话,把事情告诉了修道院院长,院长吩咐他按原计划行事,他们先把圣像偷偷抬走,等爆炸过后,又抬了回去。萨瓦哈哈大笑,对丽芭说,这就是奇迹的真相,她受骗了,所有的人都受骗了。丽芭气愤地骂萨瓦是基督的敌人,康特拉季也跟着骂。朝圣者们知道是萨瓦搞的破坏,都围了上来。萨瓦眼看形势不妙,步步后退,他想退到河边泅渡逃走,不料被他的一个朋友打倒在地,愤怒的群众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顿时就把他打死了。醉醺醺的居哈见到了他弟弟的尸体,发现死者的脸很滑稽可笑。
邦达罗夫娜
苏联诗人库巴拉的叙事诗。写于1913年。
从前,在乌克兰的坎涅夫城有个地主老爷叫波托茨基,他总是同自己的狐群狗党一起残暴地欺压穷苦的乡民。他到哪儿都大吃大喝,寻欢作乐。要是哪个美丽的姑娘一旦落在他的手中,他会百般污辱戏弄,使她从此无地自容。他倚仗钱财和权势,恣意欺凌百姓。不论在乌克兰,还是在白俄罗斯,人人都诅咒他,只有在他的官邸,他的丑行才被传为佳话。
有一天,波托茨基走进一家小客栈里,看到一个跳舞的哥萨克姑娘——邦达罗夫娜,她美丽无比,世上无双,波托茨基随即起了邪恶的淫心,对邦达罗夫娜纠缠不放。邦达罗夫娜忍无可忍,一再警告他,不许他放肆,说他的胡作非为迟早会遭到惩罚:
噢,总有一天
人民会起来保卫自己,
熊熊烈火烧遍大地,
在复仇中扬眉吐气。
可是波托茨基的无耻行径愈演愈烈,邦达罗夫娜便当着众人的面打了他一个嘴巴,波托茨基被众人轰走了。他恼羞成怒,发誓要进行报复。邦达罗夫娜不得不连夜逃走。不幸的是,波托茨基的打手终于追上了她,他们揪住她的辫子,扭着她的手,不管她的死活硬往回拖,拖到波托茨基的家里。她象一只鸽子被老鹰抓住,但她宁死不屈,眼睛射出仇恨的光。波托茨基安排了乐队又吹又打,大摆筵席,妄图博取邦达罗夫娜的欢心。但邦达罗夫娜不受他的欺骗,不希罕他这样那样的“恩典”。刹那间波托茨基把脸一变,取出手枪,把子弹推上枪膛,对准邦达罗夫娜,让她在最后的选择面前三思。邦达罗夫娜表示“宁可粉身碎骨,落进地狱、化为厉鬼”,也不同他“共享荣华富贵”。凶恶的波托茨基枪杀了邦达罗夫娜。
邦达罗夫娜被埋葬了,但乌克兰人的哀歌没有被埋入地下,人民懂得报仇雪恨。邦达罗夫娜的死讯在各处传开了,整个乌克兰都被激怒了,好比大海掀起滚滚的波涛,人民起来讨还血债,于是贵族老爷们的庄园全都冒起了浓烟,一场反抗统治者的血的战斗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