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8500000005

第5章 素心皎皎

敌人是杀不尽的,新的对手总会出现,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才是历史发展的真相,谁也无法改变这铁血的规律。

我不是不喜欢志气高昂的诗篇,只是更赞同从民众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所以更爱重陈琳、王翰等人所作的《饮马长城窟》——那些征伐、胜负,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好没有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个相当典型的现象,就是不惮意境和主题的不断重复及加深,从诗词歌赋到戏曲小说,几乎没有绝对无迹可寻、从天而降的。如果恰好你是熟悉古典诗词的人,你会很自然地从一个典故,联想到它的历史背景,以此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亦能从中看出作者的功力深浅。

谙熟经典、熟悉创作规律,是必要的,就像《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黛玉教她的那样。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曹公借黛玉之口论道的,是延续至清代,作诗的基本法则。虽是闺阁女儿戏言,却也十分地切中要害了!书中,香菱潜心学诗,精于揣摩,时隔不久果有所成,虽然意境与黛玉、宝钗等人的诗作不可相提并论,但对初学者而言,已是难能可贵。可惜曹公安排她命途多舛——此时的悠闲,不过是日后更叫人生怜的插曲罢了!

除了谙熟格律技巧,掌握丰富的词汇积累,充满灵气地自由组合字句,对前人诗意的领会、提炼、再创作,也是中国古代诗人学习诗歌的重要技巧之一,由此产生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得不说的一类——拟作。

对古诗、乐府、民歌的拟作,强势出现于陆机、谢灵运、鲍照、李白等人的诗作中,让人难以将其忽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歌就成为一种和过去的辉煌、沧桑不断重逢的过程。

拟作不能简单视为模仿和抄袭,它更应该被看作诗歌技巧的学习。前代成就需要重新理解和创造;尊重传统,才能创新。一个好的诗人、词人,总能用旧典翻出新意,将它娴熟地放置于自身造就的语言环境中,成为作品浑然天成的一部分——这种重生、延续,成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传承的重要传统。

几乎没有一个优秀的诗人,不是通过这种严苛的训练脱颖而出,直至形成自我风格的。区别只在于,最终令人记取的诗人,他们的才气和识见最终会消弭掉学习、造作的痕迹,不会让人觉得生硬——仲则是这类“诗歌之子”的典型代表。

拟作古题乐府有几种情况:一是仍能保持原题寓意和艺术风格;二是舍弃原题寓意,以旧题写新意。前篇提到仲则的《拟饮马长城窟》,便是对前人所作的《饮马长城窟》的拟作。他曾作了十七首《杂咏》,我挑出四首来,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寓意如何,他都在学习、延续乐府自然古朴的风貌。

生年三五时,瑶华比光彩。万事非所忧,此景若常在。既见故者非,旋见新者改。未觉少壮过,只增前日悔。所悔行乐迟,精役形乃殆。不知何事劳,但若有所待。贱躯一何眇,前后各千载。

——《杂咏》(其三)

朝行燕市中,夕宿夷门道。酒徒既寂寥,信陵亦荒草。壮士重一言,千金失其宝。万里拥头颅,朝在暮不保。当其悲来时,天地亦为老。抱此感区区,双鬓如蓬葆。眷言怀古人,忧心如捣。

——《杂咏》(其五)

皎皎明月光,延缘上空林。幽堂悄然白,仿佛来素心。素心日以隔,萧景日以逼。薄帏生虚寒,梦醒如在侧。揽衣起彷徨,横涕下沾席。寸心常不移,可以照颜色。

——《杂咏》(其七)

贫女中夜织,扃户绝四邻。荧荧一灯影,自落空草根。伊轧面虚壁,中织自悲辛。颜色不自达,谁知此女贫。贵贱异缯锦,各出桑蚕身。同生而异造,赋命安可论。惟当自努力,弗使机生尘。

——《杂咏》(其十七)

第一首感慨人生苦短,岁月惊忧。第二首追怀古风,赞颂古代侠义之士重诺轻生的高风亮节。第三首写月夜思人,欲求知己的惆怅。第四首用兴寄之法,借贫女夜织抒发文士怀才不遇的感伤。

他此时的诗作,若放在唐人中,也许算不得一流,比白居易、张祜等,那还是有差距的;但若想到只是习诗短短月余,便有如此笔力,就不得不惊叹他天赋过人了。

这几首拟作借题抒怀,意旨回归传统,涵盖了生死之忧、侠义之叹、怀人之苦、贫贱之哀,述说的都是古典诗歌里再寻常不过的主题。这种题材容易落笔却也格外考验作诗者的笔力。以他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年纪来说,这样的感慨或许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但是,毫不夸张地说,仲则这几首拟作,化用典故不见其痕,幽婉悲壮,放在唐人的作品里亦是毫不逊色,全然看不出道学之气——超越时代的桎梏,是富有才气的显现。

这四首杂咏看似意旨杂陈,却可看出仲则的一些思想轨迹。他仰慕高士、敬慕贤良,本性是一个任侠好义、积极进取的人,洪亮吉说他“读书击剑,有古侠士风”不算虚言恭维。

君子固穷,不堕青云之志。他青年后心意渐趋萧瑟,我深信是际遇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自幼丧父、丧兄,如果家境寻常到无可凭依,必须靠自身的努力进取;如果科举不利,难遂初志;如果颠沛流离,屡遭困厄;如果一生所爱,终成过幻……我们是否还有底气心志坚持到死,毫不怀疑、动摇?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这样的慷慨豪情,我相信是有的,但,做到委实太难了!

太多人是普通人,他们的际遇也是普通的,所倚仗的,不过是一点性灵和内心深处的一点自信,他们很难在经历重重磨折、打压后,最终成贤成圣。所以我怜惜他,理解他——实则不止是他,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人。

与《少年行》和《拟饮马长城窟》的激昂不同,《杂咏》组诗中,日后笼罩在黄仲则诗文中的感伤主义开始显现,他一生未能摆脱这种感时伤世的悲愁,但这份沉重,亦成为支撑他诗文的筋骨。

他的家世、际遇实在寻常,做不了名士,心有孤愤,却更被生计牵累,连狂生亦做得不自在。他这几首诗作,既是拟古乐府,也确实让我读出了《古诗十九首》的凄怆。

汉魏时代寒门士子的身世之悲,内心之痛苦矛盾,并未随着某个盛世的到来、时光的绵延流转而消弭。

声言及时行乐,实则又有何乐可言?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总会存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压抑的群体,他们是历史涌动中难以治愈的痼疾,一体同悲。

隋大业三年确立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贵族的限制,让出身庶族、平民的读书人有了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和契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制度的极大进步。与此同时,思想道统的限制也加强了,这是难以两全的事。

越往社会的上层走,乱七八糟的事越多。越往社会的下层走,道德的约束越多。

总有些科举失利、才命相负的人辗转沉浮于世。我所欣赏的是,那些经历了巨大的成功或失败之后依然保持清醒的人,那些择善固执、坚持操守的人。

凌云壮志或可消解,风骨气节不可折堕,这可视作士这个阶层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不能急流勇退,起码也要问心无愧。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本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丁玲文萃

    丁玲文萃

    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雹的,举国若狂的。收入本书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 谦卑的人有福

    谦卑的人有福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是一生的必修课。做人是一种学问,处世是一门艺术。做何种人,如何做人?本书精选了季羡林、王蒙、蒋子龙、铁凝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带您重新认识谦虚、善良、减实、克制、礼貌等道德品质,让您学会打造良知这张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 回眸中的感悟

    回眸中的感悟

    本书坦诚地回忆了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情趣和爱好、事业和奋斗。写下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梦想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孙的关怀,对父母的奉养,对岗位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历史的田野广袤无垠,我所涉足,不过其中一二。仰望人物星空,灿烂无比;偶尔史林折枝,余香满手;记录编辑思绪,回味无穷。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感动与感奋,交织在跋涉的征途。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九堡

    九堡

    在作者笔底的世界,那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灵,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譬如,在《九堡》这部中篇里,所展示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令人震惊。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物质是那样匮乏,精神是那样卑微;生命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却揭示了城乡交界地区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无所适从又必须融入的两难困境。
  • 修罗·破天之城

    修罗·破天之城

    三万年轮回道中的黑暗之幕,遮不住滔天的烈焰。温暖的容颜消融过冰封的心,如果思念还在!如果生命还在,唱颂者的歌声一直不会止息。背负着仁爱的大旗在尘世间行走,悲剧的舞台,演绎了多少梦想者的壮烈情怀。他焚烧了天,星辰诞生!他撞开了地,春天萌发!旋转命运玄机的门扉,将在谁的心中打开?修罗族的男子跨上了雪狮王,夜叉族的男子抽出了夜魔刀!当冰风中盛开了火莲花,众神的天空一片荒芜。
  • 白房子

    白房子

    本书包括:我的心在跳,全世界都能听到;28年前河西走廊刻骨铭心的一幕;我的兵团兄弟;这一次的路途等内容
  • 我的心在你世界搁了浅

    我的心在你世界搁了浅

    每一个孤单的孩子,都是散落在天涯最美的花。新晋青春作者素之烟,特别书写失孤少女的边缘爱情她是一艘被遗忘的小船,漂泊在艰难的尘世里失孤是一生无法抚平的残酷,被爱是世界上最无望的奢侈,颠沛流离的青春,寻找一个柔软的心尖搁浅,等日出日暮,潮涨潮升……
  • 妃不如妾

    妃不如妾

    成亲两年,他就要纳王侧妃。而与以往纳妾不同的是,这次他是真的上心了。她不知道这一生还要看着他纳多少侧室进门…她不想像娘亲一样,拥有的只有王妃这个头衔。可是她却无力阻止。侧王妃一进门,王府从此平生波澜。面对他一次次的责难,她默默忍受下来。最后,王妃的头衔终于从她身上卸去。而她没想到,今生她真的能离开王府,离开他。这次,她要活出全新的自己。当他提出要她回去时。她只想告诉他:“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是超级优等生

    我是超级优等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就会主动地学习,改变老师和家长“要我学”的被动情景,变成渴望求知的“我要学”的积极心态,从而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且为达到目标而专注努力。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