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7700000007

第7章 昔时易水今犹寒——落雪时节忆雪杉

文/颜廷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诗,不禁感慨万端。人活着,如朝花带露,云雀翔天,多么生气勃勃,然而一旦谢世,一切便成历史。自然法则的残酷无情由此可见一端。尤其是与你朝夕相处、志趣相投的人,遽然间离世而去,更让人难以承受。我的同仁、诗友张雪杉君,2007年6月l3日因癌症不治,溘然长逝,我听到消息,虽然知道不可挽回,但还是禁不住潸然泪下。他不该走得如此匆匆。

我与雪杉的相识大约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天津市举办“庆十大诗歌朗诵会”,工农兵齐登台,不尽诗潮滚滚来,很是热烈。中间休息的时候,李钧领我走到会场后面的一张条椅前,指着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穿着整齐、潇洒英俊、戴着一副琇琅眼镜的人,对我说:“这位就是张雪杉同志。”还没等我报告家名,他便站了起来,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绍说:

“张雪杉。天津机车车辆厂工人。您是——”

“颜廷奎。66军后勤部干事。”

这之后不久,他就调到百花文艺出版社工作,我们的交往也多了起来。但这种交往,已由单纯的诗友又加了一层编辑与作者的色彩了。在我的眼里,编辑是很神圣的,他握有作品的生杀予夺大权,更是文字面世的最后把关者,作者尤其是业余作者敬畏他们并把他们视为老师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雪杉却一点儿编辑的架子也没有,他的窄小而简陋的家经常是诗友们举杯把盏的乐园。有一次,北京的军旅诗人李武兵来了,他在他的岳母家设宴款待,把我也叫去了。一张方桌,几个小菜,一瓶直沽高粱酒,从日落直喝到月上中天。那时的雪杉,能饮,喜交,热忱,豪爽,从本地到外埠联络了一大批诗歌界和编辑界的朋友。可贵的是,他从不以朋友为私,总是毫无保留的介绍给昔日的业余作者们,使他们开阔眼界,增益交往,提高作品的发表率。有时,他还亲自把业余作者的诗稿推荐给北京和其他省市的报刊。我的诗,他就曾经推荐过,有的还被他收进他责编的《当代短诗选》。我的结识雷抒雁、叶文福、时永福、浪波、徐刚以及后来的罗继仁、李松涛、叶延滨、尧山壁、韦野、何理、贺羡泉等,都有他穿针引线的功劳。雪杉的单纯、高洁,正如他的名字。

回首往昔,那个时代的诗可能都已成过眼烟云,顶多可作饭后茶余怀旧的谈资,然而我和雪杉的友情并未因诗坛格局的动荡与诗风的嬗变而中断,更未因我的命运小有坎坷而疏远。1976年大地震,我因探家问题挨了批,原来要调我到宣传处的事也搁了浅,情绪正低落呢,雪杉来了,对我说:“有什么呢,大不了转业,到我们百花去,我帮你办。”跟他一起来的还有韩晓春,百花的一位女编辑,对我的境遇也深表同情。我们坐在防震棚外的树荫下,谈了许久许久。事实证明,雪杉说的话是算数的。1985年,当我真的决定转业找到他时,他一点儿都没有推辞,第二天就找时任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兼百花社社长的谢国祥谈了,取得同意,第三天就打电话告诉我:“成了。”我的战友们惊异于我的速战速决,以为我花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礼,我说:“什么都没有。我遇见贵人了。”这个贵人就是雪杉。雪杉是我从军界进入出版界的桥梁。

我和雪杉同庚,都属羊,我是三月的羊,他是八月的羊。两只羊在百花盛开的原野上徜徉,一块儿编诗,一块儿写诗,是真正的“同志加兄弟”。但我始终觉得,他好像比我大,要不赵老五为什么喊他三哥而叫我小六呢。其实,雪杉只是在某些时候,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在工作上,他给人的印象从来是既有创见,又有主见,并且敢于仗义执言,颇有燕赵壮士悲歌慷慨的气概。他是从易水河畔出来的诗人啊。

因为在一块工作,使我不但对他的人而且对他的诗有了更深地了解。他很勤奋,编诗之余,总是不断有新作出,散见于全国及各省市的报章杂志上。他不擅长歌,而专攻短章。“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这些小诗,构思精巧,寓意深长,颇得古风之妙。一首《中国》,让诗坛刮目:

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你是茶叶你是瓷器你是泰山你是长城你是北京的太和殿你是西安的兵马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你是盘古你是女娲你是大禹你是黄帝你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你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历史的心目中你是庄子你是孔丘你是《易经》你是《通鉴》

你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是天灾人祸歌舞升平在未来的心目中你是问号你是叹号你是破折号你是省略号你是半部楷书工整严谨你是半部狂草虎跃龙腾我之所以全文引录《中国》一诗,是因为雪杉在世时对它非常看重,并引为自己的代表作。他曾在许多场合高声朗诵过它,在他最后一本诗集《张雪杉诗选》中列为篇首之作,同时出现在封面上。这是一首涌动着爱国主义情潮的篇什,其理性的光芒如日月之华穿透阴霾,呈现出祖国伟岸的身影、深沉的内涵、高贵的品质和光明的未来。读这首诗,我仿佛看见雪杉站在狼牙山上,思接千载,目及八荒,祖国的高山大川、历史风物、文化典籍、风流人物一齐奔赴于他的笔下,他只是稍加梳理,略加润饰,这首充满着赤子情怀的祖国之歌便横空出世了。1989年《人民日报》发表后,《中国》相继被多家报刊转载,人选了多种版本,2006年被编人香港的中小学《中国语文》课本。这些,都可视为雪杉特别看重它的原因。

雪杉的人格是与他的诗格相一致的。他怎样做人,就怎样写诗。他把写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本能需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诗行中,读出他的灵魂,他的理想,他的真情实感,他的行为准则。“我希望你能递给我/你的坦率你的诚实/你那可以触摸的外在高傲/你那可以触摸的内在嫉妒”(《名片》)。与他几十年的交往、共事,我深知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我和苹果》则披露了他在爱情上的心音:“我说/我不能随意享用苹果/因为我亲手种植了/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冲击着一切领域的陈腐观念,同时也撕开许多禁地的栅栏。爱情这块神圣的芳草地也未能幸免。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官员、明星、企业家常以有多少情人、二奶为荣耀,小秘竟成小蜜,野花盖过家花。“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成了一大景观。面对种种诱惑,雪杉可谓固守祖制,坚持古训,决不逾越雷池一步的。不能享用不属于自己的苹果,是他发自内心的道德宣言。他对杜甫说:“你的诗多血多泪/我的诗多情多韵”。他的情韵是心底的清泉,一涟一漪都是真情的浪花。因此,他很看不惯那些玩弄词藻、言不及义的所谓现代诗。记得有一次,我们和阿红、刘敬涛在丹东的一家小旅馆玩一个小游戏:撕一些小纸片,分别写上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叹词等,然后以词性分类,堆成几堆,再把纸片折叠好,最后随意将不同类的词汇组成一句话,例如,“鸣叫的太阳浪费了落花流水/草书高山是冬天的赏识”。雪杉说,如果这也叫诗,我们不如开几个诗歌制造厂,中国的诗歌就繁荣了。

古人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谁能长生不老呢。一个人,如果在其形骸之外,能够给后死之人留下点什么,也就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雪杉没有虚度此生,他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怀念,他给诗坛留下了华章,他给生他育他的易水河留下了骄傲,他给世人留下了风范。他的夙愿实现了。这时我不由想起骆宾王的《易水》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雪杉与易水同在,不让荆轲;易水送雪杉远行,难有尽期。雪杉是易水河的儿子,难怪他的同仁为他写的挽联都把他和易水联在一起。薛炎文(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寄哀:“魂归易水谁歌甘棠,神行旧雨我哭雪杉。”我没有写什么,仅以此文,寄怀我的诗友。

此时已近年末,雪花飘飞,易水河怕是已经结冰了。

同类推荐
  • 诗歌读本:32首诗

    诗歌读本:32首诗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
  • 解读阎府

    解读阎府

    本书共分为沧桑阎府和魅力民俗两个部分,分别从阎锡山及其家族、阎府的主要建筑、阎府的建筑风格、阎府的雕刻艺术等方面解读阎府。
  • 走向永恒

    走向永恒

    东汽,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5·12”地震之前曾不止一次前往汉旺,在那些紧靠巨大山体的车间里参观。对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
  • 宝刀

    宝刀

    《宝刀》的故事由“我”从民族学院分配到家乡说起。“我”毕业回来,风尘仆仆,一出长途汽车站,就看到了韩月。她和“我”一同毕业于民族学院,也被分配到这个远离世外的小城市,但她的经历很丰富,曾是学院里风云人物刘晋藏的女朋友。刘晋藏,融合汉族和藏族长相优点的混血儿,他的老爸在军分区有相当的职位,所以,他活得相当潇洒,女朋友一大堆,而作为汉族人韩月,则突出重围,成为追逐刘的胜利者。但刘晋藏最后因贩卖文物而没能毕业。我就是和这样的女孩,一同分配在这个被群山包围、汉藏杂居的小城市工作,然后就平平淡淡地在了一起,结了婚,但一直没有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平淡,单调,如从山野里定时刮来的风。
  •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热门推荐
  • 找对人 做对事 签大单

    找对人 做对事 签大单

    本书立足销售中与客户沟通困难,销售人员付出很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这一现状,以“找对人”、“做对事”、”签大单”为三个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销售工作中的两大利器-找对人,做对事,给销售人员指出了一条签大单的正确道路。书中提供了许多销售建议、实用机巧、策略,让销售人员能够避开歪路,找到方向,在销售的康庄大道上财源滚滚。
  • 琉云历

    琉云历

    会一直写下去~,构思了很久的魔法文。希望能够让心中的人物活起来。读者的阅读是我最大的支持
  • 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阔少擒妻之老婆难招架

    阔少擒妻之老婆难招架

    他是传说中最阴狠毒辣的暗道统治者。传说,他只身闯入国贸地下城,一夜之间挑了锦城最大的暗道势力。传说,他一怒冲冠只为心中那抹红颜。传说,他修改年龄只为陪伴在她身边。传说…属于他们的传说有很多,关于他们的爱情,可以用细水长流来形容,可关于他们的结局…待定。*一开始,她很讨厌他。因为整天跟着她不算,成绩还很差。可是后来她才知道,原来事出有因。看着那种疑难杂题在他手中轻松解答时,她惊诧。看着成绩单上直接从最后一名跃入前三十名时,她哑然。看着期末考试只差自己一分时,她愤怒了。她道“你一定是故意的!”他道“巧合。”她“…”然后下次,他落后两分。她道“你绝对是故意的!”他道“还是巧合。”她“…”*某天她发现他的真实年龄,十分惊诧。她道“请问你用的是哪个牌子的化妆品?太赞了有没有!完全一点破绽都没有!”他道“天生丽质。”她“…”天生丽质也可以用来形容男人么?她受教了。*后来的后来她才知道,原来他肯进步只因为不想离开自己。后来的后来她才知道,其实他很聪明,能把分数很好的控制多少分之内。而他从不超越她,只是为了让她拿那个所谓的奖学金。后来的后来他一直陪着她,护着她,用行动来证明给她看,让她深信,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一个人,会一直心甘情愿陪你到老到死。——友情提示:文属于成长型(感情系熬汤慢炖型滴)望亲们海涵。本文一如既往,一对一宗旨。问此文虐么?我说不虐你信么(偷笑。);我说小虐你还信么(捂嘴偷笑)。具体程度请参考前两本。另,文明留言,口下留情;欢迎跳坑,灰常感谢!!!推荐完结文:阔少擒妻之老婆难招架
  • 职场赢得好人缘

    职场赢得好人缘

    搞定了人,就搞定了事。本书倾囊相授职场竞争的必知法则和博弈的秘密法宝,帮你打造完美职场交际,轻松潜伏在办公室。
  • 政治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政治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秦始皇如何霸气一统六国,刘邦如何成为布衣天子,武则天如何成为千古第一女皇?答案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和谋略机智成就了他们。《政治家成长故事》为读者朋友们呈现了著名政治家们的辉煌一生,主要内容有:第一良相魏征、乱世中的雄杰曹操、北宋改革政治家范仲淹、千古一帝康熙等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的宝贝哑妻

    我的宝贝哑妻

    她是个哑女,意外救了他。他愿意娶她,但只是为了在异岛能够生存下来。跟着他离开回到他的家,因为是哑巴,她一直很乖巧,直到婆婆恶意打她骂她,而她肚子里的孩子更是被他亲手弄掉后,她终于心灰意冷离开。【本文与《假戏真做:校草的爱很受用》为系列文】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